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锣声定目剧场」是为了纪念李曼瑰逝世十周年而举办的活动,而今年十月二十二日就是她逝世二十周年的日子。(贡敏 提供)
人物点描 光复50周年/人物点描/戏剧

在适当的位置做最适当的事 李曼瑰和她所推广的剧运

如果她生在十六世纪的英国,她该是莎士比亚或班强生最亲切的朋友,如果她生在十九世纪的挪威,她会是易卜生联合作战的伙伴,但在中国,多半的时候她是孤单的,她投身于一个戏剧艺术没落的时代……

张晓风〈关于李曼瑰教授:一个愚不可及的角色〉

如果她生在十六世纪的英国,她该是莎士比亚或班强生最亲切的朋友,如果她生在十九世纪的挪威,她会是易卜生联合作战的伙伴,但在中国,多半的时候她是孤单的,她投身于一个戏剧艺术没落的时代……

张晓风〈关于李曼瑰教授:一个愚不可及的角色〉

一般人对台湾剧场史的认识,很可能最先进入脑海的是「小剧场」的发展、是表演工作坊、屛风表演班、更底层的记忆可能是兰陵剧坊,而最、最古老的印象可能就直奔「反共抗俄剧」了。

但是,从「反共抗俄剧」(主要风行于一九四九到一九五七年)到兰陵剧坊一九七七年的开始演出,台湾剧场在这中间的二十年中,到底在做些什么呢?是不是像黄仁宇的史学大作《万历十五年》一开头所说的一样:「万历十五年値得注意的原因是因为:这一年什么大事也没有发生。」台湾剧场也是什么都没发生吗?

其实,我们只要稍微细究起这二十年的台湾剧场活动就会发现──这二十年里,台湾「竟然」发生过两次剧场运动:新世界剧运、小剧场运动。

而这两次剧运都和一个名字─李曼瑰─有关。

一九七五年十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李曼瑰以七十高龄去世后两天,当时全国的教育界、文化界及戏剧界集会纪念李曼瑰,会后全体一致通过尊称她为「中国戏剧导师」。

这个尊称,不管从李曼瑰对国内戏剧活动的影响面或开创面来看,她都是当之无愧的。

谁是李曼瑰?

如果以一九三六年英文剧本〈大观园〉得奖,做为李曼瑰实际参与剧场活动的起点,那么我们可以发现:一直到她在一九七五年逝世为止的四十年里,李曼瑰的生活、创作及教学几乎和剧场活动一直保有密切关系。

李曼瑰毕业于北平燕京大学(即后来的淸华大学)中文系,硏究所念的是美国密西根大学英文系戏剧组(写《推销员之死》的亚瑟,米勒当时是她的同系学弟)。抗战结束后,她在政治大学与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俗称南京剧专)教课。政府迁台之后,李曼瑰开始任教于师大、政大、国立艺专,并曾先后担任政工干校(后改名为政战学校)影剧系、文化大学戏剧系主任、戏剧电影硏究所所长。

而在政治活动部分,当李曼瑰在一九四〇年带著艺术硕士头衔,回到正处于艰苦抗战期间的中国大陆时,她在蒋夫人的邀请下,去担任新生活运动妇女指导委员会文化事业组组长。大陆沦陷前一年,李曼瑰于南京膺选为第一届立法委员;后来这一职务还延任至她去世为止。

然而真正让李曼瑰成为「中国戏剧导师」的原因,主要是在于她对「剧运」的贡献。李曼瑰在这部分的成绩,大致可以分三个阶段来谈。

蕴酿期(1950-1957):从「文奖会」到新世界剧运

《汉宫春秋》这个五幕十场的大史剧上演后,连演四十四场,场场爆满……后来故总统蒋公见报纸所传,甚为歆动,意欲亲临新世界观赏,张道藩先生以为如此恐有䙝总统尊严,言于本剧原作者(编按:即李曼瑰),将剧本煞尾处略加更改,在中山堂为总统特演一场。

━━苏雪林〈曼魂不朽〉━━

严格讲起来,台湾的剧场活动自一九四九年至兰陵剧坊成员开始创作的一九七七年为止,几乎都由政府由上而下的「辅导」、「倡导」。真正要说有什么「民间的力量」能够「上达天听」,那么那个「力量」就是李曼瑰。

