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orld
國際

「檳城廟會」重返實體舉辦,呈現各種戲曲、布袋戲、相聲等演出。
檳城

「檳城廟會」帶頭,啟動癸卯兔年演出

「檳城廟會」始於1999年的兔年新春,是檳城最大型的民間文化活動,24年內從未中斷,過去兩年因疫情轉為線上,今年回歸實體,繼續由檳州各姓氏宗祠聯委會主辦,大年初七在檳城喬治市古跡區多條歷史悠久的街道舉行,大大小小15個舞台,呈現各種戲曲、布袋戲、相聲等演出,重燃民眾對祖籍方言的熱忱。本屆廟會同時涵蓋了區內23家宗祠會館,根據不同的民俗主題策展活動,讓民眾自由入內參觀,接觸教科書上沒有提及的文化瑰寶,總共吸引20萬人參與。 承接廟會的餘溫,檳城最新文創園區COEX也帶來一連三場別開生面的《詩詞歌賦說相聲》,由來自台灣的喜劇團團長翁銓偉聯手大馬卜卜劇場藝術總監程守明,結合兩地的演員,將華人耳熟能詳的著名詩句,加入台灣與大馬的在地文化特色,改編成3至5分鐘的搞笑段子,以對口相聲的形式演出。翁銓偉和程守明都是賴聲川導演作品《寶島一村》的演員,因緣際會下促成這次的合作,演出內容輕鬆幽默,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 佳節期間不忘關懷弱勢群體,資深劇場演員林佳佳於2月底復出,在明新社主辦、心劇坊呈現的單人劇《星星@海洋》中,飾演一位自閉症患兒的母親,從高山到穀底,再從絕望到盼望、掙扎到接納、害怕到坦然的心路歷程娓娓道來。每場演出都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和過來人現場與觀眾交流,分享語言治療、特殊教育、家長心理輔導等資訊,藉此提高社會對特殊兒童的關注,支援父母與孩子一起面對挑戰。

文字|陳偉光
第352期 / 2023年03月號
新加坡

多個實驗性創作平台激盪繽紛創意

今年初,「新加坡藝術週」以實體和線上形式登場,以「戲耍」為主題,從1月6日至15日一連10天,在全島推出超過130項藝術活動和展覽。值得一提的是作為藝術週節目之一的「島:時基藝術節」(Islands - Time-based Art Festival),其名稱取自於「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之意,試圖為各種藝術媒介之間搭橋,讓來自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們進行交流。 「島」由藝術工作者林凱烈與謝燕芳聯合發起,為藝術工作者們提供非正規、實驗性的藝術表演平台。今年,「島」邀請了19名藝術工作者,以「及時」為主題,一起探討,面對各種危機與災難時,人類如何處理自身與「時間」的關係。參與的藝術工作者呈現行為藝術、聲音藝術、即興表演、集體創作、舞蹈等;除了演出,藝術工作者們也進行講座、為公眾進行藝術工作坊。對喜歡肢體藝術、實驗性音樂、非傳統藝術創作的觀眾來說,這是新加坡難得一見的實驗空間,也是獨立藝術家向來少見可貴的創作平台。 同樣為多元藝術創作提供平台的「M1新加坡藝穗節」,今年一改以往增設主題的方式,首次以無主題、開放式的形式邀請藝術工作者們思考:「你們關心什麼?」,讓這次的藝穗節百花齊放。今年的「華藝節」也已全面實體進行,邀請了台灣的果陀劇場、驫舞劇場、雲門舞集、拾念劇集前來演出。除了大型演出,華藝節也推出「華藝醖釀廠」這個培育創作的計畫,讓獨立藝術家在華藝節的支持下進行具實驗性的藝術創作。 今年,觀眾有機會浸濡在一系列的實驗藝術作品裡,藝術工作者們則有機會在多元的、跨領域的藝術平台上進行實驗性創作,這絕對是讓人鼓舞的現象。

文字|梁海彬
第352期 / 2023年03月號
香港

防疫鬆綁後,表演藝術界終於展現新氣象

香港各界飽受3年疫情衝擊和防疫措施之苦,政府硬說疫苗通行證和掃瞄「安心出行」應用程式的重要性,去年底神奇地一朝化解,交流又逐步恢復正常。好消息是劇場觀眾席可以100%開放,也大為減少取消演出的可能。過去3年都未能如常舉行的香港藝術節,本來小心翼翼分階段安排節目宣傳,現在也終於順利迎來海外藝術家來港表演,這對觀眾和藝術節來說真的是兔年最佳禮物。 畢竟防疫措施也剛放寬不久,大型歌劇應該要等明年了,但不少藝術節節目也頗令人期待。如由威廉.肯特里奇執導,里切卡爾古樂團及南非木偶劇團演出的蒙特威爾第《尤利西斯歸鄉記》;探討環境與記憶之改變與消逝的《水之書》是集結多種表演媒介的音樂劇場作品;至於莎劇新玩法的舞蹈劇場《茱麗葉與羅密歐》就撕破了愛情童話,要回歸現實的兩人面對生活的殘酷。 至於本地製作票房秒殺的肯定是《飯戲攻心》舞台版。去年的電影《飯戲攻心》票房異軍突起,圍桌吃飯的日常卻是三兄弟面和心有刺的攻防戰,擔綱改編的陳詠燊是電影版編導,舞台版導演則是去年將莊梅岩新作《我們最快樂》以拆解和後設處理,加上形體探索,讓觀眾眼前一亮的黃龍斌。 當一切復常,是否只是回到常態,或有新的可能?對不少藝術機構來說,去年開始了行政高層大變動,至今年陸續上任,也讓人期待。如曾出任教育機構行政總監的葉思芬接任香港藝術中心總幹事;資深作曲家和音樂策劃龔志成出任西九文化區的當代表演藝術主管;原任香港藝術節發展總監的余潔儀,接任退休的何嘉坤為行政總監;將上任接替陳敢權擔任香港話劇團藝術總監的會是本地著名編劇潘惠森。新年新氣象,期待火花四濺。

