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
-
亞倫.路西恩.奧文首度來台 《一個說謊,一個說愛》
由挪威藝術家亞倫.路西恩.奧文(Alan Lucien yen)與其團隊「冬季旅人」(winter guests)聯手編創的現代舞作品《一個說謊,一個說愛》,在奧斯陸世界首演後,延續世界首演便受邀至多倫多、瑞士等城市演出,獲外媒讚譽「舞台奇蹟」、「嘆為觀止」,本週末(3/1~3/3)將在2024TIFA的舞台上為台灣觀眾呈現該舞作的亞洲首演。
-
A Bigger Picture
戲劇,是情懷榨汁機,還是情感收割器?
情懷背後,是自己不需改變。唱一千首失戀歌,心也不是為了改變,只是要被安慰被認同。但情感背後,是下定改變的決心,並且身體力行,相信總有一首歌不是換了歌名不換精神,換了唱詞但不換心態。而唯有它才明白我所有的經歷,也唯有把它寫出來才能令人知道,我是怎樣一首歌。
-
A Bigger Picture
戲劇,是為了懂得,抑或懷疑?
正是由於不能「一腳踢」,便必須借助各方有此才幹的藝術家們的幫忙,但統籌與導演是兩個崗位。前者是程序,後者是內容。所以,儘管我並不精於個別的藝術,但一定要認識它們在那方面能對作品發揮作用。由此百川入海,就是學習,也是決定要做一個怎樣的導演的必經之路。 從而體會,做導演,就是要做一個懷疑自己的人。
-
特別企畫 Feature
重探大觀園 誰識紅樓夢中人
浮生著甚苦奔忙?盛席華筵終散場。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夢盡荒唐。 《紅樓夢》寫家庭的盛衰巨變,寫青春的自我追尋,寫俗世的愛恨生死,寫紅塵的繁華如煙,寫生命中不可言說的遺憾幾乎涵蓋了所有通俗文學的題材。 三百年來,《紅樓夢》從手抄本、木刻本到石印本,從戲曲、曲藝、影視到現代劇場,在不同的世代,產生了久遠而廣泛的影響,甚至發展成一門研究科目「紅學」。 在戲曲舞台上,《紅樓夢》的改編由來甚早,小說印本刊行的次年,便有文人改編〈黛玉葬花〉一折,而根據統計,清代紅樓戲曲數量有卅四種之多,分屬不同劇種與類型。直至今日,以《紅樓夢》故事延伸的改編詮釋,仍不斷推陳出新。 國光劇團「紅樓夢中人」系列,連推兩齣戲:《王熙鳳大鬧寧國府》與《探春》,前者是有「紅樓老作手」美譽的編劇陳西汀為荀派名旦童芷苓量身打造,由梅派的魏海敏接演,將潑辣狠毒的王熙鳳,詮釋得意外出色。後者由王安祈編劇,黃宇琳主演,以探春與生母的母女情結為主軸,緊扣原著小說對探春的描寫:「才自精明志自高,生於末世運偏消。」 在戲上演之前,且讓我們再訪大觀園,重看紅樓夢中人,如何各自精采;這場浮生若夢,何以值得我們一做三百年,未完待續。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2012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現象觀察—戲劇
展現身體豐富風景 策展創意令人驚喜
去年的戲劇類作品出現了幾個現象,如以身體思維為作品美學軸心或劇團風格鮮明者頗多、豐富的策展概念與執行、傳統戲曲的跨界新面貌等等,令人期待台灣戲劇界能在大眾化、藝術性與娛樂效果、實驗精神等方向之間大步邁出更勇猛多元的新面貌。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二○○九年表演藝術現象觀察「戲劇」
娛樂市場與工作傳統的成形
整體來說,二○○九年台灣劇場在各方面的表現都算平均,卻沒有太大的突破,只是先前存在的創作手法或劇團的活動軌跡變得更明顯而已。喜的是,台灣劇場的老中青三代的工作傳統已形成,二○○九年是這三代都活躍在劇場的一年,這可從「蘭陵三十.再現風華」的紀念演出看出端倪。
-
其他分類
新生代躍現 揮灑「空間性的思考」
在這樣以崩解、萎縮、破產為關鍵字的年代當中,「新世代」成為今年的主要話題。很明顯地,對於出生於一九八幾年這一代創作者的存在我們已經不能忽視。強烈的「空間性」與「媒介性」是他們作品的特徵。綜觀二○○八年的表演藝術,我們越來越發現,舞蹈不只是身體動作的排列組合,戲劇也很難還原成單純的生活觀照,而是某種「空間性的思考」,一種可以包含所有複雜與矛盾的場域。
-
新藝見/新銳藝評
戲劇篇:悄然進行的世代交替
不管這些年輕新面孔的技巧或者藝術成就達到怎樣的高度,也不管他們有沒有被提名或入圍,我們有理由相信,「世代交替」已在悄然中進行。和過去不同,他們打的比較偏向團體戰,而無所謂「絕對的靈魂人物」。這說明新世代的表現管道是多元的,創意和人力也是多元融和的結果。
-
專題
讓孩子看見、聽見、感覺到
我們常常教孩子:「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卻很少問孩子「你有什麼想法?有什麼感覺?」在沒有任何預設立場與標準答案下,老師與學生共同探索知識中的槪念與意義,這樣的教學槪念不只適用於美感教育,也適用在各方面的成長與學習。
-
專欄 Columns
戲劇中的肢體說了什麼?