李曼瑰虽然揹有「立法委员」的头衔,但是立法院的政治活动,她平常并没有积极参与。她到台湾之后的最主要工作,在一开始是担任政工干校影剧系的首任系主任、及「中华文艺奖金委员会」的主委。

「文奖会」由当时的蒋介石总统下令成立,主要任务是鼓励「发扬国家民族意识」、「蓄有反共抗俄意义」的作品,我们一般人所说的「反共抗俄」小说、戏剧、诗歌,在政府播迁来台的初期就是由这个奖项所鼓励出来的。

「文奖会」所给予剧作家的奖励是高额奖金。以独幕剧本而言,每本二百至五百元,多幕剧本则每本六百至二千元;而当时公务员一个月的薪水则不到两百元。

李曼瑰在「文奖会」负责评审剧本。由于她「除开会外,其余时间比较淸闲」,「文奖会」的得奖作品及同时出版的《文艺创作》月刊中的剧本,几乎都由李曼瑰评定。

一九五六年,由于当时舞台剧演出场地、演出人才、娱乐捐(高达百分之三十以上)等问题影响,执政当局在文艺界一片「发扬重庆精神」、「实践战斗戏剧」的鼓动下,决定开放位于西门町的「新世界」剧院做为话剧演出场地,而剧团在演出前,还可以先向负责的「剧场运动委员会」贷款。

当时,李曼瑰的《汉宫春秋》被选为「新世界剧运」的开幕戏,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执政当局对她的重视,而《汉宫春秋》也的确没有让大家失望,连演连满了四十四场。但是在《汉宫春秋》之后推出的另外十四出戏,却在品质及票房上每下愈况。

整个「新世界剧运」在政府关心、鼓励「战斗戏剧」的出发点上开始,最后则在部分剧人以粗糙作品应卯、蓄意「赚取」贷款(票房失利的剧团只要还半额的贷款,而贷款则是在剧本通过后即发给现金的)的情况下结束一年半的短暂生命。

李曼瑰在「文奖会」中担任主委、在「新世界剧运」中担任辅导委员,她在台湾剧场中的领导地位已逐渐浮现。但是台湾剧场活动的问题:剧人品质、演出作品水准、表演人才的培养、场地的增加……要一直到「小剧场运动」的提倡才真正的被拿到台面上来讨论。

实战期(1960-1967):小剧场运动

本社定名「三一」,取古希腊戏剧「三一律」的意义,奉基督教三位一体的灵慧,宗三民主义的理想以求编、导、演的合作,视、听、动作的和谐,剧人、舞台、观众的结合;汇天、地、人的才知,启发想像、感情、思想,而创造真、善、美的最伟大艺术。

李曼瑰〈三一话剧欣赏会的发起与筹备经过〉

一九五八年,李曼瑰获联合国奖学金,到耶鲁大学戏剧系硏究所进修,五九年则获亚洲协会赞助到欧洲各国;总计她在国外一共花了十五个月的时间,来考察戏剧活动。

在经由国外蓬勃戏剧活动的剌激,与深感国内剧场问题严重的情况下,李曼瑰在一九六〇年提出举办话剧欣赏活动,成立三一戏剧艺术硏究社来倡导小剧场运动。

李曼瑰提倡剧运的主要原因是:「本人从事戏剧写作与硏究三十余年,对于舞台演出,原持分工合作态度,甚少参加。但年来目睹话剧临于危亡,不禁掷笔长叹!忆西洋有所谓『小剧场运动』者,业余剧团,辄廉价租用小剧院,每年定期公演名剧若干出,征求会员为基本观众。欧美行之有素,颇收成效。我们是否可效法,把爱好话剧的观众请回剧院来?」

至于为什么是提倡「小剧场运动」而不是「大剧场运动」呢?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事实上推行小剧塲运动并非标新立异,因为,一直到现在为止,我们的物质条件也只够推行小剧场运动。」

李曼瑰推展小剧场运动的方法,主要可以从三一剧艺社的成立来看:仿效欧美小剧场办法,成立话剧欣赏委员会,每年定期公演并预先公布剧目与时间,征求会员为基本观众并给予票价折扣。

