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进阶搜寻
-
戏剧 不是慈禧的历史翻案
《女王的名字》多音并陈 交织真相的无限可能
2025年由TIFA台湾国际艺术节与台湾戏曲艺术节联名共制的作品《女王的名字》,是由台湾京剧首席名伶魏海敏主动发起的制作,深受「慈禧」一词吸引,京剧天后找来擅于从平凡日常中寻出历史发展轨迹的剧场导演王嘉明统筹,觅得二度获得传艺金曲奖最佳编剧奖的陈健星合作,将透过历史人物「慈禧」可能的经历与回忆,交叠出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承载时空多点座标之下,所蕴含的复杂多样性,与真相的无限可能。 陈健星坦承,自己先去抽了塔罗牌(圣杯三)才敢答应编剧邀请;而王嘉明则笑说,除了陈健星,他真想不出来有谁能立基在传统戏曲里,同时能掌握现代剧场语汇,还能有办法接受跟他(王嘉明)一起工作。《女王的名字》并不是这对「(王嘉)明、(陈健)星」组合的首次携手,早在2015年唐美云歌仔戏团年度大戏《文成公主》时,两人即以导演与编剧的身分合作,但当时两人只有在制作初期稍微碰面讨论,之后便各自埋首工作,并未有太多往来切磋,这次面对京剧天后命题强烈的指定创作,两人必须从零开始,一同处理庞大繁杂的史料拣选、面对多样性的切入角度讨论,并在当代与传统的比例上拿捏尝试,成为彼此24小时线上待命的并肩战友,对陈健星来说是极具挑战的创作模式;而对于习惯文字与排练并进的王嘉明而言,这次的创作路上终于不是孤身一人。 故事有单一解答,但真实没有 「有时候人们需要的是故事而不是历史,可是我们嘴巴会说,我们要真相。历史有可能呈现真相吗?我们连自己身边人的全貌都不知道,但又实在太过想要一个确定的答案,所以很爱去简化事情的过程,把它变成一个可以利用的故事。」王嘉明分享。陈健星观察,导演时常在开会时提醒团队,不要轻易将人物与事件二元化/两极化,每个人都一定做过一些好事和一些坏事,据此分类为正派或反派太过武断,而作为编剧,这次撇除呈现事件,而将焦点投向角色之间彼此隐约细微的关系张力之上。 剧中从未被呼喊过名字,皆是以各种身分称谓作为代号的「慈禧」,在史料记载的70多年生命里,掌权时期便将近50年,大半辈子都被视作一整个皇朝的权力中心,每一步决策都得罪一些人而让另一些人欢喜;在留下来的海量正史与稗官野史中,她的形象更显多元歧异:冷漠的执政者、严格的母亲、残酷的婆婆;但同时却也是温暖的朋友、开明前卫的新女性,更在艺术造诣与戏曲的推动发展上
-
焦点专题 Focus
《我.我们》第二部曲创作速记
一部关键字是 #排湾族#我#我们#智慧的脑#中年 的作品是如何诞生? 年至四十,真能清晰笃定且不惑吗? 编舞家布拉瑞扬在兜兜转转了许多年后,首度以pulima(手)、puqulu(脑)、puvarung(心)排湾族对生命三个阶段的诠释为出发点,推出三部曲《我.我们》系列作,溯源自身族群的生命观与世界观。走过首部曲以双手探索世界的青年阶段,二部曲则以puqulu(脑)探索中年,探问生命的未知与模糊,在「我」与「我们」之间所施展的魔法。 在本次专题中,我们特邀编舞家布拉瑞扬、舞者嘟嘟、音乐统筹阿爆、混音及编曲温娜,4位首部曲创作、演出原班人马,聊聊各自在二部曲与人至中年的寻找与发现。当排湾文化、身体、音乐与时间交会,一场关于「我们」的生命对话正在展开,让我们一起走进《我.我们》的幕后,看见这群艺术家的脑内与生命风景。
