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舞
-
看戲不忘電影
楊.馬騰斯之後
當代舞蹈最大的不同在於「去脈絡」,我們看不太出舞者是受到葛蘭姆的訓練,還是芭蕾、街舞的身體,當代的編舞家逐漸擺脫身體技巧的脈絡限制,好像回到現代舞的最初衷:追求身體的自由。但自由的結果也就代表了不會好看,但在市場經濟明確運作之下,要追求「去脈絡」後的自由,又用兼顧票房,編舞家便要擁有更強大的能力與自覺,在整體視覺與調度,在舞作的議題與創意下,找到最佳呈現方式。
-
編輯室碎碎念 Editorial
編輯室碎碎念
塵封近半世紀的《甘露水》再度問世,不僅補齊台灣美術史缺漏的一角,也替百年前台灣人對自由的追求尋得見證。 日殖時代,被壓迫的台灣人強烈渴求自由,《甘露水》作為台灣美術史上第一件裸女雕刻創作,入選台灣殖民難以擠進的帝國美術展覽會,振奮全島。藝術家黃土水將對故鄉的想望、自由的追求定格於作品,也為眾生殷切期盼「福爾摩沙時代來臨」帶來第一道曙光。 這股能量不斷發酵,同一年成立的臺灣文化協會,也以文學、戲劇、音樂等藝文活動持續啟迪民智,也讓起步雖晚、後來卻迎頭趕上的新舞蹈藝術有了良好奠基。一批接受日式教育的新女性,在社會思潮轉向耳濡目染之下,敢於挑戰社會體制,脫離纏足舊習,習得現代舞,自信地解放身體,她們也是台灣史上第一代新舞蹈家。 自此,台灣人開始翩然起舞。本期封面故事也以此作為分水嶺,回顧這一段台灣人以舞動爭取身體自由的發展史。第一章節〈摩登女身〉爬梳自日治時期〈甘露水〉的啟蒙,到蔡瑞月、李彩娥、林香芸等新女性,如何受到現代化浪潮影響,成為台灣第一批現代舞舞蹈家。〈1945-1990台灣現代舞流變小史〉則以每10年為單位,梳理不同時代的社會環境如何影響台灣現代舞發展,現代舞者╱舞團從中如何掙脫禁錮,以創作表達自我。 逐漸地,台灣迎來眾聲喧嘩時代。第二章節〈因為我們的語言是身體〉則聚焦邁入21世紀的當代,大舞團時代之後,中小型舞團╱獨立舞蹈工作者如何以舞蹈探問嚴肅社會議題、哲學思想與生命意義,讓舞蹈創作更貼近個人生命經驗,及展現出不同身分認同,身體,成了他們更強而有力的語言。 在我們推出的新單元《焦點人物》中,訪問到長年以劇場配樂、獨立唱作人等身分遊走的王榆鈞,受邀替《甘露水》紀錄短片寫歌的她,是如何模擬雕塑姿態、雙手交叉彈奏、錙銖必較推敲字句,最後譜寫出〈暝尾的祈禱〉動人樂章。 〈職人圖鑑〉邀請到佛朗明哥吉他手、也是「擊掌手」(Palmero)的游柏彥,分享他如何從學舞、學歌、學演奏中領略技巧,讓他的擊掌成為一門舞台上的藝術。〈劇場ㄟ冷知識〉由京劇旦行演員、戲曲導演兆欣帶路,且看旦角演員如何在5點不露的限制下,舉手投足間盡展萬千風情。 〈跨界對談〉則找來國際偶戲大師楊輝及阮劇團藝術總監汪兆謙暢談,兩人將如何以驚世駭俗的故事、接地氣的語言,帶著作品《釣蝦場的十
-
焦點專題 Focus
「專業」非唯一 每個人都能跳舞?
一定要能轉很多圈,腿可以抬很高劈很開才能上台跳舞?當代舞壇早就不一樣了,以台灣來說,雲門舞集早年就有許多非科班的男舞者;近年來,更有不少編舞家刻意邀請劇場演員、甚至音樂家一起來跳舞,豐富舞作的面貌,在這個藝術各領域疆界模糊、鬆動的時代,創作者勢必得用更開放的態度,去拓展「舞蹈」的可能性,試想,當每個人都能跳舞,那舞蹈這個行業,還能不興盛嗎?
