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豫劇團再度和莎士比亞相遇,新作《量.度》忠於莎士比亞原著的奧義,探討寬恕與七情六慾之間如何取得平衡。(臺灣豫劇團 提供)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豫劇《量.度》 河南梆子再與莎翁交手

辯證法、理、情 提供觀眾思辨空間

繼《約/束》之後,臺灣豫劇團再度挑戰莎翁經典,這次挑上的是喜劇《量.度》,透過研究莎劇多年的學者彭鏡禧與陳芳的編修,這次的劇本忠於莎士比亞原著的奧義,保留論辯的哲思,探討寬恕與七情六慾之間如何取得平衡,同時兼顧法、理、情。而導演呂柏伸更期待藉由莎劇對人性的深度刻劃,結合傳統戲曲的美學,提供觀眾思辨的空間。

 

繼《約/束》之後,臺灣豫劇團再度挑戰莎翁經典,這次挑上的是喜劇《量.度》,透過研究莎劇多年的學者彭鏡禧與陳芳的編修,這次的劇本忠於莎士比亞原著的奧義,保留論辯的哲思,探討寬恕與七情六慾之間如何取得平衡,同時兼顧法、理、情。而導演呂柏伸更期待藉由莎劇對人性的深度刻劃,結合傳統戲曲的美學,提供觀眾思辨的空間。

 

臺灣豫劇團 豫莎劇第二部《量.度》

6/8~9  19:30   6/10  14:30

台北 國家戲劇院

6/22~23  19:30 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德堂

INFO  02-33939888

 

二○○九年,臺灣豫劇團推出移植自莎劇經典《威尼斯商人》的《約/束》,由國內學術界、現代劇場界、豫劇界的重量級人士所聯手打造。《約/束》在表演手段上,高度融合東西方戲劇精神,發揮中國傳統戲曲之長處;在改編上,既忠於莎士比亞原著之精義,保留故事原形,又以三個重要的「約束」情節,串起了複雜的人性衝突、愛情友情的掙扎、守約與背盟的糾葛,成為台灣豫劇跨文化作品中的成功典範。該劇遠征莎士必亞的故鄉,獲邀在倫敦舉行的「第四屆英國莎士比亞雙年會」演出,獲得來自廿九個國家兩百多名莎學專家的肯定,也曾赴大陸河南豫劇的故鄉演出,成績不斐。

省思原著意涵  劇名新譯有深意

今年,臺灣豫劇團再度和莎士比亞相遇,新作《量.度》改編自莎士比亞的《量罪記》Measure for Measure。研究莎劇多年,負責劇本修編的台大教授彭鏡禧說,歷來中譯劇名有《一報還一報》、《惡有惡報》、《請君入甕》、《作法自斃》、《自作自受》、《將心比心》,多偏重於考量善惡消長和中國傳統「果報」關係的對應。此次,他翻譯此劇,正名為《量.度》,是省思原著的深層意涵後,希望呼應其慎重斷案、劇中關於倫理、法律與慾望的情節錯綜複雜,如何合乎中道的量罪與寬恕主旨。他強調,「量度」一語典出《聖經》,意即不隨意論斷他人,免得被論斷。「翻譯的過程,是我與莎士比亞原著的對話,而我也會將這樣的對話經驗,轉介到現代觀眾身上。」彭鏡禧表示。

共同參與劇本修編的臺灣師範大學教授陳芳認為,莎翁的劇作幾乎都是挪借前人故事,再透過各種繁複的修辭技巧或文字遊戲,在思想深度與人物塑造上,加以創造。莎劇在世界劇壇屹立不搖,是跨文化劇場的最愛。傳統戲曲,是歷史悠久的程式性劇場;唱念化的語言、虛擬化的身段、類型化的行當、象徵化的臉譜、寫意化的舞美,在當代劇場各種創新思維中,如何體現莎劇的語言魅力、劇情張力,乃至人物複雜深沉的心性,又要如何延續《約/束》的成就並有所突破,是這個製作的一大挑戰。

忠於原著奧義  保留論辯哲思

《量.度》故事描述南平王因故離城,請安其樂暫代攝政,權世可協理政務。安其樂執法嚴峻,下令逮捕讓未婚妻懷孕的慕容白,並在遊街示眾後處死,目的是殺雞儆猴。慕容白遊街途中遇到朋友盧逑,託他趕往修真觀,代為請求其姊慕容青,去向安其樂求情。慕容青往見安其樂,兩人在「法、理、情」間有了一場精采的激辯。而慕容青的美貌與機智,也驀然喚醒安其樂潛藏的情慾。安其樂乃要求慕容青以自己的貞操來換取弟弟的性命。

《量.度》的劇情有陰錯陽差的巧合,也有皆大歡喜的結局,歷來總被歸類為喜劇,但內容涉及情理法的辯證,已經超過表面的嬉笑怒罵,因此也常常被視為莎翁的「問題劇」。導演呂柏伸說,過去莎劇改編,大多著重劇情的詮釋,忽略莎士比亞的精神面。這次演出的劇本忠於莎士比亞原著的奧義,保留論辯的哲思,探討寬恕與七情六慾之間如何取得平衡,同時兼顧法、理、情;藉由莎劇對人性的深度刻劃,結合傳統戲曲的美學,而非光就形式上的著墨,希望提供觀眾思辨的空間,非常適合政治人物和法界人士省思。

劇中主要角色,將由豫劇皇后王海玲飾演南平王,蕭揚玲飾演美貌機智的慕容青,劉建華則挑戰詮釋劇中心理轉折多變的安其樂,觀眾將可看到王海玲與劉建華母女同台飆戲。音樂設計耿玉卿、燈光設計Jack、舞台設計張哲龍,均為一時之選。此外,該演出將首度與春之聲管絃樂團合作,以古典音樂伴奏,融合豫劇優美唱腔,也是東西方文化的精采撞擊。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吸收跨界創作人才  豫劇走出新格局

豫劇是源自於河南的劇種,又稱梆子戲。在台灣,這個不具語言優勢的劇種,在京劇、歌仔戲等主流劇種的「夾殺」中,向來更具存亡的危機意識。近年來,臺灣豫劇團不斷吸收跨界創作人才,開發嶄新題材,希望打破傳統豫劇的刻板印象,加入現代劇場的元素,在劇本編修、舞台美術和表現手法上下工夫,為的就是吸引年輕觀眾走入劇場,看見台灣豫劇的新風貌。

除了與台南人劇團藝術總監呂柏伸的多次合作外,臺灣豫劇團前年推出的《梆子姑娘》即以舞台劇的形式,回顧豫劇皇后王海玲從藝五十年的心路歷程,找來跨現代與傳統的導演李小平執導。以戲曲罕見的女巫、邊疆等題材入戲的《花嫁巫娘》,由現代劇場出身的戴君芳與編劇施如芳聯手,挑戰女性情慾題材。 取材作家王瓊玲小說《美人尖》,更找來電影導演林正盛跨刀。首次執導傳統戲曲,林正盛以電影經驗融入豫劇,將舞台影像化,突破傳統。(廖俊逞)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