-
焦点专题 Focus
将一切串起的中间力量:专访编舞家布拉瑞扬
「我一直相信,这个以排湾族作为背景出发的舞作,最终不会只被捆绑在排湾族的想像。」布拉瑞扬说。 经历了首部曲的青春壮大,《我・我们》第二部曲延续排湾族的生命第二阶段,迈向 puqulu(智慧的脑),进入思考中年。而对布拉瑞扬来说,这也是一趟愈来愈靠近的过程。首先是文化上的意义,接著又是年纪上的相遇此刻的他,正值 puqulu 的阶段。然而一件事物靠得愈近,其实也意味著,它可能愈发模糊,而难以捕捉其形貌。 可是,模糊很好。那些在寻找过程中的样子,都将成为创作。布拉瑞扬是如此相信的。
-
焦点专题 Focus
当我的身体,成为我们共同的意志:专访舞者嘟嘟
嘟嘟(孔柏元 Kwonduwa)说他的身体不是舞者的身体。 至少,不是他所想像中的那种舞者。可是,他已经跳了很久很久的舞了。 自嘲体重就像舞龄一样逐步增长,嘟嘟说:「我是在大学期间、2004 年加入原舞者的时候大概 85 公斤,毕业以后 95,一直到后来到布拉瑞扬舞团,就维持在三位数。」说完,他自己也笑了起来。 早年他跟著原舞者上山下海,穿梭各种不同部落,场上的舞者几乎就是一个群体的缩影,或者内敛或者外放,乍看之下都于身形无关,但多数人对于舞者的想像仍旧从身形出发。那时候,全都是用眼睛来捕捉文化。真的要等到嘟嘟第一次以舞者的身分穿上一个角色,他才开始走出身体的界线。 虽然说,当时的他自己不会晓得,身体与心灵相通的片刻,正式在为来日的《我・我们》之舞作奠定下基础。
-
焦点专题 Focus
用音乐修补断裂,成为舞者的肌肉:专访音乐统筹阿爆、混音及编曲温娜
音乐辅助舞者的肌肉,使之能找到流动的方向,阿爆与温娜的工作就是这么回事。 布拉瑞扬舞团《我・我们》历经的首部曲、而今也诞生了第二部曲,其制作模式似乎也找到了一个规律:由艺术家磊勒丹先提出一个画面,接著音乐统筹阿爆便会与编曲、混音师温娜提出一系列的音乐想像,这过程就像是先注入形象、而后灌溉肌肉纹理,接著,再看看布拉瑞扬与舞者们如何给予心跳灵魂,如此循序渐进的过程。 「首部曲要做青春嘛,所以我们当时音乐的企图很单纯,青春就是把一切都开到最大,我们要把两厅院炸开!」阿爆分享,而今面对第二部曲,是走向中年,直指排湾族的 puqulu(智慧的脑),他们于是需要把力度降低,却不是低到幻化为某种苦痛之中,反而是在若有似无的氛围之际,找到中年浮动的状态,「否则就只是耽溺在里面了啊,谁要买票进来看中年的痛苦啊?我们需要的是共感啊!」
-
人间父子
暗黑童话,质问公平的真谛
真:其实生命中常常有很多后知后觉的怪异感,小时候不晓得那些感受都有被「正名」,是长大以后才发现的。其中一个就是对于「公平」的理解。 我念小学的时候,有些老师从外地来的,来的时候就会找一个地方住嘛。通常都是住在村子里面比较有钱的人家,例如开杂货店什么的,有多出来的房间,那么,通常那户人家的孩子,考试的时候也会是第一、二名。很奇怪,明明看考卷他们考得乱七八糟的,可是还是会拿到第一名。 我当时只感觉大人的世界很奇怪,连「不公平」3个字都不晓得是什么意思。 谦:但是,你会不会反而认识了这个词以后,感觉更诡异?至少我是如此。 以「考试」为例,考试感觉是个很公平的机制啊,可是台湾的升学主义又常常让我怀疑这种一翻两瞪眼的机制真的是一种公平吗?