差事劇團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差事劇團《敗金歌劇》
布萊希特逝世多少週年不是重點,劇名是否涉及對《拜金小姐》的反諷也無庸揣議。從十八世紀英國《乞丐歌劇》到二十世紀德國《三便士歌劇》再到二十一世紀台灣《敗金歌劇》,只是證明了每個時代的邊緣階層都有冤要伸、有歌要唱、有戲要搬。布萊希特給經典改頭換面從不手軟,演他的經典而不效法其手段,豈不被他笑煞?回頭看看,能夠抓緊台灣社會脈動的劇場,並非絕無僅有,但不流於悶鍋仿諷、不止於運將口舌,而能出以全面的社會觀察、伴隨痛快的歌舞娛樂,捨差事其誰!這一回,編導鍾喬擺明了左批中產小市民的自大盲目心態、右踢媒體和政客互相操弄的共犯結構,果然深得布氏反骨真傳。布萊希特向來就不在學院,而在市井、在劇場、在酒吧中間。差事一直在這些據點戰鬥,也越來越能夠掌握出擊的力道。盼他們這回能螁盡知識份子的言語和文藝中年的感傷,尋回市井旺盛的生命活力。讓台灣劇場可以無愧這個變化多事的年代,留下美好而深刻的藝術證言。 文字|鴻鴻 詩人、劇場與電影導演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藝術.媒體
第四屆台新藝術獎上個月出爐了,視覺藝術類得獎人湯皇珍上台時,瘦小的身體在一襲昂揚的紅色大衣裡,成為我對整個活動裡印象深刻的瞬間:湯皇珍用一個虛擬的旅行,創造一個現代世界溝通與記憶的寓言。 我記得在幾個星期前,台新入圍展開幕的那一天,我也在展場安靜無人的角落裡,遇見了從甬道裡走出不期而遇的湯皇珍,多年未見,她一邊掏出印著「我去旅行了」 的個人名片,一邊和我聊起這個作品,藝術家對創作信念的「堅信」在她那雙眼睛裡:「旅行是為了與世界溝通,但你真的走出去了嗎?」 在媒體市場化的今天裡,湯皇珍用了一個「收視率」微乎其微的媒體工具觀念藝術,批判社會,提出反身性的思考:「藝術家能做什麼呢?不就是用另一種角度幫社會看到自己。」那天她說。 當評審宣佈她得獎,座位旁的朋友說:「她終於苦出頭了。」我十分動容,因為與其說是被「看」到的榮耀,不如說是被「看」到的喜悅,彷彿一個聲音傳到了彼岸,那些喧嘩的主流媒體都閃到一邊去。 在今年表演藝術入圍的作品裡,多年來堅持在帳棚裡演故事的差事劇團,是另一個「苦出頭」。在一次訪問裡,他說:「也許我跟其他搞藝術的不太一樣,我會花一些 心思對社會學、資本主義、全球化問題做一些閱讀和瞭解。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來自於我想和這個世界產生一個對話關係,這個對話關係有很多時候是對抗的,在對 抗的對話裡面,也許會有一些真正民眾的力量。」 誰說這樣的媒體是沒有聲音的?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抗爭與受難美學的嘉年華
在消費主義高張的年代,主張以劇場反映社會問題和人民痛苦的民眾劇場(Peoples Theatre),在台灣是極小眾邊緣的領域;九○年代初,由現任立委李永萍帶領的環墟劇場便曾創作以環保、農民、學生等社會運動為主題的劇場作品。 在台灣致力民眾劇場多年的劇場工作者鍾喬,五月間率領差事劇團參與韓國「亞洲廣場」光州藝術節的演出,「亞洲廣場」戲劇節裡的戲,大都與社會抗争或亞洲殖民歷史有關聯。今年的演出,首度有來自北京及上海的民眾劇場參加,反映了大陸國營劇場在向市場開放之後,知識分子對劇場本質的反省思維,中國大陸的現身,可說開啟亞洲民眾戲劇一個新的里程。本文即是鍾喬參與這次活動的觀察與思考。
-
戲劇
噪音殺人事件
王墨林不以腥煽的內容為創作本意,強大的思想辯證企圖原本令人期待,然而劇本的結構鬆散,文本顯得貧弱,少量的台詞被大量重複又未給予應有的變化,整齣戲陷入喃喃自語的困境。
-
戲劇
實踐文藝的創作方法問題 鍾喬《潮喑》觀後
正是鍾喬極欲訴說其作品中的意義的劇場敍述,吸引著觀眾集中了所有的注意力觀賞,從而感受到劇場奇妙的魅力和說服力。我自己則感覺到鍾喬充滿熱情地想要向觀發言,而且雖然不若傳統現實主義那樣直截地被傳達劇作者的思想和意義,但既使吉光片羽,經過作者富於實驗意識的重組的重要的思想意象,還是強烈地撩撥了我的思維,這是無庸置疑的。
-
最PAR!
