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诚恳踏实,印鉴台湾豫剧足迹(林铄齐 摄)
戏曲

诚恳踏实,印鉴台湾豫剧足迹

剧情并未让曹谨轰轰烈烈、叫叫嚷嚷地喊著「忠君报国」等「八股口号」,他还是老老实实、诚诚恳恳地把一件任内应该完成的事情做完,然后潇潇洒洒、清清淡淡地飘然而去。很少戏曲新篇,敢如此地不卖弄,不浮夸地经营戏剧主题,《曹》剧却在观众料想之外,努力地另辟蹊径,追求艺术的理想真实。对照豫剧队在台奋斗的经验,曹谨的经历,似乎又为豫剧的发展历史做了注脚。

剧情并未让曹谨轰轰烈烈、叫叫嚷嚷地喊著「忠君报国」等「八股口号」,他还是老老实实、诚诚恳恳地把一件任内应该完成的事情做完,然后潇潇洒洒、清清淡淡地飘然而去。很少戏曲新篇,敢如此地不卖弄,不浮夸地经营戏剧主题,《曹》剧却在观众料想之外,努力地另辟蹊径,追求艺术的理想真实。对照豫剧队在台奋斗的经验,曹谨的经历,似乎又为豫剧的发展历史做了注脚。

国光剧团豫剧队《曹公外传》

2003年10月3〜5日

台北国家戏剧院

近年来,台湾社会兴起一股强烈的自我认同,「本土化」的口号喊得震天价响,从政治立场吹袭而来的意识浪潮,以沛然莫之能御的气势,狂卷台湾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戏曲文艺自然无法置身事外,尤其是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外来剧种」的「京剧」与「豫剧」等戏曲团体,可谓首当其冲,境遇备受煎熬。先有「台湾三部曲」等京剧剧目,以本土题材之大型制作宣示京剧在台落地生根的文化情结;数年后,国立国光剧团豫剧队以在台五十周年队庆为由而推出的《曹公外传》,同样具有立场鲜明的表态意义。

题材有立场鲜明的表态意义

这类以意识形态为前提的作品所为人诟病者,多在於戏剧内涵薄弱,容易沦为政治传声筒,很难经营出较高的艺术成就。令人意外的是,《曹公外传》却能摆脱束缚,一翻新貌,不免令人兴起一探究里的强烈欲望。从并不亮丽的票房成绩来看,观众对这类「养民治水」、「官场恶斗」、「纪念先贤」等题材,已经显出冷漠的回应;加上豫剧强烈的「本土」宣示理念,似乎更增加宣传极难突破的心理障碍。在原本不被看好的基础上,这出似已贴上「失败」标签的新编戏,冷不防地冲天振翼而上,最根本的原因,应该在于诠释题材观点的正确,以及所有的表演元素恰如其分的展现所致。

就题材来说,主人翁曹谨其人其事,于史有载,在高雄凤山留有「曹公庙」遗迹,香火奉祀,至今不绝。更巧合的是,曹谨确为河南沁阳人,于清朝道光年间,奉派至台湾担任凤山知县。这位以兴建「曹公圳」大兴水利、造福一方百姓而赢得当地民心的河南人,其在台湾努力奋斗的事迹恰与豫剧从河南辗转迁徙来台,努力经营生存的生命经历,可以「今古辉映」。豫剧选择曹谨,作为来台发展五十周年的精神象征,用心可察,寓意明确。不过,有趣的是,曹谨虽是历史人物,「曹公圳」也确为历史事迹,《曹》剧的情节却以「杜撰」手法,经营了大部分的细节。

「虚拟」的曹谨呈现出「真实」的人生态度

举例而言,戏里的曹谨为了治水,冒著极大的风险与压力,一方面极力安抚当地流亡的民工,另方面又要对抗来自官场文化的贪渎与腐败,将曹谨置于强大对抗的冲突势力当中,突显出传统儒家士大夫的心志、毅力与气节。这样的处理,的确是戏剧化必要的手段,根据文献记载:「道光十七年,农历正月,曹公莅任凤山县知县,晋见熊一本知府,熊一本知府告以『足食、弭盗』之道,曹公点头默许。三月,巡视陇亩,见九曲塘畔下淡水溪潺潺流水,认为是上天所赐,乃召巧匠,决定开圳灌溉荒田。夏,开圳顺利,曹公频至工地慰勉寒暄,民心卖力。」(注)由此可以发现《曹》剧剧情节与历史差距甚远的事实。如果纯粹反映历史真相,曹谨确然可为士大夫之典范、为民谋福的能吏,但很难在这样「平淡」的描述中,突显出历史长河中许许多多具有相同情怀与抱负的士人情操。

