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呂柏伸

相關文章 30 篇
  • 呂柏伸的《第十二夜》以三○年代上海爵士樂為背景,鋪陳愛侶間的浪漫故事。
    戲劇 爵士音樂劇《第十二夜》

    打造莎翁音樂劇品牌 用歌解決一切事情

    台南人劇團製作,呂柏伸導演、柯智豪作曲、趙啟運作詞,改編原著的《第十二夜》爵士音樂劇,將演出背景設定在三、四○年代的上海灘百樂門,以爵士樂為基底,呈現陷入愛河時,眾人的貪、嗔、癡、慢、疑,以現場樂隊搭配唱演俱佳的一票優秀演員,說學逗唱演出每位戀人「當局者迷」的痴狂喜劇。

    文字|陶維均
    第309期 / 2018年09月號
  • 《海海人生》的故事圍繞著一位名叫海海的櫃姊,以及出現在她生活周遭,時有牽連又時而暫離的人們。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一喜一悲 折射生命寓意

    台南人劇團的「春天戲水」系列來到第四年,從水源市場移師到新北市藝文中心,推出分別由廖若涵與呂柏伸執導的兩檔作品:《海海人生》與《夜鶯之戀》。《海海人生》是編劇趙啟運的原創新作,故事以一位有閱讀障礙、流轉在各種臨時櫃的櫃姊為中心展開,偏於喜劇氛圍;《夜鶯之戀》則是英國劇作家Timberlake Wertenbaker改編希臘神話中被化為夜鶯的悲情公主裴洛美的故事,以古探今。

    文字|陳茂康
    第291期 / 2017年03月號
  • 台南人劇團試圖從在地文化取材,呈現希臘悲劇原始的音樂舞蹈性格。
    工作坊

    吟詠恆春調的希臘悲劇

    恆春民謠濃厚的悲情色彩,置於劇情的推衍中,彷若疏離時空的效果,引導觀衆透過歌隊思考《安蒂岡妮》劇中人物的是非善惡。

    文字|廖俊逞
    第107期 / 2001年11月號
  • 在《天問》中,豫劇皇后王海玲將以旦行挑戰「女李爾」。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豫劇天后王海玲 挑戰旦行李爾

    莎劇經典中的「李爾王」,可說是演員最難駕馭、也最想挑戰的一個角色。這回臺灣豫劇團「豫莎劇」第三部曲《天問》,即為豫劇皇后王海玲量身打造「旦行李爾」,演繹這位飽經磨難、在權勢與親情風暴中發狂、最後幡然悔悟的複雜人物。導演呂柏伸要王海玲拿出看家本領,花旦、武旦、青衣都要上場,除了看她對角色心理的細膩詮釋,還可看到她的一生絕學,令人拭目以待!

    文字|廖俊逞
    第275期 / 2015年1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台南人劇團《利西翠妲》

    「經典再詮釋」已不再是新興風潮,而是理所當然的趨勢。台南人劇團導演呂柏伸以跨文化戲劇見長,將當代元素及本土文化注入古典文本,其作品可見學院的根基亦兼具前衛的創新,跳脫傳統設限的詮釋觀點,在不悖乎文本的情況下,用新手法提出新見解、新思維、新視界:《馬克白》轉為三個女巫的嬉戲樂園,也第一次讓我見識台灣劇場長久未見的視聽饗宴;《哈姆雷》成為檢視劇場及扮演慣性的場域,足見導演借物說理的本事。這次的希臘喜劇《利西翠妲》最為人所知的妙想就屬「性罷工」了!又將在億載金城登場,塑造環境劇場的氛圍,是否將啟發觀眾對於戰爭與和平的共鳴?將是繼《安蒂岡妮》之後,再度挑戰古希臘文本,這次又會給觀眾怎樣的視聽驚喜,讓人拭目以待。 文字|吳政翰 24歲,目前服役中。台大戲劇系第二屆畢業,「國際劇評人協會台灣分會」會員,曾任「國藝會表演藝術行銷平台」藝術評論專員、台大教學助理等。

    文字|吳政翰
    第165期 / 2006年09月號
  • 《姊夠甜.那吸》以四位酷兒演員扮演劇中角色。
    焦點專題 Focus 實戰案例一:台南人劇團

