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村声周报》是美国规模数一数二的免费周报,几乎每个在纽约市的人都翻过这份周报,除了另类走向的文章、详尽的艺文娱乐情报,戏剧舞蹈方面的艺文评论的权威性更与纽约时报齐名。该刊戏剧版主编布莱恩.帕克斯说道:举办欧比奖有助于让大家知道村声周报的存在,而给奖本身有助于将外百老汇剧场活动「合法化」。它告诉大众,在那些小剧场中也有好的作品。
纽约《村声》是美国规模数一数二的免费周报,它每周二傍晚出刊。在纽约市曼哈顿区,特别是下城地区的各报摊、书店、餐厅、咖啡店、学校、或是街头的报箱内,都可以拿到它,而且是完全免费,任人自由索取。几乎每个在纽约市的人都翻过这份周报,因为除了另类走向的文章、与详尽的艺文娱乐情报之外,《村声》还具有纽约市最齐全的分类广告版面。举凡租屋情报、男女征婚友启事等都可以在《村声》上找到,它的每周星座也十分受欢迎。整体上,《村声》其实是一份综合性刊物,不过,不少人也只拿它来当纽约艺文与休间活动的主要情报来源。单就作为一份艺文情报志而言,《村声》也是十分成功的。
另类、自由的办报精神
在设计上,《村声》的艺文活动情报版位于周报中央约三十二至四十八页不等的部分,叫作「村声精选」“Voice Choices”,可以直接抽离周报单独携带使用,非常方便,而周报其他的一大叠文章与广告,尽可丢在一旁,不增加使用者随身的负担。而在内容上,「村声精选」本身另有当周相关艺文照片当封面,内容则地毯式地介绍当周的电影、戏剧、舞蹈、音乐、展览、摄影等活动资讯,每个活动大约有五十字的简短介绍,以及由编辑部精选每个项目中几个重要的展演活动,给予约一百字较详细的简讯。而在纽约几个重要的艺文情报刊物中,《村声》的另类性演出资讯是最齐全的,加上它免费流通的优势,使得它拥有广大的读者群。当然,由于成本限制,它的照片较少,而且都是黑白的,因此在这方面的吸引力就不如像Time Out New York或New York Magazine等刊登著许多彩色照片的相似性周刊了。
而在周报本身的文章中,它的评论版面涵盖了艺术、电影、戏剧、舞蹈、音乐、书评等项目。《村声》在戏剧、舞蹈方面的评论的权威性是可以与《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齐名的,而且相较于《纽约时报》的权威与保守,《村声》无论是主题的选择,或是意见的走向,都属于较另类而自由的。这份另类而自由的办报精神,自一九五五年《村声》创刊时就一直标榜至今,它也让《村声》夺得了三座普立兹新闻奖及其他许多奖项。而也正是秉持著这份另类精神,《村声》在创报的同年设立了目前在纽约十分重要的「欧比奖」(Obies,全名为「外百老汇戏剧奖」Off-Broadway Theatre Awards),将大众注目的焦点吸引到当时虽然已经十分蓬勃却不受媒体重视的外百老汇戏剧。这对于日后的外百老汇与外外百老汇戏剧,以及纽约另类表演的发展,起了很大的鼓励作用。
为了能更深入了解《村声》,笔者特别到位于东村(East Village)的《村声》编辑部,与担任戏剧版主编的布莱恩.帕克斯(Brian Parks)作了访谈。以下是访谈摘要:
从读者群的定位谈起
可以谈谈《村声》艺文版的特点吗?
在艺文版上,我们企图提供不同于一般媒体、比较另类的报导。我们与其他媒体的不同,主要是在于我们除了照顾到下城(downtown NY)的一般大众读者外,我们所预设的读者群,比起其他大众媒体而言,是较为有教养有程度的,所以我们也期许自己用比较有程度、比较艺术性的方式来写报导。
你们在报导上是不是特别偏向外百老汇或外外百老汇之类的另类演出呢?
其实,其他媒体报导的东西我们也报导呀!但是我们有一种使命,要让一些比较下城的、小众的、不知名的或草根性的活动及演出也能得到报导与注意。我们的资深剧评人麦可.范果(Michael Feingold)当然也写百老汇新戏的剧评,但是我们戏剧版更致力于发掘在这些另类场合发生的、一般媒体却多半忽略不谈的新鲜有趣的事件。
而且我们还举办「欧比奖」,已经有四十五年了。它是纯粹给非百老汇剧场演出的杰出人士与作品的奖项。因为百老汇一向占有太多的资金投入与媒体关注,而我们认为在百老汇之外发生的剧场表演活动,无论在素质或是数量上都不可忽视,而且它的影响力也渐渐有与主流剧场相当的趋势。整个从大型外百老汇剧院到某些商店前面的街头演出的范围,都是我们关心的对象。
「村声精选」与「欧比奖」
「村声精选」的内容及选择,与表演评论的选择,是如何产生的?
