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orld
國際

《狐花—葉不見冥府路行》中飾演萩之介的中村七之助。(松竹株式会社 提供)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跨界編劇的新審美及市場性

京極夏彥的首部歌舞伎劇本《狐花—葉不見冥府路行》

松竹株式會社於今年8月於東京歌舞伎座推出了新編作品《狐花葉不見冥府路行》(以下簡稱《狐花》),主要演員包含多位歌舞伎名角,如松本幸四郎、中村七之助、中村勘九郎、中村米吉、市川染五郎等。而令人矚目的是,這部作品邀來日本重量級推理小說家京極夏彥擔綱編劇,這也是他首度執筆編寫歌舞伎劇作,改編自他自己的同名小說。 京極夏彥經常由日本神鬼妖怪和古代傳說中取材,觀眾層面寬廣,作品大多有中文版發行。代表作之一的《百鬼夜行》主人翁為中禪寺秋彥,歌舞伎《狐花》男主角就設定為中禪寺秋彥的祖父中禪寺洲齋。「狐花」便是花葉永不相見的「彼岸花」,其他別名很多,結合劇情用於場次名稱的有死人花、墓花、蛇花、幽靈花、火事花、地獄花、捨子花、狐花。 劇情講述,因為看到許多彼岸花跟神秘的美貌青年鬼魂出現,嚇得商家女實彌亂刀殺死父親,另一商家女登紀放火燒房子也讓其父葬身火窟。奉行官家中女僕阿葉也被驚嚇成病,不久失蹤;小姐雪乃更是癡迷尋找美男幽靈,被父親上月監物禁足。 精通陰陽道的修行者中禪寺洲齋受邀到奉行官所解決鬧鬼謎團,揭穿了25年前一樁慘案。原來上月監物跟手下的場佐平次夥同親信扮成蒙面搶匪,洗劫家底豐厚的信田家,進行滅門,並抓走女主人美冬並將她囚禁4年,生下一對龍鳳胎,美冬託人將兒子秘密送出上月家,再伺機跟女兒逃跑,不料仍然被的場佐平次追回,上月監物更因愛生恨,殺死美冬,把女兒雪乃當成美冬替身一樣嚴厲管教。但其實,實彌跟登紀的父親都是當年滅門慘案的幫凶,而實彌跟登紀又跟阿葉共謀毒殺了她們迷戀的美男子萩之介。上月監物萬萬沒想到有個兒子流落在外,被賣入訓練女形演員兼男娼的「陰間茶屋」,正是那不男不女,不人不鬼的萩之介 開演前,舞台到觀眾席先是一片黑暗到伸手不見五指,與歌舞伎觀眾席一向明亮的傳統相違;但這一片黑,卻很快就把觀眾帶入幽冥神秘的世界。滿台彼岸花跟高大鳥居,神秘魔幻之餘,運用旋轉舞台製造出影視界使用軌道拍攝的畫面感,讓觀眾看清楚演員表演。旋轉舞台也在換景時中搭配演快速換妝,製造出角色身分的男女難辨、人鬼難分。大片竹林,一層一層左右分開,則有主觀鏡頭隨演員推近舞台的效果;燈光帳幕製造出火光衝天,梁木坍塌,煙霧瀰漫,也極具火災慘烈的寫實感及衝擊力。

文字|江佩玲
官網限定報導  2024/10/18
新加坡

兩平台推出培育編劇計畫,打造劇場創作未來

野米劇場新設立了「文藝部門」,今年推出一項嶄新平台「New Now」(作者譯:「此時新劇」),旨在培育新劇本創作,為新創作提供演出機會。「此時新劇」公開徵集新劇本,獲選的劇本將受委約在野米劇場內呈現演出。為「此時新劇」打頭陣的是編劇Laura Hayes的新劇本《潛》(Dive),講述情人間的虐待關係,於9月份在野米劇場的小工作室演出。Laura Hayes是資深演員╱劇場人,可見「此時新劇」未必聚焦在年輕編劇,任何對創作劇本有興趣的劇場人皆可參與。 而另一培育年輕編劇的平台,則有「42新劇中心」(Centre 42)的Playwright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Residency(編劇專業發展駐留計畫),此計畫於2022年開始,今年邁入了第二階段。這項計畫的基本理念是培育編劇,而非僅僅培育一個新作品或一次新創作。在駐留期間,編劇們都必須定期聚集、討論、創作、反思,引領他們建立自己的觀點,挑戰並發展自己的能力。今年9月,參與第二階段的新編劇們進行了他們的第一輪對外演讀,主題是「打破事物」:如何「打破」舊習慣、打破對寫作的恐懼、打破固有的劇本創作形式,探索新領域。

文字|梁海彬
官網限定報導  2024/10/13
檳城

兩大全國賽接連上陣而至 舞台新生代彙聚檳城

馬來西亞歷史最悠久的全國中學華語戲劇比賽,和目前碩果僅存的「金鋒獎」全國創作歌曲觀摩賽,今年竟然不約而同地相隔一天在檳城舉行,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出現,最終都在全場爆滿的情形下圓滿落幕。 創辦於1989年的全國中學華語戲劇比賽今年邁入第33屆,一度因疫情而停辦3年,去年底復辦後反應熱烈,今年提早在9月21日舉行。來自全國11支隊伍齊聚檳州大會堂角逐,吸引超過1200名觀眾捧場,門票早於比賽前兩週售罄,重現疫情前的盛況。 檳州大會堂是正規大舞台,對中學生而言充滿挑戰,每支隊伍呈現不超過25分鐘的表演,今年的題材不拘一格,橫跨死亡、抗爭、冒險、會考、親情、追夢、自閉、文化、青春、時事、排演等內容,手法包羅萬有。最後經過電影導演李勇昌、影視劇演員翁書強、戲劇學者沈國明博士、資深劇場演員陳美潔和林佳佳等5位評審長達一小時半的討論後,由檳城鍾靈國中的《男孩與老爺爺》脫穎而出,囊獲7個獎項成為本屆大贏家。該劇以輕鬆明快的喜劇手法反思國內最近發生的杯葛速食店事件,一舉拿下常年杯、最佳戲劇金像獎、最佳導演、最佳劇本、兩項優秀演員獎和觀眾票選最受歡迎戲劇獎。值得一提的是,檳城韓江傳媒大學學院首次為金像獎和最佳導演得主贊助獎學金,提供得獎者更多升學選擇與機會。

