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艺术
经典解剖室

夜莺在吟唱

田纳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 剧中的语言(上)

威廉斯最强烈的风格就是抒情。从抒情出发并以抒情声讨工业之反抒情是他几部成名作的基本调性。抒情是他的金字招牌,他于述说笔下人物如何耽溺抒情的同时也显示他自己如何耽溺抒情。情况好的时候,他的耽溺很抒情,令人怜惜;情况糟的时候,他的耽溺令人有大喊「醒醒吧!」的冲动。《玻璃动物园》与《欲望街车》是情况最好时的两例,也是此文讨论的重点。

威廉斯最强烈的风格就是抒情。从抒情出发并以抒情声讨工业之反抒情是他几部成名作的基本调性。抒情是他的金字招牌,他于述说笔下人物如何耽溺抒情的同时也显示他自己如何耽溺抒情。情况好的时候,他的耽溺很抒情,令人怜惜;情况糟的时候,他的耽溺令人有大喊「醒醒吧!」的冲动。《玻璃动物园》与《欲望街车》是情况最好时的两例,也是此文讨论的重点。

一九四○年代,正当尤金.欧尼尔(Eugene O'Neill)进入生命及创作晚年,即将划下休止符时,美国主流戏剧适时出现双头马车,将前辈打下的江山,驶向另一个境界。左边那匹骏马是以《推销员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闻名于世的亚瑟.米勒(Arthur Miller),右边那匹良驹是以《玻璃动物园》The Glass Menagerie及《欲望街车》Street Car Named Desire令世人惊美的田纳西.威廉斯(Tenessee Williams)。把米勒放在左边是因为他思想左倾,对资本主义的种种有甚多不满,常于作品中呼吁改变现代的迫切需要。将威廉斯置于右侧,并不意谓他是法西斯主义的信奉者,只是因为他常于作品中缅怀已逝的过往,哀悼世事之变化多端,乍看似乎要比表现上基进的米勒要保守一些。

两种天份、两种遭遇

两人同时期成名,同时期渐露疲态,到了晚年几乎写不出一部好作品。然而,壮年之后的两位剧作家的遭遇竟然如此不同。米勒作品理性色彩浓厚,对于人生、自我也较稳重持重,虽然进入六十之后已无佳作可言,光环仍在;这是因为他早在五、六○年代已成为「美国良心」的代表人物之一。前一阵子,报纸提到著名舞台、电影导演伊力卡山(编按1)逝世的消息,令我不禁想起米勒。伊力卡山同时导过米勒与威廉斯的剧作(说他是威廉斯的伯乐一点都不为过),而且导过多部脍炙人口的电影。他的艺术天分不容忽视,然而他的「人品」却令某些人不齿。五○年代麦卡锡主义大举打压左倾分子的时候,卡山为求自保曾于听证会上举发多位友人为共产党党员。反观米勒,他也曾出现于听证会上,他不但采取不合作态度,而且他还发展一篇演说,既指责麦卡锡等人违背美国民主精神,亦畅言作家与一般民众之言论自由。难怪美国小说家史坦.贝克(Steinbeck)为文大力声援米勒,亦难怪美国一提到那个恐怖黑暗的时期就会想到代表希望的米勒灯塔。

晚年的威廉斯日子可没这么好过。功成名就时,他因个性使然不知如何面对聚光灯底下的日子,竟然向往斯人憔悴、与影子独饮的颓废境界。「成功之灾难」(the disaster of success)就是他想出来的名言,道尽他矛盾的心情。一旦创作乏力,媒体不再青睐,评家不再美言时,他又哀叹世人弃他而去,发觉与影子独饮的不堪。晚年的威廉斯几乎变成他笔下落魄的人物,但他亦曾拥有快乐的时光。于自传里,他屡屡述及最让他愉悦的情境:在一个有喝不完酒的晚上和一个帅哥美男共度春宵。那时候,夜莺吟唱了;有时候夜莺唱了整夜!