    推口碑場拉抬票房 新舊作輪演磨好戲

    去年推出「春天戲水」系列,首次嘗試駐點長銷演出形式的台南人劇團,今年繼續「戲水」,推出一新一舊兩製作,讓觀眾溫故知新。去年透過口碑預演場、藉此擴散觀眾吸引力有成,藝術總監呂柏伸今年則貼合作品主題,與同志社團合作,希望能讓更多非原本觀眾進場體驗。呂柏伸與新銳導演許芃都強調,長銷劇的演出,可以讓劇作有機會修正,編導演員也能藉此磨練與成長。

    文字|陳淑英
    第267期 / 2015年03月號
  • 當代傳奇劇場與美國導演理查.謝克納合作《奧瑞斯提亞》,讓京劇演員扮演秀場主持人。
    特別企畫 Feature

    錯立身?做中學?

    順應創新改革潮流的要求,原本「演員中心」的傳統戲曲舞台,逐漸出現了西方現代劇場的「導演」角色。戲曲導演的職能多為新編戲服務。因應現代劇場技術條件,也為貼合現代審美品味,加以對新創作劇本的詮釋、整體風格的樹立與表現,使得導演地位日益隆崇,所受倚重也愈發受到關注。

    文字|紀慧玲
    第238期 / 2012年10月號
  • 呂柏伸
    特別企畫 Feature

    呂柏伸 改變舞台景觀 打造豫劇新貌

    呂柏伸在英國接受現代戲劇的訓練,主要專注在「戲曲與莎士比亞(戲劇)結合」的跨文化研究,參與臺灣豫劇團的豫劇演出,剛好可以檢驗自我的學習理論。從《劉姥姥》到「豫莎劇」的二部曲《約/束》與《量.度》,呂柏伸仍尊重戲曲表演傳統,但從視覺上革新,在信任感增加之後,更開始強化演員對角色的認識,甚至以現代劇場觀點重新思考戲曲音樂的處理。

    文字|莫嵐蘭
    第238期 / 2012年10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百變爵士女伶

    爵士樂從早期流傳在黑人中下階層社會的音樂,在二十世紀初期一躍成為中產階級品味的象徵,隨著時代的變遷、文化的匯流,爵士樂的形式和風格越來越多,大樂隊搖擺、咆勃、酷派、硬式咆勃、自由、前衛、Bossa Nova、融合,每個階段都在社會、經濟、政治等大環境的交相撞擊下,創造出許許多多不同的爵士樂特色。其中,為廣大樂迷熟知的爵士樂手包括:薩克斯風手查理.帕克(Charlie Parker)、約翰.柯川(John Coltrane),鋼琴大師艾靈頓公爵(Duke Ellington)、比爾.艾文斯(Bill Evans),小號手路易.阿姆斯壯(Louis Armstrong)、查特.貝克(Chet Baker)、邁爾斯.戴維士(Miles Davis)、歌手莎拉.沃恩(Sarah Vaughan)、比莉.哈樂黛(Billie Holiday)和艾拉.費茲傑羅(Ella Fitzgerald),這一連串名單列下來,我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以樂器演奏來說,爵士樂幾乎是男人的天下,但要說人聲演唱,能名留樂史的似乎都是女人。 爵士樂,為何偏愛女「聲」?在洋溢著爵士風情的盛夏,本期的特別企畫提出了這個問題,並請到資深爵士樂評人深入剖析,究竟爵士女伶迷人的地方為何,能在男人當道的爵士樂圈獨領風騷,讓樂迷為之傾倒,成為票房賣座保證?從歷史演變、聲線表現、詮釋風格、舞台魅力、爵士女歌手有何能耐與男歌手分庭抗禮?當前走紅的爵士女歌手跟前輩們,又有何不同之處?此外,在眾多的爵士女歌手中,本刊也為讀者歸納六種類型,從自由揮灑的狂野唱功、柔情可人的甜美女聲、撫慰人心的鄉村民謠、低沉感性的慵懶嗓音、進階版的即興擬聲、以及才藝出眾的樂壇奇葩,只要你願意打開耳朵,必定能選到最合你胃口的爵士女聲。 台灣這幾年流行的「創意市集」,是許多志同道合的年輕人將創意和想法付諸成商品,透過或設於街頭、社區或大型活動的生活風格場域,實踐從創意到創業的夢想。而在國外行之有年的「藝術市集」,又是什麼呢?本月在德國,將有一個專為舞蹈所舉辦的表演藝術市集「杜塞朵夫國際舞蹈博覽會」,這是個能讓藝術家與策展人交流的平台,許多表演者的心血在此被看見,從而踏上全球的舞台;但這也是藝術家理想與現實的殺戮戰場,