肢體語言雖然在戲劇中有其作用,但是局限性也太大了,不可能單獨依賴肢體的動作完成一齣具有深度的作品。否則有舞蹈、啞劇足矣,何苦還要戲劇?
-
特別企畫 Feature
期待零點一秒的超越
台灣現代戲劇與舞蹈,在這批健將手中,走出迥然不同往昔的新鮮氣息。這些四十歲以上的創作者,有充足的理由成爲「先輩」;在不斷地耕耘下,樹立台灣當代表演某些傳統,這種「一步一脚印」的精神,似乎是他們共同的特色。
-
特別企畫 Feature
遨遊創意天空的滑翔翼
十年前的解嚴,社會風氣大開,大環境的改變,提供他們多元發展的時機;三十多歲這一代的創作者,一心一意馳騁於想像與創意的舞台。
-
特別企畫 Feature
肯定自我的個性演出
比起上一代對社會、歷史或文學議題的關照,新生代喜歡從個人經驗與感受尋找創作題材;一旦沒有適合的藝術形式,就自己創造一個。
-
專欄 Columns
戲劇有必要自我放逐於文學之外嗎?
追求純粹戲劇的演出效果自然無可厚非,但立意拋棄供人閱讀的價値,怕只會使戲劇越來越遠離了文學的一切可貴質素。
-
專題報導 Feature
一九九三預知演出紀事
毫無疑問,一九九三年將是戲劇活動的盛會。由文建會策畫的「世界戲劇展」邀集多個國際知名的劇團演出,並舉辦專題講座、硏習會,時間長達八個月。在國外的一流樂團、舞團紛紛來台獻藝之後,國人終於也能初步接觸到不同戲劇精粹的一斑。下面介紹一至六月的劇場精華: 「世界戲劇展」好戲連台 在六個外來團體中,首先登場的高爾基劇團,將以紮實的寫實風格,演出俄國最爲膾炙人口的劇作家的喜劇《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劇情近似果戈里《欽差大臣》及沙葉新《假如我是眞的》的社會諷刺,使這齣戲在大陸也廣受歡迎,一再搬演。對視寫實主義爲陳腐、公式化的台灣劇壇,正是一次領略眞正寫實魅力的機會。 皇家莎士比亞劇團演出的錄影帶曾經多次在國內電視台播放,早已在塑造國人對古典莎劇表演的「定見」。這次他們帶來去年贏得勞倫斯奧利佛獎「最佳重新創作」等多項大獎的《錯中錯》,完全以現代面貌演出莎翁早年的瘋狂喜劇,令人耳目一新。 日本的蜷川幸雄採歌舞伎風格配合現代科技演出的希臘悲劇及莎劇,近年蜚聲國際,《米蒂亞》將希臘宮廷全盤轉化爲濃烈的東方古典,視覺意象極爲豐富。嵐德三郞以男身扮演米蒂亞,發揮了「女形」的特長。 同時,力圖承續傳統的北希臘國家劇團則帶來「正宗」的悲劇《伊蕾克特拉》,演出亞加曼儂王室家族悲劇中的弑母段落。在希臘,該團每年固定於各地的露天劇場作暑期演出。 百老匯歌舞劇《比得潘》挾著飛行特技與老少咸宜的娛樂效果,將巡迴北、中、南演出。 爲國人十分熟悉的電影大師柏格曼,也將藉由三島由紀夫的劇作,讓我們親覩他致力一生的舞台藝術。 這些演出,都將配合對白字幕,減少語言的隔閡。 文建會也邀約了五個國內的傑出劇團,在「世界戲劇展」中提出本土文化的對應。冬靑劇團演出姚一葦的代表作《碾玉觀音》;表演工作坊《廚房鬧劇》將荒謬的英國喜劇移植重編,由陳立華導演;明華園推出以羅通掃北爲題材的新戲;吳文修的首都歌劇團推出新編的孟姜女歌劇《萬里長城》;當代傳奇劇場和蜷川劇團同樣取材《米蒂亞》,卻將以更現代、更脫離平劇傳統的風格演繹爲《樓蘭女》,並由闊別創作已久的許博允擔任作曲。 劇場.綜藝.藝術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