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宗慶
-
音樂
大病過後 許博允要為自己一圓音樂夢
很多人對許博允的印象是國際藝術交流的重要推手,他經營的新象文教基金會為台灣觀眾帶來許多開創性的演出,但他也是一位開創性的作曲家,不但曾為雲門舞集早年多部舞作譜曲,經典作品《琵琶隨筆》更曾在全球三十多個國家、數十個城市演出三百次以上。這次他將舉辦個人創作生涯四十三年來首次樂展,重新展現他身為作曲家的豐富創意。
-
藝號人物 People
一場晚了二十年的獨奏會
廿七歲回國,奮鬥廿三年,卸下兩廳院藝術總監之職後,跨入五十歲的人生門檻之前,朱宗慶將實踐自己的人生第三場音樂會之約,這場晚了二十年的獨奏會,如久釀未開的陳酒,主角的心境由拚勇鬥勁轉為圓融寬廣,「不再想證明什麼,也不再想求什麼。音樂,就讓它好玩吧!」他說。
-
專題
敲敲打打,跨入音樂之門
「朱宗慶打擊樂團」是國内最知名的民營樂團之一,而該團的附設學校,則是朱宗慶音樂教育理念的實踐。根據朱宗慶所創作的教學法,由團員參與策劃與撰寫的教材,不僅是國内自創的音樂教學法,而且是為對音樂有興趣的孩童們特別量身訂作,以敲敲打打、遊戲、唱歌、律動的互動方式,帶領活潑好動的孩子走進音樂的世界。
-
焦點訪談 Interview
讓文化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從打擊樂家、教育工作者到兩廳院主任,朱宗慶有機會站在不同的位置實踐自己的文化理想;我們也可以從他上任以來兩廳院的種種變革,看到從實務中積累了相當的經驗與思考的朱宗慶,如何以樂觀積極但也務實的態度推動兩廳院的未來。在就任將屆半年之際,本刊特地針對兩廳院的未來規畫,請朱宗慶主任談談他心目中的「文化園區」藍圖。
-
焦點 十五歲了,然後呢?
訪朱宗慶
「做人最衰──剃頭、打鼓、吹鼓吹。」甫獲得國家文藝獎的朱宗慶曾經在得獎感言上如此感慨地表示;不過經常自嘲出身平凡、是「打鼓的」的朱宗慶,如今的職稱是「國立藝術學院音樂系系主任曁研究所所長」,並兼任國際打擊樂藝術協會總裁諮詢顧問,朱宗慶藉著敲打不僅改寫了台灣的打擊樂史,也改寫了自己的命運。
-
焦點
騷動,開始解放的青春期
朱宗慶打擊樂團即將過十五歲生日,八〇年代的打擊青年如今多已為人父(母),清澀的學生氣質也換上堅定自信的表情;不會再有人問:打鼓能做什麼?不會有人質疑為什麼到打擊樂團「上班」。打擊與心跳是同一件事,都在思考生命的脈搏與能量。悠悠十五載,像是十五歲的青春期少年,開始蛻變並同時解放。
-
特別企畫 Feature
寓教於樂
走過早期觀念閉塞、物資缺乏的年代,目前站在教學崗位上的表演藝術工作者們,想提供下一代怎樣的藝術教育及環境?