三一剧艺社在一九六〇年十月开始至一九六一年四月止,每月推出一出戏,演职员以教育部扶植的「中华话剧团」为主,在李曼瑰个人严肃看待表演活动的影响下,六出戏的演出甚得当时观众的好评。当时全团演职员,不分等级统一领取定额餐费及车马费(每出戏三十元),更令剧人产生紧密团结在一起的精神。

李曼瑰在小剧场运动当中,除了要求戏的品质之外,她同时也不忘培养新的观众走进剧场,观众加入会员除了可以获得购票优待以外,还可以参加剧艺社的专题演讲及座谈会。

三一剧艺社的演出是成功的,一度加入的会员曾超过一万人。原本属于民间性质的三一剧艺社,后来得到救国团的支持,活动便被「收编」至执政当局所要推行的一个有方向、有计划的戏剧运动上。直接产生的结果便是「话剧欣赏委员会」的设立,及靑年剧展、世界剧展的举办。

话剧欣赏委员会成立于一九六一年,由二十三个单位所组成,其中十四个为党、政、军中的影剧机构,九个单位为文艺界代表,李曼瑰在其中担任委员。话剧欣赏演出委员会的工作内容,除了策划话剧欣赏会演出活动之外,尙聘请评审委员审查剧本,评定演出成绩,为参加演出团体办理免税手续,征求基本观众和补助剧团演出经费等工作。

靑年剧展与世界剧展自一九六七年第一届开始,每年举行,成为常态性的联展活动,演出地点大都集中在艺术馆。两项剧展的参加者多为各大专学校的话剧社、外文系学生。靑年剧展主要是演出国内剧作家的作品,世界剧展则多以外文、中文演出外国作品。

李曼瑰在「小剧场运动」推广期间,最大的成就是:培养剧人对於戏剧活动的严肃态度、增加剧团演出机会、在表演活动的内容及型式上增加实验的成分、吸引年靑学生及观众走进剧场。

可惜这个运动最后因为官方介入太深、大大影响了戏剧作品的方向及深度。而一九六三年开始,台湾电视台的陆续开播,更吸引走大量的剧人进入电视公司工作,而大量的观众也被吸引到电视机前。

不过,老剧人的投身电视工作,他们所留下的工作空缺刚好为新的剧人、年轻学生提供了参与戏剧活动的机会。李曼瑰所注意培养的年轻学生、新观众也在持续的增加及投入剧场;「小剧场运动」在增加新剧人与新观众这两点上是成功的。

落实期(1967-1975):中国戏剧艺术中心

「响应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团结热爱剧艺之爱国靑年,激发文艺战斗精神,藉对戏剧艺术之高度宣传功能,以期唤起民众,振奋士气,早日光复大陆,建设新中国。」

〈中国靑年剧团组织规程.宗旨〉

李曼瑰在推动「小剧场运动」的同时,她自己一直抱定一个很实际的目标,那就是:希望能制定出一套在台湾可以行得通的做戏方式,然后再逐渐推广,「由一个剧团,推广至许多剧团,由许多分别单独演出而联合大公演。再由台北市推广至各城市鄕镇,使戏剧真能负起社教的责任。」

李曼瑰希望以学院派的严谨态度来从事剧运,另外,她又以几近宗教家的精神来参与,加上她本身与党、政、军、学校、剧场界的良好关系,她在剧运的推动上,可说是:以最适当的人选来从事最适当的工作。

在小剧场运动逐步式微之后,李曼瑰又在一九六七年以六二高龄的身份成立「中国戏剧艺术中心」,这个中心的目标工作范围可以分为组织、训练、联络、出版四方面。在这个中心的下面还分设几个单位:

1.三一剧艺社

2.中国靑年剧团(协助各剧团演,及负责主办靑年剧展、世界剧展与大专话剧联合演出活动。)

3.儿童戏剧推行委员会(每年举办儿童戏剧训练班,演出儿童剧。)

4.儿童教育剧团(从儿童戏剧训练班选出有戏剧潜力者为会员,介绍他们参加电影电视演出。)

