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歌劇

相關文章 116 篇
  • 歌劇是一種極為複雜的綜合性藝術,除了原本所有的音樂要素以外,它還包含了文學、表演、美術與舞蹈等。圖為華格納《黎恩濟》1842年在德勒斯登歌劇院首演場景。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音樂就是主體 美聲構築天籟

    較之其他戲劇所不同的是,歌劇的演出更重視歌唱和歌者傳統聲樂技巧等音樂的元素。音樂在歌劇中,才是重要的關鍵部分!演員必須同時具備歌唱與表演的藝術才能,根據劇本與作曲家所譜寫的歌曲來重新塑造角色的形象。而樂器的演奏除了與聲樂相輔相成外,也需要擔負著刻畫人物性格、提示或揭示劇情和發展戲劇,烘托環境氣氛等等任務。

    文字|李秋玫
    第181期 / 2008年01月號
  • 普塞爾英年早逝,讓英國也難擋義大利歌劇的入侵。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征服舞台四世紀的Prima Donna

    從有史可考的第一齣歌劇《達孚尼》在一五九七年誕生以來,歌劇這個演出形式,始終佔據著劇院舞台的中心,也以各種變貌擄獲各個年代樂迷的心。回顧這個風華絕代的Prima Donna的發展歷程,我們會發現她的歷史樣貌,是如此多樣繁複,如此迷魅動人。

    文字|OTTO
    第181期 / 2008年01月號
  • 兩廳院製作《梧桐雨》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新乎?舊乎?歌劇乎?

    二十世紀後半裡,新創歌劇得以成功的作品,均蘊含著獨有的「音樂劇場」理念,這些作曲者無不自舊有經典作品取經,他們也是歌劇演出的常客,面對四百年歌劇史,他們深切瞭解其中的新舊更替,均非空穴來風。舊作新演更以製作取勝,其中,音樂詮釋與舞台製作都為歌劇演出史寫下篇章,在歌劇史裡,歌劇導演終於開始有其特殊的地位。

    文字|羅基敏
    第182期 / 2008年02月號
  • 費森斯坦在共產的國度,秉持藝術為人民服務的理念,將東柏林的喜歌劇院建立成音樂劇場。
    里程碑 Milestone

    劇場.音樂劇場.喜歌劇院

    費森斯坦清楚地認知到,劇場的生命就在舞台上,在正式的幕啓至幕落的那段時間裡,每一次的演出都是獨一無二的劇場生命,不會被重覆,所有的準備就是為了追求那相當短暫、獨一無二的完美,這就是所有「劇場人」的宿命。

    文字|羅基敏
    第108期 / 2001年1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聲音還是詩詞?

    自從舒伯特的歌曲出現以後,歌者對聲音的色彩、歌詞的詮釋有了全新的看法。他們不再以炫耀聲音為主,而是以詩詞的内涵為著眼點。此時,歌者吐字的清晰與否,直接影響到他的表達能力。

    文字|席慕德
    第106期 / 2001年10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歌劇」的隨想

    從成本的角度來看,「歌劇」的演出,是音樂表演藝術中成本最高的,這點可以從國内為了演出一齣歌劇,動輒以數百萬,甚至上千萬台幣的預算就可見其「奢侈」。歌劇能在歐洲社會中,擁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德國,甚至每個小鎮都已擁有一座華麗的歌劇院為榮,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克拉克的論點是:在於它的「非理性」!

    文字|張己任
    第107期 / 2001年11月號
  • 費雪狄斯考與傑拉德.摩爾(Gerald Moore,左),費雪狄斯考許多早期的藝術歌曲錄音都是他彈鋼琴伴奏。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憶廿世紀的典範歌者——費雪狄斯考

    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的獨唱音樂會,係以歌者為中心,選曲主要為了一展歌喉,不同於此,費雪狄斯考在安排他的音樂會時,匠心獨具,以作曲家為主,安排一組組的歌曲,他更是第一位在音樂會中,將聯篇歌曲不間斷地完整演唱的歌者。他不僅唱德語藝術歌曲的代表作,如舒伯特、舒曼等人的作品,也發掘孟德爾頌、布拉姆斯等人較不為人知的藝術歌曲。諸此種種,以一人之力,費雪狄斯考讓愛樂者得以一覽作曲家精心寫作的藝術歌曲全貌,擴大了古典音樂欣賞曲目的深度與廣度。

    文字|羅基敏
    第234期 / 2012年06月號
  • 1765年《蒙特蘇瑪》演出時第三幕開始的地牢佈景。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蒙特蘇瑪》 政治宣示盡在其中

    今年適逢普魯士的腓德烈克大帝三百年誕辰,為了紀念這位政治家、軍事家、哲學家、音樂家集於一身的大帝,德國各地都推出了相關紀念活動。而他親筆編劇的歌劇《蒙特蘇瑪》,柏林國家歌劇院也於一月底舉行音樂會形式的重演,讓我們有機會認識腓德烈克大帝是如何結合音樂與他的王朝。