-
台北
擊樂聲震北中南
一九九九年,世紀末的最後一個夏天,當整個社會瀰漫在一片「世紀末」不確定因子的氛圍中,「一九九九台北國際打擊樂節」早已好整以暇地端出十個國家共二十場演出的豐盛擊樂大餐,以蓄勢待發之姿,迎向打撃樂的新世紀。
-
即將上場
朱宗慶打擊樂團吳思珊打擊獨奏會
一九九四年自法國學成歸國以來,打擊樂新秀吳思珊已舉辦過多場個人獨奏會。吳思珊於一九八七年進入國立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修打擊樂,一九八八年加入朱宗慶打擊樂團。一九九二年赴法國國立馬爾梅森音樂院(Conservatoire National de Rgion de Ru-eil Malmaison)進修,隨佳斯陳.席勒維斯特(Gast on Sylvestre)學習。在校期間,曾與俄籍丹尼索夫(Ed-is son Denisow)、法籍尙-皮耶.杜威(Jean-Pier-reDrouet)及希臘籍喬治.阿貝吉斯(Georges Aperghi-s)等作曲家共同硏討,促成了她在樂曲詮釋方面卓越的能力。一九九三年取得第一奬演奏文憑和卓越評賞奬演奏文憑。次年再獲卓越奬及精湛技藝奬。吳思珊現爲朱宗慶打擊樂團專任團員,並任敎於國立藝術學院及國立台中師範學院音樂系。 打擊樂的演出結合戲劇的肢體語言會迸出怎樣的火花?吳思珊在一九九七年的個人獨奏會─「連名字都沒有」首度嘗試戲劇音樂之後,此次推出的「聲音劇場──《綠房間》」將更加重戲劇的表演部分。《綠房間》是以一個人學習音樂的過程爲出發點,劇情中擷取了吳思珊童年、求學、戀愛、旅行的生活片段,串連成台上酸甜苦辣、喜樂哀愁的演出。戲劇的部分由國立藝術學院講師徐琬瑩編導,在音樂部分,除了由朱宗慶擔任藝術總監外,另有作曲家陳揚擔任創意指導。
-
十年演藝
新觀念、新作法的音樂十年路
一九八七是台灣音樂界整體生態起變化的一年。在國人期待下,耗資七十四億台幣興建、擁有一流設備的國家音樂廳及戲劇院落成啓用,大量國際級藝術家、團體相繼來台演出;新一代音樂家在學成回國後,一改以往單打獨鬥的演出方式,紛紛組團,以各種不同的演出型式加入音樂戰場,並以新觀念、新作法來推動、經營樂團,爲音樂環境注入一股新力。
-
特別企畫 Feature
打出一片天 擊樂第一品牌「朱宗慶」
在音樂界,朱宗慶不只是位音樂家,「朱宗慶」還是個品牌。十年來,這個品牌把打擊樂從交響樂團裡向來敬陪末座的綠葉角色打出了一片彩色的天空,逆勢操作成爲最受歡迎的樂器,「朱宗慶打擊樂團」是最受歡迎的樂團,連「朱宗慶打擊樂敎學系統」都成爲坊間獨門的、熱門的幼兒音樂敎學中心。
-
特別企畫 Feature
蝴蝶牌口琴的悠悠時光──朱宗慶
朱宗慶現在回想起來,他的第一把樂器是小學四、五年級時買的蝴蝶牌口琴,伴隨他吹過懵懂年少時光。 五〇年代的台灣鄕下,沒有沈重的課業壓力,下了學便呼朋引伴的到處玩耍。家中做小生意的朱宗慶,興緻勃勃的跟著家中務農的同學去割稻,手掌割下一塊肉,至今疤痕猶在。灌蟋蟀、打彈珠、烤地瓜,比賽跑田埂、爬樹、甚至相偕到河邊大石頭上比賽跳水姿勢,幼時的朱宗慶是貼著大自然成長的。 沒有。沒有想過會走上音樂之路,儘管從小就在濃濃的音樂風中成長。小時的朱宗慶喜歡玩鼓,一振一振的,像心跳,叔叔喜歡吹口琴、叔公拉得一手好胡琴,咿啞啞地唱著,聽進幼年朱宗慶的耳裡、印在心裡。 第一志願是要當老師、朱宗慶說,像所有坐在台下仰望老師的小臉,老師是崇高的象徵;後來的推廣工作,也算心願的實現。 