文字|陳國慧
第352期 / 2023年03月號
澳門

劇評人票選出兩檔回響兩極的年度演出

評論網站「評地」劇評人票選2022年澳門「值得一記的演出╱現象」,11名劇評人共提名17部演出,其中最高票數演出為音樂劇《宜民傢私店》和改編自澳門電影的獨腳戲《藍色時分》,兩劇均獲4票。這兩部演出,一為面向大眾的音樂劇,另一則為實驗性小劇場,演出後均引來兩極化的回響。 《宜民傢私店》由澳門文化中心主辦。2020年,文化中心推出「本地演出委約製作計劃2020-2022」,投入近200萬澳門幣,委約創作4部全新製作。由徐靈芝執導、莫敬鋒編劇的《宜民傢私店》即為上述部委約作品之一,北歐傢私店2020年首度進駐澳門,引起朝聖熱朝,劇本講述4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家人」偷偷寄生在這個傢私店,展開何謂「家」的思考。劇評人觀察到該劇現場觀眾「近乎瘋狂的熱情」,現場尖叫、歡呼、掌聲連連,但另一方面在不同的評論評台卻出現大量有關編、導的負評,一方面有人認為它「觸動心情的情節、貫穿各式名音樂以此致敬,引起共鳴。」亦有人直言「再一次教會人要客觀看待自己的作品,作品不夠好就別拿出手」。 而《藍色時分》則為「足跡小劇場演書節」作品,由梁建婷創作、演出,莫兆忠編導的獨角戲。該劇改編自周鉅宏編導的電影短片《見光》,電影版的女主角梁建婷將自己在片中的角色獨立成章,改編成獨角戲,以意識流的敘事結構,呈現女主角跟父親在荒野堆藏男友屍體時的交錯記憶與心理狀態。演後不少觀眾對劇作的敘事與表演風格表示費解,同時亦有劇評人認為是少有改編自本土電影的劇作,「整體演出是抽象的、小眾的,但那就是自身特色。」

文字|莫兆忠
第352期 / 2023年03月號
上海

直播間成為蠶食演藝市場的「第二舞台」

防疫政策開放後,中國演藝市場雖開始呈現全面復甦跡象,但網路直播間成為瓜分蠶食傳統演藝市場「第二舞台」的苗頭已勢不可擋。據最新發布的《2022抖音演藝直播數據報告》顯示,過去一年包括戲曲、音樂、舞蹈、話劇等表演藝術類直播在抖音開播超過3,200萬場,平均每場觀眾超過3,900人次,跡近每天都有近9萬場中等觀眾規模的演出在抖音上演。相反,即便是黃金演出季的五一假期,傳統實體演出場次總和也只有5,900場左右。 截止目前,僅僅抖音的表演藝術網路直播行業規模已高達1,844.42億,相關行業的直播帳號達1.41億個。觀看熱度攀升最快的5大演藝直播類型為音樂劇、舞蹈、話劇、喜劇、雜技,其中白領觀眾熱中的音樂劇直播觀看人次較往年同期瘋漲到978%。 同時,總計有231種戲曲藝術在過去一年開播超過80萬場,從受眾來分析,各年齡層對傳統演出有不同偏好:90後、00後愛看相聲,80後欣賞古琴古箏,而70後、60後則對京昆、粵劇、豫劇、黃梅戲等戲曲表演樂此不疲。 值得關注的是,觀眾踴躍為主播打賞已給直播市場和演藝經濟賦予了新的動能。報告顯示,近一年來抖音演藝類直播打賞的收入較往年同期增長46%,逾6萬名的表演藝術主播月均直播收入高於萬元人民幣。有73.6%的戲曲藝術主播透過直播而收入不菲,甚至還讓不少瀕危劇種透過打賞等收入獲得新的營運生機。 顯然,直播對表演藝術行業有「打造新舞台、帶來新收入、培養新觀眾」的價值。一些優秀的表演專案固然可獲得更好的傳播發展,但主播們的才藝和魅力能否持久地黏住觀眾,新的劇碼能否經得起更為挑剔的3秒鐘刷屏的檢驗,將是直播間作為第二舞台必須面臨的挑戰。

文字|李翠芝
第352期 / 2023年03月號
維也納

導演米洛.勞7月起接任維也納藝術節總監

「我想要以維也納藝術節(Wiener Festwochen)的偉大傳統為基礎,創造一個神話般、強大、又富爭議性的藝術節。它應該要是能跟每個人站在一起,為每個人而發生的藝術節:一個讓眾多聲音並存、形式多樣,充滿熱情和戰鬥力的世界劇場。一個屬於維也納和這個世界的藝術節。」將於今年7月接任維也納藝術節(Wiener Festwochen)藝術總監的瑞士劇場導演米洛.勞(Milo Rau)在新聞稿中強調。 米洛.勞的作品常直接以歷史、社會與政治事件為題,梳理並揭露事件深層與多面向的真實,並以細緻敘事手法著稱,被評論稱為「感性的政治劇場」(sinnliches und politisches Theater)。他在2018年接手比利時根特劇院(NTGent)時發表了〈根特宣言〉(The Gent Manifesto),聲明「劇場裡呈現的,不再只是描繪世界。這是關於改變它。目的不在描繪真實,而是使真實本身再現。」提問「戲劇能為現實做什麼?」,並試圖在根特建立一個可以專事國際巡迴演出,屬於「全球的人民劇院」。而今,他即將切換城市與文化視野,進駐維也納,任期5年。 維也納藝術節在每年5月和6月間舉行,以戲劇、歌劇和舞蹈為主,邀請世界各地的藝術家與團體參演,約莫是 40 部作品、175 場演出、70 場音樂會的規模,每年約有18萬人次參與,非常考驗組織者的國際人際網絡及動員力。宣布接任同時,米洛.勞也宣告合作名單上會有德國劇場導演帕西弗(Luk Perceval)、比利時編舞家布拉德勒(Alain Platel)和西班牙導演暨表演者安婕莉卡.利德爾(Angelica Liddell)。他也將在來年藝術節中發表結合現實中亞馬遜地區原住民進行的抗爭與古希臘悲劇《安蒂岡妮》的新作,評論家認為:「此作將在公眾視野下,挑起長時間的討論,遠比傳統、古典的劇場裡能看到的任何作品都還要久。」

