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兩廳院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人工智能非萬能 找出我們與AI的距離
歷經疫情的震盪與回緩,兩廳院之前中斷的「好哲凳」系列講座終於重新啟動,於10月8日造訪了台北市的麗山高中,由張智皓、朱家安兩位講師與同學分享「AI值得我們擔心嗎?」面對從網路社群媒體到現實生活處處可接觸到的AI,講師們透過生活中的範例讓同學領會AI的構成方式與運作邏輯,並指出其背後的倫理課題,以開放式的提問,引導同學重新思考人類的本質是什麼,從而找到自己在科技社會自處的生活方式。
-
跨界 用5G翻轉觀演體驗
虛實之間 建構《神不在的小鎮》
在「文化科技5G創新垂直應用場域建構及營運計畫」支持下,國家兩廳院將於10月30日推出全台首部5G科技虛實展演劇作《神不在的小鎮》,故事描述發生在名為「中正市」的小鎮,從網路霸凌事件出發,關照社群世代的現象,探討網路和真實世界的真假。故事將在兩廳院藝文廣場上的「中正市」展開,觀眾可透過實體現場、線上直播觀賞,以及線上遊戲的參與,體驗這一場多視角、多平台、自選故事結局的多元感官饗宴。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看懂了沒,真的重要嗎?
「所以創作者想要表達的是什麼?我看懂了嗎?」這或許是許多觀眾在進劇場看演出,或是進美術館看展覽時,常有的疑惑。有的觀眾會期待從節目單或是簡介中找尋作者自述的創作動機;有的觀眾則選擇忠於自己所看所想,甚至堅決不參加演前導聆和演後座談。這當中有對錯嗎?每個人看作品的感受不盡相同,誰才是對的呢?如果自己所看到的詮釋跟創作者不同,有什麼不對? 國家兩廳院「好哲凳」系列講座於5月10日來到景美女中,由作家朱宥勳帶領的這堂課「作者到底死了沒有?敘事該如何詮釋,是誰說了算?」,針對上述問題,讓高中同學一起來燒腦。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拯救未來,還是投資未來?
兩廳院「好哲凳」系列講座今年第三場「誰該為地球的未來負責」,選在「世界地球日」前兩日於戲劇院大廳舉辦,邀請台大哲學博士講師周詠盛與主持人朱家安共同主講,開放廳院青與高中學子限額報名,並在現場應景設置「世界地球日」活動小卡,與聽眾一起以集思討論的方式,面對刻不容緩的環境保護與經濟/科技開發議題。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胖子有問題,或是社會有問題?
國家兩廳院打開與青年的對話,讓劇場不只是表演藝術的展演平台,重探劇場的公共性,從青年的生活經驗出發,成為促進哲學思辨的場所。今年第二場「好哲凳」系列講座由哲學作家朱家安主持,邀請林昱君(Amy)、謝莉君(馬力)以「這世界對胖子公平嗎?」為命題,於2021年4月16日在南港高中展開討論。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美?不美? 一切都不簡單……
由兩廳院與「簡單哲學實驗室」創辦人朱家安共同規劃的「好哲凳」系列講座,在去年(2020)年底由前文化部長鄭麗君打頭陣舉行示範場,開啟兩廳院與青年學子進行哲學對話的第一槍,今年首場則選在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由主持人朱家安與對生物、科技與行銷涉獵頗深的前泛科學主編、詮識數位CEO陸子鈞共談,以「美感有客觀基礎嗎?」為基本命題,邀請學子們重新思考習以為常的生活對話裡,潛藏那些價值判斷的問題。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NTCH Salon 劇院沙龍:劇場.議場—「思辨機構」系列講座摘要
後疫情時代的國際發展與連結
從2019年底迄今的疫情,讓原本活絡的表演藝術國際巡演與交流頓時止步,面對全新的國際旅行困境,第六場講座即以「後疫情時代的國際發展與連結」,邀請新媒體藝術家及編舞家蘇文琪、經營東南亞藝術家交流網絡的思劇團總監高翊愷與國家兩廳院藝術副總監施馨媛,拋出對此局面的可能解方與未來想像。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NTCH Salon 劇院沙龍:劇場.議場—「思辨機構」系列講座摘要
給下個世代的藝術教育與人才培力
