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懷民
-
焦點
春暧花開,雲門獻祭
兩年前,黎海寧的《春之祭》在台灣上演,由雲門舞集演出。但熟悉雲門作品的人,不難聯想到該藝術總監林懷民也曾對史特拉汶斯基作品有自己的詮釋。如今這兩個「異卵雙胞」將同台較勁,讓觀衆看個夠。
-
即將上場
林懷民重編舞作《夢土》
《夢土》這齣長篇舞作由林懷民編舞,許博允創作音樂。一九八五年首演時,源自壁畫的散花天女、蒙面黑衣人等豐富的視覺意象,帶給觀衆無限的驚嘆與暇想。十年後雲門舞集再度演出《夢土》,九十分鐘的舞蹈全部在一片紗幕後進行,有畫著國劇臉譜卻穿現代服的女舞者、有戴安全帽和穿著內褲的靑少年與敦煌壁畫的沈靜仙女同時出現,更有孔雀悠然漫步舞台上。新版的《夢土》並加入一段瑪麗蓮夢露遮掩飛裙的動作以及時下靑少年著迷的《灌籃高手》漫畫幻燈,呈現中西合璧、傳統融合現代與時空交錯倒置的意象。
-
專欄 Columns
成功的融合了傳統與現代
雲門得到國內外廣泛支持的一大原因,正是林懷民努力以現代的技巧,表現了中國傳統的精神。雲門表演之成敗已有定論,我非專家,不敢置啄。但是我此次看到他們在舞台上那麼自然而自由的結合了現代西方與傳統中國的語彙,就感到欣慕不已,我相信外國的觀衆也會因此而感動吧!
-
焦點
用腦袋去思考舞台上的美術 專訪《夢土》燈光設計林克華
《夢土》舞台燈光的設計、幻燈片的安排,都異常的複雜。今天的《夢土》和十年前的《夢土》差別在哪裡呢?
-
焦點
美「夢」成眞 林懷民充滿對比的《夢土》
孔雀、敦煌壁畫、朱紅大門、及木乃伊睜開眼睛一看,才發現那些全是因爲要到八里雲門排練場,坐在三重客運上昏睡過去時,浮現出對《夢土》從先前的圖片、文字資料所得到的印象,與當時印入眼簾的關渡紅拱橋及高矗的住宅大樓產生強烈的古/今、東/西對比。而透過意識流所產生的時空交錯,正是林懷民編排舞作《夢土》時的出發點。 這支將近兩小時的作品,在序之後,共分成二十一個小段落:紅巾I、黑衣I、社會版I、黑衣II,天女散花I、Ⅱ、Ⅲ等。服裝則有畫著國劇臉譜又穿現代服的女舞者,以及只戴安全帽和穿小內褲的靑少年與敦煌壁畫跳出來似的沈靜仙女同時出現的場面。東西合璧的動作更可顯現出存在於許多現代中國人的雙重性格,如黑衣人跳的芭蕾vs.〈星宿〉一段精采的中國武術;白衣人跳著近似保羅.泰勒的現代舞《光環》(註)vs.披著紅巾跳著中國典型民族舞動作的「天女」。甚至在台上自然漫步的孔雀也與這群企圖以設計過的動作傳達特定意涵的舞者,產生強烈的對比。尤其當一位剛褪去全身繃帶的男舞者抱著一隻孔雀在懷裡,邊走邊撫摸著這原本在台上隨地留下「紀念品」的動物時,確實帶給觀衆一種極爲「倒置」的感受,更不用提當這位舞者刹那間將安祥的孔雀用力甩出空中的「暴力」動作。 離奇的是,爲什麼含有如此粗暴場面的舞,在十年前看過的許多觀衆腦海裡,竟然存留著「美」的印象? 