文字|陳成婷
第352期 / 2023年03月號
東京

野田秀樹成為榮獲ISPA「傑出藝術家獎」之日本第一人

甫於2022年10月在台北國家戲劇院帶來《Q:歌舞伎之夜》(A Night At The Kabuki)的導演野田秀樹,成為首位榮獲表演藝術國際組織ISPA(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Performing Arts)所頒發之傑出藝術家獎(Distinguished Artist Award)的日本得獎者。這個獎項是由來自各國的製作人推薦及評選,鼓勵為表演藝術奉獻,且具備高度才華及藝術性的傑出藝術家。包含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羅伯.勒帕吉(Robert Lepage)、碧娜.鮑許(Pina Bausch)、馬歇.馬叟(Marcel Marceau)、巴瑞辛尼可夫(Mikhail Baryshnikov)等都曾獲此殊榮。本次獲獎,歸功於野田秀樹的劇團「野田地圖」(NODA.MAP)於倫敦沙德勒之井劇院(Sadlers Wells Theatre)演出《Q:歌舞伎之夜》的成功,並肯定該劇在疫情時代長期挑戰在國際演出作品的精神。 兼具劇作家、導演、演員多重身分的野田秀樹,除了在國際市場上備受關注外,身為東京藝術劇場藝術總監的他也從2018年開始發起「東京演劇道場」計畫,親身擔任「師範」,邀請自己所信賴的國內外導演、編舞家等為道場學員進行各式類型的工作坊,成為培育日本年輕戲劇人才的重要推手。首屆活動更吸引來自沖繩到北海道,8歲到70歲共約1,700多人參與徵選,最後從中選出60人參與工作坊,集結成員發表4個版本的《赤鬼》一作。2021年開啟的第二屆「東京演劇道場」,則於2023年1月底起進行為期兩週的演出發表,邀請導演柴幸男帶領學員們呈現美國劇作家懷爾德(Thornton Wilder)的《小鎮》(Our Town)。野田秀樹表示,希望這個計畫能提供戲劇工作者相互刺激的平台,成為演員們研習修行的場域。

文字|新田幸生
第352期 / 2023年03月號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
首爾

室內口罩解禁,觀眾雖回流仍顯不安

韓國政府於 1 月 30 日正式解除室內口罩禁令,除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及進出醫療設施時仍需依規定配戴口罩以外,民眾於大型賣場、學校、室內演出場館等地,可視情況自行決定有無配戴口罩的必要。從國境解封到口罩解禁,國外演出團體及遊客紛紛造訪韓國,各種室內展演票券熱賣,甚至更超越疫情前平均票房水準。 然而實際走訪室內展演現場,仍可見多數觀眾配戴口罩,原因不外乎為健康與安全考量。韓國本土疫情雖已緩和,若因降低警覺而確診,仍需履行7日隔離義務,造成生活及工作上的諸多不便。許多韓國民眾認為,戴口罩除了落實個人防疫,也是照顧他人健康的積極作為;此外,口罩在冬季具有禦寒效果,到了空氣品質普遍不佳的春季,戴口罩也可以防止吸入微塵;也有民眾表示,由於多數人在密閉空間內仍配戴口罩,不戴口罩反而招致旁人側目,造成心理負擔。 面對口罩解禁,展演企劃方及場館營運方依舊抱持謹慎態度。在中小型劇場林立的大學路,多數館方仍貼出「自發性配戴口罩」、「未配戴口罩時減少交談」、「建議於大廳及觀看演出時配戴口罩」等告示,以維護觀眾及演員的健康;在兒童音樂劇的演出現場,開場前也特別呼籲全程配戴口罩。 雖然距離疫情前的「無口罩生活」還需要一段重新適應的恢復期,解除戴口罩義務,已經可以視為恢復疫情前日常的正向訊號。

文字|許景涵
第352期 / 2023年03月號
巴黎

巴黎市立劇院與夏特雷劇院迎來新氣象

位於塞納河畔的巴黎市立劇院(Thtre de la Ville-Paris)與夏特雷劇院(Thtre du Chatelet)擁有160年的悠久歷史。今年春天,這兩間劇院分別將修繕完成與確認新任總監。它們的重振旗鼓不僅為巴黎帶來嶄新的文化風氣,也透過表演藝術的光芒,提前點燃明年的奧運聖火。 2016年,市立劇院閉館整修。距離上次修繕已長達半世紀,市立劇院亟需處理建築結構的鉛污染。但原本預計為期3年的工程延宕至7年,讓遷址卡登藝術空間(Espace Pierre Cardin)的行政團隊不得不與其他場館共享大型演出。工程拖延的原因除了因應技術工會要求、將手動燈桿更換成電動懸吊系統,2019年在工地演出的沉浸式劇場《Dau》也嚴重破壞劇院牆面與地板,必須修復;加上疫情影響,市政府又追加劇院外觀拉皮工程,整修總金額比原先預算增長1.4倍(註)。今年9月劇院終將重新開幕,並更名為「莎拉.伯恩哈特市立劇院」(Thtre de la Ville Sarah-Bernhardt),以紀念這位逝世百年的傳奇女演員。 以輕歌劇為主的夏特雷劇院在2019年整修後,由麥肯錫(Ruth Mackenzie)擔任總監,但她專斷獨行的作風引爆管理危機,又陸續推動大型製作,導致劇院虧損連連。隔年麥肯錫被迫辭職,劇院陷入無主窘境。儘管去年劇院賣座率高達95%,但節目取向青黃不接,遭致批評。2月初,前任亞維儂藝術節總監歐利維耶.畢(Olivier Py)正式入主夏特雷劇院,巴黎市政府希望借助他歌劇導演的專長和經營場館的經驗,扭轉劇院頹勢,開拓全新前景。 趁著兩間劇院的汰舊換新,巴黎市政府也預計將分隔它們的廣場打造成無車的人行步道,讓表演藝術的能量注入巴黎市中心,向前來欣賞奧運的世界觀眾展現法國的文化風範。 註:整修預算從2,600萬增加至3,600萬歐元,約是新台幣11億7,000萬元。

