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政府能提出文建会与体委会两者结合的必要与迫切,又能就未来的改变,对照现况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评估,帮助我们一同想像改变之后的各种好处,民间自然能支持这项政策。可是当我们用这样的逻辑思考来评量今天两会所提出的合理性报告时,完全看不到这样的解释。
上个月一日,表演艺术联盟理事长温慧玟单枪匹马地以民间代表的身分,出席了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员会以「文化体育合为一部之合理性」为主题所举办的会期报告。
自从三月中旬,地方文史工作者陈板于全国文化会议提出对传闻中央即将合并文化与体育业务而成立文化体育部的质疑后,各报媒体几乎都报导了民间反对这项政府精简组织方案的声音;立法委员李永萍更召集相关部会与民间艺文代表,于三月底召开一场正式的公听会,会中体育界人士纳闷合并的意义,也不希望回头归于教育部体制内,频频呼吁提升行政院体委会成立的实质意义。文化界代表则无奈表示多年的开会努力,就是希望能实践「文化立国」,让文化事权统一,并提升国内文化界的位阶,重视未来多元专业分工的趋势。
这项涉及百年耕耘筹划的政策,显然疏漏了一个多元辩证、论述和发展的过程;如今因求施政效率迫在眉睫,这样的讨论反而沦为「合并或不合并」的二元论证。华山艺文特区协会理事长张鹤金曾在公听会中表示「其实维持现状也不错!」,也有如台湾宗教博物馆馆长汉宝德过去曾在媒体发表文章主张「反对文化部」成立的声音,究竟行政院体委会和文建会提出什么样的说帖,来合理化上级的这项两会合并方案呢?
先丢出方子,再想合理化的说法
「到底我们有没有现况的数据?」温慧玟不断地表示这是她一直以来希望政府单位能提出的客观解释。然而,从过去到现在,她所感受到的政策经验,永远是「先丢出一个方子,然后再去想像所有的理由来符合这个结果!」从头开始,我们所争论不休的就是希望政府提出一个解释:为什么要合并?有什么样的问题需要合并?行政院于前日提出了「挑战二〇〇八」六年国建计划这样一个「口号」,那么文建会「挑战二〇〇八」任务、工作与执行步骤又是什么?若政府能提出文建会与体委会两者结合的必要与迫切,又能就未来的改变,对照现况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评估,帮助我们一同想像改变之后的各种好处,民间自然能支持这项政策。可是当我们用这样的逻辑思考来评量今天两会所提出的合理性报告时,完全看不到这样的解释。到底温慧玟从这两会的说帖里看到了什么样的说法呢?「他们在告诉我们因为别人这样做,所以我们也要这样做!」
体委会的报告内容是以「发展体育类休闲健康产业与诉求柔性外交」为两会合为一部的合理化重点;报告中英国、义大利、加拿大、韩国、法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和印度等国为例,强调大部分国家以「整并型的部会」行政组织最为常见。这份报告更以韩国为例,说明「体育主管机关的设置完全配合其国家所赋予的阶段性任务而不断地做弹性调整。」文末强调因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即使教育部的体制与体委会较为同质,却不适合担任规范与管理运动产业的角色,因此,为求整合资源之便,体委会倾向与文建会合为一部的政策方案。
文建会则是以文化学者罗威勒(A.L.Lowell)的说法,说明「文化其实难以捉摸、也无所不在」,也以古希腊、罗马哲学家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的看法为例,强调体育与文化艺术的相生关系。接著举列各国文化体育相关部会的设置状况,重申文化与体育部会结合的常态,再以英国「文化、媒体与体育部」(简称DCMS)主张「不直接主导文化发展」,政府只决定政策方向;与日本的「文部科学省」整合制定有益国民身心健康发展的政策等等,暗示未来文化体育部的可能作为。报告最后,该会强调「统一文化事权」的重要,以及八十九年起从政府各单位移拨过来的业务,并表示希望在此基础上与体育结合。
这也难怪《中国时报》的民意论坛于五月三日刊登「太古踏舞团」林秀伟的一篇回响时,会以偌大的标题:「搞吧!文化体育部」,来自嘲这场「力与美的结合」与一桩「男不欢、女不爱的婚姻」。温慧玟举出当日委员会中,立委林浊水曾询问列席的文建会主委陈郁秀,是否能举出台湾过去文化与体育结合的「具体交集」?陈郁秀回答:「有!」文建会曾在年初的世界棒球比赛后,在国家音乐厅举办过一场「文化之夜」;对此,我们仍旧必须坦承难以理解行政层峰的政策思维。
「缺席」的文化产业研究
温慧玟举出最近一期《远见》杂志访问电影导演侯孝贤的报导,间接指出今天韩国电影工业的成绩是经过韩国当局多方实地考察,派员至澳洲学习了五、六年之后的累积,而建构了这样的电影产业。然而执政当局会不会是为了考量结合产业化与重点外交的政策,所以将两个部会合并为文化体育部?温慧玟则要反问:「那么今天文化与体育产业化的供需机制是什么?究竟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院的硏究员有没有做过台湾文化产业的经济研究?」温慧玟相信今天台湾资讯工业的发达,过去一定有相关的经济研究佐证或规画,那么那样的一套思考模式能不能搬过来研究或规划台湾的文化产业呢?可惜今天在台湾,不论是针对消费市场或业界团体,都没有这样的文化产业研究。
到底是哪一环出了问题?温慧玟遗憾地表示是我们的学术研究「缺席」了。缺乏政策的论辩,而产业界、官方与民间文化界对于「文化」的概念与期许也没有基础共识,温慧玟坦承的确文化界针对这项议题的发声,实在显得分散许多,抗争的力量也很薄弱。坦白说,与其期待政府做出这样的研究调查,也许文化界应该痛定思痛地沈潜思考,把自己从「业界人士」转为「学者专家」的角色。比较文建会每年出版的《文化统计》,和她从网路下载厚达十五公分左右的英国DCMS未来十年文化产业蓝图,温慧玟认为文建会的任何施政重点工作,都应该仰赖《文化统计》这本书;当文化部门把这些基础功课做好了以后,其实就可以免去许多的争执。话说回来,不论文化体育部是否势在必行,倘使各行政单位无法取得文化概念的共识,也无法破除「本位主义」,成立什么部会都一样;事实上,以目前文建会的规模也可以做到文化事权统—。
(本刊编辑 傅裕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