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义大利式大键琴(琴府公司陈仲佑 提供)
入门 入门

百家「争鸣」的键盘乐器

本月二十九日,华裔音乐家陈万荣将带来一场古钢琴(Forte Piano)演奏会,百年的骨董琴音必能令人耳目一新。然而,谈起琳瑯满目的键盘乐器,因其发音原理殊异而各具特色:拨弦的各式键琴,唱起歌来不愠不火;切弦棒的装置让Clavichord的音量小得如根针掉落地上。之后,融合各家优点慢慢改良发展出的Piano,则因能「敲」出强(forte)、弱(piano)音而压倒群芳,赢得音乐家的眷爱。这一段百家争鸣的发展,赋予了音乐不同的诠释「声」段。

本月二十九日,华裔音乐家陈万荣将带来一场古钢琴(Forte Piano)演奏会,百年的骨董琴音必能令人耳目一新。然而,谈起琳瑯满目的键盘乐器,因其发音原理殊异而各具特色:拨弦的各式键琴,唱起歌来不愠不火;切弦棒的装置让Clavichord的音量小得如根针掉落地上。之后,融合各家优点慢慢改良发展出的Piano,则因能「敲」出强(forte)、弱(piano)音而压倒群芳,赢得音乐家的眷爱。这一段百家争鸣的发展,赋予了音乐不同的诠释「声」段。

大键琴(Harpsichord)是钢琴还未发展出来之前的拨弦键盘乐器,义大利文是Cembalo。到了十七世纪,大键琴的发展已经开始迈入鼎盛时期,更有Gravi-Cembalo的说法,即「伟大华丽壮观的大型键琴」。中文可能是取其伟大的「大」字而有「大键琴」之称。大键琴不论长、宽、高,琴键的宽度或琴弦的粗细,以及发出的音量,都比今日的平台钢琴小的多。那么,是否应该以古键琴称之比较恰当?不过,「古」字的发音和意象远不及「大」字华丽堂皇,如果不反对的话,凡是平台三角型的古键琴,我们都以「大键琴」称之。

大键琴的发展,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其中最盛时期大约于西元一六〇〇年至一八〇〇年间。一三九七年首次见载于资料,但并非在此之前就没有大键琴。大键琴的种类因年代及用途而有以下主要的七种:

⑴早期义大利的大键琴

⑵英国Virginals和Spinette箱型及菱型键琴

⑶Flemisch大键琴

⑷法国双层大键琴

⑸英国双层大键琴

⑹现代双层键琴

多重组合音效,制造华丽音色

依键琴的发声原理,因为拨片与琴弦的距离很小,所以不论用力弹奏或是轻轻弹,所产生的音量是没有什么差别的。至于拨弦用的拨片,最早期多采用天鹅的羽毛尖(沾水笔的那一端),当然还要经过精致的刀法将它削成带有斜角的薄片,再装入键盘末端的举起杆(jack)上。但因羽毛末端的耐用程度十分有限,所以,也有用皮革削成拨片的,现在则用高科技产品teflon所制成的拨片。teflon既耐用又能保持弹性,所拨出来的声音与天鹅羽毛最接近。

大键琴因无法做出渐强、渐弱的效果,音乐难免会有一些单调。因此,键琴的制造大师遂将每一个琴键再多装一组弦及拨片。让同一个键可以每次只拨A组弦或只拨B组弦,更可以同时拨A、B两组弦。A、B弦的粗细与长度略有不同,因此,也各有个性,犹如阴、阳之别,而有女性化的弦及较男性化的弦两种。如果嫌A、B两组琴弦发出的音色还不够生动,制造者可以再加上C组,为A、B组二分之一长度(高八度音)的琴弦。如此一来,若同时拨动A、C两组琴弦,就可以产生非常华丽的效果了。到了十七世纪,遂有以下几种组合方式:(注1.)

单层键盘:

1.菱型键琴因琴身太小,无法承受太大张力,故只有一组琴弦。

2.箱型键琴有单组琴弦,也有A、B两组相同音高的琴弦装置,可以互相搭配弹奏。

单层大键琴(有三种可能性配备):

1. A、B两组琴弦(相同音高)。

2. A、C两组琴弦(高八度)。

3. A、B、C三组。这种组合不太流行,因为琴身结构略嫌太小,过大的张力会使琴壳在数年后变形,而导致音色、音量的变质。

双层大键琴:

1.上层键盘:一组B组琴弦(较为女性化的音色)。下层主键盘:A组(男性化音色)和C组(高八度)琴弦。

2.到了十九世纪更有多加一组D组琴弦者,这一组琴弦较粗,其材质是钢弦外层加缠一组铜线(如现代钢琴之低音弦)。上层键盘:B组女性化的琴弦及C组高八度的琴弦。下层键盘:A组男性化的琴弦及D组低八度的琴弦。