文字|王世偉
第352期 / 2023年03月號
倫敦

皇家宮廷劇院藝術總監宣布離職

位於倫敦西南邊富人區的皇家宮廷劇院(Royal Court Theatre)於上月宣布其藝術總監費瑟絲彤(Vicky Featherstone)將於今年結束前卸任,劇院已開始尋找下任總監。費瑟絲彤表示在未確定接班人前都不會離職,而她也尚未規劃自己的下一步。 人稱「劇作家的劇院」的皇家宮廷劇院有主舞台與黑盒子劇場兩個空間,無論在哪個場地的演出都一定是由劇院與劇作家共同發展出來的新劇作。2013 年費瑟絲彤成為宮廷劇院第1位女性藝術總監,過去10年,她和劇院共同培育了超過600名劇作家。她讓這間劇院的發展更廣泛與多元,為許多來自不同背景的劇作家、導演、設計等開了一扇門,在給經驗豐富的藝術家們一個平台的同時,也為這棟建築帶來不同的聲音與創作形式,許多過去不認為皇家宮廷劇院會成為他們創作空間的藝術家都在此找到歸屬感。 接下總監那年,費瑟絲彤發起了「Open Court」這個為期6週的戲劇節,將劇院完全交給劇作家,共產出了 40 齣新劇本與 133 場演出。她說:「當我在2013年開始這份工作時,我給自己設定了10年期限,這10年我一直堅持著我的方向。我無法用言語形容這工作帶給我生活多大的改變,它永遠充滿挑戰與活力,也非常繁雜。就像所有曾在這個位子上工作的前輩一樣,這份工作帶給我的,將永遠成為我 DNA 的一部分。」 或許有人會覺得在費瑟絲彤領導下,劇院主舞台的票房不如前任總監們穩定,但也許是因她更專注於她認為重要的事:為皇家宮廷劇院奠定深厚基礎,維持其作為新劇作劇院龍頭的地位,她的大門不僅為背景不同的藝術家敞開,更能接納新觀眾,讓在劇院說故事不只是一件一本正經又嚴肅的事,而是無論年紀老少階級高低都能共享的經驗。

文字|林大貂
第352期 / 2023年03月號
紐約

女指揮安索普對電影《塔爾》提出嚴厲批評

上個月底在台上映的《塔爾》(TR)挾著入圍6項奧斯卡及女主角凱特.布蘭琪橫掃各獎(她是唯一有可能阻斷楊紫瓊成為第一位亞裔影后的候選人)的光環而來,算是今年頗具聲量的藝術電影。雖然此片美國票房只有1千萬,算是典型的曲高和寡,但因為故事背景是極少出現在主流電影的古典樂壇,在業界引起陣陣波瀾。或許因愛之深責之切,樂壇不很買單,尤其是美國頭號女指揮安索普(Marin Alsop)「身為女人我生氣。身為指揮家我生氣。身為女同志我生氣」一說,頗引起共鳴。 布蘭琪的角色是柏林愛樂的首位女主指揮(現實裡還未有),可以說是樂壇天后,只是濫用權威,頤指氣使,以黑手段報復敵人,藉權力勒索性與錢,心理也像暴君一樣扭曲,到處都看到對她不利的人和事。 片中惡行確實存在於樂壇,過去幾年的#MeToo 運動揭發了這層黑幕,只是目前所知的加害者幾乎都是男性。導演Todd Field和布蘭琪說此片檢視的不是性別而是權力,但權力不存在於真空,兩端的社經性別身分不同,槓桿的斜度就會不同,電影努力構築現實氛圍,偏偏最重要的主角設定上遠離現實,因為女指揮至今仍屬罕見(1份業界調查說前百名指揮中只有8名女性),頂級樂團領袖則是全無,電影偏偏讓這位頂級女指揮表現最壞的男指揮行徑,又沒去探討性別可能對她行為的影響,難怪讓業界看了不舒服。 其中最不舒服的就是安索普。她可不是普通人,她不僅是數一數二的女指揮,而且Tr這個角色的塑造就從她身上取材不少,她的意見似乎特別有分量。加上她本人的紀錄片《瑪琳艾索普:首席女指揮》(The Conductor)也在去年上映,真的假的銀幕安索普不期而遇(兩片的觀眾應有不少重疊),難怪她擔心《塔爾》會歪曲大家對女指揮的印象。

文字|謝朝宗
第352期 / 2023年03月號
檳城

地下音樂基地變身黑盒子,展演得獎製作

成立於東馬沙巴州的「卜蔔劇場」終於首度踏足檳城,把得獎代表作《下人KAKAK》帶給觀眾。此劇改編自法國作家惹內(Jean Genet)的荒誕劇經典《女僕》,透過兩個僕人扮演女主人的遊戲,投射出不切實際的慾望,因為入戲太深而動了殺機。經過導演程守明的二度創作,加入反映本土課題的內容,契合當下的政治和族群氛圍,讓演出更加有共鳴。全劇以馬來語、英語和粵語呈現,真實反映了馬來西亞多元的文化處境,憑此榮獲2018年第15屆「戲炬獎」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和最佳造型設計。過去6年在大馬、台灣和印度進行巡演,這次來到檳城,由「剃刀實驗劇場」承辦,從12月8日到11日一連演出4場,成功打破語言隔閡,吸引了中文劇場以外的觀眾。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演出選擇在檳城地下音樂基地Soundmaker Studio進行,製作團隊特地把樂隊演出的live house改裝成實驗劇場,表演空間延伸到舞台以外的地方,與觀眾近距離接觸。經過《下人KAKAK》這次的洗禮,檳城無意間多出一個黑盒劇場,「剃刀實驗劇場」的下一個演出計畫確定在這裡上演,屆時將帶來沉浸式體驗的《末日青春2》,這是2019年第16屆「戲炬獎」最佳戲劇和改編劇本的延續,再次把大馬著名詩人假牙的詩集《我的青春小鳥》搬進劇場,由目前旅居台灣的檳城導演莊雄偉再度回國執導,結合演員與現場樂隊的互動,預定4月初捲土重來。隨著Soundmaker Studio開發了劇場功能,相信更多的實驗演出將會在檳城出現,進一步打造完整的表演生態。

