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塔替尼师承索米斯同时融合柯瑞里与维瓦第两方优点,弓法精准流畅,还教出许多优秀学生。(赖伟峰 提供)
焦点 焦点

炫技魔音,迷魅三百年

小提琴表演灵魂的溯源

小提琴这项乐器在今天的地位,已经能够穿透整个管弦乐团的强大音压,展现其迷人的王者风范。而「炫技」无疑是小提琴表演的灵魂,左手精准快速的运指、把位变换,右手时而灵巧时而能量充沛的用弓,已成为当代每一位小提琴家必备的基本功。

小提琴这项乐器在今天的地位,已经能够穿透整个管弦乐团的强大音压,展现其迷人的王者风范。而「炫技」无疑是小提琴表演的灵魂,左手精准快速的运指、把位变换,右手时而灵巧时而能量充沛的用弓,已成为当代每一位小提琴家必备的基本功。

小提琴大约是一五五〇年才出现的乐器,历史上最早有纪录为小提琴而写的音乐,是一五八一年法国皇室婚礼的舞曲,小提琴在其中无论技巧或表现都无特出之处。十七世纪开始,小提琴的地位开始提升,不再只是声乐曲的伴奏乐器,当时随著义大利蒙台威尔第歌剧的兴起,小提琴成为搭配歌剧新乐风的最佳乐器,透过颤震弓、拨奏描绘出充满戏剧性的场面。

炫技的曙光

最早出现小提琴演奏系统的国度是义大利,主要以罗马派、被称为「近代提琴演奏始祖」的柯瑞里(Arcangelo Corelli,1653-1713),以及威尼斯派的维瓦第(Antonio Vivaldi,1669-1741)为首。其中,柯瑞里建立第一所提琴专业学校,几乎可以说十八世纪初的每一位小提琴家,都曾经跟他学过琴;而维瓦第则充分发挥弦乐器的特色,充分运用高把位、顿弓、连弓、大跳弓让小提琴演奏技巧更为丰富灵活。当时曼裘亚宫廷中,还有一位小提琴家乌切里尼(Marco Uccellini),他以极快速的演奏震惊社会,透过即兴且充满实验性的演出,大大提升小提琴表现幅度,成为另一个炫技典范。

炫技风形成的四项主因

「炫技」几乎是从小提琴发展开始就一直存在,从历史的角度仔细分析小提琴演奏炫技风格形成,主要有四项因素:一、演奏流派成形所导致;二、基础的技巧训练方法日新月异;三、十九世纪名家风范的树立;四、演奏作品的搭配。

现分别说明如下:

一、演奏流派成形所导致

义大利为滥觞

随著小提琴演奏主流美学在欧陆的流动,从义大利到法国,在从法国到德奥、英国、匈牙利,甚至是俄国,各个派别系统逐渐成形,因此演奏风格成为各流派的一种辨识方式,像是义大利就拥有璀璨华丽的技巧,而比法派则注重音色与细节的处理等。

从义大利开始小提琴流派逐渐成形,在柯瑞里众多学生中,杰米尼亚尼是(Francesco Germiniani,1680-1762)率先将小提琴演奏带到英国的人,直接影响到英国人对小提琴演奏的观念。柯瑞里另一位学生索米斯(Giovanni Battista Somis,1676-1763)不仅跨门派拜入威尼斯派维瓦第门下,更教授出塔替尼(Giuseppe Tartini,1692-1770)、普纳尼(Gaetano Pugnani,1731-1798)、雷克莱尔(Jean Marie Leclair,1697-1764)等高徒,是小提琴学派发展初期新旧派风格衔接者。

至于塔替尼,师承索米斯同时融含柯瑞里与维瓦第两方优点,不仅有著高度张力的流畅手法,更对弓法有精准要求,还教出许多优秀学生。从柯瑞里发展到塔替尼,义大利小提琴学派率先建立稳固基础,可说是小提琴炫技演奏的故鄕。

法、德等欧洲学派逐渐抬头

雷克莱尔和维奥蒂(Giovanni Battista Viotti,1753-1824)两人,则对法国小提琴演奏举足轻重;维奥蒂更影响欧洲现代小提琴演奏,身披义大利光荣历史,又跟著老师普纳尼周游德、英、法、俄、瑞士、比利时等国,将提琴演奏的发展推向全欧。

