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著改編的法語音樂劇《小王子》相當成功,2007年時曾來台演出。(林鑠齊 攝)
焦點專題 Focus 定目劇在台灣,可有未來? 他山之石觀察—歐美篇

歷史傳統歧異 國家支持、商業走向各自風華

依循著各國政經歷史文化的發展,歐美各國的「定目劇」也有不同的定義與經營路線。在歐陸德法兩國,公立劇院歷史悠久,各省藝術中心更有獨特發展特色,其定目劇多為該劇院精采劇碼重演,甚至重製新詮。美國則是商業劇場掛帥,只要票房長紅,定目劇可以一演多年。英國則介於上述兩者之間。

依循著各國政經歷史文化的發展,歐美各國的「定目劇」也有不同的定義與經營路線。在歐陸德法兩國,公立劇院歷史悠久,各省藝術中心更有獨特發展特色,其定目劇多為該劇院精采劇碼重演,甚至重製新詮。美國則是商業劇場掛帥,只要票房長紅,定目劇可以一演多年。英國則介於上述兩者之間。

說到台灣近年來大力推動的定目劇,大家對它的想像有千百種,對它的定義也有千百種。究竟是在同一個地方長期演出的劇碼才叫定目劇?還是由劇院或劇團 推出的經典劇碼才叫定目劇?演出三個月的製作,算是定目劇嗎?同一個製作至不同城市進行巡迴演出、甚至進駐當地劇院,這也是定目劇嗎?又是什麼樣的「觀 眾」會成為定目劇的主要族群?是熱愛藝文活動的城市居民?期待娛樂效果的普羅大眾?還是慕名前來的觀光客?既然「定義」叫人迷惑,不如暫且摒棄定義,來看 看歐美國家如何依循自身的政經文化傳統,發展出獨特且行之有年的劇場制度。

法國——無可取代的藝術中心

劇場制度的落地生根,向來無關於任何一套空降政策,而是歷史背景與政經發展長年影響下的結果。歐洲大陸自西羅馬帝國分裂以來,封建君王各據一方,「劇場」更成為盛世君王彰顯文化實力的場域,例如當今法國最重要的國立劇院之一──法蘭西戲劇院(La Comédie-Française),正是由「太陽王」亨利十四於一六八○年頒布詔令所成立。

在這樣的背景下,不難想像「國家」為何成了歐洲劇場體系下最主要的支柱。目前在法國共有五間以戲劇為發展重點的國立戲院,分別是法蘭西戲劇院夏佑劇院(Théâtre National de Chaillot)、奧德翁歐洲劇院(OdéonThéâtre de l'Europe)、柯林國家劇院(Le Théâtre National de la Colline)、與史特拉斯堡國立劇院(Théâtre National de Strasbourg)。這些國立劇院除了具有教化人心、發展劇場藝術等社會責任外,更被賦予鞏固本國戲劇傳統的重責大任。法國劇作家如莫里哀(Molière)、拉辛(Jean Racine)的經典作品,以及當代優秀法語劇作,自然成為不可或缺的「定目劇碼」(Repertoire)。

以全法唯一擁有自己劇團、並賦予演員經營主導權的法蘭西戲劇院為 例,當其藝術總監提出定目劇碼列表後,還會經由劇本評審委員會(Reading Committee)審核認可,再從近三千齣定目劇碼中挑選劇作作為當季節目。至於其他劇院,則由駐團藝術總監提出符合劇院發展走向的「策展概念」,例如 近幾年來積極推動歐洲劇場文化的奧德翁歐洲劇院,便以不同歐語系的劇場美學作為發展重心。對於非國立層級的公立劇院或藝術中心來說,除了更需明確定位自身 的美學走向外,如何身兼戲劇推廣單位,藉由工作坊、講座、藝文課程等活動,吸引社區民眾走入劇場空間、積極開發觀眾群,更是這些當地劇院在有限的政府資源 分配下,努力拓展自身經營實力的途徑。