文字| 陳偉光
官網限定報導  2024/10/12
法蘭克福

《魔法女僕》 以舞蹈反思女性僱傭移工的身體凝視

歷經兩年的發展,菲律賓編舞家伊薩.江森(Eisa Jocson)與斯里蘭卡舞者維努里.佩雷拉(Venuri Perera),於9月中在德國法蘭克福的莫索頓藝術中心(Knstler*innenhaus Mousonturm)發表新作《魔法女僕》(Magic Maids),之後即展開到柏林、漢堡、維也納、洛桑、新加坡等11個城市的巡演。 江森的創作向來聚焦於與身體有關的勞動服務產業,如2018年臺北藝術節演出的《猛男之舞》(2013),即是將菲律賓夜店的猛男舞蹈轉化於她自身的女性表演身體中,叩問在色情行業消費行為下刻意建構的男子氣概。 其他作品則有也以馬尼拉鋼管舞女為題的《鋼管舞者之死》(2011)、以在日本當色情藝妓的菲律賓女子為題的《女公關》(2015)和以在香港迪士尼樂園演出幸福童話世界的菲律賓群舞者為題的《公主煉成記》(2017)等,在每個作品裡,她都以娛樂產業的凝視和反凝視放在她自己的身體上,在劇場脈絡中呈現。

文字|彭靖文
官網限定報導  2024/10/06
首爾

兩大舞蹈節慶 夏末接連登場

由韓國兩大民間舞蹈推廣組織「創舞藝術院」(Changmu Arts Center)和國際舞蹈委員會(CID-UNESCO)韓國本部分別主導的「創舞國際公演藝術節」(Changmu Performing Arts Festival)和「首爾世界舞蹈慶典」(SIDance)於夏末接連登場。 「創舞國際公演藝術節」今年邁入第 30 屆,包含 5 部國外邀請作品在內,將於世宗市藝術殿堂(Sejong Art Center)和Arko藝術劇場(Arko Arts Theater)等地上演 24 部舞作。今年為第27 屆的「首爾世界舞蹈慶典」則將於 9月初起,在大學路藝術劇場(Daehakro Arts Theater)、西江大學瑪麗廳(Sogang University Mary Hall)、恩平文化藝術會館(Eunpyeong Culture Arts center)演出包括 8 部國外邀請在內的 35 部作品。 「創舞國際公演藝術節」的主辦人金梅子(Kim Mae-ja)有「韓國創作舞蹈教母」之稱。她在 1992 年設立「創舞藝術院」,致力於發掘新進編舞家、舞蹈教育和演出推廣。而「創舞國際公演藝術節」的舉辦,目的是透過與國外舞團的交流,探索韓國舞蹈在國際舞台上的立足之地。「創舞國際公演藝術節」曾於 2007 至 2008年因預算問題而中斷,2009 年與議政府藝術殿堂(Uijeongbu Arts Center)共同主辦,正式宣告復出後,開始將部分演出場次移至首都圈以外的多個城市,期盼與更多觀眾見面。

文字|許景涵
官網限定報導  2024/09/28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虛實中總是眾生

何曉玫與《林相繽紛》在2024德國威瑪藝術節

2024年的德國威瑪藝術節(Kunstfest Weimar)於8月21日至9月8日間在圖林根自由邦威瑪市( Weimar, Freistaat Thringen)舉行。應德國策展人羅弗.漢默克(Rolf C. Hemke)之邀,MeimageDance舞團與作品《林相繽紛》於今年的威瑪藝術節演出。這部融合虛擬實境(VR)與現場舞蹈的作品,以台灣民間傳說「林投姐」(註)為靈感,透過數位擬態與舞者的肉身相,為歐洲觀眾帶來了一次跨越死生與虛實邊界的震撼體驗。 作為德國最具影響力的現代藝術論壇之一,本屆威瑪藝術節以「Wofr wir kmpfen」(我們為何而戰?)為題,意圖引發觀眾對於過去幽靈如何影響當下的深思。在這個藝術節中,「幽靈」象徵當前歐洲社會、政治、經濟所面臨的拉扯與撕裂,是歐洲懷疑主義的幽靈,也是族裔民族主義的幽靈。這些主題在藝術節結束後,將隨著《另一個俄羅斯 The Other Russia》巡迴展繼續延伸,該展覽展示了人權組織MEMORIAL對抗史達林暴政、爭取民主俄國的影音記錄。 而在眾多隱喻的「幽靈」中,MeimageDance舞團的「林投姐」是藝術節上唯一「具象化」的靈魂。在威瑪國家戲劇院的黑盒子實驗劇場(Studiobhne),《林相繽紛》打破了觀眾與舞台之間的傳統界限。藝術總監何曉玫邀請觀眾進入表演空間,圍坐在舞台中心的米堆旁。昏暗中,隆起的米丘掩埋著即將揭開之事。「民間流傳的鬼故事常常反映社會問題,揭示集體恐懼與內疚的心理。」藝術總監何曉玫說:「林投姐的故事寄託了早期女性的困境,她的存在只能通過普世價值的凝視來得以認可。」 演出的前半段,觀眾透過VR錄像見證象徵林投姐的舞者身體在百劫後獲得釋放。她的形象巨大如地景,但近距離觀看時,只能捕捉到斷片的紋理,難以辨識全貌。VR技術讓觀眾同時感受到空間的縱深與廣度,創造出新的凝視。「台灣的民間信仰裡,人跟神的界線是彈性的。人可能因功德成神,也可能因成鬼作亂而被立廟安撫、祭祀......COVID-19疫情肆虐時,我對劇場藝術依賴實體場域的脆弱性曾感到焦慮。劇場容易因現實因素的劣變而被犧牲。這促使我首次嘗試以VR形式創作。在錄像中,舞者不會老去,也沒有生理條件的改變,時

