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戲曲

相關文章 19 篇
  • 抖音上最受關注的戲曲主播之一「甄妮刀馬旦」,粉絲達到150多萬,累計獲贊超過2,877萬。
    上海

    直播間成為蠶食演藝市場的「第二舞台」

    防疫政策開放後,中國演藝市場雖開始呈現全面復甦跡象,但網路直播間成為瓜分蠶食傳統演藝市場「第二舞台」的苗頭已勢不可擋。據最新發布的《2022抖音演藝直播數據報告》顯示,過去一年包括戲曲、音樂、舞蹈、話劇等表演藝術類直播在抖音開播超過3,200萬場,平均每場觀眾超過3,900人次,跡近每天都有近9萬場中等觀眾規模的演出在抖音上演。相反,即便是黃金演出季的五一假期,傳統實體演出場次總和也只有5,900場左右。 截止目前,僅僅抖音的表演藝術網路直播行業規模已高達1,844.42億,相關行業的直播帳號達1.41億個。觀看熱度攀升最快的5大演藝直播類型為音樂劇、舞蹈、話劇、喜劇、雜技,其中白領觀眾熱中的音樂劇直播觀看人次較往年同期瘋漲到978%。 同時,總計有231種戲曲藝術在過去一年開播超過80萬場,從受眾來分析,各年齡層對傳統演出有不同偏好:90後、00後愛看相聲,80後欣賞古琴古箏,而70後、60後則對京昆、粵劇、豫劇、黃梅戲等戲曲表演樂此不疲。 值得關注的是,觀眾踴躍為主播打賞已給直播市場和演藝經濟賦予了新的動能。報告顯示,近一年來抖音演藝類直播打賞的收入較往年同期增長46%,逾6萬名的表演藝術主播月均直播收入高於萬元人民幣。有73.6%的戲曲藝術主播透過直播而收入不菲,甚至還讓不少瀕危劇種透過打賞等收入獲得新的營運生機。 顯然,直播對表演藝術行業有「打造新舞台、帶來新收入、培養新觀眾」的價值。一些優秀的表演專案固然可獲得更好的傳播發展,但主播們的才藝和魅力能否持久地黏住觀眾,新的劇碼能否經得起更為挑剔的3秒鐘刷屏的檢驗,將是直播間作為第二舞台必須面臨的挑戰。

    文字|李翠芝
    第352期 / 2023年03月號
  • 李清照私人劇團感傷動作派《湘蘭圖》
    回想與回響 Echo

    以實驗為導向 打造新世代戲曲展演平台

    2022年下半年,有鑑於台灣劇場界受到疫情嚴重影響,為鼓勵創作人才持續創作,辜公亮文教基金會重啟睽違4年的「酷集劇場」,以最高補助新台幣100萬元、票房歸團隊所有為號召,徵集具有跨領域、跨時代和跨劇種的全新製作,希望在後疫情時代,為有心持續創作的藝術家們提供展演舞台。 「酷集劇場」:無拘無束的實驗平台 此次入選的3齣作品,風格迥異,充分展現實驗精神。「李清照私人劇團感傷動作派」的《湘蘭圖》,從一幅畫為起點,以戲曲結合現場爵士樂隊的形式,發展出對明代青樓詩人馬湘蘭的人物想像與情感共鳴;「劉冠詳舞蹈與音樂工作室」推出的《AI SH69VA 欲的終結版》,是以舞蹈結合個人生命敘事,赤裸呈現個人的私密情感與親子關係;《雷峰塔1924》是由戲曲導演兆欣和長笛家華姵合作的音樂會,該作品以現實中的雷峰塔為經、「白蛇傳」故事為緯,透過4名音樂家以樂互動、對彈的形式,激盪出當代人對傳說故事的詮釋與想像。 事實上,自2016年起,酷集劇場便逐漸成為國內藝術家進行戲曲創新、跨界和實驗展演的平台之一。在前兩屆(2016、2018)中,向來多演傳統戲的台北新劇團,曾與兆欣合作推出《易》和《畫皮》,這兩部充滿實驗性質的新製作,皆有意識地針對京劇演員的身體進行實驗,並以拆解程式、突破行當表演框架的方式,尋找當代戲曲演員的身體狀態;而李清照私人劇團感傷動作派的編導劉亮延,也與北京乾旦劉欣然合作《馬伯司氏》,以一人分飾多角的獨角戲形式,利用京劇唱腔與爵士樂的結合,持續探索戲曲表演與爵士樂結合的各種可能。(註1) 若從台灣的戲曲生態來看,自2004年國光劇團推出《王有道休妻》,同年,「二分之一Q」的崑劇小劇場《柳.夢.梅》,以及臺灣豫劇團的實驗豫劇《試妻!弒妻!》,由此開啟戲曲小劇場的相關討論。將戲曲與小劇場作結合,是指此類戲曲作品具有小劇場創新、實驗的精神,顛覆、突破、轉化了傳統戲曲的程式規範與美學特徵。然而,具有實驗精神之戲曲作品,絕不僅是小劇場作品的專利,從早期的雅音小集到當代傳奇劇場,甚至是精緻歌仔戲時期到當代布袋戲的發展,每個世代的戲曲人在面對傳統與現代的

