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雨果街八十一號》讓八位男性難民站上舞台,開口陳述他們的生命旅程。(Willy Vainqueur攝 公社劇院 提供)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無證件難民上舞台 演時事戲劇爭取權益

由大巴黎地區的奧伯維理耶市「公社劇院」製作的《雨果街八十一號》,以卡夫卡小說《審判》的選段文字導入,讓八位男性難民親身上台,一一開口陳述他們的生命旅程。《雨》劇今年五月份首演,即引起巴黎各界關注。七月份,本劇赴亞維儂藝術節演出,並於十月份重新在公社劇院上演,依舊場場滿座。演出目的是希望通過遊行、抗議以外的形式,將劇場作為表達平台,藉此喚起當局重視,協助更多無證件難民儘早獲得合法居留與工作權。

由大巴黎地區的奧伯維理耶市「公社劇院」製作的《雨果街八十一號》,以卡夫卡小說《審判》的選段文字導入,讓八位男性難民親身上台,一一開口陳述他們的生命旅程。《雨》劇今年五月份首演,即引起巴黎各界關注。七月份,本劇赴亞維儂藝術節演出,並於十月份重新在公社劇院上演,依舊場場滿座。演出目的是希望通過遊行、抗議以外的形式,將劇場作為表達平台,藉此喚起當局重視,協助更多無證件難民儘早獲得合法居留與工作權。

每一段逃難的過程,背後都有一段驚心動魄的故事。正當歐洲面臨難民潮湧入,政治人物算計著以此為籌碼時,大巴黎地區的奧伯維理耶市「公社劇院」(Théâtre de la Commune)讓八位男性難民站上劇場舞台。過去他們偷渡來法,如今公開面對群眾,侃侃述說自己的經歷。

演出名為《雨果街八十一號》,指的是當地一間廢棄空屋的地址。此處原本是當地職訓局辦公處,後因單位搬遷,便成為無人使用的空屋。數年前,八十名無證件的偷渡難民被當局從收容中心逐出,於是他們決定占領雨果街八十一號空屋,權充遮風避雨的棲身地。

悲慘遭遇娓娓道來令人動容

參與演出的八名非專業演員,當年都是這場占領行動的主角。他們分別來自馬利、象牙海岸、布吉納法索、利比亞、孟加拉等國家。《雨》劇演出以卡夫卡小說《審判》的選段文字導入,逐次讓八位演員一一開口陳述他們的生命旅程。如果卡夫卡小說裡的法律辯詞叫讀者目眩頭暈,那麼偷渡者面對的道德、輿論和審判更是百轉千迴。通過他們娓娓道來的陳詞,觀眾彷彿一起見證那些苦海沉浮的辛酸。乘風破浪於海上千里的他們,或許沒有探險家的萬丈雄心,卻少不了日日目睹墜海慘境。即使有幸抵達法國,應許之地仍然遙無止境。日復一日的等待,想方設法遊走法律邊緣打黑工,都只為了有朝一日換來合法居留。

八位台上演員都已經獲得合法居留權,然而他們口中描述的其他難民,許多早已客死旅途。而這些真實故事固然令全場觀眾動容,但現實的流離生活卻非一帆風順。排練過程中,協助蒐集故事的人員之一,就因沒有合法證件而被警方當場逮捕,經多方協調後才得釋回。回顧本劇創想之初,當導演與劇組人員首次前往雨果街八十一號時,占領者對他們充滿敵意與不信任感。其中不乏已經領有居留證但因無固定工作而法租賃房屋者,特別強調他們與眾不同的合法身分,不願意淌這灘渾水。經過多次溝通,終於說服並組織卅六位在此居住的難民參與《雨》劇製作演出,包括八名在舞台上現身的演員。

《雨》劇今年五月份首演,即引起巴黎各界關注。七月份,本劇赴亞維儂藝術節演出,並於十月份重新在公社劇院上演,依舊場場滿座。演出目的是希望通過遊行、抗議以外的形式,將劇場作為表達平台,藉此喚起當局重視,協助更多無證件難民儘早獲得合法居留與工作權,讓千辛萬苦抵達法國的難民能有一絲存活機會,不至於流落異鄉。

「時事戲劇」介入公眾生活

《雨》劇誕生的推手是二○一四年初上任的公社劇院院長瑪莉斯(Marie-José Malis)。巴黎高等師範學院畢業、國家教師資格檢覈通過,是一般人想像中的菁英分子。這是她任內劇院推出的第三齣「時事戲劇」,委由年輕導演庫隆-賈龍卡(Olivier Coulon-Jablonka)執導。瑪莉斯指出,所謂「時事戲劇」,是取材現實世界裡不同人群所面臨的問題,通過其複雜且直搗人心痛處的生活經驗,提煉出一種新的昇華「美」感,賦予當代劇場生命與活力。

事實上,奧伯維理耶市正是大巴黎地區最多難民與無證件者聚集的區域之一,常住居民有一半是低學歷工人階級(其中約三成是外籍勞工)。許多工廠、商店基於不同理由雇用黑工,有些身懷一技的無證件者甚至提供廉價上門服務。《雨》劇以在地人演在地事,左打發燒議題,右批社會現實,將劇場結合政治,作為弱勢群體的發聲論壇。劇場介入民眾生活,帶動公民討論並化為時代力量,或許莫過於此。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