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督芭蕾舞团新制作请来黎美光编舞,演出三支不穿硬鞋的现代芭蕾。舞码的风格迥异,表现新生代女性编舞家的风情,
台北首督芭蕾舞团「等待下一个故事」
87年12月6日
桃园县立文化中心
12月12日
新庄文化中心
12月13日
基隆市立文化中心
12月18日
嘉义市立文化中心
12月22〜23日
台北社教馆
12月26日
台北县立文化中心
88年3月7日
苗栗县立文化中心
相较于前一出舞作《悲泣的地球》强调布景道具声光俱备的华丽效果,首督芭蕾舞团十一月所推出的新作纯净多了。舞团今年的新制作邀请黎美光编舞,演出三支风格迥异的舞码,舞者有更多肢体语汇,但是却没有故事性,不穿硬鞋,是三支舞蹈的共通点。芭蕾舞团却跳起现代舞,舞者有了新经验。
首督芭蕾年底演出的舞码有两支是黎美光的旧作翻「新」,一支是4 places for 2;另一支是《台湾出品》。4 places for 2九月初曾在台南华灯艺术中心展演,这支双人舞是以「接触」做为肢体律动元素,透过四个舞段传达各种想像所产生的触碰方式。而《台湾出品》则是黎美光九五年创作,翌年在英国首演的作品。她此次为首督芭蕾舞团重新编排,不仅换了音乐,也将原来的双人舞改编成三人舞。
把自己想像成枯叶,从高处落下
「接触」是4 places for 2的编舞灵感,从舞者身体与地板的接触、和空气的接触、与音乐的接触,到舞者彼此间互动,黎美光排舞时就让舞者们适应各种接触的律动方式;不过,难的是在舞台上传达编舞者脑海里对肢体动作的想像。
黎美光在乎的是舞蹈动作会产生何种视觉?「当舞者在做动作时可能会觉得无聊,但如果动作有意义时,舞蹈就会变得有趣。」她说,编舞要凭直觉,在肢体语汇创作的同时,她已勾勒出一个完整的舞台画面,让舞者尽可能感受舞蹈所要表达的意象,4 places for 2便是在这样的概念下呈现舞蹈情境与气氛。
4 places for 2分为四个舞段,第一段在轻快的肢体语汇里,表现阳光透过树丛洒落大地的感觉。第二段则由深沈的音乐交杂场灯的明灭,舞台呈显一片海洋的视觉,由淸晨到黄昏。而末两段是对照的舞蹈,没有节奏,舞台气氛是表演焦点。黎美光要求舞者身体语汇的质感要透明,像是一种化在空气中的感觉。
她说,排练初期让舞者「把自己想像成枯叶,然后从高处落下」是很难的动作,对于平日穿硬鞋,保持重心在中央的芭蕾技巧舞者,她的要求很困难。也因此,她经过团长徐进丰的同意,把不适应的舞者换掉,形成此次公演有许多非本团舞者代跳的画面。
为了让舞者体会她编舞的理念和动作质感,她一开始,先拿片枯叶由高处洒落,让舞者们感受叶子落下的感觉。经过半年的排舞和课程,舞者们逐渐了解她肢体发展的方向,舞台也渐渐有她所要的秋天视觉。
夏卡尔式的飞翔,让眼睛跳舞
《台湾出品》创作灵感来自夏卡尔的画作。一九九二年,黎美光在巴黎庞毕度中心见到画作《飞翔的人》,脑海里便浮现许多和飞翔有关的肢体语汇,于是,她在九五年将这个「飞」的概念著手编成双人舞,九六年在伦敦首演。这支二十五分钟的舞蹈由〈生日〉、〈婚礼〉、〈花舞〉、〈下午三点半〉、The house及〈婚礼二〉等六个舞段构成。舞作名字和舞台整体呈现并没有太大关系,它只是「台湾制造」(Made in Tawian)的谐音。
黎美光说,整支舞蹈环绕著「飞翔」进行,所有飞翔视觉都进入舞蹈里成为动作语汇。第一段〈生日〉里的舞者从舞台黑幕倒下滑行,她利用往下扑的动作营造滑翔感。接著的〈婚礼〉有段男子独舞,男舞者攀爬一根长达两百二十公分的粗藤,而女子捧花步入舞台。婚礼只是个男和女关联与否的意象,她在此段不安排舞者「飞」,是希望他们用克服地心引力的肢体动作来表达。到了〈花舞〉一段,肢体节奏感转强,企图营造流星和火花的视觉意象。
和其它舞段比较起来,〈下午三点半〉是有故事性的段落,黎美光以波兰旅法画家Balthus的作品《诗人的三点半》做为舞台画面的概念。舞台是一幅街景画面,舞者的身体以平面化的方式律动,台上的人肢体没有交集,关系却彼此连结,观众会有种描述「第三者」的感觉,但又不特指婚姻中的第三者。舞台天幕洒落羽毛沾黏舞者身体,是她刻意安排的诗意气氛。
身体沾满羽毛的三个舞者到了The house关系更加紧密,抽筋、抖动是这段舞蹈主要的语汇。透过灯光的运用,舞台只显现四分之一,有让观众以为舞者浮在空中的视觉感受。
而〈婚礼二〉则延续第二段的〈婚礼〉,身著白衣黑长裤的男子,搭配黑白衣饰两位女舞者,舞蹈不强调故事性,却有许多意象表达。花和棍两种道具分别隐含著自由与权力,「飞」的肢体不再显现,但是「自由」却也表征「飞翔」。对黎美光而言,《台湾出品》想表现的是艺术家对家鄕、自然和人的一种关怀。
第三支舞作《和一尾鱼》黎美光还在创作中,她的编舞灵感来自「七仙女」画面,她想编一支七位女舞者的舞蹈,七位舞者分别扮演一个人的七种性格和心态,如同钻石的多面,舞作的肢体语言力求在整齐间交杂些许紊乱。
文字|王凌莉 新闻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