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現代舞

相關文章 23 篇
  • PAR表演藝術
    編輯室碎碎念 Editorial

    編輯室碎碎念

    塵封近半世紀的《甘露水》再度問世,不僅補齊台灣美術史缺漏的一角,也替百年前台灣人對自由的追求尋得見證。 日殖時代,被壓迫的台灣人強烈渴求自由,《甘露水》作為台灣美術史上第一件裸女雕刻創作,入選台灣殖民難以擠進的帝國美術展覽會,振奮全島。藝術家黃土水將對故鄉的想望、自由的追求定格於作品,也為眾生殷切期盼「福爾摩沙時代來臨」帶來第一道曙光。 這股能量不斷發酵,同一年成立的臺灣文化協會,也以文學、戲劇、音樂等藝文活動持續啟迪民智,也讓起步雖晚、後來卻迎頭趕上的新舞蹈藝術有了良好奠基。一批接受日式教育的新女性,在社會思潮轉向耳濡目染之下,敢於挑戰社會體制,脫離纏足舊習,習得現代舞,自信地解放身體,她們也是台灣史上第一代新舞蹈家。 自此,台灣人開始翩然起舞。本期封面故事也以此作為分水嶺,回顧這一段台灣人以舞動爭取身體自由的發展史。第一章節〈摩登女身〉爬梳自日治時期〈甘露水〉的啟蒙,到蔡瑞月、李彩娥、林香芸等新女性,如何受到現代化浪潮影響,成為台灣第一批現代舞舞蹈家。〈1945-1990台灣現代舞流變小史〉則以每10年為單位,梳理不同時代的社會環境如何影響台灣現代舞發展,現代舞者╱舞團從中如何掙脫禁錮,以創作表達自我。 逐漸地,台灣迎來眾聲喧嘩時代。第二章節〈因為我們的語言是身體〉則聚焦邁入21世紀的當代,大舞團時代之後,中小型舞團╱獨立舞蹈工作者如何以舞蹈探問嚴肅社會議題、哲學思想與生命意義,讓舞蹈創作更貼近個人生命經驗,及展現出不同身分認同,身體,成了他們更強而有力的語言。 在我們推出的新單元《焦點人物》中,訪問到長年以劇場配樂、獨立唱作人等身分遊走的王榆鈞,受邀替《甘露水》紀錄短片寫歌的她,是如何模擬雕塑姿態、雙手交叉彈奏、錙銖必較推敲字句,最後譜寫出〈暝尾的祈禱〉動人樂章。 〈職人圖鑑〉邀請到佛朗明哥吉他手、也是「擊掌手」(Palmero)的游柏彥,分享他如何從學舞、學歌、學演奏中領略技巧,讓他的擊掌成為一門舞台上的藝術。〈劇場ㄟ冷知識〉由京劇旦行演員、戲曲導演兆欣帶路,且看旦角演員如何在5點不露的限制下,舉手投足間盡展萬千風情。 〈跨界對談〉則找來國際偶戲大師楊輝及阮劇團藝術總監汪兆謙暢談,兩人將如何以驚世駭俗的故事、接地氣的語言,帶著作品《釣蝦場的十

    文字|江家華
    第345期 / 2022年03月號
  • 「廣東是最早改革開放交流的省分,雖然如此,舞團還是有制約的,必須在兼顧國情之下,達到舞團開放自由的目的。」楊美琦說。(圖中)
    台北

    廣東實驗現代舞蹈團的敎母──楊美琦

    身爲廣東舞蹈學校校長的楊美琦,其實可以乖乖從事編舞的工作,但是她卻覺得有更重要的事必須進行,那就是鼓吹現代舞。文革之後雖然撥亂反正,不過現代舞的自由思想與意識型態仍非政府所期許。

    文字|盧家珍
    第77期 / 1999年05月號
  • 《繼承者》強調身體在空間、裝置與聲響中的表演,身體的表現性大於技巧性,具有肢體表達能力的劇場演員,似乎可以增強作品的豐富性。
    焦點專題 Focus

    「專業」非唯一 每個人都能跳舞?

    一定要能轉很多圈,腿可以抬很高劈很開才能上台跳舞?當代舞壇早就不一樣了,以台灣來說,雲門舞集早年就有許多非科班的男舞者;近年來,更有不少編舞家刻意邀請劇場演員、甚至音樂家一起來跳舞,豐富舞作的面貌,在這個藝術各領域疆界模糊、鬆動的時代,創作者勢必得用更開放的態度,去拓展「舞蹈」的可能性,試想,當每個人都能跳舞,那舞蹈這個行業,還能不興盛嗎?

    文字|謝東寧
    第265期 / 2015年0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文本背叛或文本再現?

