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orld
國際

以Slave Play成為百老匯話題人物的劇作家哈里斯,對在演出中回應蕾哈娜簡訊一事,表示不該以「白人」劇場慣例來約束他想要吸引的新觀眾。
紐約

當表演遇上手機 難分難解的愛恨糾葛

在全場專注看著台上表演時,忽然響起的手機鈴聲,勢必讓觀眾感到憤怒甚至抓狂,但在這個手機可以傳訊息、錄音錄影及做其他更多的事的時代,表演者、表演場館對手機可說是又愛又恨,它可能是干擾演出的罪犯,卻也可能是召喚新觀眾的推手,美國甚至開發出一邊聽音樂一邊傳送講解的app,讓有心親近音樂演出的人更容易進入音樂世界

文字|謝朝宗
第327期 / 2020年03月號
柏林

戲劇盛會名單公布 女性名額、日本導演獲選受矚目

今年「戲劇盛會」的獲選名單近期公布,其中備受矚目的就是從去年確立的50%女性創作者保障名額於今年首度實行,名單首次以六席女性導演╱編舞成為多數,而藝術總監布德霍澤也強調,邀演名單中的女導演作品皆是水準之作,並非因為配額制而勉強入選充數。此外,日本導演岡田利規以在慕尼黑室內劇院執導的《真空吸塵器》首次入選也受到關注,引發眾家討論其中意義。

文字|陳成婷
第327期 / 2020年03月號
倫敦

基根-多藍新作《瑪姆》 一場末日前舉辦的舞會

《瑪姆》是愛爾蘭編舞家麥可.基根-多藍的最新舞作,近期登上倫敦沙德勒之井劇院,相較於前作《癲鵝湖》,此作以較為抽象與直覺性的手法呈現,但依舊強而有力地表現了一個現代主義入侵傳統生活的概念。基根-多藍與一群當代舞者在丁格爾半島居住並創作,《瑪姆》也裡裡外外都顯示著其與丁格爾半島景觀與居民的密切關係,演出像是一場在世界末日前舉辦的舞會,面對毀滅時,舞者肆無忌憚地釋放能量。

文字|林大貂
第327期 / 2020年03月號
上海

「疫」想不到 大陸演出票房巨損廿億

春節期間爆發的病毒疫情,讓幾乎所有行業遭到重創,首當其衝的正是表演藝術行業,因政府防疫守則中重要的一條就是「應避免到封閉、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和人多聚集的地方」(如劇院等演出場所),讓演出紛紛取消。中國演出行業協會剛發布的《致全國演藝同仁倡議書》坦言:「二○二○年一至三月,全國已取消或延期的演出近兩萬場,直接票房損失已超過廿億元人民幣。」

文字|李翠芝
第327期 / 2020年03月號
香港

運動未歇肺炎又起 香港演藝界面臨嚴峻寒冬

去年的「反送中」運動,因為交通不便暫停服務,和場地閉館的安全考慮,讓表演團隊面對相當嚴峻的考驗,而現在的病毒疫情,更是雪上加霜,不止多個場館關閉、演出被迫取消,而平日兼課的演藝工作者也因學校停課頓失收入。連每年年初的藝術盛事香港藝術節也宣布全面取消,如何透過政策援助、讓表演藝術界度過嚴峻寒冬,正是當前重要的課題。

文字|陳國慧
第327期 / 2020年03月號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在傳承流通中,找到「自己的舞蹈」

從伊莎朵拉.鄧肯出發的電影與舞作

法國導演曼尼弗的電影《伊莎朵拉的孩子》通過三段敘事、四位與舞蹈發生直接關係的女性,描繪了現代舞蹈先驅伊莎朵拉.鄧肯堪稱「活生生」的舞蹈遺產。編舞家傑宏.貝爾新舞作《伊莎朵拉.鄧肯》則如舞蹈歷史的演講講座與現場示範,由六十九歲舞者、老師暨鄧肯專家舒瓦茲上台演示鄧肯知名舞作,透過「教育」方式與觀者發生關係。兩作品都在在說明當下藝術「作品」的概念和定義的大轉變,作品的效應或影響可說與作品「本身」同等重要。