这种装置必须在琴壳本身予以额外的加强,例如把琴身的大梁加强,琴壳的木板加厚,音响板加厚,以及其他相关的地方都得以复杂困难的方法加强。如此一来,整架大键琴的共鸣便受到很大的影响,因为厚重的木板不能使轻拨琴弦所发出的振动力产生理想之共鸣。

小音量大回音

早期义大利式的大键琴,琴身与共鸣板都比较窄小,拨弦所发出的音色十分轻脆,余音很短,弹奏一连串的音符,听来有如一串跳跃的音符。此琴音色予人个性开朗,活泼、热情、奔放、毫无含蓄之感!义大利早期巴洛克管风琴家兼作曲家Frescobaldi在一六二〇年前后所写的触技曲(toccatas)和一些变奏曲,能非常澈底地在这种早期义大利大键琴上表达其特色。而因为这种乐器比较窄小,因此键盘也就相对地制造得很小很窄,大姆指比较不方便在上面弹奏,这也是为什么早期巴洛克的键盘乐之指法与今日钢琴指法甚有不同的原因了。义大利式的键琴──不论是箱型或菱型键琴,因为琴键本身十分窄小,琴壳也同样窄小,以致音域受到限制,因此调音时,将比较不常用的低音黑键,故意调为较常用的低音(注2.及注3.)。

这些是属于较早期、提供给音乐家自我弹奏的键琴(1600年之前),因为当时音乐会的形式尙未出现,音乐在大庭广众之下的演出多是为了宗教的目的。那时也比较不讲究琴架(琴腿),多半把乐器随意放在靠窗子的枱子上,或是女士们闺房中的梳妆台上,也有时将它放置于餐桌上,就可以和提琴、木笛等合奏,当然也少不了声乐的配合。

键琴所发出的音量相当小。不过,在当时以农业为主的环境里,并没有现代生活的一些嘈杂声音,如:电风扇、除湿机、冷气机、电话、电冰箱、洗衣机,甚至于汽车、飞机都尙未出现,同时人口密度也不像今日之高。我们可以想像:在一座深山的古堡中,有著宽厚的石墙,内部再以坚固的木梁架成三、四层楼高,地面使用木质地板,有著现代公寓两层高度的房间,廻音之大,可想而知。一部小小的菱型键琴其单弦拨出振动的声音便能绕梁回荡,再配上人声漫漫的轻唱,更能产生非常饱满抒情的音乐,可真是与世无争。这也是学音乐的最根本原始的动机,自己喜爱音乐,所以接近音乐,这也是为什么大键琴在今日这种生活紧张竞争的社会里会再度引起这么大的廻响,引起大家缅怀四百年前的情境,想借大键琴的音乐来减轻今日精神上挣扎的痛苦。

超越尘世欲念的Clavichord

而最能提升我们灵魂层次的键盘乐器应该算是Clavichord。这有著高雅淸淡造型的小小键盘乐器,却在键盘乐器的制造和其曲目的发展上,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欧洲各地从十五世纪一直到十九世纪初,都有这种乐器不断的出现在各类的油画中。就因为它的构造简单,外型不占空间,而弹出来的音乐又最能表达弹奏者的心声,音量大小可比拟一般缝衣针掉落地上,把它放在自己的寝室中或书房内,可以安静细心的陪伴著你,了解你。虽然它的造价不贵,可算是世界上最便宜的键盘乐器,可是当你亲手弹它时,你却无法忍心用任何的暴力或发泄任何的喜怒哀乐在它身上,因为,它都无法承受。无论你的情緖是如何的快乐或是悲愤,弹它时,你只能用一种心情去接触它,就是那种超越尘世欲念的升华。

这也是为什么音乐之父巴哈对Clavi-chord如此的钟情。他的键盘曲目中,创意曲二与三声部,partitas组曲(第一组与第四组),全部四十八首平均律,四首双重奏(duets),小序曲与小赋格等等,几乎大部分现存的巴哈键盘曲都非常合适在Clavichord上弹奏。琴要能弹得有内涵,首先必须能以最谦虚的心(抛弃名誉、地位与利益)在这部高雅淸淡的Clavichord上,慢慢地探讨。脱离了尘世的精神负担,把自己的层次不断地提升,这也是巴哈给我们留下他美好音乐的最终目的。

