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台南人劇團

相關文章 88 篇
  • 創作社《嬉戲:who-ga-sha-ga》。(林勝發 攝)
    企畫特輯 Special 2011華山藝術生活節

    文創劇場起跑 四強吸睛NON-STOP

    將於十月一日登場的第二屆華山藝術生活節,其中實驗創新補助機制的「文創劇場」系列,精選了四檔作品:台南人劇團連演六小時的終極混亂喜劇《K24》第一季全六集;創作社劇團向扭曲狂亂的社會價值挑釁的《嬉戲:Who-Ga-Sha-Ga》,原舞者歌詠高一生先生一生行誼的《迴夢Lalaksu》,及一當代舞團以都市矩陣與虛擬網絡作為視覺主概念創作的《W.A.V.E.城市微幅》。讓表演藝術愛好者,盡情體驗台灣表演藝術創作者的生猛活力。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25期 / 2011年09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藝視窗 News

    面對《夢想家》事件 賴聲川選後出面回應

    【台灣】 面對《夢想家》事件 賴聲川選後出面回應 在《夢想家》事件引發輿論譁然時,該劇的藝術總監賴聲川在去年11月29日表示將在2012總統大選後回到台灣,以公開的方式向台灣各界澄清事實。而在1月18日的下午,賴聲川以「建國百年國慶晚會說明會」為名,主動召開記者會。 在會中一開始賴聲川就表示那時他後來選擇沉默,是因為判斷當時他的任何回應,都只會激化選戰中兩黨的攻擊。他在說明會中主要表示:1.他並非靠關係取得該項標案,甚至曾屢作推辭。2.他並非獨得兩億,他個人只收取了創意費120萬。3.「表演工作坊」的創意標案是13個獨立標案中的一個,與其他標案沒有關係。而實際委託該團隊的只有三千九百萬,且初步結算後實際發生金額為兩千七百萬。 至於在文化界討論最劇的──花費2.1億做百年國慶晚會合不合理?他表示雖然這個問題,不是應該在他的職責上需要回答的,他只能針對當時就被指定的台中圓滿劇場的硬體條件與演出、轉播等規劃,做出說明。但以他個人在「國家的面子」與「安全」的兩點靠量上,認為並無浪費,而對於更詳盡的舞台技術等花費與執行面等問題,他表示應該要請負責該項包案的承商或相關單位做出說明,「表演工作坊」在該製作中只負責創意部分。而這場國慶晚會是否具有「藝術性」與藝文界的相關評論,他表示會虛心接受,可再有討論的空間。 最後,賴聲川聲明對於日前不實的指控,會透過法律的訴訟作為防衛。也不會再參與台灣政府或藍綠陣營的任何大型活動。(黎家齊) 朱宗慶打擊樂團在MUCH TV推出兒童電視節目 從元月初開始,朱宗慶打擊樂團正式在年代電視MUCH TV推出兒童電視節目《荳荳異想世界》,透過音樂、戲劇與小朋友最愛的唱唱跳跳,讓孩子們自然而然地對音樂產生興趣,並且學習音樂知識。 節目的主軸是努力又善良的小女孩「小米」,他最喜歡跟好朋友「豆莢寶寶」、最崇拜的偶像「企鵝婆婆」、企鵝婆婆的頭號粉絲「萬能

    文字|耿一偉、本刊編輯部
    第230期 / 2012年02月號
  • 臺北藝術節的早鳥方案相當有效,可高達總票房的四成。圖為今年臺北藝術節的節目《放屁蟲》。
    焦點專題 Focus 「早鳥方案」放送,誰得利?

    不只是漂亮折扣 也是固票根本

    近年來,國內表演團隊時常推出「早鳥方案」,強調「最優惠」的價格,吸引觀眾下手購買,這通常可被視為行銷手段,以試探市場水溫、刺激購票熱潮,亦可可以作為整體票房預估的基礎,另一方面更可累積觀眾忠誠度。但當製作成本因物價節節高升,票價又難以調漲,「早鳥」替觀眾省荷包的美意,會不會成為票房難以回收的缺口?

    文字|廖俊逞
    第238期 / 2012年10月號
  • 《金龍》中,導演以五個人塞在鋼鍋裡的視覺,來交代金龍餐廳廚房裡的擁擠。
    演出評論 Review

    《金龍》應是一則奇異且突兀的童話!