    文字|黎家齊
    第212期 / 2010年08月號
  • 南風劇團利用各種管道引進不同老師帶領的表演訓練方式,圖為陳偉誠(右)的「葛羅托斯基身體訓練」課程。
    專題

    各家武藝兼治,期待在地結果

    從卓明的啓蒙播種到現階段百花齊放的蓬勃活力,東、南部的劇團當前除了展現不斷探索、多方嘗試的勇氣外,對表演訓練的思索也應漸從外在資源的尋求回歸内在狀態的審視。惟有透過在地身體意識的思考,長期穩定的訓練計畫以及屢次創作的檢驗,表演訓練才有落地生根的可能,而不再止於路上風景而已。

    文字|廖俊逞
    第115期 / 2002年07月號
  • 把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人連結在一起,《Q&A》傳達人類共通的情感。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從失憶開始 一連串的人生問與答

    蔡柏璋自編自演《Q&A》 期許為個人創作轉型

    《QA》由蔡柏璋自編自演,並找來實力劇場演員姚坤君、黃士偉跨刀演出。全劇敘述結構如電影蒙太奇般,回憶和現實流動穿插,時空則隨著主角展開過往人生的追尋,從台北、倫敦到柏林。蔡柏璋說:「人類之間應該有更多共同性存在,我們對很多事情的提問是共同的,所以我一直想寫一個故事把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人連結在一起,傳達人類相通的情感。」

    文字|廖俊逞
    第209期 / 2010年05月號
  • 擅長寫實表演的姚坤君(左)、和近來迅速竄紅的新生代演員蔡柏璋(右)也參與《馬克白》演出。
    戲劇 呂柏伸捨形式返寫實,搬演就是一種詮釋

    《馬克白》 演繹男人與女人的角力

    台南人劇團導演呂柏伸二度執導《馬克白》,捨棄第一版充滿東方元素、形式化表演的風格,決定回歸寫實風格,因為「莎劇被留存到當代,即意味其共鳴度是高的,無須在地化,且搬演本身就是一種詮釋」。全劇由五名演員來演繹所有角色,將主軸放在男人與女人的角力中。

    文字|廖俊逞
    第174期 / 2007年06月號
  • 臺灣豫劇團再度和莎士比亞相遇,新作《量.度》忠於莎士比亞原著的奧義,探討寬恕與七情六慾之間如何取得平衡。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豫劇《量.度》 河南梆子再與莎翁交手

    繼《約/束》之後,臺灣豫劇團再度挑戰莎翁經典,這次挑上的是喜劇《量.度》,透過研究莎劇多年的學者彭鏡禧與陳芳的編修,這次的劇本忠於莎士比亞原著的奧義,保留論辯的哲思,探討寬恕與七情六慾之間如何取得平衡,同時兼顧法、理、情。而導演呂柏伸更期待藉由莎劇對人性的深度刻劃,結合傳統戲曲的美學,提供觀眾思辨的空間。

    文字|廖俊逞
    第234期 / 2012年06月號
  • 台南人劇團的《海鷗》時空背景移植到台灣日據時代的中期,融入濃厚的台灣本土元素。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講台語的《海鷗》 飛入台灣的日治時空

    《海鷗》是台南人劇團「西方經典台語翻譯演出計畫」的第七號作品,契訶夫的劇本向來以自然寫實著稱,戲劇性薄弱,語言貼近生活,不同於以往台語轉譯西方經典時的強調劇場形式,這次導演呂柏伸將《海鷗》的時空背景移植到台灣日據時代的中期,全劇融入濃厚的台灣本土元素,十九世紀的俄國鄉村與日據時期的台灣農村,兩個時空情境遙相呼應、產生對話,藉此引發在地觀眾的共鳴與感動。