同時,中產階級的崛起促成了法國商業劇場的興盛。一般人所定義的法國商業劇場可分作兩類:布爾喬亞喜劇(Théâtre de Boulevard,又被稱為「林蔭大道戲劇」)與百老匯式的大型歌舞劇。顧名思義,布爾喬亞喜劇以當時中產階級的生活為主要劇情,藉其「都會式喜劇」風 格與詼諧巧妙的文字遊戲,自十九世紀風靡至今。隨著百老匯劇場風潮席捲全球,大型歌舞劇也為商業劇場提供了另一種選擇。除了引進並翻譯知名英美音樂劇常駐 法國演出外,近年法國更結合其他法語系國家(特別是加拿大)積極發展原創音樂劇。當前最成功的法語音樂劇(如《鐘樓怪人》Notre-Dame de Paris與《小王子》Le Petit Prince)皆是名著改編,藉由家喻戶曉的故事情節,搭配聲光樂舞的表演形式,讓法國本土音樂劇成為闔家觀賞的戲劇形式之一。

對於那些既無法靠國家全力資助,也無法藉由商業製作提高票房收入的私立劇團來說,他們則必須走出另一條路。一九七○年代以前,不少劇團藉著寬鬆的房屋政策,得以占領廢棄空間作為劇團所在地,隨後政府並釋放閒置空間予表演團體進駐。常駐劇團除了在這裡排戲、定期演出定目劇碼外,也積極與當地居民互動,有時劇團更依據自身定位舉辦藝術交流活動,邀請國外表演工作者進駐演出等等。例如進駐巴黎彈藥庫(Le Cartoucherie)的陽光劇團(Théâtre du Soleil)、以推廣馬戲為主的吉普賽馬術劇場(Theatre Zingaro)、駐南特的皇優劇團(Royal de Luxe),同步進行創作、展演、戲劇推廣、表演交流,為所進駐之展演地點奠定了穩固且持續成長的觀眾群。

德國——獨領風騷的地方劇院

在德國的劇場體制中,「國家」所介入的力量更為強大。德國公立劇院往往擁有自己的駐團演員、藝術總監、戲劇顧問(Dramaturg)等專職人員,並由戲劇 顧問與藝術總監(通常由駐團導演擔任)共同決定定目劇碼及當季節目。與法國相同,德國國立劇院同樣背負著發展德語文化的使命。以柏林德意志劇院 (Deutsches Theater Berlin)為例,近期演出的定目劇碼除了莎士比亞、契訶夫、貝克特等人的經典作品外,更涵蓋不少當代德國劇作、或是改編自德語文學創作的戲劇作品。在 國家的資助下,劇院並不需承擔票房壓力,也因此為創作者提供更大的創作自由。即使是定目劇碼中的經典劇作,往往也以嶄新的當代樣貌重現。

無論是國立劇院或是地方性的藝術中心,皆仰賴戲劇顧問與藝術總監決定劇院本身的美學方向。德國的邦聯歷史,也讓各地劇院得以發展自身特色,而非只是依附於柏 林、漢堡等政經中心。在德國,除了戲劇節(如德語劇場最負盛名的「戲劇盛會」Theatertreffen)等活動外,劇院少有巡迴演出,觀眾必須親自來 到不同城市,才能感受不同的劇場風格作品。近幾年來隨著德國舞蹈家崛起,更有不少以舞蹈劇場為發展重心的藝術中心崛起,例如莎夏.瓦茲(Sasha Waltz)所創立的索芬劇場(Sophiensæle)正為其中一例。