    文字|沈雕龍
    第231期 / 2012年03月號
  • 澳洲歌劇團班底將與台灣聲樂家共同合作演出《蝴蝶夫人》。
    焦點專題 Focus 焦點三:歌劇

    國際卡司加持 歌劇盛宴拉高規格上場

    各大交響樂團的歌劇製作,是國內樂迷難得觀賞精緻總體歌劇演出的機會,而今年適逢建國百年,各家端出的菜色自是更勝以往。NSO主打歌劇大師浦契尼,演出台灣少見的《修女安潔麗卡》與大家耳熟能詳的《蝴蝶夫人》;北市交則是把羅馬歌劇院的《阿依達》原味搬來,還有帕華洛帝接班人里契特拉加持;國臺交也難得演出歌劇音樂會,邀請國外聲樂家來唱貝多芬的《費黛里奧》。

    文字|羅俊穎
    第225期 / 2011年09月號
  • 《原野》舞臺設計以沈黑暗調爲主色,反映人心中的恐懼與沈重。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大陸《原野》移植台灣舞台

    由大陸作曲家金湘根據曹禺同名劇作所作歌劇《原野》,去年年初在美國華盛頓首演得到熱烈回響後,省交耗資近二千萬,邀請了旅義歌劇女導演王斯本返臺執導,德籍設計師舒勒富負責舞臺、燈光及造型,將於二月二十四日至三月十五日在台演出。本刊特帶領讀者一訪臺中省交排練現場。

    文字|石依華
    第5期 / 1993年03月號
  • 《棋王》以歌舞劇型式演出,曾轟動一時。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台灣的中文歌劇

    從六十八年的《白蛇傳》開始,中文歌劇的創作與演出一向易引發爭議,同時也成爲藝術工作者極大的挑戰。如何能打破中西藝術形式的隔閡,而創作出中國人自己的歌劇,在大陸歌劇《原野》在台搬演之際,我們特請在台灣曾數次執導中文歌劇演出的聲樂家曾道雄,爲讀者回顧中文歌劇在台蘊發、成長的背景及經過,同時也提出他個人對中文歌劇發展的建議。

    文字|曾道雄
    第5期 / 1993年03月號
  • 第一幕第四景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假如歌劇是戲劇」 簡介《伍采克》及薛候的舞台藝術

    歌劇不是戲劇。可是隨著歐陸「導演劇場」的風行,觀衆對歌劇「導演」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繼上期〈莎士比亞在歐陸〉中介紹法國導演薛候及其所導的《哈姆雷特》之後,楊莉莉再度深入分析薛候執導的歌劇作品,證明歌劇可以是、也應該是音樂及戲劇的完美結合,而非指揮與導演的權力之爭。

    文字|楊莉莉
    第5期 / 1993年03月號
  • 穆索斯基的《包利斯.果多諾夫》(大都會歌劇院,1974)的模型,導演埃佛丁(August Everding)說,「我挑李名覺作設計,因爲他善於製作骨架影射場所
    台前幕後

    歌劇舞台的設計

    李名覺不但是戲劇、舞蹈的舞台設計大師,在歌劇的領域中也十分傑出。透過這篇作於一九七四年的文章,他揭示了一個設計者的原則、方法,以及與作品內在世界的溝通之道。

    文字|李名覺、劉佩貞
    第10期 / 1993年08月號
  • 古希臘戲劇演出中便使用相當的合唱及器樂,但音樂仍只能算是戲劇的附屬品。
    入門

    義大利歌劇源起

    一五九七年的某一天,義大利的佛羅倫斯城屹立在蔚藍晴空下,陽光撒落在充滿古典希臘美學的建築物之間,營造出流動的光影,而澄澈如水的空氣中更瀰漫著濃厚的藝術氣息與人文精神。這一天柯西伯爵(Jacopo Corsi, 1561-1602)正在進行著一椿歷史性的演出,大詩人李奴契尼(Ottavio Rinuccini, 1562-1621)根據阿波羅與巨蟒搏鬥的神話故事創作了劇本,作曲家培利(Jacopo Peri, 1561-1633)爲之譜寫音樂,第一齣將音樂與戲劇結合在一起的舞台表演《達芙妮》(Dafne)將在當晚開鑼。 在此之前,將戲劇表演與音樂演奏混合的演出形式對義大利人並不陌生,例如類似默劇以手勢動作表演神話或寓言的「假面戲」(mascherata)和以對白爲主,動作爲輔的「穿揷戲」(intermedio),在演出當中均使用了相當的聲樂和器樂演奏。「田園劇」(pastorale)和「牧歌喜劇」(madrigale comedia)更是將詩歌直接納入舞台表演。但是在這些廣爲義大利人所熟知喜愛的戲劇裡,音樂只能算是戲劇的附屬品,穿揷的娛興節目而已。究其因,乃在於當時音樂的表現形式侷限在講求和諧、均衡、平穩的複音音樂(polyphony)領域中,複雜的對位固然巧妙的使各聲部編織成完美的和聲進行,相對的卻削弱音樂的張力,從而喪失了戲劇性的效果。培利在《達芙妮》中卻嘗試突破這困境,而從該劇演出受歡迎的程度來看,他的嘗試不但成果非凡,同時也爲日後義大利的歌劇黃金時代打下第一支柱子。 同好會催生新音樂 《達芙妮》的創作藍本構思事實上是源自古希臘的悲劇。由於佛羅倫斯是「文藝復興」的重鎭,「文藝復興」的本質便是發掘古希臘人的創作靈感並歸納成創作時類以遵循的理論基礎。戲劇和音樂的創作者無不奉古希臘悲劇爲圭臬。可惜的是時空乖隔加上文化的差異,重現希臘悲劇的原貌終不可得,而退一步想掌握希臘悲劇演出形式基本精神的硏究也曠日廢時。《達芙妮》所希望複製的古希臘悲劇精神就是想結合音樂與戲劇,以抽象增補具象,以具象定住抽象,舞台表演不再「聲」、「色」涇渭分明,而是二者融爲一體,爲觀衆帶來前所未有的視聽感官經驗。 柯西、李奴契尼、培利固然是歌劇的接生者,佛羅倫斯人對希臘精神的嚮往以及領主、富商一擲