文字|陳安吉
官網限定報導  2024/09/24
名古屋

導演天野天街逝世,三度重製新版《太陽》依原計畫巡演

少年王者舘劇團團長、日本知名劇作家暨導演天野天街於2024年7月7日因肺癌逝世,享年64歲。他於1982年在名古屋成立「劇團少年王者」,並於1985年改名為「少年王者舘」。天野天街的作品以充滿詩意且豐富的懷舊色彩為特色,獨特的創作風格吸引了眾多粉絲,過去曾以短片《Twilight》獲得德國及澳洲電影節的最高榮譽,展現其在不同領域的創作才華。 由於天野導演的逝世,原訂於7月至8月在愛知、東京、京都、高知演出的作品《太陽》(Soleil)並未能由他親自完成導演。本次演出為基於天野導演遺留下的劇本構想及過去的演出記錄,由演員和劇團相關人士所共同完成的重建版本。7月中旬,劇團於官網公告訃文,同時宣布演出將照原定計畫進行,但因場地限制,謝絕所有獻花及供品。本次演出的《太陽》一作,是在1998年首演、2003年再演後,三度演出的最新版本。天野導演曾表示:「因為劇團有很多新成員加入,自己也思考在病痛後重生的狀態。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這次《太陽》重新披上了一層初生般的外衣,展現了『死亡與重生』的主題,讓我覺得現在就是重演的最佳時機。」 「雖然不太能夠完全理解,但覺得非常震撼。」是觀賞天野天街作品後的觀眾最常表達的心得。天野導演擅長以大量運用語言遊戲的台詞、配合個性化的舞蹈,加上巧妙運用影像和音響來創造獨特的世界觀,而這些在細節上的縝密計算,也成功在觀眾心裡留下奇妙的化學變化。此外,他同時也是一位職業插畫家,以特殊的繪畫天賦,幾乎親自手繪了所有自己戲劇作品的海報,同時也涉足唱片與書籍封面的設計,並創作漫畫。相對於本人害羞內向的性格,色彩繽紛的插畫作品被視為他「逃離」的一種方式。天野天街的過世,在日本戲劇界造成衝擊,也引發相當多的討論,讓劇場人士與觀眾感到萬分惋惜。

文字|新田幸生
官網限定報導  2024/09/22
無限卡福利廣告圖片
曼谷

曼谷國際兒童劇場藝術節 帶著孩子「跨越臨界點」

兩年一度的「曼谷國際兒童劇場藝術節」(Bangkok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Theatre Festival,BICT)8月1日至11日在曼谷登場。曼谷國際兒童劇場藝術節自2016年創辦以來,目標在於帶進世界各地不同形式的表演藝術,希望透過劇場,讓兒童更了解這個世界,同時促進創意和跨文化的連結。 今年的曼谷國際兒童劇場藝術節主題為「跨越臨界點」(Cross the Threshold),旨在於透過不同的表演形式和內容,挑戰大小觀眾內心對於藝術的想像。

文字|呂小珊
官網限定報導  2024/09/21
倫敦

報考藝術的中學生銳減 各大組織憂心藝術教育未來

自 2010 年以來,英國 GCSE考試(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中等教育普考,類似台灣的國中會考)選擇報考藝術科目的學生銳減了近半,其中表演藝術和舞蹈科目今年報考的人數下降幅度最大。 最近英國公布了 GCSE 考試成績,根據「藝術復興運動組織」(Campaign for the Arts)的最新分析顯示,今年GCSE 藝術科目的報考學生人數下降了 47%,這是自 2010 年以來的最低報名比例。相較去年報考人數,表演藝術和舞蹈科目下降了 7%,從數字看來,過去 15 年來的下降趨勢逐漸趨緩,但藝術復興運動的總監甘柏(Jack Gamble)表示,持續下降的數字依舊令人擔憂,這個結果直接顯示了國家藝術政策資金不足,政策本身也被系統性地低估,這在全國的公立中等學校(state funded schools)裡特別顯著。 報考人數急劇下降背後有許多因素,《學校的藝術:未來的基礎》(The Arts in Schools: Foundations for the Future)(註)在最近一份報告裡得出的結論是,從小學藝術老師的招聘及藝術老師的訓練與養成都缺乏國家協助即可看出,在學校教育的每個階段,藝術都處於不利的地位。學校目前科目的評估制度不適用於藝術學科,另外也因藝術被視為較低層次的學科,資源分配時藝術學科往往遭到排擠。這也造成了公私學校極大的差異,在私立學校裡,藝術學科十分受到重視。

文字|林大貂
官網限定報導  2024/09/15
紐約

轉型變裝皇后夜總會,沉浸式的《貓》起死回生?