文字|詹育杰
第327期 / 2020年03月號
廳院迷福利廣告圖片
紐約

「塗黑臉」就是種族歧視? 地域文化差異待省思

日前有一張俄國波修瓦芭蕾舞者在排練《舞姬》塗了黑臉扮演劇中黑人的照片在網上流傳,被美國知名非裔舞星柯普蘭在IG與推特上批評。這種塗黑臉的造型在美洲往往引發種族歧視爭議,但柯普蘭的批評在俄國就引起反彈,認為種族歧視是美國的問題,在俄國不存在,塗黑臉只是一種藝術傳統。

文字|謝朝宗
第326期 / 2020年02月號
柏林

人工烏托邦《迪亞曼特》 歷史中無所不在的後殖民寓言

由阿根廷作家暨劇場導演佩索提及其團隊Grupo Marea共同創作的《迪亞曼特》去年十一月巡演來到柏林,演出現場如同一處虛擬世界的小城鎮,讓觀眾參與了這個來自於拉丁美洲血淋淋歷史循環拼貼而來的資本主義世界預言╱寓言:人工搭建而成真實生活走到盡頭,無以為繼的安全網被人為崩壞後的結局:觀光主題樂園。

文字|陳成婷
第326期 / 2020年02月號
倫敦

愛爾蘭劇作家麥佛森 挑戰改編契訶夫《凡尼亞舅舅》

多年前以作品《堰》聲名大噪、征服倫敦西區的愛爾蘭劇作家康納.麥佛森,二○一七年更以美國創作歌手鮑伯.狄倫的歌曲入戲,織就《來自北邊國境的女孩》,才華頗受肯定。一月他改編契訶夫《凡尼亞舅舅》上演,他將原劇設定的一八九○年代往後移至廿世紀,麥佛森認為,這才能突顯俄羅斯在一九○五與隨後的一九一七年社會巨變裡的風起雲湧。

文字|林大貂
第326期 / 2020年02月號
巴黎

法國「反勞退新法」風潮 延燒表演藝術圈

去年耶誕節前夕,巴黎歌劇院(Opra de Paris)的芭蕾伶娜與演奏家走出劇院,在戶外演出經典劇目。這可不是慶賀佳節的義演活動,而是針對馬克宏政府「改革勞退制度」的嚴重抗議。這項政策不僅牽動法國運輸業、教育界和醫療體系,造成癱瘓社會的大罷工,也影響了長期受到政府資助的文化事業。

文字|王世偉
第326期 / 2020年02月號
香港

劇場翻譯鬼才最後作品 陳鈞潤《初見》珍.奧斯汀

翻譯經典西方戲劇,從純粹引入介紹到透過改編融會本土語境和文化,展示粵語主體性與認同,香港翻譯家陳鈞潤的貢獻可說極為重要,其翻譯劇作超過五十個,包含喜劇《嬉春酒店》、《女大不中留》等,都是中英劇團製作。可惜他於去年秋天離世,最近中英劇團推出他從珍.奧斯汀《傲慢與偏見》翻譯的《初見》,書寫五○年代華洋雜處的香港,突顯中英獨有的中西文藝背景。

文字|陳國慧
第326期 / 2020年02月號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傳統藝能放大絕 自在揮灑動漫魂

直擊歌舞伎版《風之谷》

動畫大師宮崎駿的《風之谷》,是動漫迷心中的經典之作,去年底由松竹出品、名伶尾上菊之助與中村七之助主演的歌舞伎版《風之谷》在東京新橋演舞場首演,造成歌舞伎粉、動漫粉與宮崎駿粉的轟動。故事中的科幻場景在歌舞伎舞台如何展現令人好奇,製作人兼主演的尾上菊之助表示「將利用歌舞伎最傳統的表演程式去復刻這部影響一代人的動漫傑作」,所以這部戲表面上是演《風之谷》未來的科幻世界,但是骨子裡的賣相全是傳統歌舞伎。

