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圖加特:國際獨舞劇場藝術節,台灣舞者吳孟珂奪冠
「斯圖加特國際獨舞劇場藝術節」是個激烈的競賽平台,由於主辦品質口碑與高額獎金,每年都吸引各國舞者前來競技。今年三月,來自台灣的舞者吳孟珂與法國編舞家柯默史坦茲(Antonin Comestaz)合作的《她》SHE獲選參賽,結果吳孟珂獲得「舞蹈獎」第一名,柯默史坦茲獲得「編舞獎」第三名,《她》又獲得「觀眾票選獎」,是今年的最大贏家。
「斯圖加特國際獨舞劇場藝術節」是個激烈的競賽平台,由於主辦品質口碑與高額獎金,每年都吸引各國舞者前來競技。今年三月,來自台灣的舞者吳孟珂與法國編舞家柯默史坦茲(Antonin Comestaz)合作的《她》SHE獲選參賽,結果吳孟珂獲得「舞蹈獎」第一名,柯默史坦茲獲得「編舞獎」第三名,《她》又獲得「觀眾票選獎」,是今年的最大贏家。
有人或許覺得這沒什麼大不了,紐約本來就是美國同志運動的大本營,劇場界又是對同志比較友善的地方,紐約甚至每年有專門的同志戲劇節(HOT!),同志戲何奇之有? 然而這場同志熱,並不是在小眾的同志劇場裡演出,也不是有人刻意規劃,想抓住的觀眾群,顯然也不止於同志觀眾。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作品的多樣性。
一九六○年舉辦第一屆,之後每兩年舉辦一次的「阿得雷德藝術節」,是全球數一數二的「文創產業」成功案例。藉著大規模、多角度的藝術展演活動,帶動了整個城市的文化風貌建構與經濟活絡。跟著州長麥克.萊恩的獲選連任,也將兌現他的競選承諾:將藝術節改為每年舉辦!而且政府將會投注經費每屆高達二億四千萬台幣。
巴黎時尚設計大師克利斯瓊.拉夸,應柏林菩提大道國家劇院之邀,與指揮家雷奈.雅克伯斯與導演文森.布薩爾,合作了韓德爾的早期歌劇《阿格麗仳娜》,於二月份演出。拉夸精緻的巴洛克風服裝,與劇情角色的貼合呼應,讓精采的演出與音樂更顯出色。
即將卸任的香港藝術發展局行政總裁茹國烈,任內用心推動的表演藝術業界實況研究,在二月份正式發佈了《香港藝術界年度調查報告2007/08》,藉著對場地與團隊演出的數據分析,反映出藝術界對場地與資源的需求,它的出現無疑令業界對藝術發展的分析和前瞻更有把握。
比利時編舞家亞蘭.布拉德勒日前在巴黎城市劇院推出新作《斷章取義─給碧娜》,是一個承接碧娜.鮑許「舞蹈劇場」精神,且又更往跨步的重要作品。舞中運用極簡的碧娜舞作符號如麥克風、低胸連身長禮服,以人類精神狀態入舞,企圖捕捉是更深層的人類抽象意識狀態與社會之間的關係。
創立於一九四七年的英國當代藝術中心一直是英國前衛藝術重鎮,ICA的網站簡介上自豪地指出這裡是全世界最創新、最具影響力的文化機構之一。但ICA近年飽受活動不夠新穎、組織定位不清的批評,近期更傳出經營不善可能在五月關閉的消息。
位於德東邊陲的包岑古城,最為德國人熟知的反而是它的前東德政治犯監獄, 來自漢堡的導演馬丁.克萊特與記者克里斯多福.特維克受「包岑德語索布語人民劇場」之邀,來到了這裡就地做一齣與這個特殊場域有關的戲。他們選擇了希臘悲劇《安蒂岡妮》為題材,演出《安蒂岡妮在包岑:渴望自由的訓練營》,透過戲劇的力量,讓德國人重新關注這個邊陲小城。
受邀參加紐約台北文化中心與日本協會合辦之當代舞展演出的林文中舞團,原本是帶團員一起演出,卻因美國移民局沒有核發舞者的簽證,以致只有原本就有簽證的編舞家林文中、王如萍夫妻入境,只得改編作品成為雙人舞來演出。
近來巴黎的劇場界,出現了一股法國導演與東方表演團體的跨界合作潮流。如MC93博比尼Bobigny國立劇院與中國北京戲曲藝術學院合作的《水滸傳》,以及巴黎城市劇院即將上演的,由法國導演Arnaud Meunier與日本劇作家平田織佐合作,改編自法國劇本《墜海》的《往高處飛》。
為了讓公共補助的大餅劃分更具公信力,英國藝術基金會新近實施了「藝文觀察員」制度,透過徵選出來的一百五十個藝文觀察員,來參與藝術委員補助的八百八十個機構的活動,並且評估參與活動的品質。這些藝文觀察員的身分與姓名都是公開資訊,以免增加藝文機構的猜忌與糾紛。
擅長改編經典文本的導演尼可拉斯.斯泰曼(Nicolas Stemann),在全球經濟危機仍沸沸揚揚之際,在柏林德意志劇場(Deutsches Theater)執導了布萊希特的作品《屠宰場裡的聖女貞德》Die Heilige Johanna der Schlachthfe,用劇場裡的革命來反映二十一世紀的金融危機。
