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u Na’uka劇團《天守物語》(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提供)

舞蹈

雷公作引,看見天庭?─白舞寺舞團《看天河》

演出時地:2╱20、21台北皇冠小劇場

2╱24日 宜蘭北成庄農場

主辦單位:白舞寺舞團(02-22726899)

與文本共舞─二○○四國際劇場藝術節

演出時地:波蘭山羊之歌劇團《悲歌錄》3╱25~28

台灣台南人劇團《終局》4╱1~4

日本Ku Na’uka劇團《天守物語》4╱9~11

英國拜柏劇團《玩偶之家》4╱15~17

台灣河左岸劇團《燃燒的地圖》4╱29~5╱2

加拿大UBU劇團《群盲》5╱6~5╱9

以上演出均在台北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主辦單位:國立中正文化中心(02-23431647)

舞蹈

雷公作引,看見天庭?─白舞寺舞團《看天河》

去年白舞寺演出《七匡乙咚》,延續創團作《白色的狂嘯》的實驗,結合現代舞與布袋戲,讓舞者與偶師同台演出,獲得評論者張嘉容「吸收了各種現代和傳統元素,發揮了可喜的再創造精神」的評價肯定,但也同時留下「舞者操偶舞步受限,偶師肢體展現單調」的問題有待解決。

今年白舞寺再接再厲推出《看天河》,續走前作的實驗路線,由現代舞者游紹菁、蔡佳君、洪儷今,與亦宛然布袋戲演師黃僑偉共同創作,加入曾受日本鬼太鼓訓練的張家齊,以及劇場燈光設計洪國城,為觀眾搬演一齣「變化肢體無窮盡,落地操偶鬼神驚」的故事。

上回的《七匡乙咚》說到黃帝大戰蚩尤、鯀治水卻遭懲的怨氣;這回《看天河》說的是有關雷公與天庭的故事。團長游紹菁說,記得小時候每當打雷,長輩們總會說,此時抬頭看,就能看見天庭。對於一個小孩子來說,「雷電有如一把鑰匙能開啟天庭」這種事情,不僅充滿驚異與魅惑,也讓她不斷揣想天庭的模樣。

後來,游紹菁拿到一本「法仔鼓」,閱讀裡頭的經文,激發她與同伴許多創作的靈感,《看天河》便以雷公為引子,「法仔鼓」經文描繪的景象為藍本,構築出一個想像的天庭,以及天庭之外、另一個繁麗多彩的世界。而這些想像的人物與虛構的世界,將藉由舞者與演師的口白、操偶與舞蹈動作展現出來。看過白舞寺作品的觀眾,可以看看他們這次是否進步;沒看過的人,則不妨見識一種人如偶、偶被附身、傳統與現代交融的演出方式。(楊莉玲)

戲劇

與文本共舞─二○○四國際劇場藝術節

從上個世紀八○年代以後,現代劇場走向拋棄敘事性文本的路子,大多數的劇場工作者從演員、舞台設計、音樂等非敘事劇場元素出發,構築出意象性強烈的作品。但虛渺難以言說的意象看久了,也令人懷念起雋永的文本故事。這回由兩廳院策劃的國際劇場藝術節,打出了「騷文意動」的口號,號召國內外六個劇團,重新詮釋貝克特、易卜生等名家的經典。

與貧窮劇場大師葛羅托斯基頗有淵源的山羊之歌劇團,表演以肢體動作與演員演唱為主,這次演出的《悲歌錄》以蘇美史詩《吉爾迦美什史詩》為劇本主軸,以吉爾迦美什王的冒險歷程,抒發命運之無常。團名是俄文的Ku Na’uka劇團,其主要的演出方式為兩個演員扮演一個角色,一個敘述情節,一個演出情節,這次演出的《天守物語》則是日本文學家泉鏡花的作品。

拜柏劇團去年才來過兩廳院演過《底比斯城》,擅長古作今銓的該團,這回要演現代劇場的經典《玩偶之家》,不知會「玩」什麼新花樣?而來自加拿大的UBU劇團,則演出梅特林的《群盲》,據說該作接近一個裝置藝術作品,只聽到聲音看不到演員,相當具實驗性。

兩個代表台灣上陣的是台南人劇團與河左岸劇團。前者近年來推出不少經典文本改編作品,如《安蒂岡妮》等,對文本新詮與本土化的聲音劇場著力頗深,這次演出貝克特的《終局》;後者是台灣最資深的小劇場團體,也是近來火紅的劇場導演黎煥雄「永遠的家」,這次黎煥雄推出改編自安部公房小說的《燃燒的地圖》,其實十多年前他就曾以此作為本編導《迷走地圖第一部─無座標島嶼》,安部小說中奇幻的意象與綿密的文字,多年後會有如何不同的展現?令人期待。(莊珮瑤)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