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金蓮
-
特別企畫 Feature
讓崑曲青春正炙 推手笑看滿園花開
二○○四年,白先勇以蘇州崑劇院「小蘭花班」的青年演員為班底,結合兩岸編創設計人才,打造出青春版《牡丹亭》,也揭開了崑劇發展史的一頁傳奇!傳奇迄今持續不斷,自認「崑曲義工」的白先勇,持續進行崑曲的傳承工程,十多年來製作了《玉簪記》、《白羅衫》、《潘金蓮》等,讓「小蘭花班」順利傳承下前輩的精采好戲,而它們明年初也將在兩廳院的TIFA臺灣國際藝術節登場,讓觀眾品味三齣絕妙好戲。
-
上海
「媽祖」大戰「潘金蓮」 滬杭爆發「舞力」火拼
上海宣示要打造「亞洲演藝之都」,杭州也宣告要建成「中國演藝之都」,在演藝市場上,兩城對壘的煙硝可聞,卻是從「舞」鬥開始!上海推出舞蹈家楊麗萍的《平潭映象》,以福建台海文化為題材、海上女神媽祖為開篇,鋪陳一場魔幻大秀,杭州也不遑多讓,推出北京當代芭蕾舞團二度編創、以潘金蓮為主角的《蓮》,性感上陣。
-
特別企畫 Feature 經典新解讀
暴與義、酒與肉、男與女
水滸一百零八條好漢號稱是聚義梁山泊,替天行道,然而他們的所做所為卻是遊走於義的邊緣,讓義字在水滸一書裡不斷「易容」演出脫軌的義?水滸英雄們越是誇張地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對於底層的聽眾與讀者越具吸引力?好漢不但不能尋芳訪柳,最好連家庭都不要有;如此才能無後顧之憂的闖蕩事業,最多采多姿的英雄都是單身漢?且看現代說書人黃醒醒,如何從「暴與義」、「酒與肉」、「男與女」三種角度,解讀水滸!
-
專輯(一)
轉進小劇場,戲曲求生機?
中國大陸的小劇場戲曲 聽上去只不過變換了演出空間,但事情沒這麼簡單;戲曲也會在大禮堂演出,但從未聽人說什麼「禮堂戲曲」。因此,「小劇場」的界定,顯然在空間之外別有他意。
-
戲曲
徘徊在職業與業餘之間
在廖瓊枝不唱全場的慣例下,她的自足與圓滿對演出的完整性其實很容易造成傷害;但她若不上場,一群認真的業餘演員怕也難以在職業演出市場上與人競爭。國寶級藝師與她親手調教十餘年的子弟兵如果不能相輔相成,「薪傳」的宗旨恐將如水月、如夢、如火因,隨風而逝。
-
焦點
淚人兒花旦朱民玲
去年十二月十四日,台北市郊,在飽滿的、無一絲罅隙的風速中,一起車禍,昻藏一七八公分的壯漢,倏爾落地如陳木。 出事了!剛知道時,一片空白。然後整個人是繃緊的,好像給五花大綁地勒著,心裡、腦裡全部只有這件事,慌亂和迷茫交替著溶入淡出、溶入淡出。家人突兀地問起:「要不要演呢?」我錯愕不置,哪裡知道我還有戲呢?我忘了,完全忘記《潘金蓮》了。「明天彩排喔!」家人跟著提醒。 剩下半天的時間可考慮,我想起很多事來──這齣戲張文禮幫忙我很多。起初,當知道要接這戲了,他比我還高興,他眞的以我為榮、為傲。討論、排戲、弄服裝每一細部須臾都有他陪著、參與著。這戲,一直都有他──突然,有股衝動:「一定要演!」「眞的要演嗎?」哥哥很嚴正的説。「我覺得我該演。」「能笑得出來嗎?」哥哥絲毫不放鬆的以他不予置信的態度作提示:「要演,是要對覲衆負責的。」 我們夫妻一向很有默契。在這生死交關的一刻,我相信,他是要我去演出的。他會幫我笑得出來,他會看到,我不要辜負他。 十二月十五日《潘金蓮》彩排。國家劇院的後台,大家默動著。化粧間裡朱民玲的父母、哥哥都在,都無言以對──朱民玲淚流不止,費時好久也「粧」不成型。「旣然要演,就要克服啊!」「何其容易呢?」終於,當她站定在翼幕邊的上場口的一刻,「我的心突然平靜了」。劇務齊復強雙手握著她的肩膀,堅定地推送她──潘金蓮上場。 