「跨」一步,海闊天空?
目前台灣的幾齣所謂跨國製作,其實都還在起步的階段;成功的跨國性製作不僅需要時間累積認同,還要有具備國際眼光、普獲國際尊重的藝術策展人(或說製作人)的主導,加上政府的後援支持與充分的經費挹注;但是中間執行者能否對這樣的合作建立共識和付諸熱誠,更是攸關成敗的關鍵。這樣的理想不但適用於主流劇場製作,小劇場界更該拓展國際市場,也更有市場潛力。
-
現象‧現場
深刻處於民眾的流離失所中
我們既不想繼續複製另一種異國情調,也不想經由「民眾戲劇」的稱號,淪為以對抗帝國文化為自足的狹隘偏激論者,因此我們便在彼此之間創造了一種富批判性的交流情境。當這樣的情境,得以經由戲劇的形式,具體落實於生命往來的場域中時,我們似乎愈來愈從民眾的代言身分中脫離出來,並更深刻地身處於民眾的流離失所中。
-
專題
翻轉迭變,只問何為自我
與台灣小劇場生命結合的王墨林,外求社會的改革,而所謂葛氏訓練體系者,則傳授嚴謹的内化;前者毫無章法,鑽研槪念與現象;後者體系完整,集中内省與能量。在兩者變與不變之間,其實都在追求一個存在的源頭:自我。
-
表演書房
變革或治療?
《被壓迫者劇場》討論的不僅是劇場理論或實際的革命性變革而已,而更是如何復甦觀衆(也是民衆)在劇場或現實人生中的主動性。在系列性的民衆戲劇工作坊中,讓參與者經由彼此的「對話」,以身體來進行論述,波瓦的理論因而得以延伸到實際的層面上來。
-
九二一文化震撼系列報導
走出聚光燈,走進人群
一年之後的九二一,裂痕仍大,災區民衆需要的能陪他們走一段的團體,而不是只走一夜的團體,需要的是整合性的資源,而不是單打獨鬥的散兵,需要的是相互支援而不是賑濟與同情,需要的是能夠走下舞台、走下聚光燈的團體。
-
九二一文化震撼系列報導
創作的「震」撼
「當我看東興大樓的救援新聞時,我開始懷疑『劇場』的定義,哪一件事不是表演?」陳惠文覺得,整個救援的過程就是表演,「這樣一個看的過程,媒體讓它變成演出。現場的劇場關係其實是很動人的,當知道某處有生命跡象時,現場氣氛、演員跟觀衆的互動就不一樣、大家變得目不轉睛,那是一個可怕、強而有力的劇場;是一般的『劇場』很難做到的」陳惠文說。
-
印象手記NOTE OF PHOTOGRAPHER
印象手記
救救水鄕,免遭浩刼。差事劇團奔波大城小鎭,喚起民衆聲援,圖挽狂瀾。先天下之憂而憂者,誠難矣!
-
戲劇
叫「政治劇場」太沉重!
小劇場的演出常令人感到「有身無聲」,無法妥善處理台詞,影響了角色的塑造。如何將意念、口號與理想實際化成劇場語言,是觀衆對劇場工作者「挑剔」但「迫切」的要求!
-
即將上場
《逆旅》之旅
《逆旅》原本稱作《靑春逆旅客家行》,這部戲的完成和差事劇團長久在美濃進行社區劇場的硏習相關,「靑春」和「客家行」似乎都難免讓演出拘泥於某種範圍中,故改以《逆旅》做爲戲的名稱。《逆旅》是從一個旅人的凝視拉開戲的序幕;這齣戲將持續差事劇團的風格,穿梭於記憶與現代社會議題之間。
-
台前幕後
民衆劇場的跨國滙演
提倡民衆劇場工作方式一直不遺餘力的鍾喬,最近在台北成立了「差事劇團」,並準備與菲律賓「古敎士劇團」合作演出劇作《士兵的故事》。這次跨國演出的作品,有著幾項探索性的嘗試在劇中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