比方说,我永远都记得我们考高中那年,每一科的题目都非常简单,我当年好像考了六百多分、前一年可以上建中的成绩,但那一年差得远了。我还记得放榜的心情,真的会有一种:OK,你在考场上犯错了,环境很公平,没有让你的努力得到回报。可是这真的是一种公平吗?我不知道。 总之,那后来就变成我的梦魇之一。一直到现在,我的恶梦只有两种:一种就是考联考,另外就是要准备上台了,可是我还没有拿到剧本。 真:对,所以我年轻的时候不相信「机运」这种事情,年纪大以后则不得不相信。因为公平也许根本不存在嘛? 像是,我也参与过很多文学奖的评审会议,每次大家投票结果出来都很惊人欸怎么我心目中的第一名,在你那里只拿到一分啊?当然,我都会拚命为喜欢的作品争取分数,但也有可能结果是你完全说服不了大家,所以那篇你很喜欢的文章就只能被埋葬了。 这种事情公平吗?好像真的只能说是运气的问题了。 站在得失之间,感谢自己是个幸运的人 谦:我好像不太相信运气这种东西。因为任何你有所收获的事物,也必然有所失去。举个例子,我高中毕业就参与了《人间条件一》,站上国家戏剧院,大家都说我很幸运。可是然后呢?我还是得自己在这条
-
曼谷
「曼谷设计周」加入永续概念 多元活动展现软实力
泰国设计界和艺文界年度盛事曼谷设计周(Bangkok Design Week )在2月8到23日在曼谷登场。曼谷设计周由泰国创意经济局(Creative Economy Agency)主办,以老城区的泰国创意设计中心(TCDC)为中心,在曼谷各大区域有不同形式的活动和展览,从一开始的静态展览,逐渐扩张到近几年的讲座、工作坊、城市导览、音乐表演和市集等,曼谷设计周不只是单纯是个设计展而已,一开始的目的就是要以设计为力量,让民众走进城市的各个角落,进而带动社区的经济发展。 曼谷设计周从2018年开始,展区最早从曼谷老城区第一条现代化的道路石龙军路(Charoen Krung)和达叻仔(Talad Noi)开始,展区逐渐扩大。中间经过COVID-19的挑战,到了2025年曼谷设计周的主题是「设计跃升:正向力量迎接挑战」(Design Up+Rising: Facing Challenges with a Positive Twist),加入了永续性的概念,4大重点领域包括展示曼谷作为创意之都的特色、新兴设计师的展示平台、创意专业人才的交流以促进商机以及透过美食和时尚展现泰国的软实力。
-
艺号人物 People 演员
林子恒 每次表演,就是交出当下能挖掘的东西
在剧场看见林子恒,多半时间他都不全然是「林子恒」。 他是《春眠》里的丈夫林正阳,在面临妻子失智与关系断裂的痛苦中,终能得到救赎;他是《父亲母亲》里的父亲米粉,同时也是出柜跨女的Diva;他还是《灰男孩》里的所有角色,以一人之力撑起全剧演出。 即使下了舞台,在演员之外,他依旧有多重身分,是老师、伴侣、儿子,也是自己。或许并不是因为他是剧场男神所以善于百变,而是每个变化的面向与个性,才构成林子恒。
-
北京
从脱口秀到声嚣剧读节 娱乐化与市场化中的原创力
