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人劇團
-
戲劇
還是讓她「男不男、女不女」吧!
若能將這齣戲當作「現代歌劇」來觀賞,諸如:小青不耐地搖扇、接續白素貞以敲門動作應對法海,以及法海出場、輕喚妖怪等段落,都完美呈現了音樂設計和看戲的節奏;只是,劇本先天的台詞和結構似乎無法負擔所謂歌劇緊湊的情節與情緒變化。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從《白蛇傳》的人妖戀到同性愛
無性別的愛情
《白水》首演版導演田啓元使用了四個男演員呈現出白素貞金山尋夫的故事,自傳統男女夫妻組成的家庭結構抽離,讓白素真與許仙除去了性別框架而並未流於反串,使整個故事就某方面成為了一個沒有性別的「純粹的」愛情故事。
-
戲劇 南台灣姑娘「硬」起來,反戰精神笑給你知
台灣百年砲管vs.希臘千年喜劇
古希臘劇作家亞里斯多芬尼茲以女性為主角、以反戰為題材的希臘喜劇《利西翠妲》,將在台南人劇團導演呂柏伸的改造下,成為在台南億載金城古蹟前演出的台語俚俗版。呂柏伸這回不以劇中人物的對白押韻為重,觀眾將會看到火辣的鋼管舞女郎艷舞、床上的枕頭仗,連鄉土味十足的「去了了」哭調也被搬上場。
-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台南人劇團《利西翠妲》
「經典再詮釋」已不再是新興風潮,而是理所當然的趨勢。台南人劇團導演呂柏伸以跨文化戲劇見長,將當代元素及本土文化注入古典文本,其作品可見學院的根基亦兼具前衛的創新,跳脫傳統設限的詮釋觀點,在不悖乎文本的情況下,用新手法提出新見解、新思維、新視界:《馬克白》轉為三個女巫的嬉戲樂園,也第一次讓我見識台灣劇場長久未見的視聽饗宴;《哈姆雷》成為檢視劇場及扮演慣性的場域,足見導演借物說理的本事。這次的希臘喜劇《利西翠妲》最為人所知的妙想就屬「性罷工」了!又將在億載金城登場,塑造環境劇場的氛圍,是否將啟發觀眾對於戰爭與和平的共鳴?將是繼《安蒂岡妮》之後,再度挑戰古希臘文本,這次又會給觀眾怎樣的視聽驚喜,讓人拭目以待。 文字|吳政翰 24歲,目前服役中。台大戲劇系第二屆畢業,「國際劇評人協會台灣分會」會員,曾任「國藝會表演藝術行銷平台」藝術評論專員、台大教學助理等。
-
戲劇
狂歡嘉年華之後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嘉年華式的婚禮場面,在極度高潮的情緒中進入殘酷的謀殺,不同於希臘悲劇將慘案移至後台的處理,導演將整個謀殺情境呈現在觀眾面前,意味著狂歡嘉年華之後的悲涼,終至冷靜引導出劇終前Bella與Giuliano相互交疊之關於「愛」的獨白。
-
戲劇新訊
台南人劇團「新劇展」 三齣戲看新意
台南人劇團「新劇展」五月登場,以創新戲劇文本作為演出製作的起點與藍圖,致力刺激新創作及發掘明日之星。首先登場的《拾荒者》,改編自十九世紀德國劇本《伍采克》Woyzeck,描繪一名拾荒者三餐吃著治療神經疾病的花朵藥物,幻想妻子出軌並將其殺害,面對痛苦的愛情與充滿幸福的死亡,殘活在邊緣意象,一切的愛與恨,殺人與背叛,還有孤獨,是真實還是幻覺?感覺的價值又是什麼? 另一齣《今天的心情有點藍》則以音樂劇場形式,表達對台灣政治現況的觀察與批判。本土、中國、日本、美國的各方聲音,在這塊土地上同時喧囂吶喊,哪一種才是我們真正的聲音?搞得大家的心情又藍又煩! 最後一場《GO!正益晚會戰士們迎向發達之路》,取材風靡台灣的日本勵志綜藝節目,將小人物的成功之路、節儉生活大考驗等劇情搬上舞台,故事從一條橫跨馬路的斑馬線開始,兩個演員巧妙運用老祖宗的智慧,解決生活疑難雜症,觀眾欣賞美好故事的同時,也能學到不少實用的生活小妙方。(鄭淑瑩)
-
戲劇新訊 改寫自古希臘劇本《祈願女》
Big Love從五十位姐妹的逃婚探討愛情與正義
台南人劇團陸續挑戰西方經典劇作,從希臘悲劇、莎士比亞到貝克特,而最近則將目標指向當代作品曾榮獲美國外百老匯歐比獎(Obie Award)二○○一年最佳戲劇的劇本Big Love,將該劇首度搬上台灣舞台。 劇作家查爾斯‧密(Charles L. Mee)也是歷史學家,從事現代史詩劇本的創作,曾獲得兩次歐比獎。在Big Love中,查爾斯‧密以現代觀點改寫古希臘劇作家艾斯克勒斯(Aeschylus)的劇作《祈願女》The Suppliant Women。針對正義、性別、政治、外藉新娘、難民還有復仇做出深刻探討。故事描述五十位希臘姊妹從五十位富有的美國堂兄弟手中逃婚,進而引發關於愛情、忠誠、背叛、正義、自由及權利的反覆辯證與試驗。 台南人劇團這次邀請任教於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和外文系的馬龍(John Maloney)執導Big Love。馬龍是哥倫比亞大學藝術碩士,專攻導演,同時也是本劇劇作家查爾斯.密的好友。(田國平)
-
戲劇 戲裡戲外誰要殺總統千金?
