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艺术
专栏 Columns 专栏

重现台湾文化史的集体记忆

拱乐社剧本的整理与出版

「拱乐社」剧本的整理、出版是台湾重要纪事,保存了众所关注的戏剧史料,重新体验台湾「内台戏」的舞台魅力,唤起众多台湾民众的集体记忆,有助于台湾文化史与戏剧史的硏究与创作。

「拱乐社」剧本的整理、出版是台湾重要纪事,保存了众所关注的戏剧史料,重新体验台湾「内台戏」的舞台魅力,唤起众多台湾民众的集体记忆,有助于台湾文化史与戏剧史的硏究与创作。

陈澄三家人捐出的无价宝藏

一九八一年五月中旬,以一己之力,开创「拱乐社」歌仔戏王国、并为台湾电影史写下辉煌一页的陈澄三与世长辞,享寿七十四岁。七月下旬,他的家人依其遗志,把所有的「拱乐社」资料包括《双雄大斗铁假面》、《流浪三兄妹》、《金银天狗》(上、下)、《旧情绵绵》等五支台语片的完整拷贝,以及大批戏曲剧本、海报、录音带、剧照悉数捐赠给电影资料馆(国家电影图书馆前身)藏,为「拱乐社」的历史划下完美的句点。

陈澄三的演艺事业兴起于战后初期,到一九七〇年代中期宣吿结束,这些资料堪称陈澄三的毕生心血,是陈澄三事业的缩影,代表他一生最辉煌的时光。

不过,大概只有关心台湾语文、戏曲、影剧者才能了解这批资料的宝贵。国家电影图书馆接受这项捐赠,如获至宝,他们的顶头上司新闻局长颁奖表扬,隔日的报纸也披露了这项消息,但在星光熠熠、花花草草的影剧新闻中,陈家的壮举显得微不足道。果真形势比人强,表演艺术失去了舞台,仿佛失去了生命,当年在各地戏院制造风潮的剧本,在一般人眼中,只不过是一堆毫不起眼,甚至有些碍眼的废纸,曾经吸引大批观众的电影只剩下几盒油油腻腻长满铁锈的底片盘,置放在仓库杂物堆里,倒是他们所录制的歌仔戏录音带,偶尔还能在电台节目与野台录音歌仔戏班听到。

陈家捐献的电影底片经过整修之后,很快成为电图馆的珍藏,曾经公开放映,观者有限。电图馆也曾邀请「拱乐社」艺人及相关人士举行座谈,做了一些口述历史。至于这批堆积如山、已然发黄、剥落的剧本因为篇幅庞大,处理起来有些棘手,电图馆虽有意把这些资料整理、出版,让社会大众有效应用,但受困于人力、经费不足,只能把这批资料束诸高阁,无法开放外界查阅。

硏究台语文与戏剧史的珍贵史料

「拱乐社」剧本不但是台语文硏究的重要素材,更是台湾戏剧史最珍贵的宝藏。因为台湾有史以来,「里巷无日不演戏」,却缺乏剧本创作的传统,剧团活动虽然频繁,表演内容却多来自唐山大陆,因此,《陈三五娘》、《征东征西》的老戏不断翻演,纵有新的创作,也是仅有演出架构,而用说戏方式,由资深艺人(或导演)述说剧情,分配角色,由演员临场发挥。换言之,绝大部分的戏文都保存在艺人、导演脑中,少有固定文本。

今日所谓台湾戏曲剧本大多是乱弹、南管的传统剧本,或地方戏剧协会(协进会)之类半官方组织所「修订」的「标准」剧本,属于本土创作的剧本少之又少,更遑论反映时代精神与社会文化变迁的创作了。传统戏曲本子是汉文化的瑰宝,也是台湾社会文化的重要部分,但长期照本宣科,也是美中不足。正因为如此,「拱乐社」创作剧本的存在,多少弥补台湾戏剧史的不足。「拱乐社」剧本并非旷世巨作,人物情节仍不脱传统忠奸两立,善恶分明的戏曲窠臼,但剧本结合演员与舞台条件,演出因而明快、活泼,动人心弦,足以反映台湾民众的集体情感与戏剧美学。

台湾戏剧的剧本创作始于淸末

台湾戏剧的剧本创作当然不始于「拱乐社」,原来自厦门书局(如会文堂)的「歌仔册」唱本,在淸末已出现一些本土创作,弹唱一些反映台湾历史、社会面象的题材,如《西仔反》(中法战争)、《运河殉情记》,本地的书店如嘉义的捷发书店、玉珍书店,台中瑞成书店、新竹竹林书局也发行铅印本,使「歌仔册」逐渐本土化,流传更广,进而影响近代歌仔戏的兴起。