誰會預料到今年夏天紐約最熱門的表演,是安德魯.洛伊.韋伯備受嘲弄的《貓》(Cats)?而且這個表演(Cats: "The Jellicle Ball")不在百老匯,甚至也不在哪個以前衛表演知名的外百老匯劇場,而是在下城世貿中心911遺址上所建、最新的帕爾曼表演藝術中心(Perelman Performing Arts Center)! 《貓》似乎不需要重新引介到觀眾的意識裡,原來的製作在倫敦演了21年,紐約演了18年,至今仍是兩地最長壽的音樂劇之一,在德國和日本也都有長壽製作。原導演崔佛.努恩(Trevor Nunn)改裝演出的劇院,讓觀眾感覺是置身於垃圾場裡,對許多觀眾來說,這是他們第一次接觸到所謂的「沉浸式演出」。 但許多評論家和圈內人一直都有點看不起《貓》,認為它純粹是譁眾取寵,風格多樣的歌曲是「大雜匯」。韋伯就詩人艾略特給他的孫子女寫的催眠詩譜成歌串成戲,當時就受到智慧財產權的嚴格限制,基本上沒有故事(這部戲沒有掛名的編劇),只好說是一群流浪貓每年一晚來選后,後來也大大減少了重新想像這個作品的可能性,2019年的電影版票房口碑兩失利,似乎證實了《貓》的局限性。

文字|謝朝宗
官網限定報導  2024/09/14
北京

鼓樓西劇場推出獨角戲劇節 堅守戲劇表演的樸實本質

今年最具話題性的連續劇之一《玫瑰的故事》,意外地讓很多人對「策展人」這個身分好奇,進而趨之若鶩。近幾年中國在博物館及美術館方面的策展水準確實讓人刮目相看,這是旅遊與文化聯動政策推行的成果,也因此藝術策展人的需求也大幅增加,隱然已形成一門行業。相對的,表演藝術的策展則弱了許多,究其原因,表演場館的營運思維普遍停留在場地使用,只關注引進節目、行銷票房,未曾想過從內容上樹立場館品牌形象(北京國家大劇院是唯一例外);至於數量愈來愈多的音樂節和戲劇節,內容則大多拼拼湊湊,只要有幾個大咖或好的節目坐鎮,市場回饋不要太難看就好。表演場館與藝術節缺乏策展意識,只把表演藝術視為商品,忽略藝術價值與推廣的責仼,這種現象是中國表演藝術發展長久以來最大的隱憂。因此,9月即將亮相的「鼓樓西第2屆國際獨角戲劇節」讓人眼睛一亮。

文字|王泊
官網限定報導  2024/09/08
香港

舞台搭建擬推三級制 諮詢不足引發業界憂慮

兩年前,在香港體育館舉行的Mirror演唱會發生LED螢幕墜落事件,受傷的舞者至今仍然在漫長的康復路上慢慢前行。螢幕墜落事件當時引起業界很多討論,如製作成本如何影響工程質素、外判員工是否有足夠的專業知識、監管的程序如何在安全與創意之間平衡。政府在去年開始就場地和舞台搭建的安全擬定守則,近日就再提出方案,由原來去年建議的、根據舞台的懸掛系統設計、懸空高度和負載分成的四級(由簡單至複雜)規格,改為三級。然而兩次的建議內容,舞台製作業界包括香港戲劇協會和香港舞台技術及設計人員協會都分別提出疑問,並在社群媒體上發布,期望引起關注。

文字|陳國慧
官網限定報導  2024/08/31
澳門

澳門舉辦首屆兒童藝術節 擦亮城市的「金名片」?

澳門特首賀一誠去年在《澳門特區政府2024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中,提出致力於建設「演藝之都」,果然今年從1月開始就演藝節慶不斷,單是官方主辦的就有1月份的「澳門城市藝穗節」、3月份的「2024澳門國際幻彩大巡游」、5月份的「澳門藝術節」和7月份的「學界青年慶回歸大匯演暨國際青年舞蹈節」。另外,就是從中國內地演藝機構來澳舉辦的「澳門國際喜劇節」、「第4屆粵港澳大灣區中國戲劇文化節」。 其中由澳門文化局主辦的「澳門國際兒童藝術節」屬首次舉辦,演藝節目集中在7月至9月份,展覽部分則至10月下旬才結束,可說是節期最長的官方演藝節慶。文化局長梁惠敏在兒藝節的新聞發布會中提及,首屆兒童藝術節設有45項活動及演出,總場次逾一千場,包括「國際級的表演藝術、百老匯音樂劇、藝術展覽、電影展、大型戶外裝置、藝術營、大師班、工作坊及藝術嘉年華」等項目,當中有百老匯國際音樂劇場《安妮》和北京故宮博物院首部兒童音樂劇《甪端》等大型演出。並表示初步估計國際藝術節的預算是3000萬澳門元。比起今年5月份、同樣由文化局舉辦,共42項活動及演出的「第34屆澳門藝術節」的總預高出近500萬。梁惠敏在致詞中指出,首屆澳門國際兒童藝術節是「全新的演藝節慶品牌」,希望擦亮澳門作為國際大都市的「金名片」。她表示文化局以往也有舉辦以兒童、青少年為對象的活動,「但內容不夠全面」(註1)。事實上,過去文化局轄下澳門文化中心每年暑假期間亦會舉辦一系列以兒童及少年為對象的演出和工作坊等,而澳門藝術節每年也都有一定數量的兒童劇演出。2015年台灣劇場工作者張吉米擔任澳門藝術節特約劇評人後寫道︰「說到單一化,澳門藝術節在類別上就顯得豐富許多,不但有新穎的年輕節目,也有戲曲節目以及兒童節目,這樣的節目組合對於觀眾在藝術上的教育是相當有幫助的。對比於台灣的『臺北藝術節』就不太可能看到兒童節目,因為那只會在『臺北兒童藝術節』出現,同樣的,兒藝節的觀眾也就很難接觸藝術節的節目。」(註2)其實看看香港藝術節,也少見兒童節目出現。不過,箇中緣由可能是因台北有「兒藝節」,而香港也有舉辦經年、以兒童及親子節目為主的「國

文字|莫兆忠
官網限定報導  2024/08/25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
上海

實體演出如火如荼,線上戲劇瀕臨死亡?

