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浮.動》中,三位舞者分別來自三種不同的文化,各自展現身體特性。(孫尚綺 提供)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跨文化三男身體 逼近律動原始單純

孫尚綺舞蹈三部曲終篇《浮.動》

繼去年中以結合舞蹈與現場影像的《早餐時刻》令台灣觀眾驚豔後,旅德編舞家孫尚綺回歸身體,將演出作品三部曲的最終章《浮.動》。接續《我不語》、《穿越》,《浮.動》中孫尚綺與另兩位男舞者,以抽象的語彙,逼近律動的原始單純。

繼去年中以結合舞蹈與現場影像的《早餐時刻》令台灣觀眾驚豔後,旅德編舞家孫尚綺回歸身體,將演出作品三部曲的最終章《浮.動》。接續《我不語》、《穿越》,《浮.動》中孫尚綺與另兩位男舞者,以抽象的語彙,逼近律動的原始單純。

TIFA─ 孫尚綺《浮.動》

3/8~9  19:30

3/9~10  14:30

台北 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INFO  02-33939888

我把頭探進柏林「恩斯特.布許戲劇學院」(Hochschule für Schauspielkunst “Ernst Busch” Berlin)排練室,孫尚綺、David Essing、Ross Martinson正在暖身。排練室裡氣場和諧,三位舞者以燦爛的笑容迎客。《浮.動》從去年十二月中開始排練,舞蹈本身已經幾乎完成,今年一月底再加入服裝、燈光、音樂,三月初將在台灣國際藝術節世界首演。

《浮.動》是孫尚綺三部曲的終篇,第一部《我不語》Je.Sans.Paroles以貝克特單人無言劇文本啟程,配合多媒體動畫投影,孫尚綺以獨舞表現人的荒蕪困頓;第二部《穿越》Traverse也是孫尚綺獨舞,沒有眩目的多媒體,以簡單的線條、空間運用、快速肢體流動,成功回到肢體的本質;《浮.動》抓取《穿越》的身體律動,加入兩位男舞者,企圖匯集三男舞者能量,以抽象的語彙,逼近律動的原始單純。

重啟基本模式,回到身體源頭

去年十二月初,孫尚綺回台,我們在台北短暫會面,聊到新作《浮.動》,他用手機展示剛剛找到的舞者照片,篤定地說:「這次要很簡單。」《早餐時刻》在台北演出成功,即時錄像配合舞蹈的演出,留下許多驚嘆。但《早餐時刻》技術難度高,舞台上有那麼多台攝影機、那麼多條線、還有現場演奏的音樂,舞台上分秒不能出差錯,每位參與人員壓力都很大。挑戰技術之後,孫尚綺渴望身體的最基本,這次完全沒有投影或大布景,舞作回到三位男舞者的身體,繼續拓展身體的疆界。

這次的燈光,孫尚綺找來長期合作愉快的Hans Frundt,希望以簡單的燈光流洩,構築律動的線條空間。音樂則是委託作曲家Jörg Ritzenhoff全新創作,以噪音、電子的刮耳音符,創造不安的劇場聽覺。

為了《浮.動》,孫尚綺首次在柏林舉行舞者公開甄選,之前他都是透過個人舞蹈網絡找到舞者,這次他決定試試徵選。他把徵選條件放在臉書上,透過散播式的分享,順利吸引到不少優秀舞者前來嘗試。來自威爾斯的Ross Martinson是在某個臉書舞蹈論壇上看到甄選消息,決定來柏林一趟,他快速的肢體反應與身體能量,讓孫尚綺很驚豔。德國舞者David Essing本來跟孫尚綺就是臉書上的朋友,但彼此根本沒碰過面,他在臉書上寫下「往柏林的路上」的動態,孫尚綺恰巧看到,馬上邀他前來參加甄選,他高大陽剛卻優雅的身體,有攫取目光的強大磁場,順利得到與孫尚綺合作的機會。

三位不同國籍、各自承載不同文化的身體,在柏林聚首,開始浮,動。

律動情慾曲線,旋開即興能量

孫尚綺的舞蹈,即興是很重要的環節。他要求舞者必須擁有即興的優異能力,肢體能騁馳也能靜謐,心理狀態靈活,在舞台上見招能拆招。我觀賞的這場排練,就有高達50%的即興,三位舞者已經共煉默契,肢體和諧,讓舞蹈充滿有機的生長能量。

三位舞者分別來自三種不同的文化,觀眾一定馬上能看出他們身體的天然差異。但孫尚綺就是要舞者發揮自己的身體特性,他不要三位舞者在台上看起來就是一張臉。《浮.動》的英文舞名是“Uphill”(上坡),這個字對他來說代表情緒狀態,心理上的波動起伏。三個獨立的身體,在台上纏繞拉扯,鎖放眼神,咬囁呼吸,迴旋延展,輕重快慢,在劇場拉出一條又一條情慾的曲線。

雖然孫尚綺並沒有特意設定作品的情慾基調,因為那有可能會窄化作品的詮釋,但觀看《浮.動》排練,我實在很難不聯想到同志情慾。孫尚綺在《浮.動》裡發展「咬」這個動作,咬脖子、腳趾、衣物、身體,咬一口身體,嚐嚐慾望的苦味。三男舞者在舞台上皆俊美無暇,時而陽剛,時而柔軟,這秒逼近,下秒疏離,三男肢體交纏,眼神探進彼此的靈魂,浮在空中的,就是不斷索求卻不可得的情慾。就算得到了,那身體的張力太緊繃,若再往前一步就衝破臨界,身心崩解,慾望潰散。於是,舞台上維持冷冷的基調,不過分熾熱,但三男肌膚摩擦,馬上燒出一把火。

截稿前,我沒辦法看到《浮.動》的完成版,但作品延續孫尚綺一貫的抽象特性,沒有整齊的群舞,充滿了肢體無奈的拉鋸與抗衡,淡淡的悲傷,撞擊力道深遠。

《浮.動》是一齣台德合製的表演,有「波茨坦工廠」(Die Fabrik Potsdam)與台灣國際藝術節(TIFA)的支援,還有柏林市政府文化部門的補助。這齣跨國製作,在三月完成台北首演之後,將在六月回到柏林「索芬劇場」(Sophiensæle)演出。

劇場未來式廣告圖片
藝術家請回答-張擎佳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展開雙臂  柏林歡迎創作者到來

大家都知道,編舞不易,但找經費更不易。《浮.動》在柏林、波茨坦排練,台北首演,相關人員、事務都需要可觀的經費。這次孫尚綺不僅獲得台灣國際藝術節、「波茨坦工廠」(Die Fabrik Potsdam)的大力協助,更順利獲得柏林市政府文化事務部門(Senatskanzlei - Kulturelle Angelegenheiten)的補助,對孫尚綺是一大肯定,也讓編舞工作能順利進行。

柏林這幾年來文化事務蓬勃發展,文創不是喊喊就忘了的口號,許多藝文工作者競相來此地創作。藝文活動不是商業販賣,市政府的補助就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讓藝術家能取得經費,專心創作。此文化部門有官方網站(www.berlin.de/sen/kultur/以及www.creative-city-berlin.de/),網站都設有英文版。柏林文化補助很大器,完全不限制藝術家的國籍,只要有充滿創意的執行計畫,都可以填表申請。想到柏林從事藝文工作的朋友,可花時間好好詳讀官網資訊。但申請人眾,競爭大,就看誰能端出說服評審的演出計畫了。(陳思宏)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