2月下旬,北京专做杂技表演、1300座的朝阳剧场推出两场「脱口秀之夜」,门票秒杀,脱口秀受欢迎的程度已从它的秀场满溢到不同的剧场了。开年以来的两个月,北京脱口秀演出超过3400场,占商业演出约43%。如果再讨论「脱口秀是不是表演艺术」这个问题,很快地没进过剧场的年轻人可能都会认为剧场就是演脱口秀的。就像10多年前,很多想投资话剧(舞台剧)的人以为话剧就是开心麻花。与此同时,北京首批25处挂牌的演艺新空间在这个农历新年期间也贡献了500多场次的演出,包括正乙祠古戏楼的经典戏曲,三里屯爱乐汇艺术空间,七七剧场的沉浸式悬疑剧等等。脱口秀与演艺新空间代表著北京的表演艺术日益多元化,但也代表著娱乐化表演需求日殷,势不可挡。另一个史无前例的数字也令许多人惊叹,2024年北京国家大剧院与天桥艺术中心票房收入双双破两亿人民币,领先全国所有大型剧院。剧院努力往市场营运的道上奔跑。 表演艺术的内容娱乐化、受众年轻化与剧院营运市场化在表面上看来对表演艺术产业似乎是正面的,因为统计数字每年都是增长的。但是,如果把表演艺术仅仅视为娱乐产业的话,最终这个社会将失去支撑人们对这个世界思考与反省的文化底蕴。艺术仍应该在不同的时代发出不同的声音,发出自己的声音,而要做到这些,最重要的就是艺术创作的原创力,也就是有好内容的作品。在北京其实并不缺乏编剧人才的孵化计划,但大多是为了公部门的文化成绩单,形式为上,真正纯粹为拓展艺术创作力设想的计划少之又少。值得庆幸,也很自然的是,大河中总有那么几只小鱼逆流而上,在这个讲究商业模式与营销策略的氛围里,仍有人关注著艺术本质的原创力,以孵化原创剧本为职志的「声嚣」(Sound Fury)就是其中之一。
-
学习老人转弯的隐喻
那晚我把ubung当作一艘太空船
天黑漆漆,像淤泥的水滴往下,没头没尾。每滴都是时间砸下来的地方,散出一圈圈波纹。 墨黑色的天幕如巨大织布机上方的缝,悬挂在无垠的寂静中,打纬刀敲击的声响「pung pung pung」如远方的落石声,低沉缓慢,不急躁,不喧嚣,静静地在黑暗中刻画出一道道看不见的纹路。经线是月亮背面的影子,拉得圆润而坚韧;纬线在空间的呼吸,横亘其中,与经线相缠。那节奏并不匆忙,缓慢得像月光滑过月球的疤痕,波纹一圈圈散开,显得宁静。织者坐在机前,手指不因黑暗而慌乱,也不因寂静而停顿,长出毛的手脚织不出梦的形状,只有清澈,才能让线与线之间摩擦出温暖的光芒。不刺眼,却足以照亮一小片夜空。 声响渐渐沉寂,交织点的意义才会显现,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成为通道,真正的梦,总在安静中成型。急于求成的,会扯断线头,留下破洞,唯有静静的,才能抵御未知的寒风。 手掌摊开,皱纹像一块张开的生姜。星光跟种子一样掉进土里,被黑乎乎的泥抱住。根悄悄长开,吸著说不出名字的东西。有一天,光从土里冒出来,不是花苞也不是果实。看著的人想找那只种光的手,可手上的纹路早就被风吹没了。 坑洞的深处,有一双布满皱纹的手,payi的手。她不问星星是否会发光,也不问土壤是否肥沃,只是默默将一粒粒细小的种子埋进潮湿的泥土中。那不是普通的种子,而是从她的记忆摘下的光亮碎片。她低著头,手指轻轻抚平土面,对那些种子说:不必急著破土,不必急著开花,光会替你们找到路。那些种子静静地躺在那里,听著「pung pung pung」的声响。 风吹过,雨落下,月光静静躺在土面上。种子不动声色,却在暗中伸展根须,汲取养分。它们不急于向世人展示自己的存在,因为payi从未要求它们证明什么。她只是种下,然后离开,将结果交给未知的未来。有一天,当织梦者走进坑洞的这片土地,他看见星光从土中绽放,温暖而柔和,照亮了路。 pung pung pung 的声音敲著空气,月亮下的海面泛起一圈圈波纹,梦就藏在下面,不跑也不散。 月球悬在天上的一角,静默俯视著织梦者的身影。它的宁静海并不喧闹,却散发出温暖的光芒,像一张无形的网,轻轻覆盖在世界的边缘。织梦者站在那光芒下,手持一根细线,线的尽头没有钩,也没