文字|陳偉光
第351期 / 2023年01月號
新加坡

「戲劇盒」創辦人郭慶亮獲頒新加坡文化獎

2022年12月,資深導演、編劇、戲劇顧問郭慶亮(註)與印度舞團總監阿拉文斯.庫馬拉薩米(Aravinth Kumarasamy)同獲新加坡文化獎。 郭慶亮是「戲劇盒」的創辦人,該劇團自1990年便以關注社會議題為戲劇創作的重心,旨在為弱勢群體發聲。他踏足劇場,關心民眾,並踏入政壇(於2016年至2018年期間擔任代表藝術界的官委議員)。郭慶亮在2022年卸下戲劇盒聯合藝術總監及戲劇盒董事成員之職,以藝術工作者的身分繼續創作。 郭慶亮也是新加坡論壇劇場的重要推手。自2000年起,他與劇團不斷與社群實驗論壇劇場的各種可能,成功讓論壇劇場在新加坡「解禁」。郭慶亮亦積極與外地接軌,例如與香港的莫昭如、廣州的木棉劇團進行交流,也曾應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的邀請,在牯嶺街小劇場推出論壇劇場《小地寶》及《一僱二主》(2011)。 郭慶亮的社區藝術創作橫跨多領域,例如關注環保議題的《補天計畫》(2008、2009、2012)、《兩面之間》(自2013年至2022年)。尤其《兩面之間》探討的生死課題,是郭慶亮長年的嘗試與實踐,在2021至2022年,郭慶亮甚至把觸角伸到馬來族群,在馬來文化圈內探討這個禁忌課題。近年來,他的作品也關懷人與自然的共生共存關係,例如《在不久的將來》和《ubin》。 這些年來,郭慶亮和戲劇盒從「人與體制」的探索,到跨媒介的藝術表現形式、到跨國交流、乃至跨文化,慢慢走向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郭慶亮以思想家的身分,透過藝術表達手法去關懷人性,從未忘初衷,以戲劇界巨人姿態,默默進行「育人」、「育仁」的工作。 註:郭慶亮介紹請參https://fb.watch/hnQxwGpkqn/。

文字|梁海彬
第351期 / 2023年01月號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香港

「演戲家族」串連過往原創音樂劇歌曲推出慶祝30歲新作

香港演藝學院成立於1984年,畢業生各自在19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創辦藝團,包括目前專注本土原創音樂劇創作、推廣與承傳的「演戲家族」,由香港演藝學院畢業生於1991年創立,剛迎來了30周年的紀念。 疫情影響讓不少藝團即使是重要周年誌慶,如剛出版了專書紀念其50周年的香港藝術節,也未能盡情慶祝。「演戲家族」這次在演藝學院上演的《何年明月歸》,是與學院聯合製作,除了聯合導演和歌唱指導李穎康是學院老師,特邀演出一角的梁菲倚目前亦在學院任教。劇本由多位學院編劇系的同學和畢業生聯手執筆,並由前任戲劇學院院長潘惠森編輯,選用「演戲家族」過去的原創音樂劇歌曲為敘事骨幹,重構新的故事(當中尾聲一曲由黃旨穎全新創作);演出者則大部分是目前在學的學生。 這樣的策劃顯見劇團承傳其文化資產的意義,讓作品透過再現,連繫不同年代觀眾和創作人的記憶。故事由音樂劇編劇何年發的離世說起,要把歷年歌曲有意義地串連並不容易,目前劇本整體欠說服力,布景設計的意象也進退失據,然而當熟悉的調子響起,首演於1993年的《遇上1941的女孩》仍然讓人動容。這個為劇團奠基的作品,在香港原創音樂劇發展上是重要的一章,以香港淪陷的歷史背景建構時代氛圍,主角穿越時間見證傾城,〈夢未央〉的尾聲「只求命運讓我自己決定」可說是當時民眾的心聲。這次劇團同步完整出版劇本和樂譜,延續作品的生命力,在其30周年紀念來說更顯意義。

文字|陳國慧
第351期 / 2023年01月號
澳門

新興粉專「我不𠝹櫈」讓看戲觀眾大鳴大放

表演場館自9月份逐步解封,又偶爾用作臨時核酸檢測站,不論館方或劇團也都漸漸學會應變方式與工作節奏。大量製作從夏天延到秋冬上演,觀眾又回到往年應接不暇的狀況。 然而,近日討論度與關注度最高的,並非任何一個劇團的演出,而是臉書上一個名為「我不𠝹櫈澳門劇場與電影評論平台」的粉絲專頁。該粉絲頁於9月26日正式啟動,台長黃詠思是澳門劇評人及策展人,她不諱言這個粉專仿傚台灣「黑特劇場」與香港「劇場𠝹櫈區」粉專,希望讓觀眾看完演出有個門檻低、可匿名投稿表達感想的空間。雖然粉專號稱「刀下留人,用文字道出愛與和平。」事實上累積至今共149篇投稿中,仍是以負評為主。過去20年來,澳門劇場界一向跟評論之間保持相對沉默、看來友好的距離,「𠝹櫈區」文章毫不修飾、直陳恨愛的風格(偶爾帶點人身攻擊),突然掀起劇場界中的風暴,甚至在粉專成立不足兩天時,已有自稱「澳門資深專業劇場工作者」投稿「強烈建議刪除此專頁及停止任何匿名評論活動」,投稿刊登後即引來更多讀者關注及回應,劇場界也同時出現了支持、質疑的兩極討論。 澳門劇場評論向來被認為過於「溫和」甚至缺乏「公共討論」,過去於網上討論區/系留言版流行時亦出現過不少舞台表演相關的匿名發表平台,然而因漸漸變成演出宣傳區,再經歷自媒體和社群網站的興起,關注度便下跌至消失。這次「𠝹櫈區」所引出的觀眾表演,不只直接涉及台上演出的得失,也可檢視澳門劇場評論與演出團隊過去看似和諧互動或區隔的間係,其實是共構還是鴻溝?

文字|莫兆忠
第351期 / 2023年01月號
上海

上崑以全本《牡丹亭》迎接解封後的春天

近半年受到疫情政策所限,許多演出不得不推遲,作為滬上演出標竿的上海大劇院,先是重磅推出新編崑曲《重逢牡丹亭》,以倒敘雙夢的意象解構經典;接著政策全面開禁之際,上海崑劇團全力打造獻演了湯顯祖全本55齣《牡丹亭》,兩天3場長達8小時、上中下3本的接力演出,在上海大劇院掀起了觀演熱潮。上崑此時推動龐大的演出陣容,既顯現上座率和售票的限制逐漸鬆解,更意味明春的演出市場有望回溫,相較於其他臨時喊卡的劇團而言,全本版的公開彩排與順利上演,無疑是幸運且極具指標意義。 1999年上崑縮編35齣經典版的導演郭小男,此番再度執導,打出了「極致的回歸」美學理念,媒體和觀眾讚賞是傳承40年建團氣象、溯源經典崑曲之心、呈現精緻華麗之相貌。而嶄新的旋轉舞台,表演區域的四分割設置,不暗場、不使用二道幕,演員替代道具檢場人,轉場時自然過渡到下一場景無疑考驗場景調度與演出節奏的掌控,依循原作原汁原味使用集唐詩,更是首度現身也頗具古韻情調。 至於舞台上多媒體投影和小橋扶欄,甚至對於著名曲牌,不同程度的濃縮精減,尤其〈驚夢〉一齣中,流光溢彩的多媒體設計和滿台生輝的大花神嶄新造型,整個舞台的極致唯美和花團錦簇,引發了首演後種種對東方古典美學和現代視覺表達的熱烈討論,同時因為報紙、電視和網媒的宣發助力,有關上崑和全本《牡丹亭》獻演的熱議,竟然一夜間便達到數十萬人次的閱讀討論流量。相信如能維持熱度,借力在日後的演出裡,再度展現明代市井風情各個階層長篇史貌,上崑的非物質形象的藝術傳承,想必會走得更豐美圓滿。