2024已過半載,伴隨著多年未遇的高溫,江浙滬的演出市場一片紅火,上海亞洲大廈和大世界等演藝新空間幾乎人滿為患,杭州和蘇州等地的小劇場+大商廈構建成的文旅融劇場模式也是夜夜笙歌。上海經典版的《劇院魅影》早已開啟數月巡演模式,浙江的沉浸式越劇《新龍門客棧》票已售到年後 整個實體演出市場可謂是亂花漸欲迷人眼,吊詭的是,近年來一直成為關注焦點的線上戲劇演出卻悄無聲息,甚至傳出了一種瀕臨死亡的氣息。 曾幾何時,網路戲劇、線上演出等等從歐美名劇到各地戲曲,都在嘗試戲劇和網路全新的融合發展,報紙電視媒體已在呼喚一場劇場革命的急速到來,線上戲劇業已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 但是很多戲劇愛好者在不經意間卻發現,自己已好久沒看線上的演出了,即便今年還有一個這樣的演出在這炎夏的時節堅持著。然而正是這次演出,卻昭示了線上戲劇演出已經陷入了一條沒有生機的死胡同。上演這場演出的是一位在抖音擁有近60萬粉絲的音樂劇女演員,她在兩年前就進行了首次付費直播音樂劇《童話深處的秘密》的演出,票價為29.9元。儘管是網紅演員,但演出的效果卻乏善可陳,當晚直播流量最高時也僅八百餘人而已。 今年她捲土重來,帶來了一齣獨角直播音樂劇《陌生女子李易安》,門票19.9元人民幣。不過在整個演出過程中,即時線上人數從直播開場時的約四百多人,到最高峰值時充其量也只有七、八百人。即便這些都是付費的觀眾,本場的票房收入也僅5位數出頭。更悲催的是這部劇的直播卻遭遇了技術方面的問題,導致有無買票其實都能觀看。主創無奈選擇了退款並發布道歉影片:聲明今後這部劇在網路上的播出一律免票。 平心而論,這部劇孵化於音樂劇領域的頭部帳號,彙集了業界多位專業人士的心血,經過多年的打磨,品質並不俗。但即便沒有發生直播技術問題,和上次線上演出一樣,它依然沒有吸引到足夠多的粉絲和流量,沒有流量,就意味著沒有盈利,沒有盈利,則無以為生;單算經濟賬的話,這次線上演出已經生不如死了。 從另外一個層面也傳來了不祥的消息。作為中國最大的演出商,保利院線集團旗下的保利雲劇院曾擁有200多部正版免費表演藝術影片資源,如今也已經到期下線了,一度希望能透過線上表演藝術的直播和上映,帶來演藝市場平台紅利的願景

文字|李翠芝
官網限定報導  2024/08/24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翻轉以往結局 打造「非中國」的異域幻境

德國威斯巴登黑森州立劇院的新製《杜蘭朵》

德國威斯巴登黑森州立劇院於今年4月中旬推出的歌劇《杜蘭朵》,首演後引起了各家媒體的一致讚賞,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這個版本特有的新結局,與現存普遍演出的3種版本截然不同。5月初,劇院的戲劇構作門德(Constantin Mende)受訪述說了發展新結尾的歷程。 「這要從大約4年前開始講起。當時的前任劇院總監勞芬貝格(Uwe Eric Laufenberg)聽了一場由作曲家兼指揮甘佐(Yoel Gamzou)花了10年完成的馬勒第10號交響曲(馬勒在去世前並未完成)後大為驚豔。聽完後,勞芬貝格立刻跟甘佐說『還有一個作品等待結局被完成,那就是《杜蘭朵》』並問他是否願意擔任該作品的音樂總監,甘佐答應了。」門德說。 戲劇構作門德、作曲家甘佐和歌劇導演克爾克(Daniela Kerck)的討論從大約3年前開始,他們想嘗試回答一個音樂史上未能被解答的疑問:浦契尼在去世前有好幾年的時間,看似時間十分充裕,但為什麼到死前都沒能完成《杜蘭朵》最後一幕的結尾?在研究過程中,他們發現《杜蘭朵》裡柳兒自殺的情節與浦契尼家中年輕女僕曼弗雷迪(Doria Manfredi)自殺的事情之間,似乎有些隱晦的相似性。柳兒是為了保護王子的生命,寧願尋死也不願在公主面前說出王子的名字,曼弗雷迪則是無故被浦契尼的太太栽贓,指控她與浦契尼有染並四處宣揚,使她身敗名裂。她最後選擇自殺,並在死前堅持不透露浦契尼實際上是與她的表姊有染,她只是代為傳遞情書。