十年前當許博允邀請林懷民再度跟他合作時,由於只有三個月的時間,因此林懷民也僅以當時著迷的西藏大廟門、敦煌壁畫及孔雀爲出發點,讓自己的潛意識主導這次創作。自然而然,許多熟悉的林懷民舊作也一一出籠,《寒食》、《星宿》、《一九八四夏.台北》以及他愛不釋手的大塊布與報紙。 十年後,雖然經過大幅的修改,並且加入了一段如瑪麗蓮.夢露遮掩飛裙的動作,和目前靑少年著迷的《灌籃高手》等漫畫幻燈,然而其基本理念仍不變,即呈現一位敏感的藝術家對生活在現代化都市,對中國傳統包袱的愛與恨。而其中所呈現的「美」,除了壯麗的美及祥和的美之外,更大部分的是一種狂華的美,頹廢、脆弱的美。 (本刊編輯 林亞婷) 註:雲門舞集於一九九二年取得版權,
-
紐約
舉辦藝術節四要 以「下一波藝術節」爲例
下一波藝術節由紐約布魯克林音樂學會Brooklyn Academy of the Music, BAM主辦,是目前歐陸以外,最重要的世界性藝術節。每年六、七月舉行的法國亞維農藝術節,八、九月舉行的英國愛丁堡藝術節,和十、十一、十二月舉行的紐約下一波藝術節,一般被公認爲是世界的三大藝術節。
-
光復50周年
他(她)的故事,我們的歷史2
音樂:郭芝苑 舞蹈:林懷民 戲劇:姚一葦 戲曲:王金鳳
-
人物點描
不同階段,不同心情 林懷民的舞蹈創作
從事編舞廿五年來,林懷民已累積了六十二支作品之多。除了少數屬於他在美國編的舞(如《夢蝶》與《風景》),或屬他在一九八二年的「林懷民實驗舞展」所發表的《獨舞X3》、《我是男子漢》、《致魏京生》等,以及在一九八四年為一群非舞者所成立的子團「台北現代舞團」所發表的《阿司必靈的幻想》及《雜記簿》之外,其餘均屬雲門的舞碼。 從時間的角度來看,這些舞碼可以分為早期融合現代舞與國劇動作,以表達中國題材的《奇冤報》、《白蛇傳》等;以台灣本土為題的《吳鳳》、《薪傳》、《廖添丁》等;以反映現代台北都市文化的《一九八四年夏.台北》、《我的鄕愁.我的歌》、《明牌與換裝》等,以及近來較沈緩的《流浪者之歌》。 從小說家到編舞家,有人認為林懷民是「以舞蹈說故事」,也有人因其新聞系背景而認為他是「以舞蹈寫社論」。對這些觀點,林懷民解釋道:「舞蹈與文字是兩種不同的media,可以用文字表達的就用文字,需要用舞蹈的就用舞蹈。我想我是比任何人都明白舞蹈不等於文字。」 那為什麼他又經常將文學名著如《紅樓夢》、《九歌》、《流浪者之歌》等搬上舞台呢?「其實這麼做是很『犯忌』的,因為觀衆通常會被原著的情節所牽絆,但是我作品表達的是其中的情境而非情節!舞蹈作品必須經過轉化,編舞者必須了解文字才能go beyond it!」 那麼他接下來在構思什麼樣的作品呢?他回答說:「要是知道,就不編了!」 (本刊編輯 林亞婷)
-
人物點描
台灣第一個職業舞團掌「門」人 棄文從舞的林懷民
他為何棄文從舞?創立雲門舞集,挑起台灣舞團職業化的重責大任?他又如何將雲門維持下來,並不斷推出新作,吸引國內外的衆多舞迷?在雲門八里排練場工作了一天,回到家沖了涼,吃了自己煮的冷凍餃子,並將來訪的鄰居小孩交還給父母之後,林懷民坐到窗台前的長條木椅上,回溯他與舞蹈的種種因緣。