文字|江佩玲
第326期 / 2020年02月號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悠遊形式邊緣 穿梭框架內外

二○一九年「門外漢」系列演出

在「門外漢」系列中,這個詞被重新定義,「門」既是入口也是出口,而在門口迎接觀眾的「門外漢」,全是累積多年功夫、自在穿梭於各種藝術類型與場景的跨界好手。今年的「門外漢」系列由三個編制、風格、表演形式各異的組合輪番上陣。透過傳統與當代音樂、板索里說唱與電影等跨界合作,為觀眾打開通往古今的藝術之門,這些遊走形式邊緣的表演藝術工作者,為當代韓國表演藝術帶來革新的面貌。

文字|許景涵
第326期 / 2020年02月號
柏林

「後戲劇劇場」廿周年 持續提問中

由戲劇學者雷曼發表的《後戲劇劇場》一書迄今已屆廿年,對當代劇場提出連串含有政治與社會性質的提問與歸納,深深影響全球數個劇場世代的創作動機與自我定位。HAU劇院籌辦後戲劇劇場廿周年藝術節,邀當代歐陸具代表性的「後戲劇劇場團體」齊集柏林演出,形式多樣的里米尼紀錄劇團也舉辦創團首演廿周年的慶祝演出,柏林藝術學院亦舉辦為期三天的論壇,在不同的主題下討論後戲劇劇場以來的廿年。

文字|陳成婷
第325期 / 2020年01月號
倫敦

《馬爾菲公爵夫人》 聚焦女性命運的心理驚悚劇

阿爾美達劇院導演芙雷克娜爾的《馬爾菲公爵夫人》,重新詮釋英國劇作家約翰.韋伯斯特的作品,以令人眼花撩亂的手法將這個十七世紀的悲劇翻轉成令人緊張的心理驚悚劇。這個描寫跨越階級之禁忌愛情的故事,導演重新剪輯的腳本以快速且流暢的清晰手法呈現韋伯斯特字裡行間的詩意。而劇中被謀殺的女人形象是這個製作的核心,即使在戲末隨著劇中男性角色的死去,台上音樂仍透露女人們遭受背叛的嘆息。

文字|林大貂
第325期 / 2020年01月號
巴黎

榮獲日本「京都賞」 莫虛金探本溯源的劇場旅程

十年前獲得國際易卜生戲劇獎的莫虛金(Ariane Mnouchkine)今年再度榮獲「京都賞」的肯定。高齡八十歲的她於十一月十一日前往日本領獎並發表演說,回顧她在劇場創作中重拾認同的重要、探索生命的意義、以及捍衛公民價值的決心。陽光劇團預計二○二一年推出的新作也將從日本出發,以譬喻的手法探討當代世界的矛盾,體現普世的人性價值。

文字|王世偉
第325期 / 2020年01月號
北京

天橋藝術中心慶祝四周年 開放劇場與大眾更親近

二○一五年落成的北京天橋藝術中心,今年十一月歡請開幕四周年,這個以音樂劇演出為主力的劇場,年輕、沒有包袱、運作有彈性,可以說是北京表演藝術拼圖中最重要的一塊,有了它,北京可以毫無遺憾地接納各種不同的表演。營運管理頗受好評,票房成績也亮眼,四周年慶同時宣布將開放劇場之外、提供公眾非演出時間的藝術空間,也期待讓表演重回人們的生活日常。