5.儿童剧征选委员会(由李曼瑰邀请教育部文化局、省教育厅等六个单位主管硏商儿童戏剧推动问题。最后决定由戏剧中心举办函授班、编剧训练班来训练儿童剧本写作人才。该会最后还鼓励各县市举办儿童剧展。)

6.海外剧艺推行委员会(集合海外侨胞爱好戏剧人士,以剧会友,合作推动侨社戏剧与艺术。)

7.侨靑剧社(由海外剧艺推委会每年举办的侨社剧艺班,历届学员组成。)

8.李圣质先生夫人宗教剧征选基金会(系李曼瑰姐弟四人为纪念其父母而成立,经常征求宗教剧本创作,予以稿酬,协助出版。)

由戏剧中心辅导成立及由话剧欣赏会补助演出的戏剧团体则有:

1.基督教艺术团契

2.华夏教师剧艺社(一九六八年成立,社员多系年前参加台北市国小教师剧训班的学员,演出活动频繁。)

3.我们剧团(一九七三年立,由戏剧中心所举办的教师导演班学员、女演员组成。)

4.靑靑剧社(一九七三年成立,由东吴大学及淡江学院毕业校友组成。)

从上述介绍可以看出,中国戏剧艺术中心虽然只是个民间机构,但是它所从事的工作,几乎就是一个国家文化局所应该从事的活动。李曼瑰在经营剧艺中心的同时,她并没有忘记和官方的主事单位保持严密的关系。举例来说,中国靑年剧团的主任委员就由时任救国团主任的李焕担任,儿童教育剧团的正、副团长由当时的台北市女市议员担任。海外剧艺推行委员会则由剧艺中心、侨委会、国民党中央党部和教育部文化局共同合作组织而成。

和官方保持良好关系,当然保证了剧艺中心会务推动的顺利,但是李曼瑰成立剧艺中心的目的,实在是因为「今日我们应时代的需要,以现代戏剧发挥现代的精神,在复兴文化运动旗帜飘扬之下,不容怠惰,更不容退缩颓丧」而促使他成立这个中心。

但是,中国戏剧艺术中心在当时有两项工作对于今天的戏剧活动仍有重要的影响:那就是,开始组织训练演出人才、出版戏剧类书籍。关于训练人才部分,我们可以从剧艺中心下面的剧团看出其想法及成效。出版戏剧书籍则是李曼瑰对于台湾戏剧活动的另一个重大贡献。当然了,我们更别忽视剧艺中心所成立的中国靑年剧团,他除了俨然有职业剧团的雏形以外,由其所主办的靑年剧展、世界剧展对后来的台湾戏剧活动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不过,这一切的工作都在李曼瑰逝世之后逐步式微。

全方位李曼瑰

在台湾戏剧活动发展史上,李曼瑰直到逝世前都一直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姚一苇在〈第一声锣〉一文当中曾回忆说,李曼瑰最爱说:「演出就好!」

李曼瑰对剧运最大的贡献,除了在增加观众、提高演剧水准以外,她的奉献精神,尤其令人感动。

今天我们回顾「反共抗俄剧」与兰陵剧坊之间二十年台湾戏剧活动时,别忘了李曼瑰曾在这段舞台历史上做过十分精采的演出。

(本刊编辑 李立亨)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李曼瑰创作年表

1906 生于广东省台山县的一个基督教家庭。

1914-1926 就学期间,对西洋名剧、五四以后的剧坛作品多所涉猎,并尝试编剧、导演、演戏。

           处女作《有价値的人生》获女靑年会征文首奖(1923)

1926-1930 保送进入北平燕京大学,主修教育;后转入中文系。

           毕业论文《李笠翁十种曲之硏究》获刊于北平晨报副刊。

1933 入母校国文硏究所,硏究中国古典戏剧。

1934 入密西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igan)英文系戏剧组,从Kenneth Rowe、Cowden教授学习      编剧。

1936 获艺术硕士。

      英文剧本《大观园》The Grand Garden获密大「霍柏伍得」奖(Hopwood Con-test,翌年得主为亚瑟,米勒Athur Miller)。

1940 返国,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英语系副教授。

1941 应蒋夫人之聘,任新生活运动妇女指导委员会文化事业组组长。

1946 抗战胜利,任国立政治大学与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教授。

1948 于南京膺选为第一届立法委员(此一职务并延任至其逝世)

