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樂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灣的爵士
重度樂迷的爵士風景
在爵士裡,他們聽到自己;因為喜歡爵士,他們的生活變得有些不一樣。透過爵士研究者、劇場導演、音響公司負責人、歌手/廣播電台主持人等重度爵士迷的記憶與感觸,讓我們一窺爵士的迷人之處。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灣的爵士
我們有沒有「台味爵士」?
百年前,爵士樂從美國傳遞到日本,再從日本抵達台灣,中間經過了不少旅程,也經歷了時代變遷。雖說爵士如料理,每到一個新的地方,就能適切地調成當地的味道,但改變了「食材」、更換了「調味」,「台灣的爵士」是否創造出了屬於自己的獨特風味?一個理論,總要經過假設、驗證,最後才能歸納結果。「台味爵士」是否成立?讓我們聽聽他們怎麼說。
-
特別企畫 Feature 聽台灣爵士
台味爵士聆聽報告
話先說在前頭,當然是我個人的看法,爵士樂是美國的音樂,這跟歌仔戲是我們的音樂一樣邏輯。於是,你找一個世界級的歌唱家,帕華洛帝或卡拉絲都好,請他學唱個歌仔戲,恐怕一輩子都沒法唱出真正的韻味,反之亦然。以下推薦5張精采的專輯,它們不見得是台灣史上最「正統」或最「厲害」的爵士專輯,卻是我個人認為最有「台灣味」的爵士唱片。
-
焦點專題 Focus
搖擺音符 走入人群
不管是「Jazz the Way You Are」「Life is Jazz, Play it loud」,還是「Jazz You Up」「Feeling Jazz!」,每到夏秋,台灣就成了爵士樂迷開心享受音樂節慶的寶地,從國外大咖加持的演出,與觀光結合的音樂共享活動,到讓更多愛好者學習爵士演奏的各種音樂營隊隨著年歲推移,爵士樂也藉著年年呈現的音樂節在台灣逐漸扎根,成為台灣文化生活的一分子
-
焦點專題 Focus
以爵士為載體 述說屬於我們土地的故事
從十九世紀末、廿世紀初開始,爵士樂在紐奧良的非裔美人社區中逐漸生成,至今發展不過百來年,卻已被認為是一種音樂表達的主流形式。它那不羈的風格與表現形式廣受歡迎,在短時間內即傳遍全世界,並且與當地的風土民情結合、變形,衍生出另一種迷人的風采。這股風氣吹到台灣也是如此,從早期的摸索,到如今有多位樂手跨海學習到歸國扎根,並且邀來國際名家相互切磋撞擊。小號手魏廣晧與Bass手徐崇育,都是投身其中的佼佼者。回想過去,沒有人說容易;但要談未來,他們就是用爵士樂,說出屬於我們土地的故事。
-
焦點專題 Focus
向名家致敬 台灣爵士熱力四射
沒有國外名家加持,今年音樂廳內的爵士派對以全部MIT的組合,讓樂迷聚焦台灣爵士人的紮實功力!為向咆勃樂祖師爺、今年適逢百歲冥誕的查理.帕克致敬,「咆哮吧!帕克精神」邀來三組人馬,加上專家講座,一探大師的音樂藝術。爵士夏午茶「她的時代,她的音樂」則介紹三位女性演奏家,讓樂迷領略其不凡的音樂女力。當然還有兩廳院夏日爵士節慶樂團,也將在國寶鼓王黃瑞豐領軍下,與樂迷「一起曼波!」。
-
音樂 東區秋季國際爵士音樂節
當客家遇上爵士 台北東區撞出新火花
資深作曲家溫隆信,除了在古典樂界創作豐碩、備受尊崇,也是爵士樂的熱愛者。從早年就跨足流行、爵士創作的他,今年將自己出身的客家背景與爵士樂融合,策劃了第一屆的「東區秋季國際爵士音樂節」,國內外樂手以客家元素演唱、譜寫新作品,一連串沙龍音樂會、大師講座與大型音樂會,都將在台北東區各角落蓬勃發聲!