《K24》玩弄美國影集式緊湊懸疑
《K24》發音取自chaos,意思就是「混亂」,劇中大量運用電視影集的視聽元素,每集有一個單元主題,情節緊湊,引人入勝,每集結束前留下劇情懸疑與蛛絲馬跡,吊足觀眾胃口。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K24》、《等待果陀》
暑期一過,進入演出旺季,眼看要開始應接不暇的日子。國家劇院的強打好戲與舞蹈大師新作之外,我會把一南一北兩部作品列為期待的首選── 近來導與演表現都十分耀眼的年輕創作者蔡柏璋,要在台南人劇團大展身手推出《K24》,雖然劇情模式看來不脫紀蔚然影響,但他的奇想幽默和明快節奏,已可保證小劇場的一夜狂歡。 當代傳奇則為多年來的中學西用找到一塊絕佳試金石:《等待果陀》。宣傳詞「京劇?默劇?相聲?話劇?歌舞劇?馬戲團?」顯示吳興國深悉貝克特的形式潛能與戲骨精神,若分寸拿捏得好,可望以這齣名劇的獨家料理,成就另一表演高峰。
-
戲劇
如影像般的生與死
演出中運用電視影像播放出如葬禮、老國王鬼魂,乃至於娥菲麗之死等等片段,彷彿一切都是哈姆雷經常攜帶的小型攝影機所記錄的生命片段,更呼應了劇終悲劇造成之後,何瑞修與挪威王子對於哈姆雷悲劇的感嘆。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爆米香》《哈姆雷》
即將在台北國際藝術村推出的河床劇團新作《爆米香》不容錯失。河床的演出向來在視覺上與創意上都別有意趣,觀賞河床絕對不會是不痛不癢的經驗。他們的概念完整、製作品質精細,豐富的空間調度與特殊的人物造型,都是極高的美感享受。這次河床首度與舞者合作,並邀來電音作曲╱歌手張心頤跨刀。《爆米香》號稱「米系列」第三部,此一系列從台灣文化出發,卻變奏出超現實的異質感,堪為台灣文化的多元性更進一解。 台南人劇團的《莎士比亞不插電》系列這回插起電來,要玩影像和爵士樂。不要以為《哈姆雷》少打一個字,這是彭鏡禧教授以舞台考量為重的新譯本,劇中人名通通簡化,以免光喊起人名就把本來已經夠長的台詞拖垮。這個「入耳即化」精采譯本出版有年,終於在劇場裡綻現實力,值得我們躬迎其盛。
-
戲劇 「哈姆雷」就是「哈姆雷特」
年輕又華麗頹廢的「王子復仇記」
這次演出採用台大教授彭鏡禧的《哈姆雷》中譯本,語言上比較接近我們日常的口語,像是人名通通簡化成三個字,也讓演出節奏流暢許多。音樂方面則試圖以日本爵士藍調的音樂元素融合莎翁華麗的辭藻,開拓一種說中文莎劇的表演方式。
-
百匯
從文本找回劇場的力量
二○○四國際劇場藝術節標榜劇場演出與經典劇作對話,邀請來自波蘭、日本、加拿大與台灣本地的五個劇團,分別展開一對一的「肉搏戰」。
-
好藝有好報
好藝有好報
舞蹈 雷公作引,看見天庭?─白舞寺舞團《看天河》 去年白舞寺演出《七匡乙咚》,延續創團作《白色的狂嘯》的實驗,結合現代舞與布袋戲,讓舞者與偶師同台演出,獲得評論者張嘉容「吸收了各種現代和傳統元素,發揮了可喜的再創造精神」的評價肯定,但也同時留下「舞者操偶舞步受限,偶師肢體展現單調」的問題有待解決。 今年白舞寺再接再厲推出《看天河》,續走前作的實驗路線,由現代舞者游紹菁、蔡佳君、洪儷今,與亦宛然布袋戲演師黃僑偉共同創作,加入曾受日本鬼太鼓訓練的張家齊,以及劇場燈光設計洪國城,為觀眾搬演一齣「變化肢體無窮盡,落地操偶鬼神驚」的故事。 上回的《七匡乙咚》說到黃帝大戰蚩尤、鯀治水卻遭懲的怨氣;這回《看天河》說的是有關雷公與天庭的故事。團長游紹菁說,記得小時候每當打雷,長輩們總會說,此時抬頭看,就能看見天庭。對於一個小孩子來說,「雷電有如一把鑰匙能開啟天庭」這種事情,不僅充滿驚異與魅惑,也讓她不斷揣想天庭的模樣。 