也曾想過成爲一名籃球國手、但終究沒成,倒是自小涓滴累積的音樂種子開始萌芽。 初一開始學鋼琴,後來加入學校管樂隊、當上隊長,吹打拉樣樣來,最崇拜的是電視台的樂隊、擦得亮閃閃的樂器,音符從一鼓一鼓的嘴中流洩出來。初中畢業、對未來正茫然,學姊一句話改變了他的未來。學姊說:你會這麼多樂器,怎麼沒想過正式去學音樂,從理論打根基?想想,便進了國立藝專管樂科,專心一意的學起音樂來。 從吹著最拿手的口琴招牌曲〈高山靑〉、〈虹彩妹妹〉的小男生到今日國內打擊樂龍頭的朱宗慶笑說,現在最流行的早不是〈高山靑〉和〈虹彩妹妹〉,而是〈虎姑婆〉,但他的音樂故事仍不斷地在上演著。 (本刊編輯 錢麗安採訪整理)
-
特別企畫 Feature
朱宗慶眼中的大陸打擊樂
「大陸的傳統打擊樂發展眞是太精采了」,朱宗慶表示,今年年初的上海、北京、西安之行,不但與當地的打擊樂團體相互交流,更體會出打擊樂與當地人民生活的緊密關係。 「像這次到西安的某個村落交流,他們居然出動一萬人來迎接我們,其中負責打鼓的就有幾千人,場面壯觀感人是一回事,眞正令我感動的無法自己的是對那些鼓聲的震撼。他們以邊走邊跳的型式演出,在行進間強烈節奏下流動的生命力,舉手投足間的肢體語言讓我覺得他們是眞的熱烈歡迎我們,那種感覺很好、很特別。他們表演完一曲後便輪到我們演出,就這麼輪番上陣、中西合壁、熱熱鬧鬧的演到他們村子裡。」 藝術即生活 「對當地居民而言,鼓是他們生活的一部份,不但是休閒活動之一,更是高生活品質的象徵。陝西打擊樂學會會長安志順吿訴我說,有些打擊樂協會的入會除技術要求外,還要求身家淸白,若是女子入會,還須能與家人、婆媳關係良好的才可入會,對我們而言眞有點不可思議;但按他們的說法是,一個和家人無法和睦相處的人,就沒有資格進入打擊樂協會,而一旦獲准加入,全村都當成大拜拜般,連做好幾天的戲,然後再授旗成爲正式會員,是一種絕對光榮的象徵。」而這股對打擊樂的狂熱與生命力,也促使朱宗慶邀請陝西安志順打擊樂團來台灣演出。「要不是限於經費和場地問題,」朱宗慶表示,「我眞想把他們都請來,讓台灣民衆能感受到那種壯觀、懾人的打擊樂撼人之美。」 而在上海、北京的交流中,朱宗慶認爲其精髓仍在中國傳統打擊樂的發展,西方打擊樂的發展比較慢,「因爲大陸的設備、空間、樂器,乃至於資訊的吸收都不像台灣這麼快速、直接,但傳統的就保存發展的很好,他們內部常講一句話『搶救』,搶救樂器、樂種、樂人,反觀台灣的藝術常是面臨絕種才稍微意識到,但藝術傳承不是三兩天便可完成,很多珍貴藝術就因而失傳了,十分可惜。我們基金會成立『傳統打擊樂中心』目的即希望能開始和大陸共同合作,將中國傳統打擊樂加以整理、保存,以免又將重蹈空留遺憾的覆轍。」 除體會到大陸資源精采,朱宗慶表示大陸民衆對打擊樂的熱情及表達方式亦讓他深刻難忘,「一般在台灣,觀衆通常都在一曲結束後才鼓掌,大陸則比較像去看京劇,見好就叫好、鼓掌,剛開始時很不能接受,覺得整體氣氛被破壞了,幾次過後,反而有點欣賞他們這種率直、熱情的表達方式,
-
特別企畫 Feature
鼓動台灣擊樂發展十年路 專訪朱宗慶與連雅文
在歐美音樂發展史上,打擊樂早已成爲一重要樂種,與管樂、弦樂並駕齊驅,作曲家爲打擊樂所作曲目不勝其數,但國內無論是傳統中國戲曲或西方古典音樂,打擊樂器一直居於陪襯地位,一般人對打擊樂的認知仍屬開發階段,然而在近十年來打擊樂人才紛紛回國推動下,已有了全新的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