    文字|游富凱
    官網限定報導  2023/01/04
  • 林谷芳
    音樂

    經典唱段展現名角精采 親炙歷史風華

    「談傳統文化,不能不談戲曲。」禪者、文化評論人林谷芳在音樂會「粉墨春秋」的節目冊中,開宗明義地點出了戲曲音樂的重要性。他認為,就台灣所說的國樂型態,可分為「歌樂與器樂」、「說唱音樂」、「戲曲戲劇音樂」、「詩詞音樂」、「宗教音樂」5種類型。主流的國樂著重在器樂演奏上,對歌者的注意力較少。然而傳統根源若沒有與上述類別銜接,將顯得貧瘠。因此,在2022年「傳統藝術季」開幕的第一場,林谷芳擔任策劃製作,邀集了傳統文化的5大劇種,精選最經典的唱段為藝術季揭開序幕。

    文字|李秋玫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3/09
  • PAR表演藝術
    專輯(一)

    小說為底,戲韻雋香

    世界再怎麼變,都變不了人類愛聽故事的天性。 每個時代都有人在「說」故事,只是每個時代擅場者不同, 在中國,擅說故事者曾經在書場,也曾經在戲場, 如今,主流都不在此了。 長久以來,戲曲往小說的長河裡掬瓢而飲,彼此各得各的光彩。 古典小說印成白紙黑字,是不會變的了, 但台上的戲曲還得迎接這一代、下一代想聽故事的人, 所以,必須演而變。 變化美好的「傳統」,說出當代小眾喜聞樂見的故事--戲曲和小說, 因而有了新的關係。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25期 / 2003年05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輯(一)

    看倌眼裡的戲曲求變記

    在瞬息萬變的時代,造反特別有理,連原本一腔一字一招一式都有「傳統」的戲曲,即使有保留、有猶豫,也無一不在求變。對呈現到觀眾面前「被看」見才算完成的表演藝術來說,變,不僅是劇種自身對藝術境界的探求,更大的驅動力來自於「看」它們的觀眾,「看」與「被看」相互牽引,數十年來完成了一齣戲曲在台灣的「求變記」。在這齣「求變記」裡,無論是京劇、豫劇、歌仔戲,乃至於從大陸引進的大小劇種,昔日那條「演什麼就是什麼」的劇種界限,漸漸不再截然分明。 本專題分別從大陸地方戲、台灣豫劇、歌仔戲、台灣京劇在台灣的演出實況,去剖析這樣的大趨勢,深度探討「被看」者如何在現代劇場操作編導、音樂、語言、表演空間的新戲法,本刊以一種「盍各言爾志」的開放態度,讓作者們坐在看倌們的位子,去感受、去思考,期待我們明天能再一起看一齣好戲!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26期 / 2003年06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輯(二)

