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团除了为文化创意产业的经验「取经」,也承担了拓展文化外交的使命。然而,考察内容分散得太广,很难立即掌握状况,成员们多只能切入局部而不能了解全貌。如此大规模考察,虽然建立许多交流的可能性,但实际效益如何?而考察结果,如果立刻成为政策制定的参考,恐怕真会落入「瞎子摸象」的后果,打造一套四不像政策,既非英国或丹麦原版、也不符合台湾社会现实。
由于二○○二年行政院推动「挑战二○○八:国家重点发展计划」的启动,「创意产业」的观念瞬间被引进国内,掀起政府部门和学界的讨论热潮。不仅各种讨论会、讲座在二○○二下半年出现,文建会在二○○三年伊始,规划「创意行天下」考察计划,由主委陈郁秀亲自率团前往丹麦和英国考察。考察团成员包含了多位不同领域代表,例如城邦出版集团董事长詹宏志、铠甲娱乐科技公司执行长彭铠立、舞蹈空间团长平珩、竹围艺术工作室总监萧丽虹、当代传奇团长吴兴国、国策顾问吴静吉、导演杨德昌、台南艺术学院教授薛保瑕、台湾电影文化协会执行长黄文英、台北艺术推广协会执行长陈琪、设计师陈瑞宪,以及文建会、新闻局电影处、教育部高教司、经济部工业局、外贸协会等单位代表。
在丹麦的考察行程由DCCD(丹麦文化发展中心)负责,英国由ICA(伦敦当代艺术中心)接洽。而「创意行天下」考察团为争取时效,团员依所长领域分成五组:创意产业管理教育、文化企业家网络的合作与服务、文化交流平台、城市更新及设计工业、政策与智库,分别安排不同的会议和行程,每晚行程结束后汇报交流;而陈郁秀负责「政策与智库」组,了解国外的政策形成方式,以及民间智库的建立和运作。
在智库部分,陈郁秀发现英国两个重要智囊:FPC和DEMOS,负责人都很年轻、组织也都「小而美」,例如FPC负责人廿八岁,带领工作人员十二位;DEMOS负责人廿九岁,成员十八位。两个智库各有所司,FPC掌外交政策和国际事务研究, DEMOS关注民主、教育、生活品质的发展。作为首相的智囊,两个团体都自行开发议题,拟定研究计划再寻求赞助,同时也接受民间单位的委托研究。陈郁秀说,目前台湾很需要有关文化方面的研究智库,希望能派人前往实习,也考虑以委托研究方式建立合作管道。
开发创意交流的空间
负责创意教育的吴静吉,对丹麦和英国「创意生活化、生活创意化」的社会风气感触良深。对于「创意生活化」的推动,吴静吉认为可以规划例如创意创业比赛,鼓励年轻人组成团队,将新鲜的构想透过研究分析,设计成可以执行的方案。对于有创意的人才,他建议政府成立「创意创业育成中心」,提供最能培养创意的空间条件,以实质的行政或经济支援,协助将创意构想化为商业模式(business model),成为可以经营的生意。
吴静吉也发现,空间条件对创意产生的影响很大。例如英国和丹麦都设有「育成中心」,让有创意构想的人进驻其中,透过和各种资源结合、不同背景的人士讯息交换,发展创意计划;而这样的「育成中心」必须位在文化资源丰沛的地方,例如邻近重要艺术学校或艺术工作者经常活动的地区,内部空间也要充分提供弹性和自由,方便借由团体沟通激荡意见。
另一个和「空间」相关的结论来自詹宏志,他原本对文建会设立「文化创意园区」的计划抱持怀疑,不了解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什么要「园区」?经过英国的考察,他说,有一个「物以类聚」的实体空间,可以让创意人、要找创意的人和投资者在其中活动。他希望在台湾推动「创意企业家俱乐部」,创造机制、让所有和创意产业相关的人在其中交换资源,促成更多计划。
提供产业支援的模式
陈琪和萧丽虹对伦敦的LDA(London Development Agency)特别感兴趣。LDA设立于二○○○年,一年经费大约一百五十亿台币,主要来自中央政府,透过十六个非营利机构完成每年约三千件计划。LDA宗旨在振兴伦敦的经济实力,以及让伦敦成为更好的投资、企业经营和生活地区;LDA的工作目标,直接来自市长拟定的伦敦市未来发展蓝图。
LDA也对部分产业给予特别支持,创意产业就是其中之一。陈琪指出,LDA透过非政府组织,对产业界提供专业技术和知识的顾问、昂贵设备器材提供、产业技能训练、提供工作空间、融资、行销和宣传等,不直接干预产业、却产生实质帮助,是很值得学习的产业支援模式。