整个「村声精选」的内容都是编辑们写的,不只是戏剧版,整个艺文部门都是。我们从每周收到的一大堆新闻稿与宣传文件中整理,再加上自己对那些团体及演出的了解。当然我们不可能每场演出都亲自去看。剧场表演不像电影有试片会,你可以看过了才说某某片不错,而剧场只能在现场发生,所以当你要预先介绍,就必须了解其中包含一定程度的冒险。我们当然希望我们所介绍的演出活动都値得一看,但这其实是有点冒险的。
在短讯与剧评方面,我们的评论作者群选择他们有兴趣的演出,我通常也尊重他们的选择,剩下的部分我自己也负责写介绍与评论。通常在这个时节可能有三十出戏开始首演,再加上同时持续上演的可能有一百个不同的演出,我每周尽可能去看五场以上的不同演出。我必须兼顾不同的剧场观众读者群,所以从正经八百的大型外百老汇到正开始奋斗的年轻团体,从正规的戏剧音乐剧到怪异的表演艺术者,要确定我们对它们做到均衡的报导。我们最大的问题是版面大小限制,有太多东西无法一一报导。
我也负责办欧比奖。我们每年会组成一个八人的评审团,包含《村声》的剧评与剧场从业人士,如导演、演员、设计者等等,在一年之间专门看演出,这样我们才能在每年戏剧年度终了的五月份进行颁奖活动。
请谈谈欧比奖的影响。
我想它影响很大,特别是在创立当年。当时是一九五五年,《村声》也刚创刊,举办欧比奖有助于让大家知道《村声》周报的存在。而我认为给奖本身有助于将外百老汇剧场活动「合法化」。它告诉大众,在那些小剧场中也有好的作品。当然它持续发展到现在,规模比以前大很多,许多媒体也渐渐加入报导外百老汇及其他另类演出,但我们仍然一本初衷,持续努力地发掘并颁奖鼓励优秀的另类演出。
你有兴趣的话,可以上《村声》网站看过去的得奖名单,包括达斯汀.霍夫曼等名人,并不是我们让他们成名的,但你会发现得奖的作品刚好是他们个人事业中的重要里程碑。
资本主义式的赚钱逻辑
《村声》是如何在免费取阅的状况下生存呢?
完全靠广告收入。《村声》是一个资本主义式的赚钱的杂志。(笑)我们并没有任何政府或民间的赞助。而它目前似乎也还运作得好好的。
请比较一下《村声》周报与其他类似的刊物像《纽约时报》、Time Out New York、NY Press以及New York Magazine的不同。
首先,《村声》艺文评论的读者群大多也读《纽约时报》艺评,但是反过来说,时报的读者不见得读《村声》。《纽约时报》太大,很难比较。
像NY Press虽然也是免费的周报、也提供演出情报、但《村声》的深度比它好很多,我们性质不同。至于Time Out New York,虽然我们都做类似的报导,但它的定位是十分消费生活导向的,重点在告诉大家那里好玩、现在流行什么。而New York Magazine与《村声》在结构上颇相近,但是它塑造的生活情调其实比较是属于住郊区的有钱阶级的读者群,不像《村声》有点主动参与社会议题的社会运动色彩。
《村声》是否曾主动参与艺文界具争议性的议题?
九〇年代初期《村声》曾声援被NEA(美国国家文艺基金会)以同性恋理由而删除补助的四位个人表演者,但那似乎已是历史了。目前在戏剧界,其实最大的问题还是普遍缺乏资金去实现比较冒险的大型演出构想。
《村声》上网之后对刊物本身有什么影响?
当然有影响,而且现在每个刊物都在上网。《村声》本身拥有广大的读者群,《村声》每周发行二十五万份报纸,经过配送、读者取阅及彼此传阅,现在再加上网站读者,数目十分可观。自从上网后,我们收到各地e-mail读者的来信,数量远远超过上网之前。如今人们可以在阿肯色州、英国、巴黎、波士顿……看我们的网路报导,虽然《村声》的实体通路只以纽约市区为主,但透过网路,我们变成一份全美国、甚至国际性的刊物(注)。
看到《村声周报》的成功案例,的确不容易。一份表演艺术专业刊物因为读者族群属于小众,通常不容易光靠商业经营长期维持;而综合性的消费情报志,又容易流于只呈现市场导向、主流价値观或深度不够等毛病;《村声》周报却能成功地结合大众综合性消费情报志的型态,提供足够另类与专业的艺术评介内容。
注:
《村声》网址:http://www.villagevoice.com
文字|张明杰 纽约市立大学研究中心戏剧博士候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