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場景3:山海的篝火
部落另類學校 行走溪谷 關係擾動 什麼自然 文化採集 生命勞動史 守護與覺知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場景3:山海的篝火
速寫第三屆冉而山國際行為藝術節
在「酸屋」清晨6點起床,我趕著從台北搭自強號前往花蓮,參加第三屆冉而山國際行為藝術節。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場景3:山海的篝火
阿道.巴辣夫.冉而山:混濁有時,清澈有時
有一天,父親帶兩個男孩工作,瑪耀.卡卡拉望和巫納.卡卡拉望,日正當中,口乾舌燥,父親命兩小孩到溪流舀水,卻見溪水是濁的,回來,又被叫去看看,還是混濁的;父親說,定有敵人在源頭處攪混污泥,看到後,必擊之斃之,取其蛋兒回來。(tangal:腦袋)(註1)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場景3:山海的篝火
劉尉楷:山的東邊一群野孩子,在不斷摸索中親近家鄉
網路搜尋「山東野表演坊」,發現它早在1999年成立,是花蓮第一個立案的在地劇團,歷史悠久卻給人一種新世代耕耘地方的青春氣息。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場景3:山海的篝火
東冬.侯溫:回到自由的自然,走祖靈的路去未來
對東部藝文生態有所關注的人,一定對銅門部落「兒路藝術創作工寮」(以下簡稱「兒路」)不陌生。東冬.侯溫(Dondon Houmwm)從城市返回部落,於2015年創立兒路:「對我來說,現在的狀態是『自由的自然』,慢慢放下體制化的專業訓練,回到真正的大自然做創作。」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場景4:三角洲
邊界 離散 測繪 多重故事 抗爭與勞動 當代聆聽 遷徙的匯流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4:地方藝術節開始重視策展 讓表演更「接地氣」?
策展體現各地創意 拉進觀眾與藝術的距離
各地藝術節舉辦多年,往年面貌多是各團製作的巡迴大串連,但近年加入了策展概念,讓個別藝術節呈現出具自我特色的面貌,如今年首次舉辦的「跳島舞蹈節:新竹跳」、邀來前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耿一偉策展的「桃園鐵玫瑰藝術節」、基隆「聽潮招待所」等。「藝術節就是創造一次人與人相聚的時刻」如何讓這樣的相遇有更多可能,讓藝術與人得到更有意義的互動,是在地藝術節可持續深耕的課題。
-
特別企畫(三) Feature
創造經典 友善環境
邁入卅周年的國家兩廳院,在新場館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當下,如何迎向新的挑戰?如何自我定位?本刊專訪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李惠美,身為草創時期即在兩廳院任職、遍歷多樣工作範疇的她,針對上述提問,表示兩廳院下一個十年要做的,就是「創造昨日與明日的經典。昨日的經典要重現,明日的經典應該在這舞台上呈現。」而她「希望兩廳院是一個友善的環境,只要民眾進來,不論實體空間或心理都沒有障礙。」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在世界的亞洲 尋找個人與體制的平衡
六月中下旬,應台新藝術獎之邀,日本東京國際劇場藝術節前節目總監相馬千秋特地來台擔任該獎國際決選評審。從二○○九年至二○一三年擔任東京國際劇場藝術節的策展工作,相馬千秋展現了她開闊的視野,讓藝術節成為亞洲創作力的開放平台,並鼓勵創作者與社會的對話。趁此機會,本刊商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系主任、熟悉日本劇場的林于竝老師專訪相馬總監,一談她對日本、台灣與亞洲表演藝術的觀察。
-
評論座談 REVIEW 創造藝術?服務藝術家?
「關於策展這件事」座談摘要
源於博物館/美術館中擔任展覽策劃者的「策展人」(curator)職銜,不僅在當代藝術中被強調其角色重要性,近五年來,台灣表演藝術圈也逐漸時興策展人一詞,它被運用於官方大型藝術節或民間獨立展演中,作為計畫主持者在概念與實務上的自我詮釋。然而對劇場來說,策展人/策展是一種什麼概念,它所涵蓋的工作內容又是什麼?它與視覺藝術策展人有何不同,又或者它如何區別於藝術總監、節目策劃、製作人等職務? 今年新點子劇展「一代粉絲:JAPAN」,兩廳院邀請林人中策展,以強調概念先行的規劃方式,邀集楊景翔、廖俊凱、葉志偉、陶維均四位導演在主題框架中進行創作,在前製期透過策展人與導演共同討論的過程,定案節目內容與創作方向,呈現出個別節目與整體劇展間的對話狀態。以此為例作為一種策展方法,它是否有其他詮釋的可能,策展工作與單一作品的生產情境意味了什麼? 刊邀請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耿一偉、視覺藝術獨立策展人秦雅君及新點子劇展策展人林人中,分別從各自的策展實踐經驗中,論述策展人/策展的定義、可能以及想像。
-
焦點專題(二) Focus
典範轉移的21世紀?
隨著政經局勢的變遷,廿一世紀,世界的焦點再度轉向東方,在表演藝術界亦然,從歐洲劇院紛紛以「亞洲」為策展主題即可見端倪。在這波亞洲熱中,西方世界是如何看待這股趨勢?而身居亞洲的我們,又該如何面對?