文字|李翠芝
第351期 / 2023年01月號
北京

沉浸式戲劇在主旋律的另一端召喚疫後人心

雖然預期中共20大之後放寬防疫措施勢在必行,但一夜之間的解放,卻也使得表演藝術界欣喜得有點手足無措。這3年對民間表演藝術界的打擊沉重且徹底,疫情後能夠恢復到什麼程度尚待觀察,但這種關注市場機制的力量相對於國有院團的非市場目的的演出來說非常重要。這幾年國有院團的節目占據大幅被壓縮的市場,雖然在製作上有足夠的資源做到賞心悅目,但主旋律與紅色題材的清一色內容,就藝術觀賞及娛樂性而言,這種偏狹遠遠無法滿足觀眾的心理需求。 3年隔絕的心理反彈,就具體展現在沉浸式演出的體驗。沉浸式戲劇在疫情前就已經是最受關注的演出形式,創作者與製作方順應大勢的心理可以體會。「開心麻花」在2021年年初就推出了新空間系列喜劇,希望用不同於傳統劇場的空間,翻轉觀眾觀賞的體驗。首部作品《偷心晚宴》除了沉浸式體驗之外,也根據劇情設置了互動情景,讓觀演者代入角色,成為演出的一部分。這種方式見仁見智,端看文本與互動的機制是否為大多數觀眾認可。可惜的是疫情反覆無常,演出無法持續,迄今還沒見到真正有效的觀眾反饋和票房效益。但可以預見的是,處於主旋律與紅色主題演出光譜另一端的沉浸式演出,肯定將會承接疫情後觀眾對表演藝術的期待。 疫情後樂觀的估計,中國演藝產業的產值在2025年將達到680億元人民幣的歷史高點。疫情期間對表演藝術的出路有各種的思考與試驗,但囿於臨場體驗的本質,只能注滿對疫情結束的渴望,表演藝術會不會迎來報復性的消費,2023年上半年就可見分曉了。

文字|王泊
第351期 / 2023年01月號
首爾

業界呼籲以表演活動哀悼梨泰院踩踏事件

萬聖節前夕,首爾梨泰院一帶發生震驚國內外的大規模踩踏事故,造成嚴重傷亡。這是繼 2014 年4月「世越號」船難後,韓國再度經歷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也再一次葬送了許多無辜生命。 梨泰院踩踏事件發生後,總統尹錫悅於翌日宣布全國進入為期7天的哀悼期。由於遇難者多為10至20多歲的年輕人,年輕人熱中參與的各種活動主辦方,多數選擇自主性取消活動或延期。然而嚴重災害後的集體創傷,自然不是7天的哀悼就能夠痊癒,全國哀悼期過後,公演界仍呈現低氣壓,許多表演藝術工作者接連被告知演出取消或無限延期,生計大受影響。擔憂以停止活動表現哀悼將過度流於形式化,多名學者及業界相關人士紛紛提出建言,並發起表演形式的哀悼活動。 木浦大學國文系教授李京燁(이경엽)向媒體表示,在韓國固有的傳統習俗中,有許多以歌曲和舞蹈為社會共同體帶來安慰的儀式活動,例如珍島的傳統葬禮「Dasiraegi」(다시래기)是在喪家院子裡上演的話劇,透過充滿歡笑與神祇力量的劇情,互相安慰,一起走出悲傷。 複合文化空間「燕子茶房」(제비다방)自11月第2週至12月第4週,每週三舉辦「名為音樂演出的一種『哀悼』型態」系列活動,由多名音樂人接力演出,不收入場費及任何經費贊助。「燕子茶房」於活動說明中寫道「哀悼的方式因人而異,我們抵制壓迫音樂演出的行為。現場音樂並非音樂家的單向填充,而是演出者與觀眾透過相互溝通,成為彼此的力量。我們想告訴世人,音樂演出可以是一種哀悼的型態,我們和懷著相同信念,靠舞台維生的人們將繼續進行演出。」

文字|許景涵
第351期 / 2023年01月號
東京

資深製作人聯手以導師制培育新世代藝術行政

「Battery」是由在日本國內藝術節、劇場、團隊等累積豐富經驗的30至40世代製作人所企畫的人才培育計畫。本計畫以自由接案的藝術行政作為主要對象,希望提供直接諮詢與支持的網絡,育成下個世代表演藝術所需的人才。由於市面上充斥著各式講座形式的培育課程,「Battery」希望參與者將自己在職場所面對的問題與觀察,與業界的前輩共同討論並獲取建議。在日本,以導師制所進行的計畫相當少見,「Battery」則是受到台灣所舉辦的「PAMM 表演藝術國際人才實現計畫」影響而發起,從日本全國挑選出5位導生,試辦了第一年的導師班。 本計畫每位導生都配有主、副兩位導師,以兩週到1個月1次的頻率進行討論,內容從日常業務到職涯發展。採用兩位導師,是為了防止一對一的情況下容易產生的騷擾(harassment)結構,實際上也能藉由複數導師提供不同面向的意見。12月12日在東京舉辦的公開論壇中,參與者皆表示,導師班所提供的長期而正式的諮詢,讓平常只專注於解決專案問題的自由工作者,獲得更妥善的支持與溝通管道。同時,導師們也表示透過這樣的方式,反而能從導生中理解到年輕世代藝術行政人才所面對的問題。 「Battery」一詞,除了充電之外,在日文中也代表著棒球場上投手與捕手的組合。未來,為了讓這個計畫持續,除了需解決財務支援的問題外,維持導師人選的多樣性也非常重要。而在本計畫中,導師們必須具備相應的信賴關係,甚至是具備共同的基礎價值觀,才能夠在與來自不同背景的學員與其他導師之間,跨越世代地相互丟接球。