除了巴哈以外,巴洛克时期作曲家的键盘曲目,大部分都能够在Clavichord上弹奏,当然如果有一些曲目需要双层键盘才能弹奏的,那时也可以考虑把两部Clavichord叠在一起而变成双层键盘应用。(箱型键琴Virginals也有此种配备方式,称为子母琴。子琴可以拿下来单独弹奏,放在母琴上时,只弹母琴即能带动子琴同步弹奏。)Clavichord的曲目范围真是很广,除了巴洛克时代以外,早期古典乐派的曲目也能在上面弹奏,最具代表性的是海顿早期写的奏鸣曲,当然莫札特的一些廻旋曲及奏鸣曲也能在上面弹奏,而巴哈的几位宝贝儿子们与徒弟们的曲目,更能在Clavi-chord上表达的淋漓尽致。

Clavichord,外文中的clavie是指「键」,chord是指和弦。正确的理想中文翻译,目前还在寻找。它的琴壳与箱型键琴差不多,琴弦与琴键是采近乎九十度的垂直装置,而低音的琴弦最靠近琴键,不像菱型键琴的琴弦与琴键的角度比较斜倾,而其低音的琴弦却放在离琴键最远的地方。Clavichord并没有拨子,也没有琴槌,在琴键的另一端有一根像粗钉子的金属切弦棒。Clavichord的琴桥(bridge)只有一条,放在靠近调音栓子(tuning pin)的那一头,当琴键被弹下时那支切弦棒便将琴弦顶高而形成另一端的bridge,这样在切弦棒的切点与调音栓子那边的琴桥之间的琴弦便会产生振动,经过音响板的共鸣,就是我们听到的「如一根针掉落在地上」的音响了。因为切弦棒是固定在琴键的另一端,别无任何的机械装置(如弹簧等),因此弹Clavichord时指尖感觉是一种很直接的触觉。当把琴键按下时,如果太轻,则切弦棒不能把琴弦充分的顶起,构成一个琴桥,出来的声音就会听不到高低,只听到铁片轻轻敲打琴弦的杂音了。如果琴键按下去的速度太快时,切弦棒会撞到琴弦导至琴弦移动过多而调好的音高(pitch)则跑掉或甚至造成琴弦切断等等的伤害,而且出来的声音一样不动听,一样很小声。因此正确的弹奏法是将琴键作慢慢的往下压,当切弦棒刚刚接触琴弦时,再将「慢慢往下压」的动作「稍加点速度」,直到你指端感觉到琴弦在没有受到任何的伤害之下所能承担的「饱和」张力时为止。一切的控制都聚在手指尖端的触觉,要虚心的去探讨。「慢慢往下压」到底要多慢,和「稍加一点速度」到底要加多少,这都无法在纸上一一分析述说,只能体会,不能言传。在琴键下沉三mm距离中(现代钢琴则在七mm左右)指尖搭配升华的心情,必须制造出千变万化的「慢」速度来产生细致的音色变化。如果当切弦棒顶到琴弦的同时,我们的指尖端再稍为抖一下,则出来的声音也会相对的顿挫一下。所以说,这真是一部扣人心弦的乐器。

甜蜜悦耳的箱型键琴Virginals

在键琴与Clavichord的年代,制造者都是个人经营的一贯作业生产方式,制造键琴的师傅们都被称为「键琴大师」。他们以多年家族累积下的经验来选木材及设计琴壳的厚薄,让很薄的木板能够坚固地承受最大的张力而不致日久变形,这是制造键琴的关键所在。

在一五五七年的比利时境内Antwerpen城市中,更有所谓键琴制造协会(St. Lukes Guild of Harpsi-chord Builder)。要加入此协会必先要通过键琴制造技术鉴定,其中有一条文却是「参与者必须提供所制造的箱型键琴」,可见那时箱型键琴(Virginals)的受重视。英文中virgin是指淸纯少女而言,那么Virginals则可比喩为淸纯少女的甜蜜悦耳之音了。箱型键琴琴壳虽然与Clavichord相似,琴弦的排列也与Clavichord相同,不过箱型键琴的箱要比Clavichord高得多,如此,拨出的低音共鸣则十分浑厚。由于所占的空间小与价格低的优势,使箱型键琴成为当代爱乐者的最爱。