-
縱墨觀史
舞過半世紀,讓身體述說歷史 回顧台灣舞蹈五十年
九〇年代的台灣舞蹈界在世界舞台上已佔有一席之地。然而,這條路是踩著什麼樣的舞步走出來的?從四〇年代開始,十年一節奏,我們回溯這裡落下的每一個脚印,與汗跡。
-
面對大師
康寧漢訪台日記
生日不希望驚動大家 十號的記者會上康寧漢與台灣的媒體首次會面。由於四月十六日是大師的七十六歳生日,所以他在台灣將如何慶生,一直是大家最想知道一個謎。當一位記者問他這個問題時,康寧漢以他回話的方式──謙卑地將椅子往後拉開,並撐著桌子起身對著麥克風,和煦地說:「謝謝你們的關心,生日那天其實不準備安排什麼特別的活動。我只不過將參與今年新作《分微事件》的演出而已。」當現場記者們興奮地想再度確認長久受風濕之困,而走起路來有些顚簸的康寧漢眞的要與年輕舞者們同台演出嗎?此時,原本已坐下的康寧漢微笑著再度起身回答說:「與其說我會在台上跳舞,不如說我將在演出中『客串』一小段。你們到時候看了就知道!」 其實兩廳院早就準備好在十六號,也就是最後一場演出結束時,由林懷民上台爲大師獻花,也爲他祝壽。另外,雖然考慮到注重自然飮食養生的康寧漢是絕對不會享用生日蛋糕的,但是大師難得在台北過生日,當然還是不免俗地將一個點燃蠟燭的蛋糕推上台,並由全體觀衆一起爲他唱生日快樂歌。 令人敬畏的工作情形 十二號下午兩點,是康寧漢舞團的彩排記者會。其實,他們的彩排早在一點半就已經開始了,連在劇院三樓芭蕾舞敎室剛敎完本地舞蹈學生康寧漢技巧課的舞者,也婉拒媒體的採訪,急著趕到台上與大家一起排舞。 當記者們到場時,康寧漢已經背對著觀衆席,手握碼錶,坐在舞台前方,注視著寂靜無聲中舞動的團員。 沒有任何致詞或說明。 攝影記者爲捕捉康寧漢的神情,試著爬上舞台,但都被工作人員阻擋。而觀賞的記者們,也不敢大聲嚷嚷,怕干擾了舞者們發自身體的節奏。 舞者的默契,是靠長期一起上課與不斷排練,辛苦地用汗水換來的。他們平時上課就極少用音樂伴奏,頂多由上課老師數數拍子罷了。他們習慣於聆聽自己身體舞動時的韻律。如同康寧漢本人在十二號晚上的一場(聚集國內舞蹈、音樂、與美術界代表及康寧漢隨團的作曲家,及文獻負責人之)座談會中指出:每當他憶起早年在家鄕隨一位老太太在廚房學踢踏舞時,他腦海中也會同時響起老師鞋底與鞋跟所傳出的音樂節拍。他在另一次場合還爲我解釋說:「舞者們剛開始排練時,可能需要自己默數拍子。但是我希望他們到時候可以不必靠拍
-
台前幕後
在不明所在的城市,與雲門同行
巴士,載了一車舞者,是「雲門」下鄕去作巡迴表演。 一個女人提一隻皮箱。她要去哪裡《看不見的城市》 一個外星人勉強趕進巴士,居然混到後台和觀衆席,還和白襯衫講話。 男人一個接一個消失了,被恐怖震驚的女人《悲歌交響曲》 現在節目就要開始了──每一次,同樣的,地面現出一個火紅的窟窿。
-
面對大師
21世紀?就快到了啊!