文字|彭靖文
官網限定報導  2024/08/18
新加坡

劇場呈現LGBT+議題,引領觀眾思考弱勢族群處境

配合「同志驕傲月」,野米劇場於6月份呈現原創劇《TRANS:MISSION》。這是新加坡首部由跨性別人士以集體創作的方式編寫並演出的紀錄劇場。《TRANS:MISSION》先是於今年1月份在新加坡歌德學院的「136 GOETHE LAB」實驗平台呈現,野米劇場的常駐編劇亞非言(Alfian Saat)擔任該劇的劇場構作,由年輕的跨性別劇場工作者Medli Dorothea Loo 自編自導,透過不同世代的跨性別人士的口述記錄,探討他們在新加坡生活所面臨的種種挑戰。 《TRANS:MISSION》的緣起與一起社會事件有關。2021年1月,一位跨性別高中生在網上指責學校干預她的荷爾蒙治療;教育部則在聲明中否認一切指控,這起事件引發了公眾議論。5位男女於是在教育部外舉標語牌,希望教育部長能讓LGBT+(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者)學生在安全及受支持的環境下學習,並呼籲公眾終止對LGBT+群體的歧視。在新加坡,和平抗議被視為違法行為,於是其中3人因為繼續留下舉標語牌而被警方拘捕。 也是在6月,新加坡國際藝術節委約呈現原創劇《The Prose and the Passion》。編劇哈里斯.沙瑪與導演張子健根據20世紀英國作家愛德華.摩根.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的作品與愛情史為創作起點,探討LGBT+議題,談及新加坡首位進行性別肯定手術的跨性別者。故事圍繞一個文思不暢的作家如何開啟想像與E.M.福斯特展開一場跨世代、跨種族的對話,由此探討愛與文學的真諦。

文字|梁海彬
官網限定報導  2024/08/11
檳城

新團隊接手轉型小而美,今年「喬治市藝術節」卻風波不斷

喬治市藝術節(George Town Festival)是檳城州政府慶祝喬治市入遺的常年慶典,自2010年開始舉辦至今已邁入第15個年頭。過去5年負責承辦藝術節的TLM Event基於合約到期,今年開始改由競標成功的科聖媒體接手策劃,由張曉晶擔任製作總監的新團隊主要由檳城劇場人組成,並邀請來自吉隆玻劇場的鄧壹齡出任藝術總監一職,將負責承辦今年和明年的喬治市藝術節。 由於州政府的撥款從2018年巔峰時期的450萬馬幣,逐年縮減至如今的150萬,新團隊決定把過往長達1個月的慶典精簡化,濃縮成為期10天的節目,從7月21日進行到28日,以「此時.此地」為主題,試圖打造一個「小而美」的精緻藝術節。在經費有限下,仍邀請了來自台灣、泰國、印尼、義大利、保加利亞、哥倫比亞、美國、立陶宛等國外表演團體和藝術家參與盛事。這次的藝術節共有戲劇、舞蹈、音樂、影片、視覺展覽、雕塑裝置、走街遊行等80項活動,其中53項是本地藝術工作者的作品。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包含不少木偶戲演出,成了今年一大特色。

文字|陳偉光
官網限定報導  2024/08/10
巴黎

面對極右勢力崛起,左派藝文人士自亂陣腳?

6月初歐洲議會選舉結果震撼法國。極右政黨國民聯盟(Rassemblement National)大勝執政黨,成為全國最大黨,迫使總統馬克宏宣布解散國會。儘管4週後國會改選,執政黨和左派聯盟新人民陣線(Front populaire)成功聯手阻擋極右勢力,法國政壇仍面臨三黨不過半的憲政僵局,讓社會陷入前所未有的焦慮風暴。 文化界的隱憂 極右勢力攀升讓法國文化界籠罩在不安的氛圍之中。大部分藝文人士都擔心極右黨執政,將大幅削減文化預算,且會取消「演藝人員接案工作的補助」(Intermittence du spectacle)。這種政治干預藝術的現象,已在極右派掌權的城市中出現:文化局放棄長期經營,變得短視近利,只舉辦毫無創新的民俗節慶或娛樂活動。甚至有某些市長在文化機構中安插親友,以意識形態審查演出內容。6月中起,法國各大城市陸續爆發藝文人士抗議極右派的示威浪潮,甚至延燒到亞維儂藝術節。 「沒有文化民主,就沒有民主文化」 儘管才剛開幕就遭遇藝術家挑戰言論自由的風波(註1),亞維儂藝術節總監羅提吉斯(Tiago Rodrigues)聲明絕不屈從極右派政權,若不幸其執政,他會不惜一切代價,讓藝術節營運遠離政治干預。在市政府支持下,官方與非官方藝術節(Avignon OFF)攜手合作,邀請藝文團體、地方社團、演藝工會與2000名民眾,在教皇宮共度「亞維儂之夜」。7月5日凌晨1點,編舞家夏瑪茲(Boris Charmatz)率領50位專業舞者與一般民眾齊舞,重新演繹鄧肯(Isadora Duncan)謳歌蘇聯十月革命的經典舞作。隨後,他更強調,移民並非是歐洲社經危機的代罪羔羊,反而是多元文化的發展根基。整晚,偌大的教皇宮舞台上,演員、歌手、導演、政治人物、場館或機構代表、社會志工紛紛慷慨陳詞,透過演奏、朗誦、舞動、宣言道頌法國近百年來抵抗法西斯主義的努力。整場晚會持續到早上6點,希望用文化能量推動星火燎原的效力。