文字|新田幸生
第351期 / 2023年01月號
新專欄廣告圖片
薩克森自由邦

政府出資25萬歐元,協助民間劇院重建

今年11月,德國東部薩克森自由邦(Freistaat Sachsen)的格哈特-霍普特曼劇院(Gerhart-Hauptmann-Theater Grlitz-Zittau)因1場技術失誤,造成劇院舞台嚴重損壞,必須暫停部分演出關閉。為此,薩克森邦政府決議在例行補助款之外,再劃出25萬歐元特別經費,幫助該劇院重建劇院舞台。薩克森邦總理克雷默奇(Michael Kretschmer)表示:「我們不會置之不理,這裡必須繼續經營下去,這間劇院對地方的居民和他們的生活品質而言,非常重要。」 根據德國主流媒體《南德日報》與《時代週報》等報導,這間以德國文豪暨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格哈特-霍普特曼命名的劇院,擁有3個主要場地,定期演出音樂劇、戲劇、舞蹈與音樂會。其中位於格爾利茨市德米亞尼廣場(Demianiplatz)的劇場建築,完工於1851年,為該地區最重要的歷史建物之一。11月8日當天,因不明原因的技術操作失誤,觸發火災警報,啟動了自動灑水系統,短短幾分鐘內,舞台區域被數千升的水淹沒。 所有技術系統及舞台上的布幕、布景、器材和道具幾乎全數毀壞。 造成至少數百萬歐元損失。薩克森邦文化部長克萊普施( Barbara Klepsch)指出:「這筆經費應該能幫上忙,至少修復要舞台,讓一部分的演出能正常進行。」或者,至少暫時另擇場地演出。 格哈特-霍普特曼劇院並非像是政府經營的市立劇院,擁有長期穩定的營運經費,主要是在該地區的眾多地方協會與市民成立的基金會支持下,維持著盈虧自負的營運。由此事件也不難察覺,劇院在德國社會作為不可或缺的存在,以及民間與地方政府對其長期支持的力道,不因其是否有大師名作,而是因為地方民眾在生活上的需要。

文字|陳成婷
第351期 / 2023年01月號
紐約

影后義買草帽原是為百老匯募款盡力

「妮可.基嫚出價300萬買金鋼狼簽名帽!」的新聞前一陣子爆紅。原來是影后來紐約看休.傑克曼主演的音樂劇《The Music Man》,在謝幕時的義賣上喊出10萬美元高價買下澳洲同鄉在戲裡戴的草帽。 埋在新聞裡沒有說明或說不清楚的,是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義賣義買的情況發生,錢又到那裡去了?原來這是百老匯的年度例行募款,由公益組織「百老匯關懷╱工會抗愛滋」(Broadway Cares/Equity Fights AIDS)發動,讓該組織可以給因愛滋病而苦的劇場演職員提供醫療和生活的協助。 美國劇場界是愛滋病剛開始肆虐時最受打擊的一個族群,於是演員工會在1987年成立Equity Fights AIDS的自救單位,隔年製作人協會成立Broadway Cares,兩者在1992年合併並獨立,從此成為劇場界最重要的慈善機構,至今募款超過3億,除了直接提供援助外,還撥款全國超過400個團體做在地服務。 「關懷」的募款方式有Broadway Bares義演、9月的跳蚤市場給喜歡收集紀念品的戲迷挑寶,但一般觀眾最熟悉的應該是春秋兩季的戲院募捐,尤其是從萬聖節後到12月初,去看百老匯演出的觀眾大概都經驗過,演員在謝幕時請觀眾樂捐的訴求。 光靠觀眾投錢到紅色的樂捐桶裡成效有限,有的戲就會在台上義買像是簽名海報、道具等,這當然得看簽名者的名氣了,休.傑克曼即是此中高手,2009年他和007丹尼爾.克雷格合演《A Steady Rain》,6週募到150萬元,占當季總募款三分之一!其中最受歡迎的義賣物,是兩人在戲中穿的白汗衫!2004年他獨挑大梁《The River》也募到50餘萬。今年有同鄉的義助,看來募款又會破紀錄!

文字|謝朝宗
第351期 / 2023年01月號
巴黎

姬爾美可《森林》首度嘗試以經典繪畫為靈感之作

隨著舞者流動,漫步於羅浮宮,透過繪畫與體態開啟經典與當代的對話比利時編舞家姬爾美可(Anne Teresa De Keersmaeker)與新銳藝術家Nmo Flouret應巴黎秋天藝術節邀請,創造出獨一無二的現地表演《森林》(Fort)。 今年初冬,舞蹈為入夜閉館後的羅浮宮注入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活力.當遊客人潮散去,500名觀眾依照不同路線,分批走進占地5,000平方公尺的德農館(Denon).在11位舞者的帶領之下,遊歷30幅曠世巨作,共享一場跨越繪畫與肉身、靜態與動態、永恆與剎那的體驗。 《蒙娜麗莎》、《自由領導人民》、《梅杜莎之筏》這座《森林》不只林立著聞名遐邇的古典繪畫,風華正茂的舞者也穿梭其中.他們透過姿態,揣摩畫中人物的動作、姿態及神情,並運用動作擴延畫作的空間、線條與細節,打開觀眾的視野與感官。 姬爾美可並非首次在美術館空間呈現舞蹈作品,但《森林》卻是她第一個以繪畫為靈感的創作.面對德農館H型的建築結構,她特別邀請近年致力挑戰非典型空間演出的Nmo Flouret設計觀眾與舞者的動線,製造出構圖、景深、視角等多層次的變化.對他們來說,舞蹈與繪畫的連結不僅使畫作中的凝結場景與情境變得更生動,更同時提供宏觀與微觀的視角,激發各種賞析作品的方式. 除了姬爾美可,許多法國藝術家近期都紛紛走出黑盒子,在各式各樣的非典型場地實驗編舞創作的全新可能,無論是劇院的迴廊、後台、展場的地下室、大樓的停車場等.他們試圖運用空間變化及沉浸體驗,消弭舞台與觀眾的隔閡,營造出更直接純粹、更針鋒相對的觀演關係。