    文字|丁長勤
    第5期 / 1993年03月號
  • PAR表演藝術
    書介

    歌劇入門工具書 《西洋歌劇名作解說》(二册)

    本書蒐集了五十六位作曲家的一百零八齣歌劇,以西洋歌劇史方式編排,並配合一章節的歌劇史以幫助讀者在風格與曲式規模上作歸納與對照,是有心認識歌劇者極好的入門工具書。

    文字|邱瑗
    第15期 / 1994年0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里程碑 Milestone

    歌劇亦應老病休 談談羅西尼晚年

    偸懶、貪財、生病,這些全是幌子 熱中創作的人,忽然不寫了,是一件再有趣不過的聊天話題。羅西尼一生七十六年,幾乎折成兩半,一端是三十九齣歌劇,另一端簡直是懸空,爲什麼《威廉泰爾》殺青以後,他的歌劇生命就枯萎了呢? 懶,胖嘟嘟的羅西尼,帶給人好逸的喜感和惡勞的富態。調製牛排醬和寫歌劇總譜,平日最常做的兩件事,他總是更喜歡前者。爲什麼他寫《塞爾維亞理髮師》時,就不懶呢,不到十三天工夫,就完成兩幕四場二十四首編碼歌曲的代表作。一個發起音符飆來,六個月裡交出七齣歌劇的人,你怎能説他是懶骨頭? 羅西尼是貪財,當他名震義大利後,米蘭人要幫他塑一座造價不凡的雕像。他連忙阻止説,給我這筆款子吧,我可以每天去菜市場那根石柱上立正一陣子。其實這故事真正反映的,是羅西尼的幽默而不是愛錢。羅西尼小時候是窮苦過,但二十郎當就小有積蓄,他寫《塞爾維亞理髮師》的酬勞,換算成他父親在貝沙洛鄉下吹伸縮喇叭的工資,十三天抵得過十八個月。如果説羅西尼因衣食無虞而偃熄歌劇火苗,時間上應更往前推一些。 病,除了子宮的疾病他没得過以外,所有婦科雜症他全有,又是一則羅西尼式黑色笑話。有人説,羅西尼得了尿毒,一個三十七歲的人罹患此症,以當時醫藥設備,還活到七十六歲,似嫌不合理。權威的葛羅富辭典説,他得的是「輸尿管的毛病」,我猜測也許是結石,痛起來真會整死人。除了掛泌尿科之外,羅西尼其實更需要精神科醫師,欵,革命黨來了。 《威廉泰爾》是一八二九年在巴黎首演的,隔年便是有名的「七月革命」,結束歷時二百四十年的波旁王朝。對於羅西尼,真正的革命黨,是以麥亞貝爾爲主流的法國大歌劇。其實羅西尼並不守舊,他也求變求新,從喜歌劇世界脫胎到莊歌劇世界。甚至《威廉泰爾》也在預告一個法蘭西大歌劇時代的蒞臨,比麥亞貝爾代表作《新教徒》、《非洲女郎》都上演得早。 羅西尼並無意以《威廉泰爾》封筆,他已鎖定下一齣歌劇的題材是歌德的《浮士德》,只是編劇者遲遲不能交稿。晚期歌劇創作,羅西尼愈來愈慎重,從一年三齣到三年一齣,都在預示蛻變的契機。《威》劇第二幕,可以説是羅西尼畢生創作顛峯,唐尼采第甚至認爲,那是上帝的手筆,貝里尼則連聽三十回,華格納更深受其啓蒙影響。羅西尼本人更不可能没有這種自覺,他是寫出與先前插科打諢

    文字|莊裕安
    試刊號 / 1992年10月號
上一頁123456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焦點專題 Focus

    李明潔:「不著痕跡的日常感最難。」

  • 特別企畫 Feature

    和波孝禧:人生充滿挑戰,但人類有無限可能性

  • 戲劇

    《夢與陰影》 帶著觀眾一起離地飛行

  • 職人的圖鑑

    布景彩繪:客製化的空間打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