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典掌中戏,谁是接班人?(张铠乙 摄)
专题 幕后千秋/掌中戏,谁来擎? 真正的「台湾国宝」!

古典掌中戏,谁是接班人?

坚守传统本位的古典掌中戏,虽然是台湾文化的重要资产,但在传承的路上,却是风雨飘摇步履蹒跚。外台演出市场的萎缩,首先冲击到的就是演师的养成,少了锻炼的机会,技艺的成熟更为不易。谁能来接班,传承台湾的国宝艺术?文化当局怎能不深思!

坚守传统本位的古典掌中戏,虽然是台湾文化的重要资产,但在传承的路上,却是风雨飘摇步履蹒跚。外台演出市场的萎缩,首先冲击到的就是演师的养成,少了锻炼的机会,技艺的成熟更为不易。谁能来接班,传承台湾的国宝艺术?文化当局怎能不深思!

二○○六年初,在新闻局举办的「台湾意象」票选中,布袋戏出人意料地,以十三万票,打败玉山、台北101大楼,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台湾意象。应邀记者会现场演出的「霹雳」与「小西园」,却是代表本土布袋戏的两种极端,前者以企业型态、多角化经营,透过异业结盟,投入结合多元戏路、创新剧情和科技声光的影音产品开发,还进军国际世界,创造文化创意产业的蓝海,而后者始终在环境凋零的风雨飘摇中,坚守传统本位,肩负文化传承的使命,一步一脚印,只是步履蹒跚。

民戏戏路少,演师培养不易

从市场需求面来看,古典掌中戏的戏路(演出机会)萎缩究竟有多严重?小西园团长许王的女儿许娟娟说,鼎盛时期一年有三百多场民戏(外台演出),几乎天天演,一天午晚两场;但现在约剩下十分之一,一年只有三十几天的戏路,如果再加上拿政府扶植经费的文化场、推广演出,以及出国巡演,现在小西园一年演出约有一百五十场。戏路锐减,除了因为老一辈戏迷逐渐消失、年轻一代不熟悉台语,和经费也有很大的关系,许娟娟说,请小西园演出,前场加后场八人,至少要三万多,比请一台歌仔戏还贵,但他们至今从未因为不景气或戏路竞争而降价。

布袋戏走出内台戏园后,活跃于民间庙会野台,其强烈生命力与草根娱乐性便来自于演出时与观众的现场互动、临场应变,最好的演师无一不是从一年到头跟著戏班演出磨练出来的。如今戏路萎缩,除了剧团的生计问题,最明显的影响就是布袋戏演师的水准一代不如一代。许娟娟表示,小西园坚持做民戏,任何演出机会都不放过,因为这是训练演师最好的机会,但民戏戏路越来越少,却是不容忽视的隐忧。「传统戏曲的明星的产生很难,在小西园,有的演师已经具备足够的能力和条件,但为什么迟迟不能成为主演?不是不想放、舍不得放,而是观众不肯,他们还是想看许王。就像京剧,如果可以看魏海敏,你还会想看别人演吗?」

李天禄率先传艺,人才亦难留

在「第一衰做戏喷鼓吹」的年代,通常「无钱才送子去学戏」,再加上从前布袋戏传子不传外人,少有人主动要学布袋戏,但「亦宛然」创办人,国宝级大师李天禄却很有远见,把掌中戏主动送进校园,先后在板桥的莒光国小成立「微宛然」、台北平等国小成立「巧宛然」,后有新生力军「学宛然」、「隆宛然」;而飘洋过海来学艺的,法国人班任旅、美国人穆小珠、日本人村上良子也陆续在国外成立「小宛然」、「如宛然」、「也宛然」,对天禄阿公表达崇敬之意。一时之间,「宛然」家族枝繁叶茂,成了台湾布袋戏的一页传奇,也见证古典布袋戏在新世代的扎根。

只是,传统演师养成不易,加入之初,学生都有新鲜好奇的热度,当时间拉长到二十年,甚至要选择以布袋戏为终生志业,凭借的就是毅力和使命感。「宛然」家族中,除了「微宛然」的黄侨伟、黄武山、吴威豪,以及「巧宛然」的陈佟翰,接了老师傅的棒子,投身传统布袋戏的传承工作外,其他都只是路上的过客。许娟娟也强调,小西园第二代大都从事行政工作,因为「学技术容易、学艺难」,艺术真的需要天赋;虽说「布袋戏三分前场,七分后场」,和比较容易被注意的前场演师比较,愿意学后场的人数更是少得可怜。现在的培训传承工作,大都不期待他们真正投入到布袋戏这一行,只希望更多人接触、了解布袋戏。

十年方得一头手,剧本保存更重要

从入行、助演到主演,究竟需要花多长时间,才能熬「出师」?许娟娟说:「一个好的操偶师可以当助演,但未必可以担任主演;从二手到头手,至少要有十年严格训练的功夫,才能上场。」传统布袋戏的基本功,可以说每一项都大有学问,许娟娟指出,例如「扮偶」,金光布袋戏是一偶一角色,但传统布袋戏就像「人戏」,演出前要先替戏偶粉墨梳妆、穿衣打扮,依照性格,年纪和身分,看他忠奸善恶、男女老幼、贫富贵贱,帮角色搭配适当的偶头与服饰;除了灵活的操偶技巧,担纲主演最重要的是口白清晰、五音分明,也就是念白能够清楚分辨「生旦净末丑」五种基本角色的声音。此外,布袋戏的形式是一人说书、夹叙夹演,演师常常还要身兼编剧,要有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的博学本事,纵横古今、「一口道尽千古事」的深厚「腹内」,更需要花时间累积。

民国八十六年到八十九年间,教育部曾举办「李天禄艺生计划」,吸引了全国许多本身已经是团长、程度很好的演师再来进修。然而,相对于演师的培养,许娟娟认为传统布袋戏剧本的保存更是当务之急。过去,因为演出频繁,主演在下戏后,还得熬夜写剧本,像许王的《龙头金刀侠》从民国四十八年在台北大桥戏院一演就是十二年。如今,仅存少数演师「腹内」还有演不完的戏出,像陈锡煌早年跟著父亲李天禄,还可以凭借记忆和印象演出,而小西园几位当家主演,直接透过录音带就能把戏练起来。至于新一代演师,只能透过录像和文字,再靠老师傅口传心授示范,能学几出算几出。

面对古典布袋戏的存亡,许娟娟访谈间不无焦虑,但一谈到古典布袋戏的魅力,她又不无骄傲地说,布袋戏虽然是从泉州、漳州传来,但对岸历经文革,保存了戏偶,却无演出形式,真正要体验布袋戏动静皆美的精致艺术,还是来台湾才看得到。套句爆红国片《海角七号》的台词,古典布袋戏,是台湾的「国宝啦」!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