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像运用尙未创造出独特美学风格,反而变成以单人电视剧取代现场表演,将充满互动可能的对手戏减损成演员对著电视的独角戏。(王志伟 摄 果陀剧团 提供)
戏剧 演出评论/戏剧

非如此不可?

评《E-mail情人》的剧本和影像

随著戏的进行,在享受著悦耳动听的音乐、极具感官震撼力的音响效果、华丽的灯光和淸晰夺目的影像的同时,我却也逐渐感觉,在「科技」与「心」之间,确实有一段遥远的距离。

随著戏的进行,在享受著悦耳动听的音乐、极具感官震撼力的音响效果、华丽的灯光和淸晰夺目的影像的同时,我却也逐渐感觉,在「科技」与「心」之间,确实有一段遥远的距离。

果陀剧场《E-mail情人》

4月10〜13日

国父纪念馆

走进剧场,两面巨大的电视墙和投影银幕,分别耸立在舞台的左、右、后方,令人又兴奋又期待,好奇影像将在剧场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随著戏的进行,在享受著悦耳动听的音乐、极具感官震撼力的音响效果、华丽的灯光和淸晰夺目的影像的同时,我却也逐渐感觉,在「科技」与「心」之间,确实有一段遥远的距离。

人物情节缺乏说服力

还是先来谈谈剧本吧。剧中的主要角色有六个,音乐家阿奇、妻子小静、两人的好友玉屛、警员维德、灵媒兼电台主持人莎莎、电玩老板江哥。故事主要发生在三个场景:阿奇和小静的家,莎莎的工作室、录音间,江哥的电玩店;以多场次、顺序开展的方式娓娓道来。在阿奇和小静的生死恋外,穿插玉屛、维德,莎莎、江哥两段爱情作对比,而由莎莎夫人从中指点排解作串连。故事叙述阿奇生前和小静因忙于工作疏于沟通,陷小静于沮丧愤怒。阿奇猝死,小静思念不已。三个月后,阿奇的灵魂在天堂发e-mail对小静示爱,并透过移植了他眼角膜的维德,表达对小静未尽的爱意,使维德一见小静,左眼就不由自主的流泪。维德因此爱上小静,但怯于面对,在阿奇的质问下,才决定和女友玉屛分手。最后布道大会阿奇现身,以主题曲表达对小静之爱、化解伤痛和思念,并鼓励小静爱维德,结束全剧。

这样一个剧本,吸引人的并不在它情节动人、戏剧动作紧张刺激、人物深刻、主题思想博大精深等等。情节上,就是个简单的爱情故事,配合网路沟通、生死之隔来引发思考。在结构上,它平铺直叙、一切淸楚交代的叙事方式,使剧情没有任何悬疑意外、浅显易懂,兼之戏剧事件并不多,看起来松散平淡。人物刻画上,主要透过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想法,欠缺表里、言行的差距和行为刻画,人物性格缺少层次和深度,转变迅速,因此往往显得突兀而缺乏说服力。

如作者安排小静在阿奇死后迷上网路,可是丝毫看不出网路里的人际关系、丰富的资讯如何影响改变了她?因此当她收到阿奇第二封e-mail,反省自己过去的自私时,虽然这反省本身很精采,却像天外飞来一笔,只是说说而已;同时这种愧疚感之后也没有再被处理。又如玉屛,之前一直被强调其性感自信和交往经验的丰富,但当维德提出分手,她却忽然崩溃,在没有任何铺排之下,宣泄出内心深处得不到真爱的隐痛。当晚她跟莎莎哭诉,听不进莎莎的劝吿恼羞成怒而去,第二天布道大会就已然恢复,能够玩笑面对,使这伤痛太没份量。阿奇和维德亦然,第十五场,一个决定结束纠缠、一个决定去爱小静,转变都太快。

生死无痛,玩笑无稽

对于爱情,剧作者检讨了科技与心的距离,当科技的便利造成的亲密假象,替代生活中真实的沟通关照,小静的痛苦于焉产生。然而这种痛苦没有被深入刻划,小静只像是一个每天在家无所事事、斤斤计较于「昨天前天都没有亲」、「忘记结婚纪念日」之类事情的家庭主妇,缺乏爱情和生命的厚度,显现不出和阿奇沈迷科技之间的张力,对阿奇的批判也就软弱无力。对于死亡,作者强调要抚平伤痛、把握现世,却没有真正面对处理死亡,阿奇虽然死了,却徜徉在一个无限自由任性的世界里,不停的开玩笑、说俏皮话,却又看不出因实质的沈重而在表面上故作轻松欢愉的层次,只觉得纯粹为搞笑而搞笑。死亡变轻,伤痛变得没有意义,生与死的张力不见了,肯定现世的力度也就掌掌打空,掌掌消散在发不出声音的棉堆里。

