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集眼泪》利用大型鱼缸做为象征主题的装置,再搭配编舞者对舞蹈空间的安排,构筑出舞蹈的另一种风景。(白水 摄)
舞蹈 演出评论/舞蹈

跳出眼泪跳出窠臼

这群受过学院派肢体训练的编舞者们,在《收集眼泪》里试图将老方法和自身体会出的新意融合,虽然对议题的探讨不够深刻,却能够迎合新世代观众的口味,整场表演多元而好看。

这群受过学院派肢体训练的编舞者们,在《收集眼泪》里试图将老方法和自身体会出的新意融合,虽然对议题的探讨不够深刻,却能够迎合新世代观众的口味,整场表演多元而好看。

第三届耕莘艺术季三十舞蹈剧场《收集眼泪》

1999年11月19〜21日

耕莘小剧场

以剧本引导肢体发展的表演不算是新点子,数个编舞者接力创作的方式也不是创举;不过,故事既要讲得完整,舞蹈又不能错失肢体律动的本质,并不容易,但三十舞蹈剧场的几位年轻编舞者办到了。

这个成立才两年的新舞团,无论是打破剧场既定概念,还是改变肢体已成的技巧定律,每一次制作都尝试让观众看到一些不同于过去舞蹈表现的形式。这次在第三届耕莘艺术季发表的新作《收集眼泪》,受过学院派肢体训练的编舞者们,试图将老方法和自身体会出的新意融合,虽然对议题的探讨不够深刻,却能够迎合新世代观众的口味,整场表演多元而好看。

四个人合编三种眼泪

《收集眼泪》以「眼泪」为主题贯穿全舞,分为〈7.4±1.3cc〉、〈拾起.遗落〉、〈海洋回归〉三部曲。每一部曲在音乐中结合旁白,吿诉观众全剧的故事内容,第一部转述医学上对泪液的论述;第二部则是一段段生活际遇的描述;第三部收拾情緖的释放与情感的宣泄,舞蹈随著剧本的发展,蕴含「起承转合」的特质。

舞蹈一开始,剧场里漫著眼科医师对眼泪构成所做的旁白,在一段段理性的语音中,舞者穿著近似医护人员的白衣装扮和著机械式的肢体律动,剧场的气氛一点也不感性。编舞者张秀萍运用抖肩、手转圈等肢体语汇,试图将抽象的医学理论具象化,跳脱传统编舞技法的束缚。

第二部的〈拾起.遗落〉比较感性且生活化,「眼泪」在整段舞蹈中分解成一段段内心情感的表达,舞蹈由吴碧容和苏安莉接力编作,前者借由细腻的肢体将生活际遇表现出来,新生、死亡等生离死别的情緖在肢体语汇间彰显。深受接触即兴肢体影响的苏安莉,虽然试图跳脱接触即兴强烈的肢体特质,以求舞句之间接续的顺畅和整段舞蹈风格的连贯性,但其肢体语汇仍流露出接触即兴技法的身影。

舞蹈到了第三部《海洋回归》,收集眼泪的主题总结,而舞者表达泪水的情绪也达到高潮,张秀萍和周怡君在这段舞蹈中,运用既抒情感性又纯肢体的理性来收场,舞台情绪也随著由暴力转为柔情。舞者除了适应不同的心境转换之外,肌肉也得调适出不一样的张力。

不失舞作整体风格亦展现个人特质

《收集眼泪》看起来像是完整的一出戏,事实上仅点出一个主题,不管情境发展还是肢体律动,「眼泪」这个主题都只是一个「点子」。

三十舞蹈剧场这次的演出,在肢体语汇方面已经努力突破传统技法或学院训练的窠臼,但每一段作品的身体语汇仍流露著编舞者的舞蹈经验;对一个整晚的接力舞作而言,不失整体风格、又可展现个人特质,也算是作品的一大特色。在舞台的表现上,张秀萍、吴碧容和周怡君三位老搭档的默契十足,其中,张秀萍的编作及舞蹈演出,都有不错的表现。可惜的是,部分舞者演出经验较少,肢体律动的不够顺畅,使得舞句和舞句间缺乏连贯性。

耕莘小剧场是个相当实验性质的舞台,舞者的肢体在不规则的表演空间里要避免死角并不容易。不过,三十舞蹈剧场利用大型鱼缸做为象征主题的装置布景,再搭配编舞者对舞蹈空间的安排,即便是流失部分片段,也能构筑出舞蹈的另一种风景。严格说来,《收集眼泪》并不是用舞蹈来演戏,编舞者们借由一段段生活经验和各种心理变化产生的情绪效应入舞,虽然没有资深创作人探讨问题来的深刻,但触及的程度已足够新世代观众省思。

 

文字|王凌莉  新闻文字工作者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秋天艺术节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