米勒仍然健在,应该九十好几了吧;威廉斯死于一九八三,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被人发现暴毙在其寄居的旅店里(编按2)。

夜莺逐渐噤声

抒情戏剧在美国有很深远的历史,但第一个让它发光、歌唱的剧作家是欧尼尔。欧尼尔一生尝试各种主义──写实、自然、表现等等──唯一没有偏离背弃的元素就是抒情。无论是在对白的经营或是氛围基调的烘托,他总是希望他的作品予人一种近诗的感觉,一种吟唱的风格。当时,他所要达成的目标──与他所遭遇到的困境──和大约同时期的诗人罗伯逊(Edward Arlington Robinson)如出一辄:面对一个充满疏离破碎感觉的工业社会时,作家该如何打铸出令人缅怀过去田园风味的诗句?最后,罗伯逊选择的是将那困境写入诗里,既追缅过去亦同时认命于过去不再的事实。

欧尼尔则较有坚持。换句话说,就是执迷不悟,因为他于中期的作品走了不少冤枉路。直到《长夜漫漫路沼沼》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出现,评家一致承认:他找到了!面对此出被视为美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剧作,我有诸多不耐。五年前,我曾经向恩师Edward P. Vargo博士(同学们曾私下给他取了个绰号「花狗」)表示,《长夜漫漫路沼沼》是一部我读不下去的杰作。他回道:「这或许是你还年轻的关系。」都四十几岁了,我当时想,我要多老才算不年轻?他给我的建言正如同我给学生的建议:「时候未到,再过几年你就了解契诃夫的美。」有关此剧之种种容后再聊,就此打住。

米勒不是不要抒情,但抒情不是他最关切的元素;应该这么说,抒情情调在他大部剧作里不是主题而是小子题。抒情逐渐流逝,在他看来,只是工业社会资本主义底下诸多现象之一。个人觉得,米勒深受易卜生的影响,将剧场视为改变人们意识(形态),甚或改造社会的工具。因此,他的作品极为理性,有时太过理性,予人听训的感觉。早期的《我儿子们》All my Sons即为一例。晚近的他企图兼顾抒情说理,有时甚至抒情重于说理,(如《破碎的玻璃》The Broken Glass),但他终究不是威廉斯,总是抒情得不够浑然天成,有点勉强。

威廉斯最强烈的风格就是抒情。易言之,他的出现使得夜莺大鸣大放,唱遍百老汇。从抒情出发并以抒情声讨工业之反抒情是他几部成名作的基本调性。抒情是他的金字招牌,他于述说笔下人物如何耽溺抒情的同时也显示他自己如何耽溺抒情。情况好的时候,他的耽溺很抒情,令人怜惜;情况糟的时候,他的耽溺令人有大喊「醒醒吧!」的冲动。《玻璃动物园》与《欲望街车》是情况最好时的两例,也是此文讨论的重点。

威廉斯之后,美国戏剧逐渐从抒情走向阳刚,从典雅骈俪偏移至臭干乱谯。但这并非意味抒情已死。威廉斯之后,我们在玛莎.诺曼(Marsha Norman)及威尔森(Lanford Wilson)的剧作里仍旧闻嗅到一股浓厚的抒情气息。然而,他们毕竟不是威廉斯。

若以高标来看,威廉斯之后,夜莺已不再歌唱。

文字|纪蔚然 师大英语系副教授、专业编剧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编按:

1. Elia Karzan著名的美国百老汇与好莱坞大导演伊力卡山,九月廿八日在纽约家中去世,享年九十四岁。伊力卡山生前导过无数著名舞台剧与影片,是美国电影戏剧史上最为人推崇与最有影响力的大导演之一。一九四七年卡山与李.史特拉斯白格(Lee Strasberg)合创「演员工作室」,首次把史坦尼拉夫斯基的表演方法引介至美国,对百老汇的戏剧乃至好莱坞的电影产生深远影响。伊力卡山生于一九○九年,父亲是希腊裔商人,四岁时全家移民至美国纽约;毕业于耶鲁戏剧学校,三○年代开始参加纽约「剧团」(G- roup Theater),先后从事演员和导演工作,并很快於戏剧上展现才华。他于一九三四年夏天加入共产党,而因信念不合于一九三六年春天离开。一九九九年第七十一届奥斯卡金像奖曾颁发终身成就奖给伊力卡山,但他涉及五○年代美国好莱坞政治「黑名单」事件,是涉及举发黑名单的告密者之一,不但使许多同伴遭受迫害,而且为了维护本身立场一直拒绝道歉,因此会场内外曾遭到激烈抗议。

2. 威廉斯于一九八三年二月廿四日被人发现死于纽约市的艾勒塞饭店(Hotel Elysée)。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