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没多久,便当著观众的面,不下幕换起景来了,这样的处理手法,带给观众一阵惊喜。
京剧《十五贯》是今年辜公亮文教基金会和李宝春合作的年度大戏,票房相当好,我观赏首演时,看场中景况,坐了近九成的观众;如同其他传统戏曲的演出一样,老年观众偏多。究竟如何呢?我试著以自己的观点来解读这出戏的编、导、演,先从「演」开始吧。
演员及音乐表现出色
这出戏的两位主角况钟和娄阿鼠,一正一邪,分别由来自大陆的李宝春和孙正阳担任。前者把况钟的正直无私及内心挣扎表达得十分出色,特别是第四场〈判斩〉中的一段念词,配合身段运用,表现况钟的天人交战,让我印象深刻。后者则把娄阿鼠的鸡鸣狗盗表现得相当传神,虽然全戏的设计让他以演为主,没什么机会发挥唱腔。两人在第六场〈访鼠〉中,测字的那一段对手演出,可说表现得淋漓尽致,又相当诙谐。其他几位演员表现中规中矩,饰演苏玉娟的叶芳在第一场〈鼠祸〉中的一小段水袖功夫,舞得漂亮。戏曲中不能忽略文武场的音乐表演,由大陆几位「中国京剧院」及「上海京剧院」乐师,搭配台湾「理想介面室内乐团」构成的文武场和伴奏,不仅不会流于吵杂,且与演员配合得相当好,很忠实地传达出整出戏的表情。
导演手法不俗
在导演手法方面,身兼主角的导演李宝春把这出戏做到了极致,不仅场面调度灵活,而且蕴藏许多含意在其中。开场没多久,便当著观众的面,不下幕换起景来了,这样的后现代手法带给观众一阵惊喜,却也只这么一次,未曾滥用。而前三场陈述命案事件,布景以写意的江南街景或黑幕表现,第四场况钟登场时改以蓝幕为底,同时让他身穿蓝袍,喩为靑天大人;斩囚之前问到荀友兰、苏玉娟二人有寃时,蓝幕上便出现了白云(可惜坐在楼上的观众有部分因视角之故,看不到此景,这也是剧院的座位设计有死角)。第三场〈被寃〉县太爷升堂,座位斜向观众,暗示其审案不正,背后的「明镜高悬」四字及老虎画像亦有反讽深意;而况钟座后却是「为官淸廉」及一幅暗指志归田园山水画。以上种种象征手法用得适度,不会流于滥情。舞台设计则是虚实并用(布绘软景与实物硬景呼应),繁简各其所宜。全剧的灯光也运用得相当好,特别是聚光灯。第三场结束时灯光全熄,只留一道聚光灯照在县太爷的「明镜高悬」四字上,反讽意味十足。当娄阿鼠在四下无人,吐露心事时,亦用聚光灯照在他身上,也用对了。数次用聚光灯都用得其所,收到画龙点睛之效。比较起来,歌仔戏《双枪陆文龙》中,聚光灯从头到尾打在杨丽花身上,则有所宜有所不宜。在节奏上,全剧共分七场,前三场后三场都相当紧凑,只有第四场从法场监斩到求见督爷演得最长,等于是在两个快板中夹进了一个慢板,得到了适当的舒缓,戏剧张力却未消失。全戏约演了两小时十五分钟,没有中场休息,看起来却不会觉得冗长、疲倦,导演的功力确实不凡。而当娄阿鼠在认罪画押时说「我要是那个美国黑人辛普森就无罪了」,适时以当下新闻事件打个哏,博得笑果。
翻案翻出剧情中的纰漏
最大的问题出在编剧上。我不知道原剧本是怎么写的,但经过李宝春、辜怀群两位的改编,仍存在著一些疑问和不合理之处。首先,三审六问是指那些?如果真有这层层关卡,怎么会没发现案情疑点?但是一想到现在的苏建和三死囚案,那显然这剧情还是有其合理性,同时还可以体会到借古讽今。其次,古代死刑定谳一定是皇帝亲自批准的吗?怎么会在五更处刑,二更就开始升堂等候,还可以马上传唤到荀友兰的主人陶复朱来问话,似不合理。另一个大问题,即况钟简直是圣人。一椿所谓三审六问、皇帝批准的死刑案,监斩官虽问出蹊跷,竟不惜一切地越权翻案,而且以小搏大,虽然能够突显人物的内心挣扎和正义感,但企图太过明显,使人物有点失真,况钟的圣人性格拔高到极点,却倏而一案吿结,解甲归田园,平凡小民对此实在不甚了解。从导跟演的角度上看,这诚然是出好戏,但从编的角度上看,就有待商榷了。
文字|黄雍智 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