    現今為什麼每一個搞「身心靈」的編舞家,都喜歡說上一套誰聽了都鴉鴉烏的「道」呢?殊不知他們所擬似的語言,不過是在指涉一種感染性的語言效果,用來複製文本「約定性」的語言,也可以說在於輕易取得看與被看之間的社會協調性,表明中國人(或東方人)有別於西方人在特殊思維上的一致性。

    文字|王墨林
    第113期 / 2002年05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跳出「文化的不朽」或跳出「我的身體」?

    假若現代舞不是為了跟特定時代之下的「我」對話,我的身體在幌動中想要激起什麼波瀾呢?當我們借喻太極或拳腳功夫來詮釋動作的可能性時,到底是為了建構動作的新邏輯?或是為了顛覆約定身體的俗成性?

    文字|王墨林
    第109期 / 2002年01月號
  • 《面向北方》以簡潔而帶點隨興的設計,使整體視覺空間與動作構成一體。
    表演賦比興

    「炫.白」的啓示與隨想

    作為一個劇場設計者,我進出劇場不僅僅只是觀賞到幾次表演,同時也豐富地領受到創作者的藝術智慧,嚴謹執著的創作態度,實驗創新的勇氣與信心。

    文字|聶光炎
    第91期 / 2000年07月號
  • 廣東實驗現代舞團的舞者,兼具了中國傳統身段、民間舞、芭蕾舞等迥異於現代舞的身體。
    台北

    初夏舞武生風 新舞臺推出舞蹈系列

    成立滿兩週年的新舞臺特別安排連續一個月的「五月舞風」節目,邀請了四個來自不同地區、專業背景的團體演出,這一檔隷屬於台北藝術節的活動,將帶給觀衆一連串多元的風格呈現。

    文字|陳品秀
    第77期 / 1999年05月號
  • 舞團今年的新製作邀請黎美光編舞,演出三支風格迥異的舞碼。
    台前幕後

    淸新詩與畫

    首督芭蕾舞團新製作請來黎美光編舞,演出三支不穿硬鞋的現代芭蕾。舞碼的風格迥異,表現新生代女性編舞家的風情,

    文字|王凌莉
    第72期 / 1998年12月號
  • 美國舞蹈學者諾瓦克認為接觸即興反映了美國社會六〇至七〇年代提倡民主的價值觀。(古名伸舞蹈團)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世界的舞蹈潮流裡尋求自身的認同

    回首舞蹈史二十世紀培養了許多舞蹈家,他們在世界各地不斷尋求足以代表自身文化的風格與特色。從「現代舞」的誕生、芭蕾舞的改革、流行舞步的變遷,甚至到非西方國家中傳統舞蹈的傳承,這一切的興起與沒落,隨著二十世紀社會的文化變遷而不斷修飾。

    文字|林亞婷
    第92期 / 2000年08月號
  • 編舞家凡德吉帕斯不以身體的觀點在敘述一種舞蹈哲學,而是通過意味豐盛的詩句,把身體壓縮成為象形文字。
    演出評論 Review

    現代舞中的「現代性」

    鄧肯為未來舞蹈所抱持的世界想像,是讓身體的神聖性不再回歸於上帝的秩序,卻是超越秩序而產生多義性及不確定性的自我。現代舞如此追求自我形象的創造,是舞蹈史很重要的發展動力。然而到了《新黑色》,若以凡德吉帕斯的創作觀與現代舞初始的鄧肯對照,《新黑色》在崩壞的秩序之上,無力再構築人的神聖形象,身體已是「從頭到腳鋪滿了無法辨識的符號」。

    文字|王墨林
    第200期 / 2009年08月號
  • 卡洛塔舞團的《嘜嘜族》以俗民大眾熟悉的肢體語彙,建立起一個全新想像中的化外之地。
    特別企畫 Feature

    凡爾賽宮前的街舞青春

    也許就動作技術面,現代、嘻哈並無完美整合的一刻,但是他們之間的關係有互為隱喻的象徵性。在《拉摩的異想世界》中最讓人動容的一幕應是嘻哈舞者Benlemqawanssa緊隨拉摩的巴洛克音樂舞動著,他柔軟如蛇的手臂、頭頂地的連續旋轉,全心奉獻的神態相襯背後凡爾賽宮的雄偉影像。此時嘻哈或許不再狂野,但它一身的傲然反骨依然挺立不搖。

    文字|魏淑美
    第174期 / 2007年06月號
  • 在4D中演出一段獨舞的國家芭蕾舞團藝術總監馬拉克霍夫。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一場後現代舞蹈與古典芭蕾的失敗婚禮

    每年柏林的「八月舞蹈節」不僅是德國最大的國際舞蹈節,也是夏日歐洲的舞蹈盛會,也是一探最新現代舞蹈趨勢的大好機會。今年主辦單位高舉「後現代與古典芭蕾交會」的旗幟,想要開創舞蹈的新局面。成效如何?評價又怎樣?旅居柏林的戲劇研究者林冠吾,全程觀察今年八月舞蹈節的動態,為你說清楚講明白。