-
演出評論 Review
現代舞中的「現代性」
鄧肯為未來舞蹈所抱持的世界想像,是讓身體的神聖性不再回歸於上帝的秩序,卻是超越秩序而產生多義性及不確定性的自我。現代舞如此追求自我形象的創造,是舞蹈史很重要的發展動力。然而到了《新黑色》,若以凡德吉帕斯的創作觀與現代舞初始的鄧肯對照,《新黑色》在崩壞的秩序之上,無力再構築人的神聖形象,身體已是「從頭到腳鋪滿了無法辨識的符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凡爾賽宮前的街舞青春
也許就動作技術面,現代、嘻哈並無完美整合的一刻,但是他們之間的關係有互為隱喻的象徵性。在《拉摩的異想世界》中最讓人動容的一幕應是嘻哈舞者Benlemqawanssa緊隨拉摩的巴洛克音樂舞動著,他柔軟如蛇的手臂、頭頂地的連續旋轉,全心奉獻的神態相襯背後凡爾賽宮的雄偉影像。此時嘻哈或許不再狂野,但它一身的傲然反骨依然挺立不搖。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一場後現代舞蹈與古典芭蕾的失敗婚禮
每年柏林的「八月舞蹈節」不僅是德國最大的國際舞蹈節,也是夏日歐洲的舞蹈盛會,也是一探最新現代舞蹈趨勢的大好機會。今年主辦單位高舉「後現代與古典芭蕾交會」的旗幟,想要開創舞蹈的新局面。成效如何?評價又怎樣?旅居柏林的戲劇研究者林冠吾,全程觀察今年八月舞蹈節的動態,為你說清楚講明白。
-
舞蹈 光環舞集二十週年新作
《水域70%》以人聲伴舞
新作《水域70%》藉由嬰兒油點出美麗的水邊意象,整支舞作還將呈現游魚、波浪、海蟲、暴風雨、急流沖刷等不同的水世界,搭配舞者們的聲音演出,將是一場過癮的視覺與聽覺饗宴
-
環球舞台
失序後的清明
阿喀郎要打破卡達克舞蹈的結構限制,於是一套制式動作被分解打散,再幻化變體為另一層結構,如草履蟲般不斷衍生發展。傳統卡達克的敘事表達人對神的景仰之情,這部分在他的表演中也不見發展。阿喀郎多以抽象槪念為基礎發展他對身體的思考,如RUSH中以身體的官能性為主軸,在極端情形下試探身體動力的界限,如極動與至靜之間的舒張緩衝。
-
專欄 Columns
文本背叛或文本再現?
現今為什麼每一個搞「身心靈」的編舞家,都喜歡說上一套誰聽了都鴉鴉烏的「道」呢?殊不知他們所擬似的語言,不過是在指涉一種感染性的語言效果,用來複製文本「約定性」的語言,也可以說在於輕易取得看與被看之間的社會協調性,表明中國人(或東方人)有別於西方人在特殊思維上的一致性。
-
專欄 Columns
跳出「文化的不朽」或跳出「我的身體」?
假若現代舞不是為了跟特定時代之下的「我」對話,我的身體在幌動中想要激起什麼波瀾呢?當我們借喻太極或拳腳功夫來詮釋動作的可能性時,到底是為了建構動作的新邏輯?或是為了顛覆約定身體的俗成性?
-
專欄 Columns
「舞踏」算不算現代舞?
日本舞蹈界有人認為,舞踏的身體訓練不可能像現代舞那樣將之體系化,反而更像古希臘人哲學思辨能力的訓練,倒是把現代舞在現代知性與理念中的價値限制住了。所以,他們也認為,舞踏被過度強調的結果,很可能抑止了現代舞所追求的「人的價値」。
-
回想與回響 Echo
「年輕」是新台灣人的身體像嗎?
積澱一層又一層的身體觀,形塑了所謂的大師風格,而歷史與風格之間相互依附則形成大師風格的意義;在慶幸台灣社會還能支持得住雲門這樣的大型舞團之餘,舞蹈評論,包括新聞記者的報導式評論,到底為雲門,或為林懷民記錄下什麼樣的歷史,卻是不能不深切探討的問題。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世界的舞蹈潮流裡尋求自身的認同
回首舞蹈史二十世紀培養了許多舞蹈家,他們在世界各地不斷尋求足以代表自身文化的風格與特色。從「現代舞」的誕生、芭蕾舞的改革、流行舞步的變遷,甚至到非西方國家中傳統舞蹈的傳承,這一切的興起與沒落,隨著二十世紀社會的文化變遷而不斷修飾。
-
表演賦比興
「炫.白」的啓示與隨想
作為一個劇場設計者,我進出劇場不僅僅只是觀賞到幾次表演,同時也豐富地領受到創作者的藝術智慧,嚴謹執著的創作態度,實驗創新的勇氣與信心。
-
台北
廣東實驗現代舞蹈團的敎母──楊美琦
身爲廣東舞蹈學校校長的楊美琦,其實可以乖乖從事編舞的工作,但是她卻覺得有更重要的事必須進行,那就是鼓吹現代舞。文革之後雖然撥亂反正,不過現代舞的自由思想與意識型態仍非政府所期許。
-
台北
初夏舞武生風 新舞臺推出舞蹈系列
成立滿兩週年的新舞臺特別安排連續一個月的「五月舞風」節目,邀請了四個來自不同地區、專業背景的團體演出,這一檔隷屬於台北藝術節的活動,將帶給觀衆一連串多元的風格呈現。
-
舞蹈
延展的雙翼
《海燕》以擅長的平實細膩,展現徐紫櫻對舞蹈前輩蔡瑞月的最高推崇與對自我極深的期許。卻因緣際會地離開了與蔡瑞月淵源深刻的中華舞蹈社到皇冠小劇場演出,在舞蹈的表現上反而獲得釋放,情感得以純粹的形式呈現,不受敍事情節的牽絆。
-
台前幕後
淸新詩與畫
首督芭蕾舞團新製作請來黎美光編舞,演出三支不穿硬鞋的現代芭蕾。舞碼的風格迥異,表現新生代女性編舞家的風情,
-
現代舞講座
回歸:後現代舞的總體趨向
後現代舞者,在脫離葛蘭姆、李蒙等現代舞體系及古典芭蕾的審美理念之後,朝著更自由靈活,更加注重過程的即興創作方式,展開他們的舞蹈生涯。
-
現代舞講座
社會:現代舞創作的關注焦點
朶瑞絲.韓福瑞是瑪莎.葛蘭姆的同窗,她所發展的以「倒地-爬起」爲中心的動作體系,形象而概括地描繪了社會的種種問題。她的另一重要貢獻是完成了《編舞藝術》一書,寫下了她對編舞的種種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