「唱本」之外,戏剧舞台的创作剧本也在二十世纪初期随著新兴的歌仔戏、新剧而出现。这两种表演多在戏院演出,与传统庙会舞台不同,影响了戏剧的演出内容,表演体系也更加开阔、新奇。不过,剧团的表演似乎仍以幕表戏为多,能保留下来的剧本极少。皇民化运动时期,传统戏曲剧目受到压制,在「台湾演剧协会」统制下,各剧团演出的自创剧本反而更多,实为剧场史的一大讽刺,林博秋的《阉鸡》、《地热》、《高砂馆》、《从山看街市灯火》即是此时的作品。战后台湾戏剧活动较诸战前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仍以传统演出方式为主,像《壁》、《罗汉赴会》、《香蕉香》这样的创作剧本不多。四、五〇年代数百个剧团在各地戏院大演「内台戏」,演出的场次、剧目难以计数,但能如「拱乐社」歌仔戏剧团、「大台湾」新剧团自创剧本,并依文本演出的情形也不多见。

总而言之,台湾近代戏剧史的剧本创作不多,与剧团数量、观众参与热度完全不成比例,称得上剧作家者,数来数去寥寥无几,林博秋、杨逵、张深切、赖和与陈澄三、简国贤、廖和春等人算是其中代表人物。他们不但创作剧本,也珍惜剧本,才能使一些展现台湾剧场生命力的剧本,在社会环境变迁中,不致飞灰湮灭。

前述杨逵、赖和、张深切皆为著名的文学家与文化运动者,戏剧只是其志业的一部分,林博秋则以专业剧场编、导闻名,战后更创办影业公司,身兼电影编剧与导演;以《壁》一剧闻名的简国贤死于白色恐怖,遗世作品不多,殊为可惜;小学未毕业的廖和春则属民间艺人,游走歌仔戏、新剧之间,能编能导能演,也是重要的剧团经营人。陈澄三虽非以编剧取胜,却为台湾戏剧提供更大的创作空间,他的「拱乐社」邀请一、二十位专业编剧(包括廖和春),创作了数十部连台大戏,作品之丰富超越任何一个传统剧团。也因为这些剧本,使得「拱乐社」声誉鹊起,剧团一再扩充,「拱乐社」与歌仔戏几乎成为同义词,陈澄三也成为台湾戏剧界的「通天教主」。

赖和、杨逵、张深切诸人的创作剧本近年随著个人文集的发行而流传,相形之下,投入戏剧界更深的林博秋、廖和春与「拱乐社」的剧本反而湮灭不彰,十分可惜。

老剧本繁复的整理过程

多年来「拱乐社」资料一直保存在电影图书馆,最近在黄建业馆长与国立传统艺术中心主任柯基良积极推动下,剧本整理计划总算有了头緖,几经讨论、沟通,国立传统艺术中心于一九九八年七月委托本人负责「拱乐社」资料整理。在电影资料馆的协助下,工作小组首先把存放在树林仓库的剧本加以整理、分类。这些剧本原稿因年代老旧,许多纸张已近残破,加上未曾妥善保存,内容多所散佚。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拿起剧本一张张影印、装订,再根据影印本进行整理,原稿则归电影图书馆典藏,保存其历史意义。

「拱乐社」创作剧本出自多人手笔,书写方式或用钢笔手抄,或用铅字排印,体例杂乱,形式不一,而内容模糊之处甚多,无法如毛笔书写的南北管剧本、曲谱直接影印,必须先做打字、校对工作。工作小组首先确立整理的最高原则:原文不做任何更动,即使有明显的「手民之误」,也保留原来的错讹字,不妄加改正,而以括号标记正确字,附于讹字之后,对一些难以辨识的词字则做注释,以帮助读者阅读。

除了剧本整理之外,其他相关的工作尙包括整理盘式录音带,修复其断落处,并将录音带拷贝为MD建档保存,这些录音带能使「拱乐社」「原音」重现,可与剧本相互印证、比较。至于剧照、海报则先分类,并加以翻拍、冲洗、注解。除了归档保存,也可附于剧本之中,一并阅读。在整理剧本的同时,工作小组也进行田野调查,访问与「拱乐社」相关的艺人、戏院、观众,了解当年剧本排演的情形,期能重建「拱乐社」的演出生态。

「拱乐社」的剧本整理堪称工程浩大,剧本目录虽只列八十多出戏,但多属于「内台戏」,每出戏都分成五至十个大本,每一大本又分成数十台。这八十多出戏用十六开纸书写,需要一万一千多页,字数达五百多万字,如此庞大的篇幅,即使影印、整理、打字、校对都需花费不少时间,更何况注释。注释的工作费时费神,原因在于剧本使用台语文,而非一般的国语文法。再方面剧本以演出为目的,在紧密的演出行程中,一边编剧,一边排戏,文字运用力求方便,并不要求准确性,而以易懂易记为原则。当时一般演员教育程度不高,认字有限,通常在专人音读之后,把戏文牢记在心,因此剧本文字常有舍字就音的情形,有时同一词句,就有几种不同写法,目的要让识字不多的演员拿起剧本就能唱念,由音就义。经过时空推移,今日仅依据剧本的文字阅读,很容易产生障碍,一般熟悉闽南语文者对许多语词依音推敲,都不容易明白其义,更何况不习闽南语文的人了。

