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潘金蓮

相關文章 16 篇
  • 白先勇
    特別企畫 Feature

    讓崑曲青春正炙 推手笑看滿園花開

    二○○四年,白先勇以蘇州崑劇院「小蘭花班」的青年演員為班底,結合兩岸編創設計人才,打造出青春版《牡丹亭》,也揭開了崑劇發展史的一頁傳奇!傳奇迄今持續不斷,自認「崑曲義工」的白先勇,持續進行崑曲的傳承工程,十多年來製作了《玉簪記》、《白羅衫》、《潘金蓮》等,讓「小蘭花班」順利傳承下前輩的精采好戲,而它們明年初也將在兩廳院的TIFA臺灣國際藝術節登場,讓觀眾品味三齣絕妙好戲。

    文字|李玉玲
    第311期 / 2018年11月號
  • 《蓮》
    上海

    「媽祖」大戰「潘金蓮」 滬杭爆發「舞力」火拼

    上海宣示要打造「亞洲演藝之都」,杭州也宣告要建成「中國演藝之都」,在演藝市場上,兩城對壘的煙硝可聞,卻是從「舞」鬥開始!上海推出舞蹈家楊麗萍的《平潭映象》,以福建台海文化為題材、海上女神媽祖為開篇,鋪陳一場魔幻大秀,杭州也不遑多讓,推出北京當代芭蕾舞團二度編創、以潘金蓮為主角的《蓮》,性感上陣。

    文字|李翠芝
    第310期 / 2018年10月號
  • 是耶?非耶?信耶?不信耶?朱民玲獨個兒對鏡上粧。
    焦點

    淚人兒花旦朱民玲

    去年十二月十四日,台北市郊,在飽滿的、無一絲罅隙的風速中,一起車禍,昻藏一七八公分的壯漢,倏爾落地如陳木。 出事了!剛知道時,一片空白。然後整個人是繃緊的,好像給五花大綁地勒著,心裡、腦裡全部只有這件事,慌亂和迷茫交替著溶入淡出、溶入淡出。家人突兀地問起:「要不要演呢?」我錯愕不置,哪裡知道我還有戲呢?我忘了,完全忘記《潘金蓮》了。「明天彩排喔!」家人跟著提醒。 剩下半天的時間可考慮,我想起很多事來──這齣戲張文禮幫忙我很多。起初,當知道要接這戲了,他比我還高興,他眞的以我為榮、為傲。討論、排戲、弄服裝每一細部須臾都有他陪著、參與著。這戲,一直都有他──突然,有股衝動:「一定要演!」「眞的要演嗎?」哥哥很嚴正的説。「我覺得我該演。」「能笑得出來嗎?」哥哥絲毫不放鬆的以他不予置信的態度作提示:「要演,是要對覲衆負責的。」 我們夫妻一向很有默契。在這生死交關的一刻,我相信,他是要我去演出的。他會幫我笑得出來,他會看到,我不要辜負他。 十二月十五日《潘金蓮》彩排。國家劇院的後台,大家默動著。化粧間裡朱民玲的父母、哥哥都在,都無言以對──朱民玲淚流不止,費時好久也「粧」不成型。「旣然要演,就要克服啊!」「何其容易呢?」終於,當她站定在翼幕邊的上場口的一刻,「我的心突然平靜了」。劇務齊復強雙手握著她的肩膀,堅定地推送她──潘金蓮上場。 演出間任何一個空隙都讓我不由地回神想到他,不由地失神若惘 謝幕的朱民玲已是淚眼婆娑;一回到化粧間,完全崩潰痛哭,前去探望的復興劇校校長心驚地表示,不惜停演也不忍難為她。「要演就要撑下去」,「醫生在想辦法,你去無濟於事」,從彩排這天起,大家一再勸阻她去醫院看張文禮,十六、十七、十八連演三天,朱民玲靠服鎭定劑支撑著。 後來,我才知道,他在我演出的第一天,十二月十六日,走了,腦死亡。醫生認為他的身體很好,器官健康,希望能移植救人。他的家人同意,而我,出於我們夫妻的默契──他不是個小器的人,同意。簽署的當天,他的心臟已完好的植入一個需要的活體中,眼角膜、肺等也完好的留存下來。 能不淒然?落幕之後

    文字|胡惠禎
    第31期 / 1995年05月號
  • 北京藝術創作中心策劃的小劇場戲曲「三部曲」中的京劇《霸王別姬》,由北京人藝導演林兆華與中國戲曲學院合作。
    專輯(一)

    轉進小劇場,戲曲求生機?