    文字|林冠吾
    第155期 / 2005年11月號
  • 阿喀郎的作品流暢銳利,投射出強悍的生命力。
    環球舞台

    失序後的清明

    阿喀郎要打破卡達克舞蹈的結構限制,於是一套制式動作被分解打散,再幻化變體為另一層結構,如草履蟲般不斷衍生發展。傳統卡達克的敘事表達人對神的景仰之情,這部分在他的表演中也不見發展。阿喀郎多以抽象槪念為基礎發展他對身體的思考,如RUSH中以身體的官能性為主軸,在極端情形下試探身體動力的界限,如極動與至靜之間的舒張緩衝。

    文字|魏淑美
    第117期 / 2002年09月號
  • 〈海燕I〉記錄一個舞者艱辛的成長,也記錄下蔡瑞月的故事對徐紫櫻情感上的啓發。
    舞蹈

    延展的雙翼

    《海燕》以擅長的平實細膩,展現徐紫櫻對舞蹈前輩蔡瑞月的最高推崇與對自我極深的期許。卻因緣際會地離開了與蔡瑞月淵源深刻的中華舞蹈社到皇冠小劇場演出,在舞蹈的表現上反而獲得釋放,情感得以純粹的形式呈現,不受敍事情節的牽絆。

    文字|吳雅鳳
    第73期 / 1999年01月號
  • 《年輕》在中正紀念堂廣場呈現數萬人觀賞的戶外演出,不應視為只是編舞家的實驗作品而已。
    回想與回響 Echo

    「年輕」是新台灣人的身體像嗎?

    積澱一層又一層的身體觀,形塑了所謂的大師風格,而歷史與風格之間相互依附則形成大師風格的意義;在慶幸台灣社會還能支持得住雲門這樣的大型舞團之餘,舞蹈評論,包括新聞記者的報導式評論,到底為雲門,或為林懷民記錄下什麼樣的歷史,卻是不能不深切探討的問題。

    文字|王墨麟
    第93期 / 2000年09月號
  • 《水域70%》已由嬰兒油點出美麗的水邊意象,整支舞作還將呈現游魚、波浪、海蟲、暴風雨、急流沖刷等不同的水世界。
    舞蹈 光環舞集二十週年新作

    《水域70%》以人聲伴舞

    新作《水域70%》藉由嬰兒油點出美麗的水邊意象,整支舞作還將呈現游魚、波浪、海蟲、暴風雨、急流沖刷等不同的水世界,搭配舞者們的聲音演出,將是一場過癮的視覺與聽覺饗宴

    文字|盧家珍
    第142期 / 2004年10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舞踏」算不算現代舞?

    日本舞蹈界有人認為,舞踏的身體訓練不可能像現代舞那樣將之體系化,反而更像古希臘人哲學思辨能力的訓練,倒是把現代舞在現代知性與理念中的價値限制住了。所以,他們也認為,舞踏被過度強調的結果,很可能抑止了現代舞所追求的「人的價値」。

    文字|王墨林
    第105期 / 2001年09月號
  • 碧洛伯樂斯舞團作品。
    現代舞講座

    幻化的誘惑 舞蹈劇場的魔術師(下)

    「這不只是肢體動作的藝術,也是一種視覺藝術。」 ──艾文.尼可萊斯

    文字|曾明生、邱馨慧
    第18期 / 1994年04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現代舞講座

    社會:現代舞創作的關注焦點

    朶瑞絲.韓福瑞是瑪莎.葛蘭姆的同窗,她所發展的以「倒地-爬起」爲中心的動作體系,形象而概括地描繪了社會的種種問題。她的另一重要貢獻是完成了《編舞藝術》一書,寫下了她對編舞的種種想法。

    文字|歐建平
    第20期 / 1994年06月號
  • 瑪莎.葛蘭姆的舞作〈悲慟〉
    現代舞講座

    赤腳與不赤腳 現代舞蹈概說

    十九世紀末,伊莎朶娜.鄧肯主張脫掉芭蕾舞鞋,赤脚而舞。她的理論讓許多跳舞的人重新思考什麼是舞蹈,也刺激他們開始各種瘋狂的舞蹈實驗,形成今天現代舞百花爭奇的面貌。

    文字|盧健英
    第16期 / 1994年02月號
12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特別企畫 Feature

    穀稻秋聲富里山谷草地音樂節:在綠地中自在歌唱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家),與它們的產地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藝術的產地,8位在地居民街訪(上)

  • 新銳藝評 Review

    Super背後那些媽媽們想說的話

    評余彥芳《四媽俱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