1949 政府迁台,开始任教于师大、政大、国立艺专、政工干校影剧系,并担任文化大学戏剧系主任。

1950 「中华文艺奖金委员会」成立,获选为主任委员,负责剧本评奖。

1955 「远东剧社」演出《天问》,是为李曼瑰剧作第一次被正式演出。

1956 执政当局为增加演出场地、提倡剧运,将位于西门町的「新世界」电影院开放给话剧团体演出。此段于「新世界」演出的戏剧活动,后来被称为「新世界剧运」。

      当时李曼瑰的《汉宫春秋》被选为首演节目,连演连满四十九场,现场虽有警察维持秩序,黑市票价仍高于原价近二十倍。

1957 获教育部文艺奖金戏剧奖。

1958 接受联合国文教组织奖学金,入耶鲁大学戏剧硏究所硏究。

1960 与教育部中华话剧团合作,组「三一戏剧艺术硏究社」,创话剧欣赏会。后经救国团协助,成立「小剧场运动推行委员会」。

      为文呼吁剧场界:「要下最大决心,决定不招待十岁以下儿童入场。」

      国话剧欣赏演出委员会,并担任主任委员。

      举办「靑年剧展」、「世界剧展」。

1964 话剧欣赏演出委员会与救国团合作,举办首届大专院校话剧比赛。

1965 创立文化学院之戏剧电影硏究所,并任所长。

1967 成立「中国戏剧艺术中心」。

1970 张晓风于年前以《画》获「李圣质先生夫人宗教剧作奖」(李曼瑰为纪念其父母而成立);并在李曼瑰的鼓励下,与林治平、黄以功合组「基督教艺术团契」。

1971 为纪念开国六十年,催生并出版《自由中国话剧六十种选集》。

1973 成立中国靑年剧团,兼任政大、辅大、文化学院教授。

             应省教育厅之邀,开设儿童剧写作硏习班一个月,课程结束后主编《中华儿童戏剧集》。

1974 剧本《瑶池仙梦》获编剧学会第一届最佳剧本奖,及中山文艺创作奖。

1975 改组「三一戏剧艺术硏究社」,任社长。三月《瑶池仙梦》于艺术馆首演,八月环岛演出一个月。

十月二十日病逝于三军总医院,享年七十岁。

十月二十二日全国教育界、文化界及戏剧界集会纪念李曼瑰,一致通过尊称其为「中国戏剧导师」。

后记:

1976 政战学校影剧系成立「曼瑰教授纪念图书馆」。

1978 为纪念李曼瑰逝世三周年,戏剧界特别合力演出《瑶池仙梦》三天,并召开纪念学术发表会,(主讲人为:姚一苇、胡耀恒、吴静吉、郑淑敏及黄美序)。

1979 正中书局出版《李曼瑰剧存》。

      全套四册,前三册为《汉宫春秋》等十六个剧本,第四册收录评述及剧运宣言。

1986 为纪念李曼瑰逝世十周年,戏剧界在姚一苇和赵琦彬的组织下,推出以「锣声定目剧场」为名的一系列活动。包括「兰陵剧坊」、政战学校影剧系等七个剧团推出不同的节目。

      纪念学术发表会则邀请姚一苇、聂光炎、张晓风、赖声川及王世仪发表专题演讲。

      文化大学影剧系成立「雨初纪念图书馆」。

「李曼瑰硏究」基本书目、特刊:

书目:

丛静文 1973《当代中国剧作家论》,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李曼瑰 1979《李曼瑰剧存》,台北:正中书局。

吴若、贾亦棣 1987《中国剧场史》,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

李皇良 1994《李曼瑰和台湾戏剧发展之硏究》台北:文化大学艺术硏究所硕士论文。

特刊:

1.中国靑年剧团成立纪念特刊1973

2.李曼瑰教授逝世三周年,特别献演《瑶池仙梦》节目特刊1978

3.锣声定目剧场节目特刊 1986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