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宓若思》延续以主题创作的模式,结合不同领域的创作群共同脑力激荡。(欧阳珊 摄 三十舞蹈剧场 提供)
台前幕后 台前幕后

在镜框与台框间游走

三十舞蹈剧场《宓若思》

三十舞蹈剧场一直在各型实验剧场开发创作展演,此次跃上镜框式大舞台不只是一个新阶段性的尝试。如何提升制作能力和严谨度,使创作有更高的完成度;如何吸纳更多元的观众群,延伸在实验剧场里与观众的互动关系,都是三十即将面临挑战。

三十舞蹈剧场一直在各型实验剧场开发创作展演,此次跃上镜框式大舞台不只是一个新阶段性的尝试。如何提升制作能力和严谨度,使创作有更高的完成度;如何吸纳更多元的观众群,延伸在实验剧场里与观众的互动关系,都是三十即将面临挑战。

三十舞蹈剧场《宓若思》

10月5〜7日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展演艺术中心

舞蹈厅

「宓若思」这个充满神秘、绮丽色彩的名字,其实是从镜子的英文“Mirrors”发想而来。镜子,像是基因复制机器般创造了物件的「分身」,光滑的镜面划开了对比、对映、对称的两个世界,镜前和镜中的你,究竟哪一个是真实的?镜内镜外的距离,到底要如何丈量呢?

多重镜面的拆解与挑战

《宓若思》是三十舞蹈剧场创团以来第一次尝试在镜框式大舞台的演出,由吴碧容与张秀萍编创,第一阶段的编舞构想曾经在去年「狂想年代」舞展中呈现(《在宓若思的倒影里》),编舞者运用镜子和光线的投射效果,发展肢体的虚实对应,打破舞台和观众的界线,引发观众许多延伸的想像和对话;今年的新制作不但规模增大,舞台场地加深加宽、舞者人数增多,舞作长度也增长一倍。《宓》的整体视觉效果做了更大胆的尝试,尤其是镜子的创意运用。舞台的四面压克力镜兼具透视与反射的效果,还有两面高的悬挂镜、数面可移动的立镜,和一面使物件扭曲变形的凹镜,还有其他的巧妙设计。各式镜子配合灯光设计切割出多层次的舞台空间,创造出生动而丰富的视觉效果,虚实交错的「宓若思」世界,也巧妙地传递了编舞者对生活价値、自我认同的省思与检视。

《宓》共有六个段落,以镜子投射自我内在的各式风景,如同爱丽丝梦游仙境般,经历一幕幕似虚似实的生活探险。舞作一开始,几位身著同样流行装扮的女子游走现场,彩色头巾、墨镜、紧身洋装,高同质性的服饰表现强烈的身分认同,以流行潮流模糊个人的性格。舞作强化了戏剧性的动作特质,富含对社会化流行符号的讽刺。接下来是由数个独舞架构出的私密探索,透过女主角的独白与窥视,仿佛穿梭进入神秘而深遂的时光隧道,片段不完整的影像则进行著解构、扭曲、拼贴。隧道黑暗的尽头是梦境的花园,白衣仙子游走在时间与空间的暧昧界面,像在嘲讽游戏人间,不固定的场景、片段的际遇,上演又上演……。

下半场的舞作运用了更多镜子的效果与多面投射角度,配合舞者机械化的动作,整个舞台成了一个大型万花筒,排列组合出各式各样的超写实图案;轻快的舞蹈节奏,有著天马行空的怪诞趣味。舞作最后探讨了正、反影像的互动,借由模仿产生了两个角色之间的合作性和惯性,然而当主、被动角色互异时,谁是正?谁是反?台上演出的情境和台下观众的生活经验,哪一个是真实的当下呢?当舞台延伸到观众席时,表演者和观看者的分界模糊了,究竟谁在看谁?当镜子尴尬地反射出真实的自己时,或许是所有问题与解答的开端吧!

跨出一道里程碑

《宓若思》延续三十舞蹈剧场以往以同一主题为创作方向的模式,结合舞蹈、音乐、服装、灯光等不同领域的创作群共同脑力激荡,创作过程中也开放文学、社会研究、文化现象等不同角度的对话,成为该团一套创造性的游戏方式,让舞作有更丰富的探索空间。这次制作聚集了国内杰出的创作群,包括云门舞集技术总监张赞桃担任灯光设计,在这次多重镜面的制作中面临一大挑战;资深服装设计师蔡毓芬,强化创作概念中的立体肢体表现;小剧场资深音乐设计余奂甫,铺陈多重段落拼贴似的梦境。

创团近四年来,三十舞蹈剧场一直在国内各型实验剧场开发创作展演,这次首度跃上镜框式大舞台,是一个新阶段的尝试,主要在提升制作能力和作品的严谨度,大舞台提供的硬体设备条件和流动性大的空间,使创作有更高的完成度。当然如何吸纳更多元的观众群,如何延伸在实验剧场里与观众的互动,都是即将面临挑战。《宓若思》是三十舞蹈剧场扩大制作格局的一个里程碑,至于未来是否就朝大舞台发展?这个问题似乎并不困扰她们,不同的作品适合在不同的空间中呈现,三十开放未来的可能性,只有在创作及制作能力提升后,更能自在游走于各式剧场,探触其中深度的趣味。

 

特约采访|谢韵雅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秋天艺术节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