早期在法国,小提琴一直是跳舞、歌剧的伴奏,尽管有著轻松优雅高贵的表现,但却没有义大利般的独立风格,直到雷克莱尔出现,法国才真正有一位能与义大利大师相提并论的小提琴家。雷克莱尔以高度要求音准著称,同时以极高的频率使用双音,甚至是三音、四音的和弦奏法,尽管不常运用高把位依然呈现追求完美演出的典型。

维奥蒂一七八二年出现在巴黎,以厚实恢弘的表现深深地吸引著巴黎乐界,提升巴黎对小提琴演奏的视野;在一八一一年的《大众音乐报》上描述了维奥蒂演奏的三大特色,「其一响亮饱满的声音,其二透过强有利的连奏将响亮的声音串在一起,其三充满变化的运弓呈现具魅力的明暗层次。」

一七九五年巴黎音乐院成立,法国小提琴训练更加集中与纪律化,开始建立自己的传统。在此间出名的演奏家,包括被称为「法国塔替尼」的巴黎音乐院第一代小提琴教授,同时也是雷克莱尔的学生加文尼斯(Pierre Gavinies,1728-1800),以及费欧瑞罗(F. Fiorello,1753-1812)。

还有维奥蒂知名的学生「法国三杰」:巴约(Pierre M. F. de Sales Baillot,1771-1842)、罗德(Tacques Pierre Joseph Rode,1774-1830)与克罗采(Rodolph Kreutzer,1776-1831)。另外两位维奥蒂的学生皮克塞斯(F. W. Pixis,1786-1842)以及罗贝里却兹(A. Robberechts),日后也各自发展出自己的系统;皮克塞斯在一八一一年布拉格音乐院成立时是重要人物,是捷克学派发展的滥觞;罗贝里却兹则教出比利时学派之父白里奥(Charles Auguste de Beriot,1802-1970),成为法比两派紧密关系的枢纽之一。法国学派后续名家包括阿拉德(D. Alard)、马西克(M. Marsick)等人。

而十九世纪以前的德国小提琴学派,可以说是靠义大利人法里那(Carlo Farina)、华尔瑟(Walther,1690-)、毕伯(Biber,1644-1704)、托瑞里(G. Torelli,1658-1709)撑起。当时,除了义大利的罗马、威尼斯两派之外,最重要的小提琴学派,便是以约翰.史塔密兹为首的曼海姆(Mannheim)乐派,提升欧洲乐团合奏整体水准。另外,再加上莫札特之父雷奥波.莫札特(L. Mozart,1719-1787)。

二、基础的技巧训练方法日新月异

炫技基础秘笈

至十九世纪为止,小提琴演奏的发展已经相当完备,无论音准、用弓、把位、和弦等,各家都有其注意与著重的训练重点。其中包括数本经典秘笈,为新一代的小提琴家打造令人眼花撩乱的技巧。

杰米尼亚尼一七五一年完成的教科书《小提琴的演奏艺术》The Art of Playing the Violin,大量倡导使用颤音(vibrato),成为现代提琴演奏的特点,该书同时也是最早最完备的提琴演奏教材。(塔替尼则是著有《弓法艺术》The Art of Violin Bowing。)

德国派的雷奥波.莫札特在德国南部的奥格斯特堡发表《小提琴基本教学法的试验》Versuch einer grundlichen Violinschule,这位以训练儿子(神童莫札特)闻名的音乐家,在这本教材中根据柏林、曼海姆的基础,同时融合义大利古典派的影响,尤其是塔替尼的弓法,堪称十八世纪最有系统、最彻底的小提琴教科书,同时以不同的语言在欧洲发行、再版多次,影响相当广泛。

十八世纪提升小提琴技巧的主要教材,除了上述二书外,还有小阿俾(L'Abbe le fils,1727-1803)那本对于泛音演奏有详尽说明的《自然与特别的泛音》Nature and Artificial HArmonics,这三本教材被称为「十八世纪三大小提琴教本」。

除了先前提到的知名教材外,还有马萨特《练习克罗采的艺术》,该书编辑了数种到数百种练习克罗采练习曲的弓法。卡佩的《高级弓法艺术》,以及弗莱许的《发音的问题》也同样是弓法硏究。

另外,全面性的训练还有瑟维克的《练习曲》作品,弗莱许(Carl Flesch,1873-1944)表示那是医治一切技术的良药。而道尼斯(D. C.Dounis)的《艺术家的提琴演奏》,则是高度系统化的技术练习。弗莱许的《音阶练习》、《小提琴演奏的艺术》、《提琴指法的理论与实用》等,更是奠立他一代小提琴教育大师的地位。

