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戲劇

相關文章 14 篇
  • A Bigger Picture

    戲劇,是情懷榨汁機,還是情感收割器?

    情懷背後,是自己不需改變。唱一千首失戀歌,心也不是為了改變,只是要被安慰被認同。但情感背後,是下定改變的決心,並且身體力行,相信總有一首歌不是換了歌名不換精神,換了唱詞但不換心態。而唯有它才明白我所有的經歷,也唯有把它寫出來才能令人知道,我是怎樣一首歌。

    文字|林奕華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 A Bigger Picture

    戲劇,是為了懂得,抑或懷疑?

    正是由於不能「一腳踢」,便必須借助各方有此才幹的藝術家們的幫忙,但統籌與導演是兩個崗位。前者是程序,後者是內容。所以,儘管我並不精於個別的藝術,但一定要認識它們在那方面能對作品發揮作用。由此百川入海,就是學習,也是決定要做一個怎樣的導演的必經之路。 從而體會,做導演,就是要做一個懷疑自己的人。

    文字|林奕華
    第302期 / 2018年02月號
  • 《探春》
    特別企畫 Feature

    重探大觀園 誰識紅樓夢中人

    浮生著甚苦奔忙?盛席華筵終散場。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夢盡荒唐。 《紅樓夢》寫家庭的盛衰巨變,寫青春的自我追尋,寫俗世的愛恨生死,寫紅塵的繁華如煙,寫生命中不可言說的遺憾幾乎涵蓋了所有通俗文學的題材。 三百年來,《紅樓夢》從手抄本、木刻本到石印本,從戲曲、曲藝、影視到現代劇場,在不同的世代,產生了久遠而廣泛的影響,甚至發展成一門研究科目「紅學」。 在戲曲舞台上,《紅樓夢》的改編由來甚早,小說印本刊行的次年,便有文人改編〈黛玉葬花〉一折,而根據統計,清代紅樓戲曲數量有卅四種之多,分屬不同劇種與類型。直至今日,以《紅樓夢》故事延伸的改編詮釋,仍不斷推陳出新。 國光劇團「紅樓夢中人」系列,連推兩齣戲:《王熙鳳大鬧寧國府》與《探春》,前者是有「紅樓老作手」美譽的編劇陳西汀為荀派名旦童芷苓量身打造,由梅派的魏海敏接演,將潑辣狠毒的王熙鳳,詮釋得意外出色。後者由王安祈編劇,黃宇琳主演,以探春與生母的母女情結為主軸,緊扣原著小說對探春的描寫:「才自精明志自高,生於末世運偏消。」 在戲上演之前,且讓我們再訪大觀園,重看紅樓夢中人,如何各自精采;這場浮生若夢,何以值得我們一做三百年,未完待續。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57期 / 2014年05月號
  • 建國工程文化藝術基金會《傳奇崑曲—南柯夢》,圖為劇中〈情盡〉一折。
    話題追蹤 Follow-ups 2012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現象觀察—戲劇

    展現身體豐富風景 策展創意令人驚喜

    去年的戲劇類作品出現了幾個現象,如以身體思維為作品美學軸心或劇團風格鮮明者頗多、豐富的策展概念與執行、傳統戲曲的跨界新面貌等等,令人期待台灣戲劇界能在大眾化、藝術性與娛樂效果、實驗精神等方向之間大步邁出更勇猛多元的新面貌。

    文字|楊美英
    第245期 / 2013年05月號
  • 「相聲」系列,口碑迭迭,賴聲川曾想帶動全台灣,「玩成台灣特色」。
    特別企畫 Feature

    期待零點一秒的超越

    台灣現代戲劇與舞蹈,在這批健將手中,走出迥然不同往昔的新鮮氣息。這些四十歲以上的創作者,有充足的理由成爲「先輩」;在不斷地耕耘下,樹立台灣當代表演某些傳統,這種「一步一脚印」的精神,似乎是他們共同的特色。

    文字|紀慧玲
    第60期 / 1997年12月號
  • 鴻鴻喜歡處理作品元素之間不直接的關聯,以表達一種無法被定義的狀態。圖爲鴻鴻爲密獵者劇團所導的《夜長夢多》。
    特別企畫 Feature

    遨遊創意天空的滑翔翼

    十年前的解嚴,社會風氣大開,大環境的改變,提供他們多元發展的時機;三十多歲這一代的創作者,一心一意馳騁於想像與創意的舞台。

    文字|傅裕惠
    第60期 / 1997年12月號
  • 「百樂門」大戲班的陸綿綿從求學時期開始,便不斷摸索戲劇創作的路。圖爲《等待打嗝之給我糯米腸》的演出。
    特別企畫 Feature

    肯定自我的個性演出

    比起上一代對社會、歷史或文學議題的關照,新生代喜歡從個人經驗與感受尋找創作題材;一旦沒有適合的藝術形式,就自己創造一個。

    文字|楊莉玲
    第60期 / 1997年12月號
  • 戲劇可以透過教育劇場的課程方式,融入各領域的教學中。圖為九歌兒童劇團為中南部中小學老師舉辦的戲劇培訓課程。
    專題

    讓孩子看見、聽見、感覺到

    我們常常教孩子:「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卻很少問孩子「你有什麼想法?有什麼感覺?」在沒有任何預設立場與標準答案下,老師與學生共同探索知識中的槪念與意義,這樣的教學槪念不只適用於美感教育,也適用在各方面的成長與學習。

    文字|陳筠安
    第117期 / 2002年09月號
  •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劇團《膚色的時光》突破過往的小眾藝文青年,吸引了更多上班族與都會觀眾。
    話題追蹤 Follow-ups 二○○九年表演藝術現象觀察「戲劇」