家族键琴制造最有权威的要属Ruck-ers家族了,他们所设计的各类键琴,其蓝图与键琴都被世界各大博物馆珍藏。今天市面上所售的「历史拷贝」型(his-toric copie)键琴中,凡是属于Flemis-ch型的十之八九都是根据Ruckers家族遗留下来的设计图而制造的。在博物馆中被珍藏的Ruckers键琴,其音响板上面的洞都嵌上该家族的玫瑰圈(rose)标志,以辨别年份与制造者。另外一个具有影响力的是Taskin家族,他们生产的法国双层键盘大型大键琴,不知迷倒了多少作曲家及皇室和贵族们。由于Ruckers与Taskin这两个家族的制造量远比其他个人生产来得多,所以至今我们才有他们遗留下来的实物以供鉴赏。普通个人制造的键琴了不起每年生产两、三部,而这两个家族在当时已经开始发展工厂生产线,每年可制造八、九部到十多部的大键琴,当然也有箱型键琴等的生产。

翻云覆雨后重拾典藏的蓝图

这种生产线式的造琴方法成为以后各大钢琴工厂的生产方式,而箱型键琴与Clavichord更是直接促使箱型钢琴(Square Piano)的出现。它的琴弦排列、音量的精致与琴壳的外表装饰,以及弹奏的心情,都处处流露著箱型键琴与Clavichord的传统精神。这种箱型钢琴到了二十世纪初,更被加濶和加上钢架(harp),使其音量与音域都能放宽不少。其后直立钢琴(Upright Piano)的诞生,因为共鸣效果及制造过程都要比箱型钢琴理想得多,因此才停止制造箱型钢琴。至于大键琴则直接将其拨弦系统改成敲弦的操作,成为最早期的平台钢琴。当时所采用的琴槌非常的小,就如一粒豌豆一样,因为琴槌太大会把琴弦(大键琴中高音的琴弦有如钓鱼丝一般细)敲断。难怪当Silbermann请巴哈鉴定他最新的产品──能够同时弹奏弱音(piano)与强音(forte)的键盘乐器时,巴哈的反应不大热衷,原因是音色及音量都不够华丽而触键亦不够轻巧灵敏,令Silbermann大失所望。当时以巴哈在音乐界的地位,如能得到他的一声赞美乃是最强与最有力的广吿。事实上巴哈被常邀请鉴定和参与管风琴的安装,后来Silbermann果真依照巴哈的建议努力发展改良,根据Silbermann所说,巴哈已同意他改良之后的Forte Piano了。(编按:今之Piano即Forte Piano 的缩写)

虽然从十八世纪中钢琴便兴起,但仍有许多人继续致力于大键琴的硏究与开发,如将它的手控音栓移到脚踏瓣,以更方便在弹奏时变换所想要的音色;亦有把琴壳加厚加长,在音响板上加上合金的架框以更稳定大键琴时常走音的缺失,同时琴弦的张力可以加大,以能拨出更亮丽的音响效果,拨弦系统也多用金属的零件和加强的弹簧等。一直到了一九六五年之后,所有硏究与开发的大键琴大师们却发现这种乐器加装的愈多,发展的愈复杂,它出来的效果则愈偏激,除了不适合弹奏巴洛克曲目之外,琴本身也缺乏理想的音量与音色;亦有尝试用电子吉他的办法,不过却更失原音的效果了。在绕了一大圈之后,现今大键琴制造大师们决定以博物馆中蓝图为本,使大键琴重回以前灿烂的风采!

(本文感谢琴府公司陈仲佑先生提供图片)

注1.在音色选配上,A、B、C、D四组琴弦皆可每次单拨发声,或双拨,或三组同时拨,更可以四组齐拨发声。控制这些音色的操纵栓子称为音栓(与管风琴相同),而A、B、C、D四组琴弦更有如下的名称:8呎、8呎、4呎、16呎。通常在大键琴的说明书上均注明为8'、+8'、+4'等的代号。说到8呎的音栓(A组或B组琴弦)其名称源自管风琴。管风琴键盘上中央Do往下低八度的Do,其主音管的长度为8呎。在早期西洋音乐中的标准音高(pitch)有很多种,从a'=510至a'=360都有,其中高高低低共约有七种之多。因此管风琴到了后来皆用脚来测量主音管的高度,即以中央Do往下低八度那个Do音为八只脚的长度。(当然每个人的脚大小不一样,不过欧洲人的脚总不像我们东方人的脚差异还满大的。)

另外还有一种鲁特琴(Lute)音色的音栓,多半用于伴奏。此音栓不外是把一组8呎的琴弦中,每条琴弦都用很小块的绒布或海绵从旁贴押著,吸收了琴弦在共振时的一些振动,效果非常接近鲁特琴。

注2.最低音调为C,而黑键调为D和E,因为最低键键名原为Mi,故称为Mi键Do的短八度。

注3.最低音调为G,黑键调为A和B,因为最低键键名原为Si,故称Si键So的短八度。

 

文字|宋允鹏 艺术学院音乐系教授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评论与回响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