    德國編劇羅蘭.希梅芬尼巧妙地運用生理疾病,暗喻了當前全球跨文化衝擊下的創痛、荒謬和病態。同樣來自德國的導演提爾曼.寇勒則選擇了簡約、冷冽的呈現風格,由演員的肢體、情緒和不時疏離於自身角色的意志,來變換這謎樣般的寓言。然而,這樣的觀演風格,強調了導演概念先行的一種「態度」,這與編劇詭變多元的情節,同時挑戰著觀眾一面看戲、一面思辨的能力

    文字|傅裕惠
    第237期 / 2012年09月號
  • 演員在不同角色之間的快速轉換、進入進出、對於寫實場景的揚棄,總不免令人聯想到布萊希特式的疏離劇場美學。
    演出評論 Review

    如果我可以踏入他人之生命

    四十八個場景與十七個角色之間的快速轉換,加上演員多次的片刻抽離片刻投射,《金龍》的確讓觀眾很難「入戲太深」;我相信要讓導演與文本、演員與角色建立關係,必定也是同樣艱辛。也許這也提醒了我們,在金龍餐廳之內以及之外,「認同」絕非一趟廉價的旅程。

    文字|白斐嵐
    第237期 / 2012年09月號
  • Ku Na’uka劇團《天守物語》
    好藝有好報

    好藝有好報

    舞蹈 雷公作引,看見天庭?─白舞寺舞團《看天河》 去年白舞寺演出《七匡乙咚》,延續創團作《白色的狂嘯》的實驗,結合現代舞與布袋戲,讓舞者與偶師同台演出,獲得評論者張嘉容「吸收了各種現代和傳統元素,發揮了可喜的再創造精神」的評價肯定,但也同時留下「舞者操偶舞步受限,偶師肢體展現單調」的問題有待解決。 今年白舞寺再接再厲推出《看天河》,續走前作的實驗路線,由現代舞者游紹菁、蔡佳君、洪儷今,與亦宛然布袋戲演師黃僑偉共同創作,加入曾受日本鬼太鼓訓練的張家齊,以及劇場燈光設計洪國城,為觀眾搬演一齣「變化肢體無窮盡,落地操偶鬼神驚」的故事。 上回的《七匡乙咚》說到黃帝大戰蚩尤、鯀治水卻遭懲的怨氣;這回《看天河》說的是有關雷公與天庭的故事。團長游紹菁說,記得小時候每當打雷,長輩們總會說,此時抬頭看,就能看見天庭。對於一個小孩子來說,「雷電有如一把鑰匙能開啟天庭」這種事情,不僅充滿驚異與魅惑,也讓她不斷揣想天庭的模樣。 後來,游紹菁拿到一本「法仔鼓」,閱讀裡頭的經文,激發她與同伴許多創作的靈感,《看天河》便以雷公為引子,「法仔鼓」經文描繪的景象為藍本,構築出一個想像的天庭,以及天庭之外、另一個繁麗多彩的世界。而這些想像的人物與虛構的世界,將藉由舞者與演師的口白、操偶與舞蹈動作展現出來。看過白舞寺作品的觀眾,可以看看他們這次是否進步;沒看過的人,則不妨見識一種人如偶、偶被附身、傳統與現代交融的演出方式。(楊莉玲) 戲劇 與文本共舞─二○○四國際劇場藝術節 從上個世紀八○年代以後,現代劇場走向拋棄敘事性文本的路子,大多數的劇場工作者從演員、舞台設計、音樂等非敘事劇場元素出發,構築出意象性強烈的作品。但虛渺難以言說的意象看久了,也令人懷念起雋永的文本故事。這回由兩廳院策劃的國際劇場藝術節,打出了「騷文意動」的口號,號召國內外六個劇團,重新詮釋貝克特、易卜生等名家的經典。 與貧窮劇場大師葛羅托斯基頗有淵源的山羊之歌劇團,表演以肢體動作與演員演唱為主,這次演出的《悲歌錄》以蘇美史詩《吉爾迦美什史詩》為劇本主軸

    文字|楊莉玲、莊珮瑤
    第134期 / 2004年02月號
  • 汪其楣(左三)將於台南人劇團執導《一年三季》。
    台前幕後

    南台無冬,戲憶更綿延

    汪其楣將於台南人劇團執導《一年三季》一戲,她表示此劇希望透過從「外地人」到「在地人」的觀點,從而重新檢視女性在台南的文化習俗和人情脈絡中的才情與自我。然而,當面對問及「外地人」與「在地人」分別指稱爲何時?汪其楣則一貫篤定與堅誠地說:「兩者其實都是我。」