    中國大陸的小劇場戲曲 聽上去只不過變換了演出空間,但事情沒這麼簡單;戲曲也會在大禮堂演出,但從未聽人說什麼「禮堂戲曲」。因此,「小劇場」的界定,顯然在空間之外別有他意。

    文字|陶慶梅
    第133期 / 2004年01月號
  • 宋江人稱「及時雨」、「呼保義」,可是他最初期卻是花錢買義。圖為當代傳奇劇場《金烏藏嬌》中吳興國飾演的宋江。
    特別企畫 Feature 經典新解讀

    暴與義、酒與肉、男與女

    水滸一百零八條好漢號稱是聚義梁山泊,替天行道,然而他們的所做所為卻是遊走於義的邊緣,讓義字在水滸一書裡不斷「易容」演出脫軌的義?水滸英雄們越是誇張地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對於底層的聽眾與讀者越具吸引力?好漢不但不能尋芳訪柳,最好連家庭都不要有;如此才能無後顧之憂的闖蕩事業,最多采多姿的英雄都是單身漢?且看現代說書人黃醒醒,如何從「暴與義」、「酒與肉」、「男與女」三種角度,解讀水滸!

    文字|黃醒醒
    第168期 / 2006年1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害怕「看見」的觀衆

    舞台上說的愈多,被敎導的愈淸楚──一點一點地,我將失去作為台下觀衆最寶貴的那一片無遠弗屆的想像空間。

    文字|平路
    第31期 / 1995年05月號
  • PAR表演藝術
    戲曲

    徘徊在職業與業餘之間

    在廖瓊枝不唱全場的慣例下,她的自足與圓滿對演出的完整性其實很容易造成傷害;但她若不上場,一群認真的業餘演員怕也難以在職業演出市場上與人競爭。國寶級藝師與她親手調教十餘年的子弟兵如果不能相輔相成,「薪傳」的宗旨恐將如水月、如夢、如火因,隨風而逝。

    文字|林幸慧
    第122期 / 2003年02月號
  • 遷台初期顧正秋所率領的「顧劇團」培養了不少本省籍戲迷。八十三年歲末,顧女士並與辜振甫同台推出《王昭君》、《借東風》等歷久不衰的老戲。
    九四回顧

    曲/戲廻旋路 文化變遷中台灣的京劇發展

    京劇在台灣,五〇、六〇年代,解懷舊念鄕之饞;它活絡、生發,名角輩出。七〇年代,幾近是白頭餘韻;它老成、嚴謹而低迷。八〇年代,創出新局,曲味擴大到戲趣;它有了現代化的新氣象。 眼下,大陸骨子老戲頻頻來回溫「曲」和「藝」,幾齣諷剌官場形色的新編戲,成爲本地劇團搬演的新歡。

    文字|王安祈
    第27期 / 1995年01月號
  • 一位現代女導演(朱芳慧飾)在劇中揭穿施耐庵(毛復奎飾)的眞面目。
    焦點

    古事今觀《潘金蓮》

    潘金蓮這個人物出自《水滸傳》,作者施耐庵塑造了一百零八位英雄人物,但是書中的女性角色,不是淫娃就是蕩婦,要不就是母叉大蟲。我覺得施耐庵可能吃過女人的虧。他以男性的立場寫女人,那就請容我以女性的觀照來導演男性,並表達一份現代女性的聲音。