设计产业也是此行访问重点,考察团成员中的外贸协会设计推广中心主任张光民,有多年推动台湾产品设计包装的国际合作经验,而设计师陈瑞宪则是积极向国外拓展合作关系的设计工作者。陈瑞宪说,在国内,设计师讲究「个人品牌」,强调个人的设计风格;但国外设计界,除了对流行趋势的掌握,对整合行销愈来愈重视,甚至对于设计内涵的要求,更超过造型和功能需求。张光民和经济部工业局知识经济组组长周能传,建议台湾应该和世界知名的「丹麦设计中心」合作,联合日本、韩国、香港等亚洲国家的设计中心筹组「国际设计中心联盟」,进行实质技术交换和资讯交流。陈瑞宪也从自己的设计公司开始,将寻找对应的丹麦设计公司交换人才,让异文化的设计理念互相激荡,开发新的可能。
结合企业投注文化创意
在艺术展演节目的交流部分,丹麦三年一度的大型艺术节“IMAGES OF ASIA”,今年也邀请台湾安排小型节目前往。同时,文建会计划派员参与合作筹办这项艺术节,吸收跨洲际活动的规画经验,主办单位DCCD也希望由萧丽虹策展其中亚洲的视觉艺术。
陈郁秀综合考察经验指出,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台湾在亚洲地区具有相当优势,例如平均教育水准高、社会民主化、具有推动经济发展的经验、科技水准高、文化多元化,以及民间生命力旺盛,但与英国和丹麦的创意产业水准相比,还有一段距离;吸取经验、追赶竞争力,是考察结束后即将展开的工作。依据考察结果拟出的建议,和其他如新闻局、教育部、经济部相关的部分,将透过跨部会协调合作;文建会职掌内的相关建议,将著手拟定「创意产业Made in Taiwan 二○○三专案」,规划人才培训、设计产业交流、台湾品牌形象创造等计划的推动办法和进度。她也希望在今年五月成立「创意企业家俱乐部」,结合企业力量投注文化创意产业,并争取由政府筹资设置文化创意产业「创投基金」,提供创意产业初期成长所需的经济支援。
访行前后均遭质疑
文建会「创意行天下」考察团,尽管带回许多新观念和交流可行性,却饱受各界质疑。首先有学者撰文报端,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内容模糊、政策空洞,在政府和民间都没有准备好之际,率先大规模出国考察,难免如「瞎子摸象」的一知半解,结果只是徒劳一场。
也有媒体指出,担任考察团顾问的香港进念二十面体艺术总监荣念曾,曾向文建会索取高额顾问费;而整个考察行程花费,更高达台币八百万元。也有立法委员质疑,「文化创意产业」预算的六亿台币仍被搁置,文建会却大规模出访,显然不尊重立法院。
对于浪费公帑的指责,文建会也有话说。其中荣念曾的顾问费,政府机关订有酬劳标准,文建会不可能给「暗盘」;荣念曾积极推动这次行程、代表向丹麦和英国联络,实际承担不少工作,给付顾问费并无不妥。考察团除了为文化创意产业的经验「取经」,也承担了拓展文化外交的使命;文化外交的部分虽然低调,但一连见了丹麦、英国、法国的现任或前任四位文化行政首长,并且谈及未来双边的文化交流和合作,也是实质外交上的突破。
实际参访更须有效实践
但是,考察的实际成效,仍是值得检讨问题。虽然参与考察的成员,大多具有一定程度的代表性,称得上是各领域专家,但考察内容散得太广,并且又在典章制度陌生的欧洲国度,很难立即掌握状况;加上对方也不了解台湾,在讨论过程中,必须花费不少时间介绍彼此。受限于会议的沟通形式,所得到讯息往往流于片断,于是,考察行程中的由陈郁秀主持的几次汇报会议,都出现团员之间的认知和理解出入;而成员就个别专业范围寻找议题和答案,经常只能切入受访单位的局部,而不能了解全貌。甚至许多访谈得来的资讯,对照参访单位的网站,竟然出现明显落差。
太短的时间却要吸收太多资讯,加上预先准备不够、对于考察国家的了解不足、对于台湾实际情况无法掌握,如此大规模考察,虽然建立许多交流的可能性,但实际效益如何?目前还难有肯定答案。而考察结果,如果立刻成为政策制定的参考,恐怕真会落入「瞎子摸象」的后果,打造一套四不像政策,既不是英国或丹麦原版、也不符合台湾社会现实。
指责考察行动一无是处,当然也过于苛责。至少,从实际参访中,了解许多从台湾看不到的人、机构、机制和事件在发生,这些都是值得进一步探索的源头。文化创意产业的推动是长远计划,文建会可以从这些源头中,依照台湾社会的实际需要,搭建有效的合作管道、找到合适的对应人事,进行更深入探讨;同时佐以对两个社会的文化和产业现况比较,思索如何将移植的政策和观念在台湾土地落实推动,才是政策制定者应有的负责任态度。
文字|于国华 资深媒体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