    文字|方靜琦
    第88期 / 2000年04月號
  • 南風劇團利用各種管道引進不同老師帶領的表演訓練方式,圖為陳偉誠(右)的「葛羅托斯基身體訓練」課程。
    專題

    各家武藝兼治,期待在地結果

    從卓明的啓蒙播種到現階段百花齊放的蓬勃活力,東、南部的劇團當前除了展現不斷探索、多方嘗試的勇氣外,對表演訓練的思索也應漸從外在資源的尋求回歸内在狀態的審視。惟有透過在地身體意識的思考,長期穩定的訓練計畫以及屢次創作的檢驗,表演訓練才有落地生根的可能,而不再止於路上風景而已。

    文字|廖俊逞
    第115期 / 2002年07月號
  • 把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人連結在一起,《Q&A》傳達人類共通的情感。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從失憶開始 一連串的人生問與答

    蔡柏璋自編自演《Q&A》 期許為個人創作轉型

    《QA》由蔡柏璋自編自演,並找來實力劇場演員姚坤君、黃士偉跨刀演出。全劇敘述結構如電影蒙太奇般,回憶和現實流動穿插,時空則隨著主角展開過往人生的追尋,從台北、倫敦到柏林。蔡柏璋說:「人類之間應該有更多共同性存在,我們對很多事情的提問是共同的,所以我一直想寫一個故事把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人連結在一起,傳達人類相通的情感。」

    文字|廖俊逞
    第209期 / 2010年05月號
  • 導演呂柏伸希望作一齣男人和女人如何互相取悅、如何溝通良好關係的喜劇。
    戲劇 南台灣姑娘「硬」起來,反戰精神笑給你知

    台灣百年砲管vs.希臘千年喜劇

    古希臘劇作家亞里斯多芬尼茲以女性為主角、以反戰為題材的希臘喜劇《利西翠妲》,將在台南人劇團導演呂柏伸的改造下,成為在台南億載金城古蹟前演出的台語俚俗版。呂柏伸這回不以劇中人物的對白押韻為重,觀眾將會看到火辣的鋼管舞女郎艷舞、床上的枕頭仗,連鄉土味十足的「去了了」哭調也被搬上場。

    文字|楊美英
    第166期 / 2006年10月號
  • 一九九九年菲力普.薩睿立(圖前立者)在波蘭Gardzienice Theatre Association指導工作坊的情形。
    戲劇

    內在覺察,讓身體開光

    大多數的演員訓練旨在開發演員的肢體潛能,讓演員瞭解不同的使用身體的方式,有些訓練動作的組合或變化,甚至可以直接運用在角色的行為動作創造上,然而這些似乎不是薩睿立的訓練最主要目的。他希望藉由瑜珈、太極和kalarippayattu的練習,演員能夠去體驗動作時的呼吸狀態、肢體與心理的活動能有密切的關連、培養內在的覺察和專注力、以及直覺地去對應外在(表演)環境;簡言之,便是讓演員的「身體」變成「眼睛」。

    文字|許玉玫
    第128期 / 2003年08月號
  • 擅長寫實表演的姚坤君(左)、和近來迅速竄紅的新生代演員蔡柏璋(右)也參與《馬克白》演出。
    戲劇 呂柏伸捨形式返寫實,搬演就是一種詮釋

    《馬克白》 演繹男人與女人的角力

    台南人劇團導演呂柏伸二度執導《馬克白》,捨棄第一版充滿東方元素、形式化表演的風格,決定回歸寫實風格,因為「莎劇被留存到當代,即意味其共鳴度是高的,無須在地化,且搬演本身就是一種詮釋」。全劇由五名演員來演繹所有角色,將主軸放在男人與女人的角力中。

    文字|廖俊逞
    第174期 / 2007年06月號
  • 《K24》打造一種屬於MV世代特有的劇場語彙,在小劇場界掀起不小風潮。
    戲劇 抽絲剝繭找兇手,蔡柏璋大玩美式影集懸疑

    《K24》第一季全上演,要你混亂六小時

    新秀編導蔡柏璋前年底推出從電視影集得到靈感的《K24》的一、二集,大受好評,於是今年一口氣推出一到六集,將讓觀眾挑戰連續六小時的瘋狂混亂!