文字|王世偉
官網限定報導  2024/08/04
北京

北京國家大劇院「一院三址」達標 營運模式成為特例

初至北京,總會被這個城市的大與大氣震懾。這種印象且不因你對這個城市的熟悉而減弱。 21世紀被預期是中國表演藝術的盛世,2007年12月北京國家大劇院開幕也被認為是中國劇院史的里程碑事件,而在全世界都算是獨一無二的北京國家大劇院「一院三址」的構想、實踐與規模,使這事件仍未結束。 2018年9月,位於北京東邊的通州,「台湖舞美藝術中心」揭幕,這是為了北京國家大劇院節目製作與排練而設計的藝術中心,包含舞美創意、舞美工坊及舞美倉儲的功能,更令人驚訝的是,這裡還建了一棟內裝與國家大劇院一模一樣的分身,可以完整綵排將在大劇院演出的各種節目,為它節省了許多排練的檔期。而在營運策略上,這裡亦可視為這些節目的另一演出場地,形成獨立的表演藝術中心。2019年1月,北京市級行政中心正式遷入通州北京城市副中心,實現了69年前梁思成對北京市城市規劃的建議。同年,城市副中心的演藝中心開工。2023年12月,位於大運河邊,外觀設計靈感來自古糧倉而被稱為「文化糧倉」的北京藝術中心開幕,3座獨立群集的建築體,包括歌劇院、音樂廳、戲劇場、小劇場和1個戶外露天劇場,總計5,610座觀眾席,規模與國家大劇院相當,並歸其管理。至此,國家大劇院「一院三址」的格局成形,在營運策略上,三者內容各有側重,大劇院注重綜合性,提供多種經典藝術門類;台湖舞美藝術中心則注重親民,打造市民喜愛的文化休閒娛樂;北京藝術中心注重現代性,堅持差異化,提供文化消費新選擇。

文字|王泊
官網限定報導  2024/07/28
表藝年鑑廣告圖片
東京

以「Transit Now」為主題 2024東京藝術節9月中起跑

自2016年起在豐島區、池袋區舉辦的「東京藝術節」將邁入第9屆,近期並於官網上公開了今年參與作品。東京藝術節是都市型的綜合藝術節,期待以東京多樣且深厚的文化內容與世界接軌。今年度以「Transit Now」為主題,致力於創造一個讓所有人都能輕鬆參與的藝術平台。日前公布的重點節目如下: 由木之下歌舞伎重新演繹河竹默阿彌擅長的白浪物(以盜賊為主角的作品)經典劇作《三人吉三廓初買》。劇團作品首演於2014年,本次睽違10年重演,將由木之下裕一與導演杉原邦生,結合不同世代演員,全本演出這個在幕末時期的人氣劇作。 即將於明年接任東京藝術節藝術總監,並於2026年擔任東京藝術劇場表演藝術部門藝術總監的導演岡田利規,受「維也納藝術節」(Wiener Festwochen)委託初次與作曲家藤倉大合作的音樂劇《客廳的變形記》(Metamorphosis of a Living Room),將在2023年5月首演後,首度於日本公開亮相。 以人才培育為主而成立的東京藝術劇場Farm,整合實驗室、學校、實習等機能,將與透過公開徵選的數位亞洲創作者,一起在東京進行為期兩週的「Asian Performing Arts Camp」,共同討論、分享彼此在東京所見與過往聚焦的問題意識。 曾與舞蹈空間合作的全男舞團「東京鷹」(CONDORS),預計在池袋西口公園戶外劇場「GLOBAL RING」,徵選50位一般大眾共同創作的互動式免費特別演出。本演出節目單更將提供英文、簡體中文、繁體中文、韓文等多語言版本,足見藝術節試圖包容更多不同觀眾族群的企圖心。同時,今年也推出數個可跨世代共同參與的活動,如以家族成員共同參與作業的「家庭藝術俱樂部」、兼具托嬰功能的「育兒工作坊兒童共玩劇場」等。 受到新冠疫情與日本國內經濟條件的影響,今年的藝術節相對於東京奧運前的那一屆,無論在規模及聲量上都明顯縮小了不少。對應藝術節提出的中長期目標,如解決社會問題、導入全球化視野,創造藝術文化未來的藝術節等,都仍有一段距

文字|新田幸生
官網限定報導  2024/07/27
倫敦

工黨發布大選政策宣言 支持年輕人接觸文化藝術

本月初為英國大選,表演藝術產業對兩黨的藝文政策也特別關注。就廣泛產業發展的計畫而言,工黨堅定地表示創意藝術產業將是該黨產業戰略的一個焦點,他們也告訴選民,英國的藝術和文化發展仍有極大的潛力有待釋放,而工黨將成為釋放這個潛力的關鍵。 選舉之前3週,工黨發布其政策宣言,宣言內容著重在「稅收」調整,關於文化藝術發展,工黨宣言將焦點放在教育的「一站式服務」(one-stop shop),將為家長、老師和學生提供音樂課程相關訊息;工黨也計畫為公立學校再招聘 6,500 名教師,而此計畫部分經費將來自對私立學校提高稅收。許多專家與表演藝術學校都表示,壓縮私立學校對文化長遠發展有負面影響,因為私立學校往往更有機會專注於音樂、戲劇與藝術等項目,一旦遭受壓縮,藝術項目將最易被刪減,而全國未來的文化生活則可能變得更貧困。 宣言裡引用演員絲湯頓(Imelda Staunton,在影集《王冠》第5、6季中飾演女王)的話:「我讚許工黨黨主席斯塔默(Keir Starmer)增加並確保所有年輕人都有機會接觸藝術的建議。在學校開拓接觸藝術與創作的途徑是極為重要的,這不僅是為了讓我們的孩子有更好的機會進入藝術產業,這途徑也是藝術產業成長的關鍵藝術產業是影響未來經濟成長的重要元素,因為它為社會各角落創造良好的工作機會。」