    文字|鍾傳幸
    第26期 / 1994年12月號
  • 鬼才戲妖魏明倫。
    人物檔案

    九齡童魏明倫

    他自小台上生旦淨末丑都演,台下詩詞歌賦劇全學。他的劇作總是轟動兼爭議,或爭議兼轟動。在中國作家協會中,他是唯一連小學文憑都沒有的人。

    文字|陳祖芬
    第26期 / 1994年12月號
  • 王安祈(左)與魏明倫。
    名家訪談

    一手掀翻了神、淫、登科夢

    潘金蓮,家喻戶曉的壞;在我看來,她應有値得理解之處。諸葛亮,中國最神的男人;在我看來,他是智慧和美德(愚昧)的結合。至於孟登科這個巴山秀才,從一個不問窗外事的迂腐人,變成愛打抱不平、有點小聰明和幽默感的人;偏巧,他的結局正是可苦笑幾聲的官場幽默。我想,從事任何藝術創作,都要有自己的獨特發現。

    文字|陳珮眞
    第30期 / 1995年04月號
  • 四川自貢川劇團演出的《潘金蓮》。
    演出評論 Review

    革命尚未成功 川劇《潘金蓮》

    號稱辛辣猛烈的四川潘金蓮,一方面背負著過於沈重的傳統包袱,一方面又沒來由的橫衝直撞,最後只給人一種血肉模糊的印象。魏明倫的翻案文章,或因他主觀認知(複雜細微的人性刻劃),或因客觀環境的限制(激進的女權思想尚未萌芽),可以說只翻了一半。

    文字|李孝悌
    第30期 / 1995年04月號
  • 《潘金蓮》以計鎭華飾武松,不合其戲路和氣質。
    戲曲

    梳理蕪和菁 從上崑演出看崑劇整本戲的改編

    愈能借重折子戲的,就愈能保存崑劇的特色,使人看到崑劇的精華所在;完全沒有折子戲依據的,離崑劇的風格就遠了。這裡說的「借重」,不但借重其文學劇本,更重要的是表演上、舞台美學上的承傳。

    文字|古兆申
    第27期 / 1995年01月號
  • 復興新編《潘金蓮》著力描繪在男權社會中被扭曲犧牲的女子。圖爲朱民玲所飾潘金蓮。
    戲曲

    懸絲傀儡 《潘金蓮》翻不出男性編劇之手

    無論是「上崑」的傳統潘金蓮或「復興」的新編潘金蓮,編劇者無意間其實都表達了一個事實:世間所謂的「紅杏出牆」或「不倫之戀」,其後果全由女性承擔。承受閒言閒語的是她,下手鴆毒的也是她。

    文字|陳怡眞
    第28期 / 1995年02月號
  • 相對於潘金蓮的坦然示愛,打虎英雄武松(丁揚士飾)欲拒還迎、天人交戰,改寫梁山好漢大義凜然的刻板形象。(復興演出)
    戲曲

    放不大的小脚 潘金蓮的前世與今生

    「上崑」呈現出的依然是明代那個「千人騎、萬人斬」的淫婦,如果這是潘金蓮的前世;那麼,「復興」新編的敢做敢當、剛烈的俏佳人,則是潘金蓮的今生。然而,《潘金蓮》雖是演出了驚世駭俗的悲劇,卻依然掉進由男性觀點來塑造和譴責的三寸金蓮規範中。

    文字|李孝悌
    第28期 / 1995年02月號
  • 潘金蓮的情欲把父權體制的綱紀搞得天翻地覆。(復興演出)
    戲曲

    失焦的叛逆 藝術的叛逆應有叛逆的藝術

    對傳統的叛逆是京劇及任何傳統劇種亟需的養分;但藝術的叛逆不能只有「政治」沒有「美學」。在新編《潘金蓮》劇中,顯然諄諄告誡的意圖大於藝術的浸淫,反而模糊了叛逆的初衷;但失焦的叛逆總比失血的衰頹好。

    文字|廖咸浩
    第28期 / 1995年02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特別企畫 Feature

    用20年光陰培植新竹國樂搖籃

    劉江濱與從小扎根的「新竹青年國樂團」、「竹塹國樂節」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藝術的產地,8位在地居民街訪(下)

  • 新銳藝評 Review

    難道只能苦守寒窯?

    評2022兩廳院藝術出走《我是天王星》
  • 特別企畫 Feature

    劇場與生活的忘年之遇

    李秀珣與不受既定想像束縛的「石岡媽媽劇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