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梨》剧中丑角表演份量颇重,有时甚至让主角成了配角。(白水 摄)
戏曲 演出评论/戏曲

电视剧乎?歌仔戏乎?

评《梨园天神》

许多严谨的考虑,在歌仔戏表演中变得无关紧要,这是否意味著进入电视界的歌仔戏,终究已经像电视剧一样,日益地商业化、商品化,以观众的口味做为制作的标竿,以通俗有力的趣味,得到双向的满足,即使回到专业的表演舞台上,亦不能改其「本色」。

许多严谨的考虑,在歌仔戏表演中变得无关紧要,这是否意味著进入电视界的歌仔戏,终究已经像电视剧一样,日益地商业化、商品化,以观众的口味做为制作的标竿,以通俗有力的趣味,得到双向的满足,即使回到专业的表演舞台上,亦不能改其「本色」。

唐美云歌仔戏剧团《梨园天神》

3月12日〜14日

台北市社教馆

看完歌仔戏《梨园天神》,心中有颇多感触。「电视歌仔戏」是歌仔戏还是电视剧,大陆学者曾经为此展开激烈的讨论,咸以为电视歌仔戏已经失去了戏曲表演的特质,不能称之为戏曲;然而电视歌仔戏的确是台湾歌仔戏自然发展出的一种形式,电视新调、以及萤光幕上生活化的表演风格,都影响到舞台上演出的歌仔戏,因此在这种息息相关的牵连当中,我们认为电视歌仔戏应该是台湾歌仔戏重要的一部分。

近年来第四台流行一种「笑魁歌仔戏」,虽然名为歌仔戏,但是其音乐风格主要是以民谣风格的电视新调为主,并走嘲讽式的喜剧路线,即便是演出一个完整的民间故事,剧中也是站在戏谑的角度,在说故事的时候,以不忘「博君一笑」为目的。究竟这算不算是歌仔戏?在没有定论之前,我们看到这种笑闹式的、短剧式的表演风格,已经又影响到了舞台上的正式演出。

基调欢乐,主角变配角

《梨园天神》取材自《歌剧魅影》的故事,就选材与立意而言,这样浓厚的爱情,充满悬疑的气氛,台前幕后的纠葛,的确相当适合歌仔戏的表演;但是习于民间亲情伦理,十分朴实的歌仔戏,要说唱出一个故事并不为难,但要表达出人性内心这般的深沉,营造出《歌剧魅影》那样动人的悲剧,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梨园天神》全剧共分八场戏,剧情进行十分紧凑,每场戏都很有可看性,或是歌舞,或是大段唱腔,或是高空特技,令人目不暇给。这些热闹的气氛,给予这出戏一个欢乐的基调,特别是八场戏中,小风楼中的王老板(由小咪饰演),在五场戏当中都有吃重的演出,再加上茶娘(由黄明惠饰演)假扮无影鬼刻意造成的趣味效果,全剧在一片「装鬼」、「抓鬼」声中,让观众觉得轻松愉快,甚至还可以随著剧中的王老板,对各种鬼品头论足一番。

丑角在剧中极尽表演之能事,占去了大量的篇幅,相对的,主人翁的戏份便要受到影响;不仅受到影响,有时还要迁就丑角的表演效果,让剧中的主人翁沦为配角。像是第三场〈冤家重逢〉中审问白文卿(由唐美云饰演),王老板要扮成包公,伙计们要扮成王朝马汉,因此有了「夜审」一段的趣味剧情,众人大闹一场之后,发现抓错人,于是喧嚣而下,留给突然上场的芙蓉(由许秀年饰演)与白文卿互诉离情。

就编剧的角度而言,这一段笑閙的公堂戏是否有其必要性呢?不论就剧情的进展、就人物的塑造,这一段戏的安排都没有任何的帮助,唯一的用处就是它的趣味性。这种趣味性在剧场中会引来观众的「笑果」,因此编导不厌其烦地使用这种手段,每隔一段时间,观众便可以看到一段闹剧。整出戏中,我们看不到剧情的张弛跌宕、看不到冲突的运作,只是一味地追求剧场「笑果」,无意之间已经将戏剧结构支解得破碎不堪。

偶发事件多,剧情逻辑牵强

在缺乏整体的营造之下,剧情的进展,充满了突如其来的「偶发事件」;所谓的「偶发事件」,也可以说是「天外飞来的情节」,它突然地出现,并且影响了剧情的进展。传统戏曲中有所谓的「戏不够、神仙凑」这种说法,这个「神仙凑」便是十分标准的「偶发事件」。「偶发事件」对于编剧而言是十分忌讳的,这多少表示编剧没有做好缜密的思考和设计,想不出让剧情合理进展的方式,只好选择一个牵强的步骤以求首尾相连。

在《梨园天神》当中,我们看到重要的转折场,常常都是靠「偶发事件」的产生来往下进行;像是后台突然有人上吊、无影鬼恐吓取财、王老板突然决定举行「中秋诗会」、白文卿献策抓鬼、王老板逼芙蓉离开歌楼、白文卿高中要马上赴会、以至于茶娘突然想到小风楼有一个秘密的山洞……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些事件几乎都在无迹可寻的状况下发生,却又对剧情有决定性的影响力,编剧在自我合理的认定中,建立了一个特殊的思维逻辑。

我试想这种思维的形成,似乎是在一个既定的故事大纲中,先设计好表演重点之后,以其主要的表演内容来分场,在每一场都具备了「可看性」之后,再想办法让每场之间的剧情连贯合理化,这时候「偶发事件」自然变得非常重要,而观众看到的戏,便像是电视上一个片段、一个片段(中间可以揷入广吿时间),或是说一集一集的短篇,所共同串连出来的戏剧形式了。

自然这种凭空的想像是不够精准的,只是我们面对剧中精采的演员,以及苍白的人物形象,难免要发出不平之鸣。《梨园天神》当中的主要人物,包括恍如魅影的乌俊才,沦落歌台的芙蓉,年少及第的白文卿等,他们的内心世界应该是很丰富的,値得细细地挖掘,反复地折腾,只可惜编导一直在小情节上大费周章,在大场面上努力设计,剧中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都难以交代淸楚,更遑论人与人之间内心的冲突。原著中已经将主要人物放在一个绝佳的对立状态,但是改编后的作品,却将深层的意涵表面化,难道这是为了符合歌仔戏的通俗趣味吗?

通俗口味重,实验道路漫长

我相信许多观众会对这出戏赞不绝口,因为这出戏真的很好看,剧情紧凑,绝无冷场,演员忽俊忽丑,忽东忽西,看歌仔戏的观众眼光注目在演员的扮相优美、曲调的丰富变化、场面的热闹华丽,大家甚至不会追究,在这个舞台设计者的手下,「小风楼」究竟是一个室内的剧场,还是一个室外的茶棚野台?这似乎不容易看懂,但是观众的焦点在演员身上,观众的心被演员牵动著,看不懂舞台陈设所表达的环境,和剧情合不合理一样,已经无关紧要。

许多严谨的考虑,在歌仔戏表演中变得无关紧要,这是否意味著进入电视界的歌仔戏,终究已经像电视剧一样,日益地商业化、商品化,以观众的口味做为制作的标竿,以通俗有力的趣味,得到双向的满足,即使回到专业的表演舞台上,亦不能改其「本色」。

想来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事,只是面对著《梨园天神》喊出「承传统、创新局」的口号,台湾歌仔戏这条实验的道路,似乎还很漫长。

 

文字|刘南芳  戏曲艺术工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评论与回响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