    文字|廖俊逞
    第180期 / 2007年12月號
  • 羅蘭.希梅芬尼
    藝號人物 People 德國當紅劇作家

    希梅芬尼 超寫實之筆 透析沉重現實

    在當前德國劇壇上舉足輕重的羅蘭.希梅芬尼,除了以分量豐碩的精采劇作備受肯定外,近年更擔綱自己劇作的導演,舞台製作成績亦受矚目。這次將在臺北藝術節由台南人劇團演出的《金龍》(編按),就是他的近作之一,該劇在維也納城堡劇院製作由他自己擔任導演,亦獲邀參加柏林二○一○年的「戲劇盛會」。趁《金龍》將在台北現身之際,本刊特地訪問劇作家本人,一談他的的戲劇思考與《金龍》的創作想法。

    文字|林冠吾
    第235期 / 2012年07月號
  • 台南人劇團的《海鷗》時空背景移植到台灣日據時代的中期,融入濃厚的台灣本土元素。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講台語的《海鷗》 飛入台灣的日治時空

    《海鷗》是台南人劇團「西方經典台語翻譯演出計畫」的第七號作品,契訶夫的劇本向來以自然寫實著稱,戲劇性薄弱,語言貼近生活,不同於以往台語轉譯西方經典時的強調劇場形式,這次導演呂柏伸將《海鷗》的時空背景移植到台灣日據時代的中期,全劇融入濃厚的台灣本土元素,十九世紀的俄國鄉村與日據時期的台灣農村,兩個時空情境遙相呼應、產生對話,藉此引發在地觀眾的共鳴與感動。

    文字|廖俊逞
    第231期 / 2012年03月號
  • 林恆正認為舞台服裝設計是一趟穿越時空的奇妙之旅。
    藝號人物 People

    林恆正 設計舞台服裝 一趟穿越時空的奇妙之旅

    甫獲得「世界劇場設計大賽」服裝金獎的資深劇場服裝設計師林恆正,從小就展現出愛美與展現美的獨到天分,從小時候不時以妹妹為模特兒設計造型、到長大時突破家族學醫傳統投入戲劇藝術的學習在多不勝數的舞台服裝作品中積累了驚人的造詣,也造就了今日的斐然成績。

    文字|黃醒醒
    第204期 / 2009年12月號
  • 山羊之歌劇團將演出改編自蘇美史詩的《悲歌錄》
    百匯

    從文本找回劇場的力量

    二○○四國際劇場藝術節標榜劇場演出與經典劇作對話,邀請來自波蘭、日本、加拿大與台灣本地的五個劇團,分別展開一對一的「肉搏戰」。

    文字|傅裕惠
    第135期 / 2004年03月號
  • 導演王宏元大幅度改編原作情境時空與情節,把貴族與森林的場景,轉化為時尚嬉皮和英倫貴族的流行元素。
    演出評論 Review

    賞心悅目的莎劇新裝

    本製作的四面舞台,幾乎是歷年來所見最為有效的一次呈現;舞台設計精心鋪製的鏤花地板和機動的道具,堪稱配合得天衣無縫。演員群展現高度專注的表演活力與能量,搭配成功得宜的服裝造型和角色設定,就算是卡通式的喜劇呈現,導演詮釋的一致性,讓人賞心悅目。

    文字|傅裕惠
    第196期 / 2009年04月號
  • 透過旋轉舞台的反轉速度,觀眾不但能感受角色心情,最關鍵的是呈現了有如電視鏡頭「溶入」、「溶出」的效果與節奏。
    演出評論 Review

    Think Big,my friend!何不壯懷未來?

    這齣戲所展現的市場實力,應該不只限於這次不到廿場場次,其中有太多製作行銷的嘗試與選擇需要探討;如果能以更大的市場規模來規劃──這也與當初能投入的資源有關,《K24》應該可以創造更多罕見的成績。

    文字|傅裕惠
    第182期 / 2008年02月號
  • 歌隊頌讚酒神一景。
    戲劇

    悲劇,在戲裡滌淨戲外燎燒

    戲外的隱喻意外地貼近了台灣過往的歷史煙塵,劇中鏗鏘的對白 無形中也諷刺了當代政客們的獨斷寡義,從這個觀點上而言, 誰能否認這場中西跨文化交流演出,對台灣民衆的震撼力呢?

    文字|王友輝
    第109期 / 2002年01月號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攝影手札

    時間地敘積

  • 特別企畫 Feature

    用20年光陰培植新竹國樂搖籃

    劉江濱與從小扎根的「新竹青年國樂團」、「竹塹國樂節」
  • 特別企畫 Feature

    今秋藝術節:回到日常,創造留下來的選擇

  • 香港

    「演戲家族」串連過往原創音樂劇歌曲推出慶祝30歲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