剧本主要吸引人的其实是剧情中引入的大量流行文化,很多场次并没有刻划人物、展现内在心理层次的戏剧动作,而著重以流行话题引发趣味,如电子情人、网路聊天、电子邮件、星座、命理、电玩、催眠、广播、现场call-in、社会名人事件影射等等,优点是呈现出当代都市生活的趣味,紧密扣住流行脉动;缺点是人物被这些有趣的对话替代,对话变成介绍而非真正的交谈。当对话中大量充斥流行口语、各式玩笑,虽然亲切逗趣;但一式的无厘头机趣,并不适合每个角色和所有情境。

影像的单一说明功能

本剧重要的是把影像、歌曲引入剧情,使多媒体成为演出不可或缺的要素。这是一种尝试,由此出发,我们来检讨这种尝试在剧场实践的优缺。

剧场中影像的使用大致可以分成几类:一、场景说明,如男女主角家外、电动玩具店铁门外,都以实景拍摄来当背景;二、电脑画面说明,显现e-mail、线上聊天等等;三、情境说明,如阿奇的垂危、布道大会的壮阔、灵魂唱歌的回忆心象;四、剧情说明,角色在现场看和拍的影像内容、电话O. S.、现场call-in、灵魂说话。这样的分类也许不尽完美,但可以看出,影像主要的功能在「说明」,是为了加强剧场幻觉、使观众感觉逼真可信。

然而,就追求写实而言,目前的影像使用反而成为干扰。布道大会一场,要表现「难以想像的壮阔场面,马戏团与高科技的结合」,影像上呈现的却是寥寥无几的演员们,在空洞的场景中尴尬跪拜的交错特写,虽然由两台大电视播放出来,场面仍然毫不壮阔。三段call-in中,演员们不够真实自然的表演缺陷又被电视放大播出,更觉其假。而当现场演员和录影带对戏时,一旦稍稍逸离时间和事先设定好的情緖限制,马上就令观众感到困惑不解,因而疏离剧情。

就影像用来「说明」的表现形式上,目前的处理也嫌缺乏创意。举例来说,穿著白衣飘浮在云雾飘渺间的阿奇,消灭了观众对幽冥、天堂、灵魂等等原本可能有的自由想像,丢给他们一种最刻板印象式的解答。而灵魂每次要离去就先背转身子再消失的处理,虽然非常明确的传达「他要离开」的讯息,却使人纳闷为何灵魂的空间转换如此不自由,丝毫未见发挥影像「时空表现灵活」的特点。用MTV来说明阿奇唱歌给小静听时,两人心中浮起的「点点滴滴的回忆」,虽然很炫,但如果只是把之前放映过的一些影像集锦起来,也不免觉其重复无聊。

舞台由四块相连而高低各异的板块组成。在与影像的相关处理上,导演并未致力设计可与影像对话的舞台画面和情境,举例来说,第十五场鬼魂现身,不管用不用影像,舞台处理只是把灯光调暗、施放乾冰、让演员不是局限在固定的区位中与影像对话,就是身穿白衣在空荡荡的舞台上有限的游走,然而,如此传达人鬼之隔、空间差异、角色心境,都犹有不足之处。同样的,布道大会一场,导演虽配合影像,将演员零散分布在舞台上,加强烘托场面的壮观,但处理上欠缺向外无限延伸的感觉,观众一目了然「群众」不过如此数人,演员间又都以类似的节奏和姿态做著和影像同样的事情:跪拜,看来单调而不可信。

多媒体运用缺乏「必要性」

也许问题更在于:影像为何只用来「说明」?为何要人相信?目前剧场和多媒体的结合仍有无限的可能性可待追寻,然而当多媒体的运用只限于呈现写实的说明性影像,已将这种可能划地自限了。如果《E-mail情人》在说明性影像的形式、运用上,创造出它独特的美学风格,还可令人惊喜赞叹,但目前它并未呈现出使用多媒体「非如此不可」的理由,还隐隐变成用不吸引人的单人电视剧取代现场表演、将充满互动可能的对手戏减损成演员对著电视的独角戏、让台上台下一起盯著四百吋电视,努力去相信电视剧中的世界是真的。

《E-mail情人》试图结合多媒体和剧场,寻找一种新的可能,然而在多媒体沦为舞台上的豪华科技品之后,让人觉得编导不自知地身陷他们原先所质疑的:倚赖「科技」、沈迷于包装和噱头,忽略和观众「用心沟通」带来的最真实的感动,这是很可惜的。果陀近年来不断的尝试,从音乐剧、武侠剧到此次使用多媒体,都可见其不断追求的执著,这点値得赞赏。只是,希望果陀也能思考出这些尝试的可能性,继之和优越的设计群、资深专业的演员班底(特别是此次陈幼芳充满魅力、收放自如的演出及王柏森可圈可点的警察),真正开拓出一条果陀之路。

 

文字|张嘉容  国立艺术学院戏剧系研究生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四界看表演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