法国三杰影响甚广的训练

几位师承维奥第的学生中,巴约、罗德、克罗采三人是十八世纪末巴黎音乐院的提琴教授,三人共同在一八〇三年联合编著《音乐院的提琴教科书》Méthode du Violon du Conservatore,成为法国提琴学派的标准教材;这本教材著重左手的技巧与有力的运弓、优美的发音,宣示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炫技趋势。

巴约于一八三四年出版《小提琴的艺术》L'Art du Violon成为巴黎音乐院全盛时期标准教材。他训练出来的学生中较重要的包括马札斯(Jacques-Fereol Mazas,1782-1849)、丹克拉(Jean Baptiste Charles Dancla,1817-1907)、哈贝内克(Francois Habeneck,1781-1849)、莫林(Maurin)、隆何姆(Lundholm)等。其中,哈贝内克一系势力庞大,日后出了教育大师弗莱许,而莫林则教出卡佩(Capet),另外还有葛拉米安(Galamian)。

罗德的《二十四首随想曲》属于进阶的练习范本,呈现法国学派的细腻技法。他十四岁时拜入维奥蒂门下成为大师最钟爱的弟子,之后被拿破仑任命为小提琴独奏家,曾经到圣彼得堡成为沙皇的第一小提琴手。德国学派始祖史博(Louis Spohr,1784-1859)坦承欣赏罗德的风格,持续地模仿他的演奏。罗德高足为法国学派与维也纳学派重要联系者贝姆(Joseph Boehm,1795-1876),贝姆嫡传弟子如姚阿幸(J. Joachim,1831-1907)、恩斯特(Heinrich Wilhelm Ernst,1814-1865)、赫梅斯柏格(George Hellmesberge,1800-1873)、唐特(Jakob Dont,1815-1888),其中姚阿幸、赫梅斯柏格、唐特分别对十九世纪匈牙利、奥国、俄国的小提琴发展影响甚钜。

「法国三杰」的最后一位──克罗采的技巧扎实、充满力道,经常被人拿来与老师维奥蒂的饱满风味相比。训练方面,克罗采注重机械式的指法,他的《四十二首练习曲》被认为是技巧练习的最佳范本。克罗采除了师事维奥蒂之外,还跟曼海姆乐派代表人物约翰.史塔密兹(J. Stamitz,1717-1757)的儿子安东.史塔密兹(A. Stamitz)学过琴。克罗采的学生包括另外一位法比派枢纽──比利时人马萨特(Lambert Massart,1811-1892),以及著有《十二首随想曲》的义大利人罗维利(Pietro Rovelli,1793-1838)。

三、十九世纪名家风范的树立

义大利帕格尼尼为代表

索米斯的学生普纳尼曾经说过:「我手中有把小提琴,我就是凯撒。」某种程度透露提琴名家的时代逐渐形成。在巴洛克与古典时期,小提琴家是贵族生活的附庸,著重的是娇贵品味与灿烂的技巧;到了十九世纪音乐转向中产阶级靠拢,除了贵族之外更诉诸广大群众的演出,因此在技巧之外更著重个人的诠释特色,成名的小提琴演奏家都是具备鲜活性格的名士,像是帕格尼尼、姚阿幸、维尼奥夫斯基、魏奥当、萨拉沙泰、易沙意等人。

十六到十八世纪是义大利的黄金时代,但十八世纪末塔替尼之后,欧洲各国小提琴演奏流派抬头,包括法国、德国、奥国、匈牙利、波希米亚(捷克)、西班牙、俄国等,而义大利过去的荣光则逐渐衰败,剩下以把位变化著称的康帕诺里(B. Campagnoli,1751-1827)、帕格尼尼(Niccolo Paganini,1782-1840)以及维奥蒂独撑大局。

毫无疑问帕格尼尼是十九世纪小提琴炫技的代表人物,发展两百年的义大利小提琴学派,在他身上绽放出令人绝倒的美丽花朵。帕格尼尼这位鬼才尽管受过塞维托(Antonio Cervetto)、柯斯塔(Giacomo Costa)、罗拉(Alessandro Rolla)等人的指导,杜兰德、罗卡泰利、焦尔诺维奇的演奏也对他有所启发,但是他主要还是靠著自己的天才自修,才达到超凡入圣的演奏境界。

当时明星般的帕格尼尼,吸引无数中产阶级前往音乐厅聆赏音乐会,虽然严格说来他在演奏技术并未有何等创新,但是他高度整合前人成果,同时极为全面性的演出,再加上个人化的风格,某种程度地颠覆音乐服务贵族的既有传统。可惜的是,帕格尼尼并未教出举足轻重的学生,因此尽管他技艺过人,但是对后世小提琴发展的影响,却远远不如维奥蒂来得大。

