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靑艺导演林荫宇,协助饰演麻疯先知的演员武山胜试装。(许斌 摄)
台前幕后 台前幕后

跨越文化藩篱后的升华

种田的农夫农妇学扮戏;专业的导演学习随俗入境;阿里山邹族的原始力量取代哲学文本的挣扎,两岸三地的戏剧文化工作者在相互摩擦撞击中,锤炼升华。

种田的农夫农妇学扮戏;专业的导演学习随俗入境;阿里山邹族的原始力量取代哲学文本的挣扎,两岸三地的戏剧文化工作者在相互摩擦撞击中,锤炼升华。

身体气象馆、北京靑艺《Tsou.伊底帕斯》

10月4〜10日

北京世纪剧院

国际间的气氛诡谲,使得台湾一直无法与中国大陆取得「平等对话」的机会;然而从「门户」开放以来,两岸的表演艺术界基于时空隔绝的仰慕与陌生,顿时间彼此产生激情般的交流。或许是期待与背景的不同,这样的激情经常变成社交性质的友谊,使得文化冲击的刺激,落为「点到为止」的轻触而已。但是台湾的文化评论工作者王墨麟,跨越小剧场的诉求意识,使尽「乾坤大挪移」的本领,牵成大陆北京靑年艺术剧院与阿里山邹族原住民的合作,来共同诠释一出古典希腊悲剧《伊底帕斯王》。

邹族的农夫农妇歌舞唱戏

看看两岸三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如何来面对西方文化的原点─也就是古人类的集体心灵意识。为了这次破天荒的携手合作,靑艺导演林荫宇特别跨海来台,在阿里山上与邹族演员排戏相处两个月。制作群包括靑艺负责的舞台、灯光设计,台湾方面有王明辉的音乐与钟君固的服装创意,而原来的英译希腊剧本,经过王墨麟的改编,与邹族牧师汪幸时的邹语翻译,又由演员重新口语诠释后,许多哲学性的意义,已退出了表演舞台,存在于这批邹族演员的心里,成为《Tsou.伊底帕斯》。

《Tsou.伊底帕斯》的筹备期长达两年多,在国内面临遍寻不著资金与场地的波折。北京靑年艺术学院院长林克欢,为了打破两岸以往相互观摩的单纯交流模式,并且出自对王墨麟个人肯定的支持,便积极地参与《Tsou.伊底帕斯》的演出计划。自七月底起,一群志愿征集的邹族演员,每天白昼工作,自日落六点到晚上十点多,在台湾阿里山上邹族部落的达邦国小操场排练,由大陆靑艺导演林荫宇主导场面调度。王墨麟选择《伊底帕斯王》,除了有种与经典名剧私密对话的渴望外,也是有意别于一般中国人对这种「弑父恋母」故事的逃避。此外台湾社会的「问天」执迷,反应了老百姓的无知与无力;为了追溯更古老的人神对话,检验人与命运之间的关系,王墨麟便选择了原住民族群为演员。而他偏爱邹族部落有三个理由:一来邹族人团结亲密,其二是邹族人数少,动员容易,其三在于邹语文化保存完整,而且纯粹。这群四、五十岁的原住民,有的是国小职员,有的是家庭主妇,有的是传教士,也有的是农夫。他们的共同背景是邹族文化与语言,共同特点是完全没有一点演戏经验。

饰演伊底帕斯王之母尤卡丝塔的汤嫦娥是四个男孩子的母亲,平常以种茶、农事维生。刚开始排戏时,王墨麟非常担心女主角汤嫦娥的生涩。他不但连日带她下山,到国家剧院看大陆梨园戏表演;甚至四处虚心请教,延揽名师「恶补」。看著王墨麟唠叨地念著,还从口袋里掏出笔记,当时的汤嫦娥只能无奈地耸肩微笑。对比之下,似乎王墨麟比女主角还紧张。在爱之深、责之切的盼望下,汤嫦娥在整排期间,已表现出如尤卡丝塔女王般的自信与流畅。一个曾经在兄长苦心企盼下,克服癌症的妇人,饰演「尤卡丝塔」这个女权主义者,但摆脱不了命运左右的角色,应该有另一层的「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意义。

北京的学院导演谦容学习

导演林荫宇不但运用许多邹族歌舞,还大胆使用许多邹族的文化元素;如求救联络的讯号鞭,与打击赶鸟的竹筒器。一开始面临原住民毫无剧场训练的肢体习惯,林荫宇也著实头痛了好一阵子。为了避免山地、平原两种文化的陌生,林荫宇与副导特别请人居中带领,以上学带队的方式训练原住民演员暖身;久了之后,这些演员便习惯剧场导演的排练方式与语汇。这些山地妈妈们虽然觉得林荫宇的确有点严格,但演员整排时故意模仿导演的英文和北京腔,其实多少透露著彼此之间跨文化的情谊。

这次《Tsou.伊底帕斯》的演出计划,除了形式上具有空前未有的跨文化意义,内涵上对某些参与者而言,也有心灵谦让升华的体验。这些邹族人民,以开明的眼光,接纳一个与传统相反的希腊神话故事,尝试跨出原住民的传统歌舞,为台湾剧场寻找一种新的美学。对林荫宇而言,经年训练的专业习惯在阿里山上几乎派不上用场;她必须把自己的背景放在一旁,学习观察原住民演员的特质与生活,将之融入演出之中。尽管在筹备期间与王墨麟不只一次地为剧本争执,因为美学认知上的差异,不断发生白热化冲突,她还是从摩擦中对文化语言产生了更多元的体会。王墨林认为,如果没有林荫宇稳定的美学结构与流畅的场面调度,这出戏只会凸显邹语实验的意义而已。

都会的艺评学者山野澄心

问起王墨麟当初为什么选择《伊底帕斯王》这个故事,他说他仍然脱离不了姚一苇当初教学传授的影响。初读的恐惧震撼,也是他至今难忘的原因之一。对「伊底帕斯」的情感共鸣,与一股想为剧中的真正受害角色尤卡丝塔翻身的冲动,让王墨麟在多年献身小剧场理论耕耘工作后,实践了他对舞台呈现的理想。不过剧本经过那么多次的诠释转变,当初叩门逼近的恐惧,在自己不熟悉的语言里,已经消失无形。《Tsou.伊底帕斯》想表达的是,尽管尤卡丝塔的积极主动与伊底帕斯的恐惧脆弱,在诸神也无法挿手的命运手里,也只能俯首任由摆布。林荫宇认为王墨麟的诠释,正是现代人对当今世界忧虑的写照。

在尝试做戏之后,王墨麟开始体会做戏的为难与辛苦;他最大的收获就是体认自己还是比较喜欢小剧场创作。但在这样长期而直接的合作交流中,王墨麟认为台湾的创作虽然思想活泼、实验性强,却因此缺乏深度而不够成熟;反观大陆方面,保守踏实的工作态度,使得他们的创作思考较为扎实贯彻。当年发出「小剧场已死」惊人口号的王墨麟,如今有这种深刻直接的感受,应该也是另一种「见山又是山」的人生体验吧。

(本刊编辑 傅裕惠)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