    孩子,戲開唱囉

    在戲曲還是流行文化的年代,眾多戲曲劇種中,只有京劇被列入教育體系當中,而且偏重專業表演人才的培養。如今,戲曲變成小眾的表演藝術,年輕人對傳統文化因陌生而疏遠、排斥,戲曲觀眾高齡化乃不容忽視的隱憂。 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課程的實施,被有識者視為戲曲普及教育扎根的契機,但是該如何落實呢?各方都還在努力摸索當中,這正是本專輯探索的主題。 在 呈現教育體制實施現況的同時,我們進一步引導身為執行者的基層教師如何去思考戲曲的用法和教案設計的方向,甚至跨到體制外,想像在講究文化創意的時代,戲 曲也有發展另類教學系統的可能和競爭力。此外,我們還從普及教育的角度,期待有更多為兒童量身訂作的戲曲製作、創作產生,期待明朝戲曲開唱時,能召喚得來 我們的孩子!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32期 / 2003年12月號
  • 《探春》
    特別企畫 Feature

    重探大觀園 誰識紅樓夢中人

    浮生著甚苦奔忙?盛席華筵終散場。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夢盡荒唐。 《紅樓夢》寫家庭的盛衰巨變,寫青春的自我追尋,寫俗世的愛恨生死,寫紅塵的繁華如煙,寫生命中不可言說的遺憾幾乎涵蓋了所有通俗文學的題材。 三百年來,《紅樓夢》從手抄本、木刻本到石印本,從戲曲、曲藝、影視到現代劇場,在不同的世代,產生了久遠而廣泛的影響,甚至發展成一門研究科目「紅學」。 在戲曲舞台上,《紅樓夢》的改編由來甚早,小說印本刊行的次年,便有文人改編〈黛玉葬花〉一折,而根據統計,清代紅樓戲曲數量有卅四種之多,分屬不同劇種與類型。直至今日,以《紅樓夢》故事延伸的改編詮釋,仍不斷推陳出新。 國光劇團「紅樓夢中人」系列,連推兩齣戲:《王熙鳳大鬧寧國府》與《探春》,前者是有「紅樓老作手」美譽的編劇陳西汀為荀派名旦童芷苓量身打造,由梅派的魏海敏接演,將潑辣狠毒的王熙鳳,詮釋得意外出色。後者由王安祈編劇,黃宇琳主演,以探春與生母的母女情結為主軸,緊扣原著小說對探春的描寫:「才自精明志自高,生於末世運偏消。」 在戲上演之前,且讓我們再訪大觀園,重看紅樓夢中人,如何各自精采;這場浮生若夢,何以值得我們一做三百年,未完待續。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57期 / 2014年05月號
  •  魏海敏挑戰荀派名劇《王熙鳳大鬧寧國府》竟是意外的精采。
    特別企畫 Feature

    清曲裊裊不絕 唱盡愛恨嗔痴

    中國四大章回小說中,因精采繁複的情節鋪展,屢屢被傳統戲曲取材改編,《紅樓夢》的戲曲改寫卻另走他徑,形式與數量皆相當驚人。抽離出不同角色及情節再次發展,幻化出一齣又一齣的大觀園愛恨情仇。統計清代紅樓戲曲數量有卅四種之多,分屬雜劇、傳奇、京劇、桂劇、粵劇等類型,由此可見《紅樓夢》的永恆魅力。

    文字|劉美芳
    第257期 / 2014年05月號
  • 《江湖四話》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9:新編戲曲觸角廣

    題材創新不設限 新生代接棒尚迢遙

    戲曲的創作面貌,在這一年有豐富的面向,超越傳統的忠孝節義兒女情長,在形式上跨界多樣,在題材上挑戰性別、哲學、社會正義等議題,令人耳目一新!而台上的角兒接班狀況,有氣候已成的黃宇琳與蕭揚玲,但整體來說,新生代的成角之路,依然顯得遙遠!