時隔十一年現代舞大師模斯.康寧漢(Merce Cunningham)以七十六高齡於四月再度訪台。爲了將這個歷史性的事件留下紀錄,我們特別透過康寧漢舞團經理唐娜(Donna Richard)從中聯絡,敲定十四號中午十二點半僅僅半小時的時段裡,安排大師與台灣編舞家、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對談。
-
專欄 Columns
害怕「看見」的觀衆
舞台上說的愈多,被敎導的愈淸楚──一點一點地,我將失去作為台下觀衆最寶貴的那一片無遠弗屆的想像空間。
-
即將上場
雲門舞集1995春季公演
雲門舞集本年度春季公演將演出香港編舞家黎海寧舞作《看不見的城市》,以及林懷民新作《悲歌交響曲》。 《看》取材自義大利作曲家伊塔羅.卡爾維諾的同名作品,是黎海寧以文字及動作交織而成的長篇舞作。《悲》的編作靈感受到波蘭作曲家亨利.哥瑞斯基的同名樂曲(又名《第三號交響曲》)所啓發。哥瑞斯基是爲了輓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喪生的人們,充滿了樸素、祥和、高雅的弦樂與女聲,呈現哀而不傷的悲憫情懷。林懷民則以舞蹈呈現「一齣超乎地域和時代的安魂曲」。
-
藝術節 Festival
五月五,記得來跳舞
今年由文建會所統籌策劃的「一九九五台北國際舞蹈季」活動,聲勢浩大。不但首度有計畫地追溯、探尋台灣歷史舞跡,同時動員了舞蹈學會與各大專院校舞蹈科系參與計畫與演出,全省的各個舞蹈團體也都將共襄盛舉。活動期間自三月初至五月底,同時特別改變以往只以台北爲重鎭的作法,期望全民一起來參加。
-
舞蹈
林氏風格、舞台生命的承續 評雲門舞集一九九四秋季公演
在林懷民的新作《流浪者之歌》裡,緩慢,是整支舞的質地,但在一個多小時的長度裡,編舞者如何在持續的緩慢裡,除了塑造身體風景之外,更深入地萃取出緩慢所能積澱出的生命質地,而不使緩慢成爲一種沈重的閱讀方式,是編舞者的一大考驗。
-
文化政策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九月底,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設置條例在立法院三讀通過。未來基金會將在十年內募集一百億,並取代目前文建會對國內藝文團體的補助業務功能。補助系統由「官方」轉移至「民間」,基金會未來如何運作、文建會日後的定位、如何與基金會功能相輔,以爲國內文化發展創造更寛廣的空間,成爲了藝文界近來關心的話題。由「文化環保」一連三天舉行的座談會中,在引言人背景資料的提供及與會一百多人次的熱烈討論中,本刊詳實記載這個藝術界第一次自發性的意見表達與共識凝聚的過程。
-
即將上場
雲門舞集秋季公演《流浪者之歌》
雲門在這秋高氣爽的季節裡,將呈現三支風格迥異的作品:羅曼菲讚嘆生命孕育經驗的《羽化》、査爾斯.莫頓將遊戲與舞蹈結合的《傳球樂》,以及林懷民從赫塞的小說《悉達求道記》出發的新作《流浪者之歌》。 《流浪者之歌》是林懷民與雲門舞者在風格蛻變中,値得期待的新作。這支以淨化心靈爲主導的祭典式作品,從林懷民在《九歌》中以火燭排成燈河的結尾,甚至到《薪傳》中以上香和集體靜坐、閉目發聲的開端,都可以略見到一些蛛絲馬跡。因此,雲門舞者們長期打坐以集中注意力的訓練,終於能在這支以肢體意念引導動作的舞作中,得以發揮。 這支長達七、八十分鐘的作品,有黃色稻米排成舞台上迂迴的「聖河」、有喬治亞人民悠遠的歌聲、更有穿著迦紗式服裝的舞者在現場與繫著鈴噹的木杖及稻米等道具一同發出種種細微的聲音。《流浪者之歌》也就是在這種安靜的氣氛之下,呈現出求道者虔誠渴慕的流浪生涯。
-
舞蹈
雲門的舞/好一場華麗的夢 評林懷民一九九四的《紅樓夢》
當我們在《紅樓夢》裡見到太多古典芭蕾的影子;當華麗的服飾變成舞蹈的重點,而群舞淪爲美麗的活動佈景時,我們不禁要問:雲門將往何處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