法比派名家众多

法国在十九世纪时对欧洲张开绵密的影响网络,同时罗贝里却兹/白里奥、克罗采/马萨特两组师徒传承,以及许多比利时小提琴家前往巴黎音乐院任教,让法比两派密不可分,再加上技术与诠释观点紧密,法比学派逐渐成形。

白里奥先与维奥蒂的学生罗贝里却兹学习,同时当时受到维奥蒂的亲自指点,之后又到巴黎音乐院与巴约学习,毕业后巴黎方面想将他留下,但他却坚持回到布鲁塞尔音乐院(1843-1852),教授出魏奥当(Henri Vieuxtemps,1820-1881),奠定了比利时学派的基础。魏奥当的演奏风格延续老师白里奥的纯粹精致,虽然有完美的技巧却不沉溺于炫技中,白里奥/魏奥当一脉嫡传出了知名的易沙意(Eugene Ysaye,1858-1931)。

事实上,十九世纪下半法比派衍生出的大师比任何派系都多,除了魏奥当、易沙意之外,还包括有波兰的维尼奥夫斯基(H. enri Wieniawski,1835-1880)、西班牙的萨拉沙泰(Pablo Sarasate)、提博(J. Thibaud)、罗马尼亚的安奈斯可(Georges Enescu,1881-1955)、匈牙利的弗莱许、以及奴娃(J. Neveu)、谢霖(H. Szeryng)、费拉斯(C. Ferras)等人。

德、奥、俄名家不遑多让

十九世纪小提琴演奏在德、奥方面的发展是以为维也纳为中心。德国方面的史博(L. Spohr,1784-1859),受到法国罗德、义大利帕格尼尼的影响,教出了学生费迪南.大卫(Ferdinand David,1810-1873),而费迪南.大卫则对姚阿幸(J. Joachim,1831-1907)的琴艺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另外史博的学生还有荷姆斯兄弟(Alfres Holmes、Henry Holmes)、布拉葛罗夫(Henry Blagrove)等人,而这三个人则是十九世纪英国学派的开端。

在奥国方面,罗德的学生波姆(J. Boehm,1795-1876),一八一九年开始在维也纳音乐院系发展出维也纳派,他的四位学生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分别是:一、赫梅斯柏格(George Hellmesberger,1800-1873),该系孕育出恩奈期可、克莱斯勒、Brodsky、Grun、Wessely等人。二、恩斯特(H. W. Ernst,1814-1865),他的演奏难度可以说超越帕格尼尼。三、姚阿幸,这是将十九世纪炫技名家形象带往二十世纪的重要人物,不仅是德奥学派的重要枢纽,同时影响远及英法;该系孕育出Von Vecsey、Pinelli、Hess、Shinner、Robjohns、马西克、胡拜(Jeno Hubay,1858-1915)等人。之后马西克教出提博、安奈斯可、胡伯曼、弗莱许等人,而胡拜则是第一个回到匈牙利发展自己小提琴系统的人。四、唐特(J. Dont,1815-1888)不仅开启现代指法的新途径,还对俄国学派有决定性的影响,因为他的高徒正是大名鼎鼎的奥尔(Leopold Auer,1845-1930)。德奥学派直到一八六九年,重心才从维也纳迁移到柏林高级音乐专门学校,该院第一届院长正是姚阿幸。

直到十九世纪后半俄国才出现音乐院,一八六二年有圣彼德堡音乐院,一八六六年有莫斯科音乐院,当时聘请许多国外教授前往任教。不过俄国学派真正的关键人物则是维尼奥夫斯基的传人奥尔,他曾在布达佩斯与柯内(Ridley Kohne)学习,也曾在维也纳拜唐特、在汉诺威拜姚阿幸为师,之后奥尔到圣彼得堡音乐院任教,教出艾尔曼(Mischa Elman,1891-1967)、海飞兹(Jascha Heifetz,1901-1987)、辛巴利斯(Efrem Zimbalist)、赛德尔(Seidel)、孟格斯(Menges)、拉森(Lasserson)、米尔斯坦(Nathan Milstein)、史塔斯维契(Stassevitch)等人,不过这些奥尔学生的影响力主要在二十世纪才展现出来。