-
多伦多
梅蒂族酷儿剧作家获总督文学奖 Caleigh Crow让乌鸦说出边缘与反抗
被誉为加拿大最具代表性、同时也是历史最悠久的文学奖总督文学奖(Governor Generals Literary Awards)日前公布2024年的得奖名单。剧本类获奖作品为Caleigh Crow的《有暴力、有正义的暴力,还有死亡,或是重生的乌鸦》(There is Violence and There is Righteous Violence and There is Death or, The Born-Again Crow,以下简称《重生的乌鸦》)。 该奖项由加拿大国家艺术委员会主办,每年针对小说、非虚构写作、诗、剧本、儿少文学、儿少图画书与翻译(英翻法、法翻英)七大类别,评选出当年度最佳英语及法语出版品,并分别颁发25,000加币给得奖者、3,000加币给出版社作为奖金。
-
特别企画 Feature
关于运动,我说的其实是……
运动,不只是力量与速度的角逐,它还是一种语言,诉说文化与群体的故事。在「关于运动,我说的其实是」专题中,我们尝试跳进这场运动的跨界碰撞,从极限运动、走路、跑步、足球等运动形式出发,探索当代编舞家如何以这些运动为灵感,创作出打破常规、挑战极限的作品。 此外,也深度解析法国编舞家哈希德.乌兰登(Rachid Ouramdane)的《无涯之躯》与丹麦编舞家麦特.英格瓦森(Mette Ingvartsen)的《滑板场》,透过这两件作品看编舞家如何带给观众身体与运动的视觉冲击,更提出了关于社会连结与个人突破的深刻思考。而台湾创作者╱表演者陈彦斌、陈履欢与张汶皓则从自身的运动经历与创作出发,为我们拆解运动与舞蹈、剧场如何互动,并激发出独特的艺术能量。这不仅是对身体极限的挑战,更是对剧场本质的深刻探索。 这些创作者们透过不断地实践,诉说运动的真正意义,不仅是竞技,更是对身体无穷可能的再发现你准备好与我们一起踏上这场身体冒险了吗?
-
特别企画 Feature
跨领域复刻赛事的体感——专访陈彦斌 Fangas Nayaw,纵横赛场见招拆招
「当所有人都安静下来,专注在眼前那一球,看运动员如何发挥他的极限,那是所有人心中最满的一刻,也是球赛中最精采的一刻。」 从小接受高强度网球训练的剧场导演陈彦斌 Fangas Nayaw,在跨进剧场之前,网球是人生的重心。为了输赢用尽全力拼搏、享受胜负的掌声,他很喜欢。然而如此的情怀却在走进剧场后,成为心情上难以调适的落差。比赛的句点是一方获得胜利,而剧场却是在设定好的时间与故事线中完结。即便都有掌声,陈彦斌 Fangas Nayaw坦言,终究不及拼尽全力获得胜利的鼓励来得畅快淋漓。 「我想要在冲刺的时候全力奔跑,回应的时候用力挥拍,但舞台就这么小,剧场并不允许我的身体用尽全力。」他花了很长的时间去消化这个现实,带著这具不满足的身体与渴望的脑袋,持续移动、探索身体极限,同时挑战跨领域、跨媒材,开发更多观看可能性的剧场创作之路。
-
特别企画 Feature
竞技训练刻在身体里的事——专访陈履欢,跆拳道选手成为剧场导演之后