第五場講座聚焦表演藝術的未來,主題是「給下個世代的藝術教育與人才培力」,邀請皆著力於藝術人才培育的兩個場館之代表國家兩廳院副總監許美玲與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節目經理林采韻,分享各自單位在培力人才上的思考與規劃,也邀請自身參與培育計畫的青年編劇陳弘洋與長期觀察表演藝術生態的導演兼國藝會董事傅裕惠,分享其參與經驗與觀察心得。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NTCH Salon 劇院沙龍:劇場.議場—「思辨機構」系列講座摘要
委製、獎補助機制的生態網絡
著眼於近年來台灣表演藝術環境的高度機構化,以及獎補助機制、平台的成立,及地方場館的策展轉型,系列講座的第四場以「委製、獎補助機制的生態網絡」為題,邀請身兼創作者和團隊營運者的汪兆謙、黃翊與黃思農,與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分享在委製創作、獎補助爭取及與公部門合作策展等經驗與挑戰、歷程與心得。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NTCH Salon 劇院沙龍:劇場.議場—「思辨機構」系列講座摘要
製作及策展思維與實踐
策展人藍貝芝、音樂策展人林芳宜與身在機構內的演出企劃部門主管林亭均與會,就策展的定義、不同領域的策展差異與經驗、獨立策展人與機構合作的磨合,與機構內對策展的關注重點等,進行經驗分享與思考。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NTCH Salon 劇院沙龍:劇場.議場—「思辨機構」系列講座摘要
機構體系下的創作生產(二)
「思辨機構」系列講座的第二場仍以「機構體系下的創作生產」,邀請四位劇場中生代導演黎煥雄、周慧玲、王榮裕與郭文泰與會座談。他們都從小劇場開始自身的創作生涯,一路親身經歷台灣表演藝術環境的發展變遷,也與國家場館進行過不少合作;趁此機會,4位導演分享了他們對國家場館發展迄今的觀察,也提出他們對場館與藝術家合作過程的期待。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NTCH Salon 劇院沙龍:劇場.議場—「思辨機構」系列講座摘要
機構體系下的創作生產(一)
除了作為表演空間,國家兩廳院也自許成為為產業創造對話的場域,從3月下旬開始的「NTCH Salon劇院沙龍:劇場.議場」,第一個系列以「思辨機構」為題,邀請產業裡的各種角色開啟對話,用各自的立場闡述,檢視、思考藝術機構在文化生態裡的公共任務,在時代快速的演進中,各機構又該如何轉型。 此系列首場的題目為「機構體系下的創作生產」,邀請蘇品文、洪千涵、許哲彬與鄭伊里4位藝術家,分享自己在與場館或機構合作創作的經驗中,對自己與機構角色的看法與思考。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好哲凳」系列講座PART 01
我們可以沒有藝術嗎?
從「劇場是一個眾聲之所」的古典定義出發,國家兩廳院與哲學作家朱家安合作策劃「好哲凳」藝術思辨講座,針對兩廳院21歲以下的會員「廳院青」和一般高中生,設計一系列議題探討的講座與課程,嘗試在公共空間撐出一個開放式哲學討論的場域。首場邀請前文化部長鄭麗君擔任講師,以「我們可以沒有藝術嗎?」為題,於2020年12月27日在實驗劇場揭開序幕。
-
2025國家兩廳院展現劇場多元性 聚焦國際交流與臺灣當代議題
國家兩廳院2025年將聚焦於永續發展、多元節目製作、國際交流合作、培養藝術家與開拓觀眾族群等層面,展現表演藝術對社會影響力。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注入產業新血,在舞台上一堂實戰文化課
劇院今天不賣票。 偌大的空台,就要上演許多青年藝術家的人生第一齣創作,燈光吊桿控台布景蓄勢待發,要讓年輕世代青年藝術家寫下一堂堂實戰筆記,感受那個舞台上獨特的空氣感,想像觀眾席上那一波波投射而來充滿期待的目光。台灣各大表演藝術場館相繼推出青年藝術家扶植計畫,要讓場館成為新生代藝術家的「靠山」。 「開發創作者潛能,是國家兩廳院在藝術家培育計畫的邀請角度」,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表示,目前兩廳院相關計畫包含「新點子實驗場」及「駐館藝術家計畫」等等,希望回應產業實際現況,將資源挹注於相對具經驗及未來有高度發展潛力的藝術家們。 兩廳院開發創作者潛能,建立國際交流連結 劉怡汝說,「我們提供藝術家從既有經驗和基礎,深化創作論述、熟成節目製作、並豐富實踐技能的場域。」除了在演出節目安排,兩廳院也以讀劇、階段呈現、創意工作坊等形式,藉由藝術家的作品與觀眾反饋,讓作品更臻於成熟。