    文字|廖俊逞
    第231期 / 2012年03月號
  • 歌隊頌讚酒神一景。
    戲劇

    悲劇,在戲裡滌淨戲外燎燒

    戲外的隱喻意外地貼近了台灣過往的歷史煙塵,劇中鏗鏘的對白 無形中也諷刺了當代政客們的獨斷寡義,從這個觀點上而言, 誰能否認這場中西跨文化交流演出,對台灣民衆的震撼力呢?

    文字|王友輝
    第109期 / 2002年01月號
  • 法海跟白素貞的鬥法,是否暗示著許仙陷入當代家庭的婆媳問題?
    戲劇

    還是讓她「男不男、女不女」吧!

    若能將這齣戲當作「現代歌劇」來觀賞,諸如:小青不耐地搖扇、接續白素貞以敲門動作應對法海,以及法海出場、輕喚妖怪等段落,都完美呈現了音樂設計和看戲的節奏;只是,劇本先天的台詞和結構似乎無法負擔所謂歌劇緊湊的情節與情緒變化。

    文字|傅裕惠
    第169期 / 2007年0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輯(二)

    這真的是「莎士比亞」?!

    劇場導演鴻鴻應國家劇院之邀,繼二○○○年的「台灣文學劇場」之後,再次擔任策展人,邀集國內小劇場的代表性劇團針對單一命題,展開對話與競技。且看這五個劇團如何運用各種風貌迥異的演出形式,演繹莎士比亞的名作,並與本刊編輯的原著導讀相較,來體會莎劇的豐富與多變。

    文字|傅裕惠
    第125期 / 2003年05月號
  • 新編版本的結尾,背景是背著情人出走的月里,前景是抱著閹雞喃喃自語的丈夫阿勇。
    演出評論 Review

    如何一掬深情感動的淚水?!

    新編的《閹雞》在劇終前展現了一個戲劇情節的高潮將末,使得最後的場景潺動著感人的餘韻,而部分觀眾或許能從導演每個場景的轉換、布幕的升降與音樂的出入,感受到這樣徐緩的節奏與某種寧靜的本質。單就劇場呈現來說,已能令人滿足。

    文字|傅裕惠
    第189期 / 2008年09月號
  • 《哈姆雷》透過劇本的刪節和重組,試圖提煉出適合今日台灣觀眾觀賞的劇幅和演出長度,使得台南人劇團的莎劇演出,有著一種當代的親切感。
    戲劇

    如影像般的生與死

    演出中運用電視影像播放出如葬禮、老國王鬼魂,乃至於娥菲麗之死等等片段,彷彿一切都是哈姆雷經常攜帶的小型攝影機所記錄的生命片段,更呼應了劇終悲劇造成之後,何瑞修與挪威王子對於哈姆雷悲劇的感嘆。

    文字|王友輝
    第152期 / 2005年08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 Feature 紀事七:選擇繼續任性的劇場三十世代

    劇場三十世代,不想「轉大人」

    持續在中小型劇場耕耘活躍的三十世代劇場編導如王嘉明、呂柏伸、符宏征,明年將推出的新創作不少,但是否曾想過接下賴聲川、李國修等劇場導演的棒子,跳上大舞台呢?答案是:沒有。滿腦子好玩創意的他們,仍然鍾愛中小型劇場或另類場地的挑戰實驗,也許無法製造表演藝術產業的「產值」,但堅持的是對創作自我的忠誠。

    文字|傅裕惠
    第181期 / 2008年01月號
12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新銳藝評 Review

    難道只能苦守寒窯?

    評2022兩廳院藝術出走《我是天王星》
  • 特別企畫 Feature

    劇場與生活的忘年之遇

    李秀珣與不受既定想像束縛的「石岡媽媽劇團」
  • 戲劇(曲)

    紙風車《哪吒鬧龍宮》 1月13、14日兩廳院藝文廣場免費觀賞

  • 音樂

    《木蘭》10年 展現「不得不勇敢」的堅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