演出間任何一個空隙都讓我不由地回神想到他,不由地失神若惘 謝幕的朱民玲已是淚眼婆娑;一回到化粧間,完全崩潰痛哭,前去探望的復興劇校校長心驚地表示,不惜停演也不忍難為她。「要演就要撑下去」,「醫生在想辦法,你去無濟於事」,從彩排這天起,大家一再勸阻她去醫院看張文禮,十六、十七、十八連演三天,朱民玲靠服鎭定劑支撑著。 後來,我才知道,他在我演出的第一天,十二月十六日,走了,腦死亡。醫生認為他的身體很好,器官健康,希望能移植救人。他的家人同意,而我,出於我們夫妻的默契──他不是個小器的人,同意。簽署的當天,他的心臟已完好的植入一個需要的活體中,眼角膜、肺等也完好的留存下來。 能不淒然?落幕之後
-
專欄 Columns
害怕「看見」的觀衆
舞台上說的愈多,被敎導的愈淸楚──一點一點地,我將失去作為台下觀衆最寶貴的那一片無遠弗屆的想像空間。
-
名家訪談
一手掀翻了神、淫、登科夢
潘金蓮,家喻戶曉的壞;在我看來,她應有値得理解之處。諸葛亮,中國最神的男人;在我看來,他是智慧和美德(愚昧)的結合。至於孟登科這個巴山秀才,從一個不問窗外事的迂腐人,變成愛打抱不平、有點小聰明和幽默感的人;偏巧,他的結局正是可苦笑幾聲的官場幽默。我想,從事任何藝術創作,都要有自己的獨特發現。
-
演出評論 Review
革命尚未成功 川劇《潘金蓮》
號稱辛辣猛烈的四川潘金蓮,一方面背負著過於沈重的傳統包袱,一方面又沒來由的橫衝直撞,最後只給人一種血肉模糊的印象。魏明倫的翻案文章,或因他主觀認知(複雜細微的人性刻劃),或因客觀環境的限制(激進的女權思想尚未萌芽),可以說只翻了一半。
-
戲曲
懸絲傀儡 《潘金蓮》翻不出男性編劇之手
無論是「上崑」的傳統潘金蓮或「復興」的新編潘金蓮,編劇者無意間其實都表達了一個事實:世間所謂的「紅杏出牆」或「不倫之戀」,其後果全由女性承擔。承受閒言閒語的是她,下手鴆毒的也是她。
-
戲曲
放不大的小脚 潘金蓮的前世與今生
「上崑」呈現出的依然是明代那個「千人騎、萬人斬」的淫婦,如果這是潘金蓮的前世;那麼,「復興」新編的敢做敢當、剛烈的俏佳人,則是潘金蓮的今生。然而,《潘金蓮》雖是演出了驚世駭俗的悲劇,卻依然掉進由男性觀點來塑造和譴責的三寸金蓮規範中。
-
戲曲
失焦的叛逆 藝術的叛逆應有叛逆的藝術
對傳統的叛逆是京劇及任何傳統劇種亟需的養分;但藝術的叛逆不能只有「政治」沒有「美學」。在新編《潘金蓮》劇中,顯然諄諄告誡的意圖大於藝術的浸淫,反而模糊了叛逆的初衷;但失焦的叛逆總比失血的衰頹好。
-
九四回顧
曲/戲廻旋路 文化變遷中台灣的京劇發展
京劇在台灣,五〇、六〇年代,解懷舊念鄕之饞;它活絡、生發,名角輩出。七〇年代,幾近是白頭餘韻;它老成、嚴謹而低迷。八〇年代,創出新局,曲味擴大到戲趣;它有了現代化的新氣象。 眼下,大陸骨子老戲頻頻來回溫「曲」和「藝」,幾齣諷剌官場形色的新編戲,成爲本地劇團搬演的新歡。
-
戲曲
梳理蕪和菁 從上崑演出看崑劇整本戲的改編
愈能借重折子戲的,就愈能保存崑劇的特色,使人看到崑劇的精華所在;完全沒有折子戲依據的,離崑劇的風格就遠了。這裡說的「借重」,不但借重其文學劇本,更重要的是表演上、舞台美學上的承傳。
-
焦點
古事今觀《潘金蓮》
潘金蓮這個人物出自《水滸傳》,作者施耐庵塑造了一百零八位英雄人物,但是書中的女性角色,不是淫娃就是蕩婦,要不就是母叉大蟲。我覺得施耐庵可能吃過女人的虧。他以男性的立場寫女人,那就請容我以女性的觀照來導演男性,並表達一份現代女性的聲音。
-
人物檔案
九齡童魏明倫
他自小台上生旦淨末丑都演,台下詩詞歌賦劇全學。他的劇作總是轟動兼爭議,或爭議兼轟動。在中國作家協會中,他是唯一連小學文憑都沒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