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一一事件後,外百老匯推出以九一一消防隊員為題材的感人劇作《哥兒們》,還被拍成電影,圖為該電影的宣傳DM。(陳煒智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歌舞上線Musical on line

戲,仍然要繼續

── 看「九一一」後的百老匯劇壇

不說大家可能不相信,事實上,九一一事件發生後,百老匯只停步一天半,在當時的市長朱利安尼一聲令下,各劇院立即在九月十三日便重新開張,務必讓百老匯劇場生生不息地搏動下去。

不說大家可能不相信,事實上,九一一事件發生後,百老匯只停步一天半,在當時的市長朱利安尼一聲令下,各劇院立即在九月十三日便重新開張,務必讓百老匯劇場生生不息地搏動下去。

二○○一年九月十一日,陽光燦爛的早晨一片太平景象,很快地,兩架噴射機撞入紐約世貿大樓,人類歷史就此改寫。

九一一事件,在局外人看來,想必對紐約――尤其是百老匯娛樂業的影響必然甚為巨大。然而奇蹟似地,九一一事件對於百老匯劇場所帶來的傷害,最長也不過一年半載;甚至從宏觀的角度來看, 同年稍早,也就是在布希總統上台後不久――二○○一年初以降的經濟衰退,對百老匯商業劇場的影響,反而比九一一這個「單一事件」要來得更大更深。

「九一一」對外百老匯影響甚鉅

根據業界每年公布的統計數字,在二○○○╱二○○一戲劇年度(註),百老匯新製作的數目達到二十年來新低――只有廿八部新製作在百老匯揭幕,經濟衰退對業界造成的影響不言而喻。到了二○○一╱二○○二戲劇年度,新製作的數目則止跌回升(自八○年代中期以來每年大多在卅五部上下),回到卅七部的標準值。

九一一事件對於百老匯的影響,主要反映在年度票房總收入上,二○○○╱二○○一戲劇年度的總收入粗估為六億六千六百萬美元($666 million),而二○○一╱二○○二的總收入則僅有六億四千三百萬美元($643 million),跌幅高達二千三百萬,為歷年之最;然而據推算,這筆收入差額主要應是湧入紐約地區的觀光客數銳減所致,君不見再過一年,二○○二╱二○○三的年度總收入馬上飆漲七千八百萬,成為史上首度闖破七億大關的一年(總值為$721 million)。

對於外百老匯及外外百老匯的實驗劇場,九一一所帶的陰影遠要比恐怖攻擊對百老匯營運所帶來的戕害要來的更為嚴重。很多戲院建築體根本就落在警戒區、或煙塵覆蓋區,就算有錢想開戲都無能為力;更有甚者,紐約市下城地鐵改道,交通亂成一團,更深深影響了外百老匯劇場小本經營的收益。

激發大團結,The Show Must Go On!!

平心而論,九一一事件為紐約劇壇帶來的影響,正面的比負面的要多得更多。二○○一年底,許多在票房收益上勉強掙扎的劇作紛紛與工會結盟,採取「自願減薪」的方式,降低每週固定的支出成本,共體時艱,以求早日否極泰來。

同時,紐約劇壇也發起聯合義演的動作,集合包括伯娜黛‧彼德斯(Bernadette Peters)、馬修‧柏德瑞克(Mathew Broderick)在內的大小明星數百人,加上無線電音樂城的Rockettes女郎,一起在時報廣場正中央高歌〈紐約!紐約〉,拍成「我愛紐約劇壇」(I Love NY Theatre)的公益廣告,全國聯播,比起同時期好萊塢所拍攝灑狗血的催淚廣告要更能緊扣表演藝術界「風雨無阻,讓戲繼續」的精神——The Show Must Go On!!

不說大家可能不相信,但事實是,九一一事件發生在週二上午,當天晚場的慣常表演以及週三的午場、晚場因此取消。然而,百老匯只停步一天半,在當時的市長朱利安尼一聲令下,各劇院立即在九月十三日便重新開張,務必讓啟發全世界無數經典藝術作品的靈感泉源――百老匯劇場生生不息地搏動下去,人文佳作的永恆之美,才是消彌悲慟、洗滌罪惡的最佳良方。記得當天是百老匯熱門的新戲《尿都》Urinetown原訂的首演日,製作單位特別將相關慶祝活動延後,導演與劇組人員將原本用來慶賀首演的大蛋糕免費分贈全場觀眾,並特別感謝大家「讓百老匯精神永遠長在」!

正因如此,在這場衝擊心靈的浩劫過後,到戲院裡享受感官和知性的震撼,才是最聰明的紐約客會採取的行動。九一一事變剛結束的幾週,百老匯劇院座無虛席,曲終人未散,大家還留下來,台上台下一起合唱〈天佑美國〉(God Bless America)、〈夜盡天明〉(You’ll Never Walk Alone),這已經不是藝術文化單純的「逃避主義」功能,而是進一步整合社會、洗滌人心、教化萬物的潛質,被發揮到最極致的表徵。

期待更多省思沉澱後的創作

在最艱苦的時刻,人性最美善、最誠懇的一面才會被激發到極致。美國商業劇場的全盛時期——包括音樂劇、話劇──誕生於二次大戰開打的四○年代初,至戰後五○年代、六○年代前期臻至巔峰,如今,九一一事件連同接踵而至的伊拉克戰爭是否能再次喚醒美國社會的人文、歷史意識,將當年奧斯卡•漢瑪斯坦二世、亞瑟•米勒、田納西•威廉斯等一代大師對人性本質或哀或喜、或褒或貶的探索成就,重現在新一代創作者的身上?二○○一╱二○○二年,九一一事件後,外百老匯推出以九一一消防隊員為題材的感人劇作《哥兒們》The Guys,還被拍成電影,在各地藝術影展巡迴映演;今年於東尼獎上大放異彩的《可愛大街》則在劇終前的合唱曲〈For Now〉裡加插了一句「George Bush is only for now!」,幽了這個不得民心的總統一默;同樣在今年,史蒂芬‧桑坦的《刺客列傳》重現紐約,再次帶給美國觀眾省思歷史的機會。但,這些都還只是個別的戲劇現象,我們期待的是更全面、更強烈的文化衝擊——省思、沉澱之後,發諸藝術作品的文化衝擊。

且讓我們拭目以待。或許,下一部《南太平洋》即將問世也不一定呢!

 

文字|陳煒智 旅美音樂劇工作者、「音樂劇的秘密花園」網站主持人之一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PAR名詞解碼室

百老匯商業劇場的計年方式以「戲劇年度」為單位,指每年的夏初至翌年春末,如二○○○╱二○○一戲劇年度即指從二○○○年夏天到二○○一年春末。這樣的計算方法起源自百餘年前,因戲院沒有空調設備,每逢夏日正戲多半都要停演,改在豪華劇院的頂樓花園推出午夜清涼秀為墊檔戲,直到秋涼時節再重新開張的習慣。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