文字|王泊
第325期 / 2020年01月號
數位全閱覽資料庫廣告圖片
上海

演出量大爆發 「沉浸式演藝」已成最夯熱潮

回顧過去一年的中國表演藝術,最能代表年度發展特點的就是「沉浸式演藝」了,從上海引進英國製作沉浸式戲劇《不眠之夜》以來,中國本產的沉浸式表演風起雲湧,其中也有不少屢創票房佳績,也讓沉浸式演藝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將在未來快速普及並成為主流演出。但究其內涵,照貓畫虎的有之,炒作噱頭的亦有之,還須編導演們在艱辛的創作之路繼續探索。

文字|李翠芝
第325期 / 2020年01月號
全球搶先看 World Stage

在跨界融合中 與當代共鳴

2020第四十八屆香港藝術節預覽

第四十八屆的香港藝術節,將自二月十三日登場,展開為期一個半月的豐盛表演饗宴,將呈現包含音樂、舞蹈、戲劇、歌劇共計四十七檔、一百廿三場的演出。今年藝術節以「共鳴」為主題,除了一貫的經典作品展演,也邀請了不少融合多種形式的跨界製作,揮灑異聲共鳴的主題。本刊分別從戲劇、音樂、舞蹈三類切入,為讀者介紹這回不可錯過的精采演出。

文字|齊義維、李秋玫、張慧慧
第325期 / 2020年01月號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面目模糊的人群聚合 展示現代社會圖像

El Conde de Torrefiel的《廣場》

由來自西班牙巴賽隆納的雙人組El Conde de Torrefiel創作的《廣場》,勾勒一個人從劇院散場之後,返家路上,行經「廣場」的內在思緒。舞台上的觀光客、難民、軍人、遊民、抗議群眾等來去聚合,但他們面目被包覆,只能透過外在裝扮被辨識身分,卻無法交談,疏離冷冽地構成當代性的景觀文本。創作者表示,以「廣場」為劇名指涉的是公共空間的概念,集體記憶與個人情感在此被交織、展示,公共議題被處理,公共矛盾也被一一形塑。

文字|廖俊逞
第325期 / 2020年01月號
紐約

同志戲劇新一章 《繼承》用力向前人致敬

在《平常心》、《美國天使》等同志戲劇經典之後,能反映當前同志生態又有歷史眼光的新作何在?來自倫敦的《繼承》近期在紐約演出,七小時長度儼然史詩級作品,內容包括愛滋、川普、婚姻平權、Black Lives Matter、房地產仕紳化、火島派對等,相當切合時代脈搏,劇作家羅培茲在劇中「用力」對前代同志致敬,只可惜內裡卻膚淺浮誇,雖觸及各樣話題,卻沒有一個談得深。

文字|謝朝宗
第324期 / 2019年12月號
柏林

NO LIMITS藝術節 與目標群眾真正「在一起」

柏林NO LIMITS藝術節是德國最重要也是規模最大的身心障礙表演藝術家演出平台,自二○一五年起改為兩年一次,今年邁入第九屆,並首次邀請維也納編舞家圖里斯基為共同策展人,「舞蹈」與「身體」便順勢成為了本次策展論述的焦點。值得注意的是,邀演作品的所有編創者也皆為身心障礙者,這意味著,身心障礙者是自己的主體,他們決定表演者在舞台上被呈現的樣貌。

文字|陳成婷
第324期 / 2019年12月號
倫敦

劇院天花板坍塌意外 《推銷員之死》演示應變與互助

首演於楊維克劇院、頗受歡迎的《推銷員之死》於十月底轉戰倫敦西區皮卡迪里劇院演出,卻在十一月六日演出時發生劇院天花板的坍塌意外,觀眾受傷,後續演出也被迫暫停。但除了市議會與劇院業主積極調查原因,原首演場地楊維克劇院也出面支援,讓《推銷員之死》的簡易版在該劇院演出三場,對許多人來說,他們經歷了一場不僅特殊,同時也非常親密的觀戲經驗。

文字|林大貂
第324期 / 2019年1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