    文字|劉美芳
    第253期 / 2014年01月號
  • 上海灘專演京劇的重要場地天蟾舞台,因邵逸夫出資修整,又名逸夫舞台。
    特別企畫 Feature

    陳腔粉調、旦角、胡琴 傾聽一齣齣癡男怨女

    張愛玲聽過看過的戲曲很多,忠孝節義、英雄俠義、江山美人和才子佳人都有;但別有意味的是,這是一個廿三歲的文藝女青年的眼睛,是一個情竇初開的「小市民」的耳朵,所有看過的戲和聽過的腔都被這雙眼睛和耳朵過濾了。真正讓這雙眼睛、耳朵留下深刻印痕和雲煙的,不是風化倫理,而是兩性情愛,不是家國變故,而是癡男怨女。

    文字|孫瑞青
    第242期 / 2013年02月號
  • 國立戲專京劇團的《翼德的情人》有意重塑張飛的舞台形象。圖為由趙復芬(中)、丁揚士(左)分飾的夏候女、張飛。
    專輯(一)

    從書場到戲場

    小說的原生地在書場,其表演的、大眾化的本質對戲曲藝術有相當深刻的影響和啟發。正如小說不畏冒犯正統歷史一樣,具有獨特表演美學的戲曲也不會拘泥於小說,尤其是當代的新編戲,為了揭示創作的意義,對歷史、小說的解釋權不遑多讓。

    文字|施如芳
    第125期 / 2003年05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輯(二)

    莎劇生根,是時候了!

    重新詮釋莎翁戲劇最大的累積和效果,在於外在的形式創新;台灣現代莎劇演出至今已訓練出一批台灣當代的劇場設計菁英。不過,當初參與實驗莎劇的中堅分子,已轉而投入主流的商業性製作,現在新一代創作者,恐怕得再從頭摸索一次。隨著創作者年齡和資歷的不同,我們還是看到上、下兩代創作者對莎劇詮釋態度與立場的差異,這又隱然與創作者的認同有關。所謂「亞洲的莎士比亞戲劇」逐漸崛起,台灣劇場詮釋莎劇的時機已經成熟,現在要加緊趕上的是莎士比亞戲劇的教育、推廣和研究

    文字|傅裕惠
    第125期 / 2003年05月號
  • 藉著在「創作」意識較強的他類劇場表演,以期被當代觀眾看見並受認同,無疑是兩岸年輕戲曲演員一致的需求。圖為國光青年演員支援演出舞蹈空間
    專輯(一)

    戲曲人作主,小劇場有大用

    由戲曲人主導、在小劇場空間中進行的「小劇場戲曲」,在台灣的確是少見。《王有道休妻》在紅樓劇場引起年輕觀眾的熱烈回響,為這種創作模式博得了好頭采,未來,尚待每個劇種、劇團和創作者以各種企圖心的實驗去賦予小劇場戲曲在台灣的現時內涵。

    文字|施如芳
    第133期 / 2004年01月號
  • 王友輝在國光舉辦的「拍案京奇」活動中,由青年團員配合演出的「唐詩即興」,示範戲曲如何運用到教學上。右為林朝緒,左為劉嘉玉。
    專輯(二)

    結合多科內涵,戲曲教育購「統整」

    戲曲藝術的精緻化與高度藝術化的特性,不應該是教學上被放棄的藉口,戲曲藝術的教學無形中已經結合多樣學科的內涵,更落實了九年一貫教育中「統整教學」的概念,其與「藝術與人文」領域的課程目標是密切配合的。「表演藝術教學」這個百年教育工程大計,仍有賴教育與課程學者專家與劇場專業及學者共同合作與長期經營。