其他地区的名家

至于波兰学派则从亚涅维契(Feliks Janiewicz)、杜兰德、利平斯基、维奥尼斯基等人开始,其中亚涅维契旅居过奥、法、义、英等地,杜兰德是维奥蒂的学生,而利平斯基则受到帕格尼尼影响,担任过德勒斯登的首席小提琴家,维奥尼斯基则在巴黎音乐院师事马萨特。

匈牙利学派方面,胡拜回国之后,一九一九至一九三四年间担任布达佩斯音乐院院长,教授出西格提(Joseph Szigeti)、维克西(Franz von Vecsey)、道拉妮(Jelly a' Aranyi)、赛凯伊(Zoltan Szwkwly)、维格(Sandor Vegh)、佩斯凯(Pecskai)、艾德林(Eldering)、泰马伊(Telmanyi)、罗斯(Roth)等人。

在捷克学派(波希米亚)方面的发展是这样的,维奥蒂的学生皮克塞斯移居布拉格音乐院,教出学生米德纳(Moritz Mildner,1812-1865),而米德纳又教出学生劳乌伯(Ferdinand Laub,1832-1875)、贝恩威兹(Antonin Bennewitz,1833-1926),而其中贝恩威兹又教出翁卓切克(Frantisek Ondricek,1857-1922)、瑟维克(Otakar Sevick,1852-1934)、柯西恩(Jaroslav Kocian)等三位高徒,捷克学派因此俨然成形。

此外,英国、北欧、西班牙各国也都出现代表性的领导人物。十九世纪的小提琴的演奏发展重点,在于炫技名家社会地位的确立,以及各国学派的发展蓬勃,在义大利为开端基础与法国发扬光大之下,「炫技」已成为小提琴演奏不可或缺的灵魂。

四、演奏作品的搭配

早期柯瑞里一位学生罗卡泰利(Pietro Locatelli,1692-1764),创作《二十四首随想曲》将左手的把位提升到第十四把位,这样的演奏技巧,更成为日后帕格尼尼式炫技的观念先趋。塔替尼生前未正式发表的《魔鬼的颤音》Drevil's Trill,也是炫技小提琴的重要演出作品。

贝多芬那首献给克罗采的《克罗采奏鸣曲》,严格说来并不切合克罗采的口味,因此他终其一生未奏过该曲,事实上这首作品原本是要献给布里奇托尔的。不过,创作结构严谨的小提琴奏鸣曲已经蔚为风气,炫技小提琴家在曲目上有更多的选择。

演奏高贵、音色纯净充满活力的巴约,是古典法国小提琴最后一位代表人物,他智慧深思的演奏风格尤其专擅室内乐作品,孟德尔颂自认所写的《八重奏》在巴约领衔演奏时效果最佳。而孟德尔颂另一首《小提琴协奏曲》则是献给费迪南.大卫,该曲日后成为三大小提琴协奏曲之一。

至于义大利名家代表帕格尼尼,无论演奏自己的作品《二十四首随想曲》、《小提琴协奏曲》,或者是贝多芬、莫札特的奏鸣曲,维奥蒂、克罗采的协奏曲都是光鲜鉴人。而姚阿幸则让巴哈《无伴奏小提琴组曲》、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获得时代新生命。

由于十九世纪开始,专为小提琴所写的大型协奏曲,以及结构严谨的奏鸣曲越来越多,不仅作曲家对这项乐器有高度期许,希望透过它宽广的演奏幅度,来传达前所未有的音乐张力。同时,演奏家也能够在众多的作品中,找到风格、流派与自己相契的心仪曲目,进行更深入的理解,间接地助长了炫技风格的形成。

尤其是炫技小提琴协奏曲的大量冒出,不仅有义大利式炫技的帕格尼尼《小提琴协奏曲》,更有讲究深度与厚度的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也有流畅飘逸的孟德尔颂《小提琴协奏曲》,以及深情感人的布鲁赫《小提琴协奏曲》。此时,「炫技」已经不单纯指技巧方面过人的表现了,往往也结合了演奏者对乐曲内涵张力的挖掘。

后记

小提琴流派从义大利为源头,发展到了十九世纪已出现错综复杂的面貌,然而在流派发展、技巧训练、名家风范以及名曲杰作搭配等因素交互作用之下,「炫技」迄今却依然屹立不摇。尽管二十世纪小提琴的发展已呈百花齐放之态,各流派间产生前所未有的冲击与调和,但熠熠发光的「炫技」百年来不退流行,不仅是小提琴演奏的核心思想,更是小提琴家的不朽灵魂!

 

文字|赖伟峰  媒体工作者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