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韵》尝试结合不同艺术形式表达,编舞者勇于挑战,勇气可嘉。(台北芭蕾舞团 提供)
舞蹈 演出评论/舞蹈

追求东方气韵的芭蕾

台北芭蕾舞团五周年演出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舞者们在情感的表达、技巧和体力,都有明显的进步,表现可圈可点,令人可喜。台北芭蕾舞团目前虽为半职业芭蕾舞团,要成长为职业舞团指日可待。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舞者们在情感的表达、技巧和体力,都有明显的进步,表现可圈可点,令人可喜。台北芭蕾舞团目前虽为半职业芭蕾舞团,要成长为职业舞团指日可待。

台北芭蕾舞团「舞荟‘99」

1999年10月27、28日

台北社教馆

「舞荟‘99」为台北芭蕾舞团成立五周年的公演,这场于去年十月在台北社教馆的演出,为一九九九年的六场巡回划下句点。该演出除了回顾两个创团首演的旧作Preludio Sinfonico和《曼陀铃》外,也推出两个新作《气韵》和Come Through the Meadow。

Preludio Sinfonico是台北芭蕾舞团一九九四年创团之初,聘请美国科罗拉多芭蕾舞团艺术总监马汀.弗德曼(Martin Fredmann)为该团特别编作的作品,今年重演还为主跳的双人女舞者加上硬鞋的技巧表现。此作品由当年演出的小舞台(皇冠小剧场)换至大舞台(台北社教馆),由于灯光和呈现距离等剧场条件的改变,使整个作品的气氛美感增色不少,舞者得以施展开来,令此作品的呈现比以前更为顺畅。舞者虽然和五年前的创舞舞者全然不同,但各个舞者对该作品的熟练和掌握都恰到好处。

另一旧作为彭锦燿的《曼陀铃》,编舞者将现代舞的重心快速转换特色加入芭蕾技巧,所呈现出的节奏和流动感对在大舞台演出的舞者是一大挑战。可喜的是,舞者并没有因而呈现出不精准或吃力的状况,反而让观众感觉到舞者熟练掌握重心的变换。精准的排练使作品乾净俐落,値得赞赏。

融合中西舞风的尝试

《气韵》是由该团艺术总监吴素芬选用马水龙的乐曲《梆笛协奏曲》而编的新作。她以「笛声因气而生,身形因气而舞」为此舞的主要发展动机,企图让生命的活力和律动在舞蹈的回旋与流动间相互结合,从而化出「以神领形,以形传神」的动作形式,并希望能带领观众进入意象的境界。

此舞采用一些中国舞蹈的特色,例如旦角走步时的特殊手势舞姿,并在某些片段采用中国服饰的飘带设计,使之成为活动的彩带。染色的飘带,时而是身上的围巾或长袖,时而成为彩带;有时舞者身上不见飘带,仅有连身的衣裤,服装颇有变化。林璟如的染工服装色彩一向美丽,只可惜此次服装的合身程度略嫌宽敞,如能解决如何让舞者任意舞动又可以呈现更修长线条的难题,当更为完美。

要结合两种不同特色的舞蹈形式,一向困难。《气韵》的舞者欲以穿著硬鞋表达旦角特殊走步的俏丽,略嫌不足。这并不是技巧的问题,而是神韵的传达不容易掌握,或许日后舞团可以为舞者们安排和复习一些中国舞的基本训练,假以时日一定会有帮助。

由于这个作品采用这首大部分观众都耳熟能详《梆笛协奏曲》,每个人心中都已有自己对音乐本身特有的意象,要满足每位观众的期待就较不容易。在尝试结合不同艺术形式的表达之初,也许会令人产生不协调的感觉,但是如果不冒险开始开发本土的芭蕾特色,台湾芭蕾要如何继续经营下去将是一个难题。如果舞团和观众都能给予机会尝试,假以时日定会有好的作品出现。编舞者勇于接受这个挑战,勇气可嘉。

马汀.弗德曼二度为该团所编的新作Come Through the Meado长达三十分钟,舞作由许多小段落所组成,全舞不说故事,但企图表达年轻人纯真的情感。该舞段落与段落之间时有关联、时无关联。段落之间舞者进出场不够流畅,造成有时暗场过久而使得节奏掌握得并不理想,常令观者有情绪中断的感觉,是美中不足之处。

此场演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舞者们在情感的表达、技巧和体力,都有明显的进步。如加入舞团已有四年的唐邠如、尹小兰和邱欣怡都表现出色,而进团三年的庄媛婷也有相当大的进步,其他舞者的表现也都可圈可点,实是令人可喜。由于有这群热爱舞蹈的舞者们愿意在微薄车马费之条件下接受长期的训练,台湾的芭蕾舞团也才可以在生存不易的条件下继续工作下去。台北芭蕾舞团虽为半职业芭蕾舞团,但只要有更多的观众继续支持和有更多的舞者愿意付出,相信经过累积多年的共同合作的默契和经验,要成长为职业舞团的目标当指日可待。

 

文字|郑淑姬  国立艺术学院副教授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评论与回响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