文字|林大貂
官網限定報導  2024/07/21
紐約

氣候危機抗議者 藉打斷演出表達訴求

對有些人來說,氣候改變地球暖化是當前地球最大的危機,但是人類沒有採取應有的行動來改善,所以他們願意用各種方式來喚醒人們的注意,包括毀損價值連城的藝術品。視覺藝術觀眾在過去幾年來已經非常熟悉向博物館內的藝術品潑漆的抗議行動(從過去的反毛草行動者學來的),但在過去幾個月以來,氣候抗議的行為也發生在表演藝術的場域內,分別是在紐約的大都會歌劇院和百老匯劇院裡。 去年11月,在大都會歌劇院一場華格納歌劇《唐懷瑟》的演出進行大約兩小時時,從兩側邊最高的觀眾席間,突然有人大叫「死的地球沒有歌劇」,然後垂掛下寫著同字樣的長布條。當這些抗議者被警衛帶離後,一位坐在一樓最好區的觀眾又站起來喊同樣的口號,直到被警衛帶離。這個抗議行動讓演出中斷近30分鐘,本來就已經很長的演出拖到近午夜才結束。 百老匯的抗議則是發生在《人民公敵》裡,這齣易卜生的名作是講一個小鎮醫生發現水源受污染而呼籲鎮民解決問題,這個製作有因電視劇《繼承之戰》(Succession)而竄紅的傑瑞米.史壯(Jeremy Strong)飾演醫生一角而票房滿堂紅(他也因此拿下東尼獎)。戲中最關鍵的一場戲是醫生在公聽會上舌戰鎮民,在3月的一場演出裡,一連有3位觀眾起身陳述氣候暖化的危機,因為這個製作是在一個觀眾環繞舞台的劇場裡,而且台上也有觀眾席,這場戲又有演員在台下,所以一開始很多觀眾都以為這是預先安排的橋段,直到劇院經理出面將發言者帶離,大家才知道這是抗議。

文字|謝朝宗
官網限定報導  2024/07/20
首爾

從朴槿惠到尹錫悅政權 藝文界思想審查爭議仍層出不窮

韓國創作音樂人李瀧(Lang Lee)在其歌曲〈狼來了〉(늑대가 나타났다)中唱道:「這塊土地上需要衝擊/我們不是無用之人」。這首歌原定於 2022 年釜馬民主抗爭 43周年紀念儀式時演出,卻在預定出演日前3週,李瀧及紀念儀式總導演接獲行政安全部通知,以該活動期望「在充滿光明和希望的氣氛下進行」為由,單方面取消李瀧和總導演的委任工作。因質疑政府單位有不合理的內容審查之嫌,李瀧和總導演於去年 11 月底根據《藝術人權利保障法》中規定國家機關不得審查藝術內容的相關條款,針對行政安全部、釜馬民主抗爭紀念財團及該活動承包業者提出損害賠償請求訴訟,今年 3 月正式進入訴訟程序,預計於 7 月中旬進行一審宣判。 李瀧表示:「政府單位臨時撤換活動總導演,並且不支付準備期間所產生的所有費用,這部分也有損藝術人權利。導演為這場演出策劃了數個月,我也為此組織了演出工作團隊,但因最終沒能登台,所以沒有拿到演出費。」針對此爭議,行政安全部於答辯狀中表明「沒有進行審查,也沒有賠償責任」。究竟政府單位拒絕特定歌曲於公家機關活動中公開,此舉屬於主辦方的正當參與還是思想審查,已成為這次訴訟的最大焦點。日前李瀧在仁川 Asian Pop Festival 的公開演出中也向所有現場觀眾呼籲關注本次事件走向,並鼓勵發起民眾請願,一起監督政府。

文字|許景涵
官網限定報導  2024/07/14
曼谷

泰國LGBTQ社群的驕傲 以繽紛活動慶賀權益里程碑

6月是全球的「同志驕傲月」,泰國的LGBTQ社群也同步在6月盛大舉辦泰國同志驕傲月活動,以曼谷為例,由多個LGBTQ民間組織舉辦的「曼谷驕傲月」(Bangkok Pride),包含遊行、展覽和講座等多項活動,而且除了曼谷,泰國共有30多個府舉辦了同志驕傲遊行。 曼谷驕傲月最盛大的活動莫過於6月2日的同志驕傲大遊行,上千遊行民眾擠滿曼谷最熱鬧的暹羅區(Siam),人人手舉著象徵多元的彩虹旗幟或是小物,最吸睛的則是一幅長達百公尺、寬及一個車道的大面彩虹旗,變裝皇后們更是爭奇鬥豔,以最誇張亮眼的妝髮和服飾登場,遊行氣氛熱鬧非凡。 在浮誇的表演背後,今年的同志驕傲月對泰國LGBTQ社群來說具有極為重大的意義,因為泰國國會在6月中通過民事與商事法修正草案,修改法案中關於夫妻的文字,讓同性伴侶也可以依法結婚,享有和異性戀婚姻一樣的權利,一旦等泰國王室公告正式發布後120天法律生效,預估今年底泰國的同性伴侶就可以登記結婚。

文字|呂小珊
官網限定報導  2024/07/13
香港

第一屆「香港國際莎劇節」 策展反映當代劇場特色

疫情影響了很多國際交流的機會,香港不少有固定舉行時期大型藝術節,也是這兩年才陸續回復正常,有些項目則改變展演方式或延期,包括今年6月終於可以順利進行的第一屆「香港國際莎劇節」。莎劇節由鄧樹榮戲劇工作室主辦,並由導演鄧樹榮親自擔任藝術總監。剛帶著由葉童主演的全女班無言劇《李爾王》巡演柏林、倫敦和羅馬尼亞的他,作品在當地得到很多正面的評價,特別是在倫敦這個莎士比亞的故鄉,去掉劇作者最重要的語言,讓表演者提煉角色的身體表達和情緒,挑戰海外觀眾對莎劇的想像。

文字|陳國慧
官網限定報導  2024/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