今年比較特別的是兩廳院希望可以讓青年世代提早與國際接軌,與亞維儂藝術節合作「不可能的傳承」藝術家培育計畫。 「不可能的傳承」藝術家培育計畫首屆由法國編舞家瑪蒂德.莫尼葉(Mathilde Monnier)為計畫總導師,帶領兩梯次各20位來自全球藝術學校、劇院、藝文機構、藝術節等具潛力的創作者,參與每梯次為期一週的培育計畫,透過講座、大師班、演出觀摩及一對一討論等,挑戰原本被視為「難以傳承」的藝術創作。劉怡汝說,這個計畫從2024年到2026年,為期3年,每年都會推薦兩位藝術家前往交流。 今年兩廳院推薦周寬柔、洪唯堯兩位藝術家參與,其中洪唯堯表示,這是一個比亞維儂「IN」還要再「IN」的一週,除了看戲,每天都會跟前一天看戲的主創對談,密集地與各國各類型藝術家工作、排練,深度活在城中一週像一個月,收穫滿滿。」
-
兩廳院捷運連通工程正式啟動 打造一條民眾走向藝術最簡便的路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藝文推廣廊道暨地面景觀設施工程」開工典禮於7月17日舉行,文化部部長李遠、政務次長李靜慧、藝術發展司司長周雅菁、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高志尚、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到場共襄盛舉。藝文廊道工程為兩廳院自1987年開幕以來規模最大工程,預計為期三年,完工後將連通捷運中正紀念堂站五號出口與國家兩廳院地下空間,提供無障礙便捷通行路線,創造文化平權、永續共融場域。此外,兩廳院已成立37年,在排練場稀缺且功能未能完善的情況下,規劃藝術推廣的公共區域,並建置與戲劇院舞台大小一比一的排練室提升劇場創作與技術整備,亦是本次工程的重要任務。兩廳院藝文廊道將同時兼具優化表演藝術產業創作環境,與提供所有大眾更便利接觸藝文的場域。
-
國家兩廳院全新服務「演出中孩童陪伴」正式上線
呼應文化平權及環境永續社會共好概念,國家兩廳院今日起提供兒童與其照顧者全新預約制「演出中孩童陪伴服務」,並在場館內以低甲醛板材、除甲醛乳膠漆等建材打造「藝童PLAY Fun House」獨立空間。現在起,凡是在國家兩廳院四廳內演出的所有節目,在演出期間均提供此服務,讓孩童照顧者可以安心享受表演藝術的觀賞體驗。
-
《這不是個大使館》登上國際舞台 巡迴歐陸四大城市後返台首演
由國家兩廳院及瑞士洛桑維蒂劇院共同製作,邀請德國里米尼紀錄劇團導演史蒂芬.凱吉創作的《這不是個大使館》,歷經歐洲四大城市等15場巡迴演出,即將於2024TIFA 台灣國際藝術節與觀眾見面。作品透過三位各具外交代表性的台灣表演者,將我國外交處境及政治發展歷史與現況搬上國際舞台。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迎接10周年 期許打造文化新台灣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下簡稱國表藝中心)在今年4月將迎接成立10周年!回顧10年(2014)前,國表藝承續國家兩廳院所奠基礎,並開啟台灣行政法人首創「一法人多館所」運作模式的嶄新階段,同年9月國家交響樂團(NSO)轉換定位,成為國表藝中心附屬表演團隊;接下來,2016年9月30日臺中國家歌劇院、2018年10月13日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正式開幕投入營運成長茁壯至今,現任國表藝中心董事長高志尚表示:「未來,三館一團不管是國際藝術表演工作,或是到國外演出,都可以看到現在台灣和國際的合作著重於內容(contents),而非單純的代工,特別是藝術文化上。」
-
全台首獲SGS查證之劇場 國家兩廳院發布三年減碳計畫
近年來,台灣表演藝術產業吹起一股綠色劇場風潮,各大表演藝術場所紛紛祭出各自的節能減碳策略。國家兩廳院自2016年開始,建設並優化無障礙硬體設施,接續發展全面性的場館共融服務項目,2021年依據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制定發展方向,啟動場館自我盤點,導入永續概念於場館營運當中,並設定場館六大永續願景。2023年串聯產官學,舉辦第三屆「永續國際年會」,今日更舉行「溫室氣體盤查結果公布暨三年減碳行動」記者會,公布完成 ISO14064-1:2018組織型溫室氣體盤查,通過SGS查證,成為全台首座獲SGS查證之劇場。兩廳院同時發布三年減碳計畫,為表演藝術產業永續營運寫下新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