那是一次排练结束的午后,陈履欢一如往常骑著车,等著红灯跳转,此时出现一位步履蹒跚的老太太正要过马路。随著秒数逐渐归零,老妇急欲加速,双脚却跟不上心急的速度。陈履欢看在眼里,为她心急,也为了眼前的状态全神贯注。这不是一场比赛,而是真实人生中的一场日常竞赛。 寻常的长者过马路,竟能让面前的机车骑士看得全神贯注,同感过程的紧张。陈履欢归纳出三大原因有限的时间,身体的限制,以及无法预期的结果。而这恰巧也是竞技运动吸引人观看的主要因素。从长年热门的棒球比赛,到近年勾起台湾民众热情的国际运动赛事,场上的魅力有如一股狂潮,吸住众人的目光。 从青少年时期的跆拳道选手,到如今身兼剧场导演与表演者,那个寻常的午后观察唤醒了陈履欢对融合己身竞技背景与表演创作有了新的想法,也进一步催生了2022年新点子实验场的作品《困兽》,将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对比竞技的比拼与争取,化为剧场中的表演概念。而她也一次次透过竞技创作,回望并重新梳理自己中途转弯的创作人生。
-
特别企画 Feature
创作是有机的,跟赛事一样——专访张汶皓,网球教练的A面与B面
身为欧洲四大贵族运动之一的「网球」,除了争输赢的运动本质,更多是展现参与者品味与地位的象征。然而来到2020台北白昼之夜《台北室外网球公开赛》演出现场,长官与部分观众受邀坐上的VIP观众席,复刻的贵族长桌不仅附餐,更直接取代球网置身赛场正中间。标榜的超近距离临场感受,实则是随著球在头顶来回凌空飞过的沉浸式惊险体感,谁都说不准下一秒球会不会往自己身上扑来,直接从观赏式的刺激升级为触身的紧张感。 这场带点荒谬喜剧成分的演出,延伸自舞者张汶皓的影像作品《最后的晚餐》,除了复刻真实的网球公开赛,注入剧场手法扭转表演性,创造新的观赏性,更放大赛事专属的有机与不可预期,成功地碰撞出独特的观赏模式。
-
首尔
电视剧《正年》热播 带动新一代「女性国剧」作品崭露头角
以 20 世纪 50 年代女性国剧团为题材的网路漫画《正年》,在去年改编成电视剧后大获成功,创下亮眼收视成绩,成为近期难得一见的票房佳作,更成功唤起大众对「女性国剧」这门被遗忘艺术的关注。 女性国剧源于 1948 年,由一群女性国乐艺术家组成的「女性国乐同好会」(여성국악동호회)开创,并于 1950 年代迎来黄金时期。女性国剧的特色在于全女性演员包办剧中所有角色,包含男性角色,融合唱腔、舞蹈与戏剧表演。其中,扮演男性角色的「花美男」演员更因俊美形象与精湛演技,吸引大量粉丝,被誉为韩国粉丝文化的起点。然而,随著 1960 年代电视和电影等娱乐形式的普及,女性国剧票房急剧下滑。不仅外部环境变迁影响,过度依赖明星美男演员光环、商业化取向导致艺术性被忽略等内部问题,也使这门独特的通俗艺术逐渐失去立足之地,最终被排除在国家文化政策支持之外,渐渐淡出大众视野。
-
雕虫演技
演技怪招(续2)