    娛樂市場與工作傳統的成形

    整體來說,二○○九年台灣劇場在各方面的表現都算平均,卻沒有太大的突破,只是先前存在的創作手法或劇團的活動軌跡變得更明顯而已。喜的是,台灣劇場的老中青三代的工作傳統已形成,二○○九年是這三代都活躍在劇場的一年,這可從「蘭陵三十.再現風華」的紀念演出看出端倪。

    文字|耿一偉
    第208期 / 2010年04月號
  • 蔡柏璋(左)在創作社劇團的《倒數計時》詮釋屬於這個世代的年輕人。
    新藝見/新銳藝評

    戲劇篇:悄然進行的世代交替

    不管這些年輕新面孔的技巧或者藝術成就達到怎樣的高度,也不管他們有沒有被提名或入圍,我們有理由相信,「世代交替」已在悄然中進行。和過去不同,他們打的比較偏向團體戰,而無所謂「絕對的靈魂人物」。這說明新世代的表現管道是多元的,創意和人力也是多元融和的結果。

    文字|林鶴宜
    第185期 / 2008年05月號
  • 莎妹劇團的《給普拉斯》用語言、身體與空間建構岀一個詩的象徵體系。
    其他分類

    新生代躍現 揮灑「空間性的思考」

    在這樣以崩解、萎縮、破產為關鍵字的年代當中,「新世代」成為今年的主要話題。很明顯地,對於出生於一九八幾年這一代創作者的存在我們已經不能忽視。強烈的「空間性」與「媒介性」是他們作品的特徵。綜觀二○○八年的表演藝術,我們越來越發現,舞蹈不只是身體動作的排列組合,戲劇也很難還原成單純的生活觀照,而是某種「空間性的思考」,一種可以包含所有複雜與矛盾的場域。

    文字|林于竝
    第196期 / 2009年04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戲劇中的肢體說了什麼?

    肢體語言雖然在戲劇中有其作用,但是局限性也太大了,不可能單獨依賴肢體的動作完成一齣具有深度的作品。否則有舞蹈、啞劇足矣,何苦還要戲劇?

    文字|馬森
    第102期 / 2001年06月號
  • 百老匯歌舞劇《比得潘》將來台演出。
    專題報導 Feature

    一九九三預知演出紀事

    毫無疑問,一九九三年將是戲劇活動的盛會。由文建會策畫的「世界戲劇展」邀集多個國際知名的劇團演出,並舉辦專題講座、硏習會,時間長達八個月。在國外的一流樂團、舞團紛紛來台獻藝之後,國人終於也能初步接觸到不同戲劇精粹的一斑。下面介紹一至六月的劇場精華: 「世界戲劇展」好戲連台 在六個外來團體中,首先登場的高爾基劇團,將以紮實的寫實風格,演出俄國最爲膾炙人口的劇作家的喜劇《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劇情近似果戈里《欽差大臣》及沙葉新《假如我是眞的》的社會諷刺,使這齣戲在大陸也廣受歡迎,一再搬演。對視寫實主義爲陳腐、公式化的台灣劇壇,正是一次領略眞正寫實魅力的機會。 皇家莎士比亞劇團演出的錄影帶曾經多次在國內電視台播放,早已在塑造國人對古典莎劇表演的「定見」。這次他們帶來去年贏得勞倫斯奧利佛獎「最佳重新創作」等多項大獎的《錯中錯》,完全以現代面貌演出莎翁早年的瘋狂喜劇,令人耳目一新。 日本的蜷川幸雄採歌舞伎風格配合現代科技演出的希臘悲劇及莎劇,近年蜚聲國際,《米蒂亞》將希臘宮廷全盤轉化爲濃烈的東方古典,視覺意象極爲豐富。嵐德三郞以男身扮演米蒂亞,發揮了「女形」的特長。 同時,力圖承續傳統的北希臘國家劇團則帶來「正宗」的悲劇《伊蕾克特拉》,演出亞加曼儂王室家族悲劇中的弑母段落。在希臘,該團每年固定於各地的露天劇場作暑期演出。 百老匯歌舞劇《比得潘》挾著飛行特技與老少咸宜的娛樂效果,將巡迴北、中、南演出。 爲國人十分熟悉的電影大師柏格曼,也將藉由三島由紀夫的劇作,讓我們親覩他致力一生的舞台藝術。 這些演出,都將配合對白字幕,減少語言的隔閡。 文建會也邀約了五個國內的傑出劇團,在「世界戲劇展」中提出本土文化的對應。冬靑劇團演出姚一葦的代表作《碾玉觀音》;表演工作坊《廚房鬧劇》將荒謬的英國喜劇移植重編,由陳立華導演;明華園推出以羅通掃北爲題材的新戲;吳文修的首都歌劇團推出新編的孟姜女歌劇《萬里長城》;當代傳奇劇場和蜷川劇團同樣取材《米蒂亞》,卻將以更現代、更脫離平劇傳統的風格演繹爲《樓蘭女》,並由闊別創作已久的許博允擔任作曲。 劇場.綜藝.藝術節 <

    文字|閻鴻亞
    第3期 / 1993年0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戲劇有必要自我放逐於文學之外嗎?

    追求純粹戲劇的演出效果自然無可厚非,但立意拋棄供人閱讀的價値,怕只會使戲劇越來越遠離了文學的一切可貴質素。

    文字|馬森
    第12期 / 1993年10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新加坡

    「戲劇盒」創辦人郭慶亮獲頒新加坡文化獎

  • 舞蹈

    烏克蘭聯合芭蕾舞團首度來台演出《天鵝湖》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灣風土正在轉變,千禧青年離城歸鄉的生活選擇

  • 特別企畫 Feature

    移居前,不如先來地方創生駐村試水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