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化博物館可能遭「殺」,表演藝術保育問題引發關注
今年香港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首辦「香港流行文化節」,當時香港文化博物館與香港電影美術學會聯合策劃和舉行了第一個以香港電影美術及服裝造型為題的展覽「無中生有香港電影美術及服裝造型展」,吸引不少觀眾參與。事實上,香港文化博物館近年有不少與香港文化有關的專題,都為本地和海外觀眾津津樂道,包括以金庸和李小龍為題的常設展,而「絕代芳華.梅艷芳」的展覽亦將舉行。與表演藝術有關的還包括館內常設的大量粵劇藏品;去年亦舉行了「實驗實驗展榮念曾創作50年」,展出榮念曾多年的跨媒體創作。 香港目前尚未有與本地表演有關的專門資料館或博物館,除民間和大學有個別收藏外,政府的博物館中就以香港文化博物館會較具體地進行相關工作。近日香港政府《施政報告》提出有關設立和重組博物館的建議,計畫將現時位於尖東人流廣多、交通便利的科學館,改設成「國家發展成就館」,以與旁邊的歷史博物館互相帶動發展。而科學館將遷至位於新界沙田的文化博物館,文化博物館的藏品則有可能被分散各處。 現在,科學館和文化物博物館的每年入場人數皆名列前茅,但上述改動似乎未經業界諮詢和周詳計畫,消息傳出後,也引起坊間關注文化和表演藝術保育在政府資源外(如民間或商業資源)的不同可能。誠然政府的帶領或資源相對充裕,有利保育工作,但集中歸一也有其危機,即使表演藝術保育發展成熟的歐洲,也曾出現過「殺館」的情況,如在疫情間的2021年,英國著名的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就提出關閉其劇場與表演部門,並把館藏分散至其他部門,引發當地業界連署聲援。表演藝術長遠的保育策略要深思,為的不只是現在的、更是未來的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