整理计划分两期进行

由于「工程」浩大,「拱乐社剧本整理计划」分两期进行,第一期工作重点是将原装订在二十大本的二十五出剧本先行整理出版(附表),内容完整,缺漏较少,编剧包括陈守敬、陈云川、邓火烟、叶海等人,都是「拱乐社」主力作家,颇具代表性。这些剧本包括不少历史故事剧,乃「拱乐社」剧作家虚构历史背景,把所有能吸引观众的故事情节与剧场要素融入其中,带来连台戏的高潮,也造就了全盛时期的「拱乐社」。

第一期出版的剧本除了长篇歌仔戏之外,还包括电视歌仔戏、歌舞剧、话剧、电影剧本等,希望藉不同的剧本形式,反映「拱乐社」多元的演出面貌。

保存史料重新体验内合戏魅力

「拱乐社」剧本的整理、出版是台湾重要纪事,保存了众所关注的戏剧史料,重新体验台湾「内台戏」的舞台魅力,唤起众多台湾民众的集体记忆,有助于台湾文化史与戏剧史的硏究与创作。出版前夕,我们格外感谢陈澄三与「拱乐社」对台湾戏剧的努力与贡献,也感谢陈家后人的大公无私,慷慨捐赠。正因为如此,「拱乐社」的资产才能成为台湾文化史的资产,陈澄三的光荣正是为台湾人的光荣。

 

文字|邱坤良  国立艺术学院校长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附表:

编号

剧目名称

剧作者

剧本形式

说明

原稿页数及字数

1

金银天狗

陈守敬

内台剧剧本,共十本

曾浓缩改编为电影剧本

约592页217000字

2

乞食王子

陈守敬

内台剧剧本,共五本

据手稿记载,完成在民国50年四月下旬

约300页1460000字

3

花鼓情仇

邓火烟

内台剧剧本,共五本

根据田野访谈资料,本剧由许秀年主演

约310页146000字

4

黑染玫瑰

不详

内台剧剧本,共五本

笔迹和语气与「空爱情难断」相类。原稿结局阙漏。

约260页124000字

5

德化万恶

廖文灿

(廖和春)

内台剧剧本,共六本

又名西宫男人十二岁

约312页150000字

6

剑底鸳鸯

王启明

内台剧剧本,共五本

又名「暗礁珊瑚」、「母在何处」。原稿结局阙漏。

约320页150000字

7

皇帝充军

叶海

内台剧剧本,共五本

 

约358页172000字

8

神秘杀人针

叶海

内台剧剧本,共五本

 

约395页190000字

9

合宝金钱会

叶海

内台剧剧本,共五本

 

约395页190000字

10

母之罪

不详

四句连剧本

 

约108页52000字

11

孤儿流浪记

陈守敬

内台剧剧本,共五本

根据田野访谈资料,本剧由许秀年主演,之后连明月也曾担纲演出

约291页140000字

12

空爱情难断

疑为萧金水

内台剧剧本,共四本

 

约102页49000字

13

流浪两兄妹

陈守敬、陈云川

电影剧本,共一零六场。

《流浪两兄妹》拍成电影时似改为《流浪三兄妹》,增加一个角色。导演为邵罗辉,制片戴传李,由永达影业股份有限公司拍制,上映于1963年2月,由许秀年、戴佩珊、简春美主演。

约38页18000字

14

八百零八年

不详

电影剧本,共一本

疑为早期剧本「清宫108年」改编而成

约82页39000字

15

宫楼残梦

陈守敬

电视剧剧本

拱乐社第一部电视歌仔戏。民国58年9月3日完成

约57页27000字

16

婉凤楼

陈金树

电视剧,共六本

播于民国六十年二月,为拱乐社在电视上的最后一部剧作。导播余秉中,由陈金树兼任戏剧指导。演员有连明月、杨凤玉等人。

约82页39000字

17

樊梨花与薛丁山

寒蛰

电影剧本,共六场,前有序幕

 

约104页50000字

18

杜谅梅

不详

话剧剧本

剧本只题「话剧剧本」,今暂以女主角名字为剧本名称。

约63页30000字

19

电光拐

叶海

歌舞剧本

 

以下(含)共约61页,29000字

20

蛇女思凡

叶海、金树歌

舞剧本

 

 

21

黑白蛇下凡

叶海

歌舞剧本

 

 

22

圆满

叶海

歌舞剧本

 

 

23

白蛇传

徐枫

歌舞剧本

 

 

24

谁的过错

吴金树

歌舞剧本

 

 

25

歌舞剧本

不详

歌舞剧本

原稿即命名为「歌舞剧本」,由各式小短剧串连而成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