-
藝@書
插畫家的視角 畫出音樂夢
雖然選擇畫畫是因為「因為得到一張紙和一枝鉛筆,比得到鋼琴容易。」知名的法國插畫家桑貝,卻是帶著一個音樂家的靈魂在作畫。童年時期他曾靠著收音機裡的音樂,帶他逃離現實世界,伴隨著他編織想像,日後這一切,就在他的畫筆下流洩出來,如同不間斷的音符
-
藝@書
《擁有搖擺樂風的畫家:桑貝》精選書摘
筆觸輕靈、風格幽默又優雅的法國畫家桑貝(Jean-Jacques Semp),以超過四十部的圖文作品享譽全球,但事實上,他是個夢想成為鋼琴家的幽默畫家。在新作《擁有搖擺樂風的畫家:桑貝》中,透過與記者馬克.勒卡彭提耶(Marc Lecarpentier)的訪談,桑貝透露了自己對爵士樂的熱情,對德布西的喜愛,以及對雷.旺圖拉(Ray Ventura)樂隊的崇拜,這些人「拯救了他的生命」。 本刊特地轉載《擁有搖擺樂風的畫家:桑貝》一書中的精選文圖(2019年6月由新經典文化出版),邀讀者一同欣賞桑貝對他心愛音樂家的妙思與看法。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旅美爵士鋼琴家
陳若玗 野蠻與美麗,都是我
從小在台灣長大、接受科班古典音樂教育、遠赴重洋在紐約就讀音樂名校這樣的人生,卻在碰上爵士樂後,轉了神奇的大彎陳若玗,這位在第一個在爵士樂國度發光發熱的台灣音樂家,在沉潛五年後發行了第四張專輯《野蠻的美麗》,自信大方地展現對爵士樂創作的想法,「我為什麼不能是一名在紐約演奏爵士樂的華人音樂家?我就是這樣的我,我可以狂野,也可以優雅。」
-
戲劇 爵士音樂劇《第十二夜》
打造莎翁音樂劇品牌 用歌解決一切事情
台南人劇團製作,呂柏伸導演、柯智豪作曲、趙啟運作詞,改編原著的《第十二夜》爵士音樂劇,將演出背景設定在三、四○年代的上海灘百樂門,以爵士樂為基底,呈現陷入愛河時,眾人的貪、嗔、癡、慢、疑,以現場樂隊搭配唱演俱佳的一票優秀演員,說學逗唱演出每位戀人「當局者迷」的痴狂喜劇。
-
即將上場 Preview 難得一見的爵士電鐵琴獨奏會
大井貴司 奏出清新爵士風
活躍於美日兩地的日本演奏家大井貴司,是繼萊諾.漢普頓、米爾特.傑克森與鮑比.赫奇森之後具重量級的電顫琴演奏家,這次訪台也將與台灣新生代爵士鋼琴家許郁瑛一起演出,電顫琴的清脆與鋼琴的溫暖音色相互激盪,打造一場「非正統」的爵士音樂會。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楊乃璇 搖擺靈魂 自在起舞
陪著編舞家楊乃璇長大的,不是兒歌,是搖擺即興的爵士樂,從小跟著搖擺哼唱,成了她最深刻的身體記憶;因為戀愛的酸甜苦辣,也在爵士女伶的曼妙聲嗓中找到靈魂的共鳴。自在即興的爵士精神影響楊乃璇編舞態度及對動作的要求,技術當然重要但不要硬背,身體夠自在表演就不做作。她也從爵士女伶身上體會到女人自在之美,「爵士或靈魂歌手通常不是偶像外貌,但她們在台上這麼有自信、這麼好看。」「她們都很知道自己是誰。」
-
即將上場 Preview 脫口秀、爵士樂互Jam
《不如這樣吧Blue John》 訴說都會寂寞
1911劇團新作《不如這樣吧Blue John》搬演編劇馮勃棣○九年台北文學獎評審獎作品,故事從一個脫口秀演員遇上薩克斯風手說起。舞台上爵士樂手與脫口秀演員對話,樂聲不只是樂聲,更是某種語言的變形,探討溝通的可能與不可能。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我是這樣看世界」系列音樂會
落樂生歌 音符的旅行與生根萌芽
今年兩廳院的「我是這樣看世界」講座音樂會,以「落樂生歌」為主題,三場呈現三種音樂風格,代表了美國重要的音樂傳統昔時樂、爵士樂與黑人靈歌,在時間與空間的變遷下,於世界的另一端開出當地的花與果,更為世界音樂增添新的樂境與風貌。
-
即將上場 Preview 越南歌唱家 以歌聲慰藉遊子心
Huong Thann 傳統中融合世界新聲
出身越南西貢市「才隆戲」家族的歌唱家Huong Thanh,從小在父執輩身上學習到演唱此種劇種的精髓,移居巴黎之後,她的歌聲也開始在越南移民社群間的聚會節慶中流動。後來她更與歐亞洲傳統音樂的音樂家結合,形成跨文化的音樂交流,也融合爵士樂形成嶄新的「新世界音樂」。
-
藝@書
破敗而美好的真實想像
對於台灣的爵士樂愛好者而言,《然而,很美》提供了少見的閱讀樂趣,隨文字營構的影像同時引出讀者心中的樂音記憶,填補了樂迷對於爵士傳奇的距離感、豐富了嗜好所屬的投射想像,在讀閱許多不甚令人愉快的故事情節下,在惜惋、驚愕又欣喜交摻的情緒底,實仍令人生出了「然而,很美」之感。
-
特別企畫 Feature
音樂廳裡外的狂潮 奔放灌溉爵士沃土
從二○○三年的八月日開始,「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系列今年已經邁入第十年!除了邀請來許多國際爵士樂大師到場、讓樂迷親炙丰采,更以戶外演出形式讓更多本地音樂家參與其中,並讓與會的音樂家走入校園播灑爵士種子十歲的夏日爵士派對,灌溉了台灣的爵士樂土壤,跨入下一個階段,是否能提供更多精采的篇章?樂迷們深深期待著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世界軌跡樂團團長
吳馬丁 轉換不斷的人生 照見有意思的風景
來自比利時的音樂家吳馬丁,因為在今年的金曲獎「傳統暨藝術音樂類」中大放異彩而備受矚目。從小到大學的樂器頻頻轉換,生活中也變動不迭,因緣際會來到亞洲、落腳台灣,還在台灣組團創作起以民族音樂為基礎的作品,吳馬丁並不認為這些過程辛苦,反而覺得笑著說自己這麼地「轉來轉去的很有意思。」
-
談畫說樂
「狂熱年代」與「新客觀主義」
「一戰」之後鬆弛的氣氛中,歐洲各主要城市幾乎都成了狂歡作樂的大型歌廳與舞場。源於美國的爵士樂,如何在一戰前後被傳入歐洲?巴黎「狂熱年代」的作曲家們如何受到它的影響,譜成了許多獨特的音樂?在維也納沒落之後,柏林如何取代它,成為日爾曼最重要的藝術都會?柏林盛行「新客觀主義」思潮之際,爵士樂如何被「新客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