《曹》剧最成功的地方,就在藉著一个典范人物的塑造,突显了千千万万怀抱理想的人才其无奈之处境与挣扎的心灵。戏里的曹谨,努力地为百姓谋福,却横逆迭生,阻碍横陈,曹谨不对现实环境低头,现实恶势力也永不与他妥协。他愈努力,现实愈从中作梗,曹谨那一片孤忠、阔然大公的胸襟,为他带来的却是负面的评价与艰困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聪明的人,世俗的人,滑头的人,早就选择袖手旁观,甚或选择对立的一方,落井下石,以谋个人私利。而曹谨依旧以屹立不摇的坚强意志,明确的生命目标,踏实的自我期许,努力地完成一件「本分」的工作。就是这段台词,点燃了这出戏寄寓著的内在动能:「小小士大夫妄言忧国,未免凭空说大话,倒不如脚踏实地,为老百姓做点事情反而实在。为官一任,做人一世,倘能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办一件事,譬如开一条河,修一条路,种一棵树,乃至于活一个人,已是足矣!」真实的曹谨是否说过这句话,不须考证了,戏里的曹谨,说出的这段话,却真正触动真实人生里,许许多多茫然追求「伟大事迹」的人那不甘寂寞的虚浮幻梦!虽然戏剧化的曹谨与真实的曹谨有著差距,但是透过「虚拟」的曹谨,呈现出「真实」的人生态度与真淳的生命境界,让这出打著「本土化」旗号的豫剧,超脱了狭窄的地域与人文现象的拘束,直逼人类的心灵殿堂,从而引发共鸣,也完成了艺术最重要的使命。

演唱诠释技巧软化了题材

剧情并未让曹谨轰轰烈烈、叫叫嚷嚷地喊著「忠君报国」、「清官难为」、「壮志难酬」等「八股口号」,他还是老老实实、诚诚恳恳地把一件任内应该完成的事情做完,然后潇潇洒洒、清清淡淡地飘然而去。就是这样清朗淡泊的神采与形象,为这出戏打开了与观众心灵对话的窗口,提升了情节内蕴的厚度与视野的广度。很少戏曲新篇,敢如此地不卖弄,不浮夸地经营戏剧主题,《曹》剧却在观众料想之外,努力地另辟蹊径,追求艺术的理想真实。对照豫剧队在台奋斗的经验,曹谨的经历,似乎又为豫剧的发展历史做了注脚。多年来,豫剧历经各种裁撤合并的呼声,始终以诚恳务实的态度,辛苦地争取生存空间。曹谨的身影,像极了台湾豫剧前进的脚步。

至于表演元素的应用,则是剧本平面阅读时无法领略的滋味。音乐发挥了最大的充实与调剂的功能,几段重要的唱腔,安排得婉转动听,加上演员绝佳的演唱诠释技巧,不但软化了硬性题材所带来的枯涩感,更为人物的情感抒发添加了说服力;王海玲、萧扬玲与对岸邀请来的两位生行演员刘昌东(饰曹谨)与张海龙(饰杨号),更以稳健的台风、深厚的功力,将人物诠释得生动而有层次,为作品的三度创作,更增光彩。其中,最可贵之处在于王海玲以豫剧队头牌演员的身分,在此剧中屈居配角,却毫无抢戏,添枝加叶的无谓表演。虽说情节还是为了王海玲的存在,硬编了个「夫人」的角色,(清朝严禁官员携带家眷来台),甚至还能在「台海两岸」穿梭自如,这些违背历史真相的戏剧情节,能够无损于全剧的精神,就在于夫人的出现,虽属子虚乌有之举,但那相濡以沫,生死共存、坚贞互持的夫妻深情,同样发挥了动人心弦的感染力,加上王海玲配戏也配得出色,遂不觉得「夫人」是个「累赘」了。

剧终歌舞显得蛇足

唯一令人遗憾的是,剧终安排的大量歌舞、八家将等穿插,「本土」意识过分地彰显,冲淡了主人翁的悲剧色彩与淡雅格调,热闹有余,内蕴不足,不免显得蛇足。此外,几场合唱转场的画面调度与剧情衔接得不够流畅,使得情节的进行显得突兀,是瑕不掩瑜的小毛病。综观全剧整体成绩,这出《曹公外传》可以算是难得一见的好戏。证明任何的艺术作品,只要具备充实的内涵,优秀的技术,不需要任何无谓的口号,都能受到大众的肯定。做人做事诚恳踏实,做戏演戏亦复如此。

文字|陈昕 戏曲工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注:参见《曹公外传》节目说明册〈曹公事迹〉。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