後來,游紹菁拿到一本「法仔鼓」,閱讀裡頭的經文,激發她與同伴許多創作的靈感,《看天河》便以雷公為引子,「法仔鼓」經文描繪的景象為藍本,構築出一個想像的天庭,以及天庭之外、另一個繁麗多彩的世界。而這些想像的人物與虛構的世界,將藉由舞者與演師的口白、操偶與舞蹈動作展現出來。看過白舞寺作品的觀眾,可以看看他們這次是否進步;沒看過的人,則不妨見識一種人如偶、偶被附身、傳統與現代交融的演出方式。(楊莉玲) 戲劇 與文本共舞─二○○四國際劇場藝術節 從上個世紀八○年代以後,現代劇場走向拋棄敘事性文本的路子,大多數的劇場工作者從演員、舞台設計、音樂等非敘事劇場元素出發,構築出意象性強烈的作品。但虛渺難以言說的意象看久了,也令人懷念起雋永的文本故事。這回由兩廳院策劃的國際劇場藝術節,打出了「騷文意動」的口號,號召國內外六個劇團,重新詮釋貝克特、易卜生等名家的經典。 與貧窮劇場大師葛羅托斯基頗有淵源的山羊之歌劇團,表演以肢體動作與演員演唱為主,這次演出的《悲歌錄》以蘇美史詩《吉爾迦美什史詩》為劇本主軸
-
戲劇
暴力的輪迴,城市的悲劇
腓尼基少女的唱詞更與角色的對白協力譜出一個歷久彌新的主題:女人是男人相爭的受害人,前者的包容無法消弭後者的鬥性。《底比斯城》讓尤卡絲塔忍辱求生所預設的伏筆,終於在後半場全面揭露男人頑強的鬥性,手足之間一如世代之間,也是你死我活見真章。洛克赫透過戰爭之徒勞,引導我們思考的問題是:一個國族/城市何以陷入暴力與報復的輪迴?
-
現象‧現場
身心合一、冷靜自持
薩睿立認為大多數的演員缺乏下半身的能量,以至於他們上半身及全身的肢體動作顯得缺乏控制,即使專業演員也有這樣的問題。因此,透過不斷將專注力集中在丹田(註2)、呼吸、焦點的變換、腳底與地板的接觸等,演員與他自己身體的關聯會有所改變,他們的注意力也會有所依恃(可以將焦點放在身體、其他演員或外在空間的任何一點),而不至於將所有的能量(專注力)無意識/焦點地外放。
-
戲劇
內在覺察,讓身體開光
大多數的演員訓練旨在開發演員的肢體潛能,讓演員瞭解不同的使用身體的方式,有些訓練動作的組合或變化,甚至可以直接運用在角色的行為動作創造上,然而這些似乎不是薩睿立的訓練最主要目的。他希望藉由瑜珈、太極和kalarippayattu的練習,演員能夠去體驗動作時的呼吸狀態、肢體與心理的活動能有密切的關連、培養內在的覺察和專注力、以及直覺地去對應外在(表演)環境;簡言之,便是讓演員的「身體」變成「眼睛」。
-
戲劇
莎士比亞不是Shakespeare
「莎士比亞在台北」的五個作品主要以詮釋個別劇作為主,而這些演繹經典的創作者,又似以「語言」為其重點。無論是玩弄油腔滑調的文藝語調、抑或生吞活剝乾澀的譯語、還是走火入魔地拆解語音、乃至拋棄語言和大師來個雞同鴨講,對這些集合台北的創作者而言,「莎士比亞」幾乎等同於語言,一種高不可攀又難以馴服的語言。
-
現象‧現場
當導演,也得看天吃飯?
美國表演藝術工業嚴謹,自有人才供需,所以早有一套制式的教學做法傳承,讓所有的學生都能遵循一套「好用的公式」。台灣的工業鬆散,觀眾要求不高,市場需求小,因而有許多導演人材不是流失,就是在原地徘徊。但是即使一開始沒有招牌響亮的導演老師主導校園製作,單純以演員角度考量的劇場創作,其實不難發現創意的「奇蹟」與「生機」,學問在於如何引導而已。
-
環球舞台
尊重傳統源流,創造劇場新象
賈丁得反對在沒有研究、了解和學習傳統劇場元素之前,便濫用傳統戲曲美學的表演,因此若要採用豫劇音樂的形式,則必須先了解音樂在傳統豫劇中的呈現功能與美學之後,方能用來演繹自己的戲劇製作,不應該讓「來源文化」的劇場元素,留有鮮明存在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