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薩悌的門徒,最後的巴蘭欽靈感 (顏涵銳 提供)
現代音樂盒 新視窗/現代音樂盒

薩悌的門徒,最後的巴蘭欽靈感

亨利.梭給

梭給的音樂中有一種樂觀

和找不到線索的章法

他的音樂還有一種高貴的旋律美

是近代法國諸家中極難找到的

梭給的音樂中有一種樂觀

和找不到線索的章法

他的音樂還有一種高貴的旋律美

是近代法國諸家中極難找到的

戴亞基列夫(Dyagilev)這位在一次大戰前以他的俄國芭蕾舞團(Ballet Russes),將德布西、斯特拉溫斯基的作品首度介紹到現代觀衆面前的舞團經營者,成功的召喚了二十世紀現代音樂的到來,將《海》La Mer、《彼得魯希卡》Petrushka、《火鳥》Firebird、《春之祭》The Rite of Spring化爲充滿奇想的作品。然而,在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前後的經濟崩盤和蕭條後,他在巴黎幾乎失去了影響力和前衛性格,也失去了他的號召力和地盤。後來,多虧亨利梭給在一九四五年與戴亞基列夫合作以一部《街頭藝人》Les Forains,重新在二次戰後揭開了另一個時代的序幕,歡迎昇平的戰後巴黎重生。

旣非落伍 也非前衛

亨利梭給曾經這樣形容自己:「我旣非落伍、也非前衛,我只是不停超越自己的作品。」,這正是對他音樂最貼切的形容。這位出生於本世紀第一年(一九〇一年),在八〇年代最後一年過世(一九八九)的法國作曲家,早年稟承薩悌(Satie)和米堯(Milhaud)給他的影響,寫作俏皮但帶著典型法國精巧與優雅的鋼琴作品,如《三首法國小品》Trois Francaises(1923年)之類的作品。並因爲長期與住在薩悌家附近所謂的阿蕭爾學派(Ecole d'arceuil)藝術家廝混,而被父親逐出家門,不准他再使用波博(Jean-Pierre Poupard)的家族姓氏,逼他改從母姓梭給。

梭給的音樂中有一種來自蒲浪克(Poulenc)和薩悌的那種樂觀和找不到線索的章法,然而不同於這兩位作曲家的是,他的音樂中還有一種高貴的旋律美,這也是近代法國諸家中極難找到的。這種天性或許是來自他產酒的波爾多故鄕的鄕村景致的醺染有關,不管如何,和德布西、米堯所帶給他的影響是沒有關聯的。

聲樂創作的才華

梭給的才華早在戰前就已經被戴亞基列夫所識,一九二七年他爲戴氏寫了一首《貓》La Chatte並由巴蘭欽編舞,以伊索寓言中男人愛上一隻貓,獲愛神所助,將之幻成女性的故事爲題材,深獲好評。梭給也因此將他早年創作純器樂曲的才華,大量投入劇場音樂中,並因此與芭蕾和歌劇結下深厚的淵源。到他八九年過世時,留下了六部歌劇、近三十部芭蕾舞作,成爲他作品中的大宗。

梭給對於聲樂的興趣也是他創作歌劇和大量藝術歌曲的原因。許多近代作曲家在接觸十二音作曲系統後,幾乎都喪失了在聲樂曲和協奏曲上優美的創作能力,梭給雖然也曾接受十二音系統的洗禮,卻始終維持他音樂高度旋律美和獨特詩興的特質。在他的這些作品中,音樂家和聽者得以從容的呼吸,在偶爾停頓的節拍中,幻想出作曲家所未曾寫成音符的靈感。然而,也正是這些特性以及二次大戰後世界文化中心從巴黎移往紐約的時代遷移影響,使得梭給的名聲在五〇年代以後,幾乎只侷限在法國音樂界,形成國外與國內極大的知名度落差。

薩悌身影重現

《大提琴旋律協奏曲》Melodie Concertante完成於一九六四年,題獻給俄國大提琴家羅斯托波維奇,羅氏在俄國曾與作曲家本人合作灌錄過此曲。這首以單樂章寫成的協奏曲,以緩慢的如歌旋律由大提琴獨奏展開,雖說是如歌的旋律,其實是完全以音列手法構成的作品。梭給很成功的以輕巧的配器,將這首法國近代樂壇少見的協奏樂曲(自聖桑以來就少有法國作曲家寫作大提琴協奏曲),譜成有著貝爾格(Alban Berg)小提琴協奏曲美感的大提琴對比作品(counterpart)。樂曲中處處充滿濃厚的抒情性格(lyricism),室內編制的管弦樂團,留給大提琴很大的獨唱空間。

這首協奏曲以不間斷的三樂章寫成,在二、三樂章之間,梭給寫了一段很長的大提琴無伴奏裝飾奏,其中大提琴演奏者在拉弓同時還以手指撥弦,創造出特殊複音的效果。隨後音樂進入第三樂章,前兩樂章原本一致的獨奏者和伴奏者在這裡忽然有了分歧,大提琴以高度旋律化的獨奏線條浮現出來,並進入不安的戰爭氣息之中,前兩樂章分別爲寧靜與紛亂的氣質,到這裡忽然轉爲一種神秘而充滿好奇的探索性格,一種強烈的戲劇效果藉著不斷變動的節奏型態流露出來,顯現梭給作爲劇場音樂創作者的本色。這之後樂曲忽然陷入徬徨的低潮,管弦樂細散地鋪陳,讓大提琴帶回樂曲一開始的主題,樂曲中重要的下降音形也隨即出現,最後,音樂竟在調性的基音上結束,帶來令人詫異的正統(ortho-doxy)之感,卻同時給人一種遭到嘲弄的莫明,似乎他早年師法的薩悌,又在六十年後,回到樂曲中,展現他嘲弄世人的身影。

 

文字|顏涵銳  音樂文字工作者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