    文字|王友輝
    第132期 / 2003年12月號
  • 鼓和爵士鼓在《變》的舞台上你來我往,各顯所長,也突顯戲曲基因改造須經劇場歷練,非一蹴可幾。
    戲曲

    戲曲DNA的拆卸與拼貼

    《變》就好比是將京劇的DNA拆下片段,與爵士鼓、新詩、國樂等做些「基因拼貼」,造出一段段小巧的新作品,所陳列的是形式上的各種可能性,而非呈現一齣有頭有尾、有血有肉的戲,距離魏海敏想要開創「中國新歌劇」的心願,還有一段遙遠的距離,因為:戲曲的程式性、複製性與適應性有如生命體,而新生命的發育卻需要一段相當的時間。

    文字|蔡振家
    第113期 / 2002年05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藝知平台

    這群流傳千古的精神病患們!

    崑劇《琵琶記.吃糠》裡的蔡婆,她的多疑可能來自極度的貧窮,但也可以詮釋為被迫害妄想症;不停洗手的馬克白夫人,她雖然是莎翁筆下的戲劇人物,卻比真實世界中任何一位強迫症病患更為著名;歌劇《伍采克》裡的醫生總夢想著自己的研究能名垂不朽,他的追求終究是一種狂躁偏執行為;而《蟠桃會》的孫行者興高采烈地模仿八仙的姿態,靈感很有可能來自於現實世界中的杜雷氏症病人。

    文字|蔡振家
    第124期 / 2003年04月號
  • 三山會館《牡丹亭》在園林中演出,更接近於市場經濟下人們追求的「精緻生活」。
    特別企畫 Feature

    舞台如池,戲如繁花--上海戲劇舞台製作十年概述

    戲劇,作為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一直以來其實最深入民心,舞台之絢麗,故事之坎坷,欲壑之難填,人心之叵測,大家都從中消受那難以下嚥的人生。戲劇重鎮之一的上海自話劇舶來之後,逐漸重組了「戲」的格局,尤其近十年來,話劇市場如火如荼,傳統戲曲也沒有退出時代的舞台,大劇團、小劇社,各自安營紮寨,偶打照面便發現滬上舞台已叫彼此妝點得色彩斑斕。

    文字|徐雯怡
    第209期 / 2010年05月號
  • 瓊聯聲劇社所演《秦香蓮》後傳。
    特別企畫 Feature

    漫話獅城戲曲

    中華戲曲,淵博精深;五湖四海,落地生根。中國戲曲在新加坡已有近百年歷史,潮洲戲、粤劇、瓊劇、福州戲、閩劇等南方劇種捷足先登,嗣後崑、漢、京、梆、呂劇等亦在新加坡擄獲戲迷。戲迷們愛看戲,看久了也想演戲;近年來一些赤誠向學的新人,投入各戲曲劇種中,爲專業及業餘的戲曲表演,帶來蓬勃生機。

    文字|蔡曙鵬
    第44期 / 1996年06月號
  • 程硯秋(中左)與貫大元(中右)在中國戲曲學校敎戲。(排演《寶蓮燈》)
    戲曲入門

    談戲曲演唱

    過去唱戲沒有擴大器,「四功五法」、「出字收聲」種種方法都是爲著讓觀衆聽淸楚;必須字字唱眞、收淸、送足,把上一字結束了才出第二字。因爲旣然觀衆來看戲,就必須讓他聽淸楚、看明白。

    文字|程硯秋
    第29期 / 1995年03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戲劇(曲)

    臺灣豫劇團70周年團慶大戲 《鏢客》召喚武俠的多重宇宙

  • 戲劇

    想笑就笑吧,走進假的園區來場真實的交流

    《泰雅文創精神劇場》
  • 舞蹈

    離開殿堂,由你自己發現耀眼

    2023艋舺國際舞蹈節
  • 焦點專題 Focus

    李明潔:「不著痕跡的日常感最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