-
焦點專題 Focus 他山之石觀察—歐美篇
歷史傳統歧異 國家支持、商業走向各自風華
依循著各國政經歷史文化的發展,歐美各國的「定目劇」也有不同的定義與經營路線。在歐陸德法兩國,公立劇院歷史悠久,各省藝術中心更有獨特發展特色,其定目劇多為該劇院精采劇碼重演,甚至重製新詮。美國則是商業劇場掛帥,只要票房長紅,定目劇可以一演多年。英國則介於上述兩者之間。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2011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現象觀察—戲劇戲曲
創意策展很吸睛 七年級生成為創作主力
因應民國「百年」與文創政策催動,去年的演出可謂爆量,但在藝術表現上,「創意策展」、「獨角戲」、「七年級創作者」、「非傳統空間演出」、「戲曲的實驗與嘗試」,都是這個年度的重要關鍵詞,可由此看到台灣劇壇的發展趨勢。
-
演出評論 Review
建構重新感知「身體」的平台
三種形式及三種與身體對話的方式,漂亮完成「身體平台」整個策展概念。雖不是說每個表演都無懈可擊,對身體的探討也不可能至此而盡,但它確實做到國內策展難見的拳拳到「肉」,而非空有理念包裝;也展現出表演藝術於新時代的革命,不在議題而可能在「感知方式」上的潛力。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觀察之五:民間舞蹈創作平台湧現
奇花異草審慎栽培 強化策展打造明日新銳
舞蹈創作平台的大量湧現,讓大家注意到新世代的編舞創作力量,卻也讓人看到台灣年輕編舞者的問題所在。創作者下一步該面對的,是釐清「想對誰說話」、「能否準確傳遞訊息」等進階卻也最核心的創作問題,而平台如何深化扶植、策展功能,更扮演著「新人成為新星」的關鍵角色。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超有特色!主題藝術節出擊
「超親密小戲節」以偶為媒介,以「地圖立面化」為概念,將演出基地和周遭環境,串連成點、線、面。 「歡迎光臨.永康藝族」讓表演走進社區,「食、衣、住、行、育、樂」變身快閃行動,拉近民眾與藝術的距離。 「女節」為女性創作者發聲平台,廣納主題、形式、風格大不同的女性創作,「去中心、反理性」,打破「藝術節」慣有的遊戲規則。 「開房間」計畫以一間旅館客房為發想,每場演出僅限一位觀眾觀賞,追求劇場觀賞的最小經驗值。 在台灣,這些見證小劇場生命力的另類主題藝術節,正游擊式地進行一次又一次的美學突擊、串連匯演。在國外,又有哪些主題特色鮮明、充滿奇想的藝術節,等你來發現?如果你是策展人,你又會怎麼玩?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外圍勢力的美學游擊戰
台灣這股強調「邊緣」、「實驗」、「地下」,拒絕進入體制「收編」,反全球化浪潮和資本主義消費的非主流勢力,自八○年代小劇場運動至今就不斷地以各種型態和名目,從外圍進行一次又一次的美學突擊、串連匯演。有別於官辦大型藝術節的拼盤式大雜匯演出,這種訴諸特定族群的「秘密結社」、「內部聯歡」的另類藝術節,其實往往主題鮮明,在策展的理念和行動上,更顯企圖和野心。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讓我們靠很近 一起玩偶飆創意
去年,飛人集社團長石佩玉策劃了以台北市南區為演出基地的「超親密小戲節」,初次面世就頗受好評。你會在各種生活場域中,與演員和戲偶相遇,就在你身邊,各種奇趣創意鋪展,顛覆你的感官體驗。今年的小戲節已在如火如荼準備中,十一月,九齣戲,九組玩物不喪志的創作者,將帶你再度進入親密小世界!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快閃!快閃! 就在身邊發現藝術
「這麼好的環境空間,為什麼不讓更多藝文活動在裡面?」世紀當代舞團團長暨藝術總監姚淑芬這麼說。「歡迎光臨.永康藝族」自二○○七年十月發起,每年以「歡迎光臨」和「食、衣、住、行、育、樂」兩個與社區特質扣合的主題,由入選團隊發揮創意,進行室內小劇場,和戶外「快閃」的行動展演,甚至還有免費的藝術體驗課程回饋社區。與當地居民、遊客、商家一同為社區空間注入更多藝術氣息,進而提升民眾參與藝文活動的興趣。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打破慣性思維 歡迎群魔亂舞
一九九六年創辦的「女節」是台灣相當具特色的藝術節,以提攜年輕女性創作者為出發點,廣納主題、形式、風格大不同的女性創作,四年舉行一次,今年將舉辦第五屆了。從創始一路走來的策展人傅裕惠表示,「女節」希望打破「藝術節」慣有的遊戲規則,「去中心、反理性」,也不設辦公室,企圖開創「有別於主流劇場語彙」的實驗性,甚至是「更著墨於連結女性主題的表達方式」,希望「作品更偏激、更前衛、更群魔亂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