美國——商業掛帥的劇場經營

並未經歷君王政權的美國,自然未承襲歐陸的公立劇院傳統。以紐約百老匯為代表的商業劇場體制,也因此成為一般大眾對於「定目劇」的最直接想像。在商業製作 中,演出場次完全取決於票房收入,當今的紀錄保持者為《歌劇魅影》,自一九八八年首演至今已達廿四年。不過有時受限於演員合約(特別是近幾年來邀請好萊塢 影星參與演出蔚為風潮)、劇院租約(劇院於兩檔製作之間安插的檔期)等因素,也會預先安排兩到三個月為期的短期演出。風光下檔後的舊戲,經常在多年後重返 百老匯劇場,例如今年即將三度重演的音樂劇《安妮》Annie。若新推出的製作獲得意想不到的熱烈回響(票房方面),則會搬到更大的劇 院繼續演出。對於一齣「成功」的商業製作來說,往往擁有兩三個子團同時在不同城市巡演、甚至進駐其他大城市作長期演出。在自負盈虧的財政壓力及吸引觀光客 的訴求下,雅俗共賞、又能輕易打破語言隔閡的「音樂劇」,自然成為製作人的票房保證。目前在百老匯四十間劇院中,就有廿四齣音樂劇及一齣音樂類戲劇 (Musical drama)上演中。

儘管美國沒有公立劇院傳統,在商業劇場之外依然有著不少非營利劇院,如位於百老匯的「林肯中心」(Lincoln Center Theater)、「曼哈頓劇院俱樂部」(Manhattan Theatre Club)等。除了仰賴票房與少部分政府補助外,私人或企業贊助則是其主要收入來源,其喜好也因此影響了劇碼決策。不少非營利劇院的保守路線經常被人所詬病,不過與商業劇場相比,題材的確更為大膽創新。近期才因獨角戲The Agony and the Ecstasy of Steve Jobs諷刺蘋果電腦血汗工廠而掀起一番話題的「大眾劇場」(Public Theatre),正是非營利劇院之代表,自一九五四年成立以來,積極推動戲劇教育、栽培新銳劇作家與演員,其每年暑假於中央公園推出的「莎士比亞戲劇節」(Shakespeare in the Park)更是紐約年度盛事。

位於紐約以外的地區性藝文中心,大多以非營利劇院為主:有時負責迎接百老匯商業製作的巡迴子團;有時得以推出較小型、不需藉由取悅觀眾以回本的實驗性製作; 有時則成為商業製作在進入百老匯前「試水溫」之處。沒有了觀光客作為票房支撐,這些非營利劇院擔負起藝文推廣的責任,藉著推出各類型的演出以吸引當地居民 走進劇院。

英國——歐陸與美國的中間地帶

倫敦西區(West End)與紐約百老匯同為兩大英語系商業劇場重鎮,不少在百老匯獲得熱烈回響的作品,皆是在倫敦進行首演,例如音樂劇《悲慘世界》、《歌劇魅影》等。不過 目前在倫敦演出最久的劇碼可不是音樂劇,而是由英國推理作家阿嘉莎.克莉絲蒂(Agatha.Christie)所作的舞台劇《捕鼠器》The Mousetrap,自一九五二年首演至今已超過兩萬四千場次。

儘 管商業劇場蓬勃發展,英國並未自外於歐洲的國立劇院傳統。一八七九年來自鄰國的法蘭西戲劇院進駐倫敦Gaiety Theatre後,英國藝文界瀰漫著成立國家級劇院的急迫性,也間接促成了倫敦兩大國立劇院的誕生——皇家國家劇院(The Royal National Theatre)與皇家莎士比亞劇場(Royal Shakespeare Theatre)。以前者為例,演出作品除了莎士比亞、歐洲戲劇大師經典作品以外,也在定目劇碼中搭配當代新作。不過英國的商業劇場與國立劇院、非營利劇 院並非那麼壁壘分明,不少在非營利劇院首演的作品,結束演出後反而轉移陣地至商業劇場演出。

不論歐洲或美國、倚靠政府補助的公立劇院或是創 造娛樂產值的商業劇場,在近年來動盪不安的經濟環境下,都面臨了嚴酷的考驗。「定目劇」的存在,仰賴於健全的劇場制度(儘管這個制度並沒有一套對與錯的標 準),如何在各國不同的經濟難關中,維持創作、票房、補助之間的平衡,成為當前各國文化政策一大難題;而這些國家長年累積的發展經驗,也值得台灣借鏡。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