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旅居海外一、二十年的人回到台北,都不免对台北具国际水准的表演活动感到喜出望外;而两厅院的成立,也使这一代学音乐的留学生学得很有自尊,学得更起劲。
可是,我最失望的,是最高单位的短视,不肯经营自己的乐团、舞团、剧团、合唱团。好比一个大型超市,如果永远买别人的东西,品质怎么控制?中国人老爱「实验」──国内除了国乐还值得实验以外,其他的表演艺术,甚至剧场制度规章,都可以参照欧美百年以上的剧场经验,不是吗?但最重要的,是事在人为,而不是再订立更多名目的细则,环环相扣。
文化等于是领带,系了以后身份自然不同。人可以不打领带,但不能连做粗工时也打领带。希望将成立的文化部中,主事者是真的懂文化、对某艺术领域真正学有专精,而不是略通皮毛的政客。各行各业都有它的游戏规则的。
评议制度也应该改进。听一分钟的录音带,就可以听出音乐的高下吗?制作的水准不一,曲目的型态不同,能不能真实反映被评者的品质,这些都应考虑。
政府应该兴建更多不同等级的表演场地。观众买了票付了钱,虽大多是去感觉剧场与享受视觉经验,但就是要看最好的、最值票价的作品。观众会在乎节目到底是本土的还是国外的吗?因为文化部与教育部的职权分际不淸,才会使国内的艺术工作者对高价引进外国节目颇有微词。
根本的问题还是「人心」的问题。搞音乐的人如果也有良医的医德与敬业之心,如菩萨再世,我们那以「教育」为名的恶性循环,就不会陈陈相因了。你问我为什么?师资不好、比赛考试作弊、专业训练不够……。
(陈怡如 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