这个「化屎大法」的故事有点长,但请放心,现在已将近完结了。 前篇文章讲到我们在一个岛的海滩上拍摄,中午时候导演收到监制要求停工的指令,导演问我怎办?我说:首先,我们现在停工回去,是否不用回来把未拍的完成?导演说当然不是。其次,你看今天的太阳多猛烈,过两天回来,光线未必能够接上呢。导演也同意我的见解。于是,我们不理会监制的命令,继续拍摄。 那是个美好的年代,做影视艺术工作不是当童子军。当然,影视也需要专业道德,需要高度的规律,但也有很大的变通空间。监制并非不理拍摄组的死活,而是根本不知他们的死活,监制坐在办公室中凉快著,怎知道外面的太阳有多毒热呢? 外景完成后,便要回厂房拍内景。厂景开拍前,我便先要去见高层(照肺),回去的路上,我才开始担心起来,当时要见的是三师会审:艺员部经理、节目总监和监制,这显示问题非常严重,亦标志著我在他们眼中是个失控的员工。 在车上,我一脸愁容,明仔坐在我身旁,问我发生什么事情,于是我便一五一十告诉他会见高层的事。他沉吟了一会,便说:我有一方法,不知你敢不敢?我说:讲来听听。 方法是这样的:首先,和他们见面时我要戴上眼镜,把我锐利的眼神减少。第二,进去时找一张比较矮的椅子坐,因为我身型比他们高大,太有攻击性。第三,把剧本中周星驰风格的对白括上,找个时机叫他们自己读出来。第四,这是最绝的一招,当事情谈得极不顺利时,哭!你身型高大,忽然在他们面前哭,他们肯定会手足无措。 果然,我跟著明仔的怪招一步一步进行,最后还假装中暑,回家和明仔吃火锅。 好了,事情暂时解决,但我也要做出让步,这戏以后怎样演下去呢?明仔说:我教你「化屎大法」把自己化成一坨屎,种出很漂亮的花。这令我想起赵州襌师和文远襌师的比赛,两人比赛下贱。赵州说:我是一头驴子。文远说:我是驴子屁股。赵州:我是屁股里的大便。文远:我是大便里的蛆虫。赵州:你这个蛆虫在大便里做什么?文远:我在大便里乘凉。 在最困顿最烂的文本中,也可以活得漂亮,演得精
-
横滨
「共生共创艺术节」 打造所有人皆可参与的舞台
2025年的「共生共创艺术节」,于3月5日至15日在神奈川县民会馆举行,主办单位强调这是一场不分年龄与身心状况,所有人都能参与并享受表演艺术的盛会。艺术节的规划透过戏剧、音乐、舞蹈与工作坊等,探索共生与共创的可能性。本次艺术节同时也是神奈川县民会馆于今年4月1日休馆(期间未定)前最后的大型活动,为场馆画下具有象征意义的阶段性句点。
-
路边的日本人
家,是遮风挡雨平静身心的小窝?还是以物质填满孤独心灵的堡垒?
相对于高第平时在设计中所表现出来的大胆、奇想、缤纷、华丽,他居住的环境很朴实、很简单、很低调,空间也不大,与卧室相邻的是一间祈祷室,能感受得到终其一生没有结婚的高第,每天都会在这里度过虔诚而谦卑的时光。楼上的起居室有大大的玻璃窗,望出去就是正在建造中的圣家堂,高第曾经说:「我的客户(上帝)并不急啊。」即使知道有生之年不会看到它完成的那一天,他应该还是希望能一直看著这个上帝的殿堂,一点一点在巴塞隆纳的市中心矗立起来吧。
-
艺@展览
在黑洞中呼吸、漂浮与感知
海德格引用老子的话:「知其白,守其黑」,试图告诉我们:我们原本生活在黑暗之中,为了寻找家园,我们点亮蜡烛,追寻光明。但追寻光明的同时,我们愈来愈执著于光明,而忘了我们的家其实就在黑暗之中。袁广鸣创作论述〈明日乐园〉(2023) 袁广鸣于个展「向黑潜行」发表《日常战争》、《扁平世界》和《呼吸的黑洞》3件作品,分别探触当代生活面临的暗黑威胁,以及网路改变人们身体感知世界的方式。一如既往地,这几件作品同样有种处于紧绷弦状态的不安(uncanny)与焦虑。从早期源于个人生命经验的创作,再扩展至「家」的私领域到近期的全球化语境,这样的忧惧几乎深植于他的艺术之中,也显现出台湾社会的一种共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