沒有政府「買單」(bail out),美國表演藝術團體在二○○九年可謂是哀鴻遍野,由東到西,由本土到歐巴馬老家夏威夷,樂團歌劇團破產連連。然而這其中也有一個異數,在很多人已經準備寫墓誌銘的時候,竟然一連獻出兩個精采的表演,讓人又重新對其未來產生期待這就是紐約市歌劇團(New York City Opera)。
香港特首近期在施政報告中提及發展「六大優勢產業」的深化策略,其中即包含了針對活化工廠大廈而設的方案。對於已經開始租用工廠大廈空間以來創作的藝術家們,反而擔心工廈美名的活化是發展地產的幌子,這反令租金上升;加上使用方式更受關注,團隊運用空間的靈活性會受影響,最後可能反而窒礙發展。
每年春天的藝術饗宴香港藝術節,今年依例將在二月廿五日登場,適逢廣東粵劇在去年底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香港八和會館「傾館而出」,擔綱開幕的「百年回顧八和鳴」,搬演已經中斷六十年的「例戲配搭正本戲」模式,完整復現原整的粵劇傳統。此外戲劇類的《老舍五則》、《碼頭風雲》,音樂類的古斯塔沃.桑陶拉利亞與薩頂頂,舞蹈的兩大天團荷蘭國家芭蕾舞團與馬林斯基(基洛夫)芭蕾舞團,都是藝術節中的重量級菜色。
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資深文化記者籌畫發行的藝評雜誌《文化現場》,雖然雜誌的成績得到藝發局藝評小組認同,認為可考慮接納其申請,但建議上遞至握決定權的藝發局大會時卻不獲通過,雜誌面臨停刊命運。
巴黎城市劇院去年十二月揭幕的「紀念康寧漢」系列活動,由康寧漢的真正遺作Nearly 902打頭陣,連演十個爆滿場次後,由法國兩位當紅的青中生代編舞家、屬於「不跳舞」世代的波依.夏瑪德與傑宏.貝爾接棒,分別以康寧漢作品為題材,創作《舞蹈五十年》與Cdric Andrieux兩個作品。
法國藝術家蘇菲.卡爾以生活行動的記錄為創作核心,目前她的回顧展正在倫敦展出。其中作品Take Care of Yourself中可見到芭蕾舞者以激烈的舞姿、老牌女星珍妮.摩露以朗誦,還有小丑以滑稽的動作來解讀蘇菲前男友X給她的「分手信」。
走到全世界,林肯中心都已經成為最高檔級表演藝術的象徵,表演藝術家,也把進入林肯中心,作為是藝術生涯的一項標竿。 然而就在全世界不斷套用林肯中心這種整合藝術中心模式之際,走過五十年的林肯中心,卻在重新檢視當初創立的宗旨是否還適用於今天的社會?表演藝術與社區應該保持什麼樣的關係?
香港政府計劃興建「廣深港鐵路」,並將總站設在西九文化區,從而讓造價由原來的四百億暴升至七百億港幣,更要犧牲原來與世無爭的一條新界村落「菜園村」數百村民的家園。官方認為是有利於西九文化區未來的文化藝術發展,鐵路將帶來更多的觀眾;但表面上受惠的香港文化界卻站出來反對,直指其邏輯思維本末倒置。
巴黎奧德翁國立劇院邀請前東德導演馬堤亞斯.朗侯夫,連演三十三場雷霆萬鈞、符碼支解亂竄,長達四個半小時的《哈姆雷特夜總會》。這個去年製作上演的作品,初期被法國媒體、劇評罵得體無完膚,此番進軍巴黎依舊掀起一陣論戰,只不過一年後,漸漸有人看出端倪,開始讚嘆朗候夫如何苦心帶著昔日逝去戰友的精神,繼續在今日的劇場中匍匐前進。
英國官方為倫敦奧運所策劃的大型活動「文化奧林匹亞」,期待各行政區域的民眾都能參與,能透過奧運的舉辦推廣英國文化特色,讓奧運除了是運動的舞台,也是呈現英國藝文活動與創意產業的舞台,因此文化奧林匹亞將這次的徵選命名為「讓藝術家作主」,共有兩千多個企畫報名,最後選出十二個具代表性的企畫案。
劇場導演羅伯.勒帕吉(Robert Lepage),芭蕾舞天后西薇.姬蘭(Sylvie Guillem),編舞家羅素.馬利分特(Russel Maliphant),三大表演巨星在柏林的「歐洲戲劇季」(Spielzeit Europa)同台演出性別辯證大作《德翁女形》Eonnagata,加上舞台服裝是時尚鬼才亞歷山大.麥昆(Alexander McQueen)親自量身訂做,讓《德翁女形》成為柏林劇場界人人期待的大作。
卡內基音樂廳在十月底十一月初,舉辦「古今迴響:歡慶中國文化」藝術節,三周內四十多個節目,有音樂會、舞蹈、演講、展覽,呈現中國音樂的傳統和現代風貌。
由歌德學院北京分院、杜塞朵夫劇院主辦的「新戲劇藝術:中國/德國」,旨在通過比較、討論戲劇的不同創作方式和工作環境,增進兩國戲劇工作者的了解,期望建立長久的合作交流平台。活動分別於中德兩國進行,今年三月在杜塞朵夫劇院揭開序幕,中國劇作家到訪德國;而十月則移師北京,德國劇作家應邀到中國交流。兩國劇作家的作品被翻譯成兩地語言,並以情景朗讀的形式呈現。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