文字|王世偉
第351期 / 2023年01月號
倫敦

政府大刀砍補助,重擊倫敦多家劇院

去年11月初,英格蘭藝術委員會(Arts Council England)公布 2023-26 全國劇場機構補助申請結果,在業內掀起一陣波瀾。英國政府決定將補助分配至倫敦外的劇院與組織,喊出全國「升級」(level up)的口號,在此政策下,倫敦內不少劇院都大受打擊。 最讓人吃驚的是藝術委員會將英國國家歌劇院 (English National Opera )每年1,200萬英鎊的補助全砍,並要求全體歌劇院得從倫敦搬至曼徹斯特,才會再考慮將其納入「國家投資組合組織」(National Portfolio Organisation )內予以補助。另位於倫敦的3間劇院:丹瑪倉庫劇院(Donmar Warehouse)、漢姆斯迭特劇院(Hampstead Theatre)和蓋特劇院 (The Gate Theatre),也都面臨補助全砍並移出國家投資組合組織的困境,其中蓋特劇院的收入有 45% 來自政府補助,這個決策對該劇院來說是極大打擊。 漢姆斯迭特劇院位於倫敦西北邊的瑞士屋(Swiss Cottage),60幾年來都以只製作新劇本(new writing)為主軸,有鏡框式主舞台與地下室黑盒子兩個演出空間。特別是黑盒子劇場培養出許多目前活躍舞台與影視界的劇作家,導演米契爾(Katie Michell)去年就在此與劇作家華特森(Rebecca Watson)共同創作1齣以聽覺為主的戲,廣受好評。但在政府補助遭全砍後的1個月,漢姆斯迭特決定改變其劇院走向,未來將主打重製演出(revival),而其藝術總監席爾伯特(Roxana Silbert)也決定在劇院調整方向之際辭職。 與不少業界專業人士相同,筆者對藝術委員會的做法持懷疑態度。政府的做法是將倫敦戲劇發展的主幹上砍下幾根樹枝,用以刺激其他地方森林的生長,但這過於簡化與粗暴的政策,徹底忽略在英國全國戲劇的複雜生態中,一切都緊密相連的現況。這截長補短的簡單思考,可能對英國劇場造成更大的長期傷害。

文字|林大貂
第351期 / 2023年01月號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創作,在自我實踐與辯證之間

記麵包傀儡劇團演出《天啟反抗馬戲團》

麵包傀儡劇團(Bread and Puppet Theater,以下簡稱為BP),1963年由紐約曼哈頓的迪蘭西街發跡,最後落腳於佛蒙特州葛拉佛鎮。明年,2023年將走入第60個年頭。(註1) 進入21世紀,BP愈來愈展現獨特且重要的意義,不只在於環境劇場或是地景劇場進程與體現的里程碑;而是跨越半個世紀,始終以獨立經營的方式,保持創作的自主性與自明性。在農村小鎮的農場裡,抵抗資本主義下的商業主流分工異化下的單向度劇團。在所有的創作上並安裝著反戰、環保及支持人權的感知器,並且將這樣的精神與意識分株分火到歐洲、拉丁美洲、亞洲或是中東。 人間百態的歡宴 2022年8月底,BP完成《天啟反抗馬戲團》(The Apocalypse Defiance Circus),展開全美的巡迴演出。即便疫情洶洶,也沒有打斷年度性演出,所有操作與演出者日日都做試紙檢測及戴著口罩,並在公共用餐與觀賞區域都以粉紅色小旗標示位置。 開演前1小時,馬戲圈旁有旁秀(side show)演出;此次由即將邁入80歲的艾咪.川普特(Amy Trompetter)(註2)偕山姆.威爾森(Sam Wilson)以潘趣和茱蒂偶戲(Punch Judy)及翻圖說演(Cantastoria)(註3)形式演出布萊希特詩作〈老子流亡途中著《道德經》的傳說〉(Legend of the Origin of the Book Tao-Te-Ching of Lao-Tzu's Road into Exile)。 伴隨著愈益響聲的銅管樂聲,鬧熱樂音暖場,大人和小孩揮舞著彼得.舒曼(Peter Schumman)創作的木刻版畫所印製的旗幟並擁簇著洗衣婦形象的大傀儡。戴著星條旗高帽和服裝地主持人高聲宣告「先生女士們,歡迎來到天啟反抗馬戲團」(Ladies

文字|劉仲倫
官網限定報導  2022/12/24
檳城

全新藝文園區COEX發揮共用共融精神

集工作室、圖書館、放映與表演場地於一身的Community Experiment(簡寫為COEX)是檳城最新的藝文園區,創辦人梅志雄本著共用與共融的精神,重新改造1個廢置多年的鐵廠舊址,除了作為其建築事務所之用,還騰出其他空間來讓藝文愛好者交流。自今年9月9日啟動以來,不斷有活動登場,從「活聲聲音樂節」、「島讀雜誌展」、「共思社流動圖書館」、「療癒藝術節」、本地私房菜到茶藝分享會等等輪番登場。期間還放映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迷航》,並邀請來自香港的導演李哲昕與觀眾映後交流。 這裡除了有如貨倉般寬敞的室內建築,還附設放映與閱讀空間,所有座席、長桌和書櫥都由松木打造,和室外的草坪形成大自然的人文景觀。目前入駐的咖啡廳、漢堡專賣店已經開始營業,檳城唯一的社區報《城視報》亦在此設立工作室,以姐弟共騎壁畫成名的立陶宛畫家Ernest Zacharevic也把自己的畫室搬來這裡,讓藝文氛圍更加濃厚。未來兩個月將有《城視報》策劃的書展和系列講座、佛教青年音樂會、本地音樂人「大費周張」的演唱會等,充分開發這個園區的各種潛能。 難得的是,COEX和檳城著名的藝文據點Hin Bus Depot為鄰,彼此互通,在策劃節目上互相照應,為檳城喬治市提供一個完善的活動場地。創辦人梅志雄本身是馬來西亞十大建築師,由他規劃的這個藝文園區走的是各種CO(合作)和EX(實驗)的路線,只要是和藝文有關,各種提案都可以考慮,開放式的管理方針,將會讓COEX的未來充滿各種可能性。

文字|陳偉光
第349期 / 2022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