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艺术
其他分类 表艺观点News Review 补助从1.3变成2.3亿 扶植团队饼变大

什么时候不再忽冷忽热?

新闻大要:文建会「98年度演艺团队分级奖助计划」于一月十五日公布入选名单,今年文建会首度实施「卓越、发展、育成」三级奖助办法,计补助八十七团,较去年增加廿二团。总金额为新台币2亿3245万元整,较去年总金额多出一亿。面对这个加码大红包,却也伴随文建会要求团队增聘人员的条件,团队拿到补助,心头感想如何?

新闻大要:文建会「98年度演艺团队分级奖助计划」于一月十五日公布入选名单,今年文建会首度实施「卓越、发展、育成」三级奖助办法,计补助八十七团,较去年增加廿二团。总金额为新台币2亿3245万元整,较去年总金额多出一亿。面对这个加码大红包,却也伴随文建会要求团队增聘人员的条件,团队拿到补助,心头感想如何?

今年文建会扶植团队预算从往年的1.3亿涨成 2.3亿元,如果说这不是「德政」也太超过了。但我心里头的算盘总觉得不踏实。一直到看了吴念真的那个热水器广告,我终于理解为什么了。

原因无它,只因为「忽冷忽热」。

补助政策的关键成功要素是「稳定」,文建会现行的扶植计划,缘自民国八十一年,陆续经过一些演变迄今。在预算稳定的情况下,确实让国内表演团队比较没有后顾之忧地去进行创作、训练与经营,并进而茁壮。

理论上,一个表现「稳定」的团队—无论它是「稳定成长」或「稳定退步」,如果审查机制也操作正常,团队不会「忽然」被刷掉,也不应该「忽然」中乐透。如果有进步,它会逐年得到被肯定而增加的补助;如果有退步,它也会因评鉴成绩而逐年补助遭减,以致最后终于名落孙山。

有的团去年一下子被淘汰,今年又忽然获得比往年还多的补助,拿多了的不知道哪里做对了,拿少了的也不知道哪里做错了,对于这些受到「忽冷忽热」待遇的表演团队,文建会应该去检讨这个机制里的点火器哪里有了问题。

同样的道理,来看这公布以来被人人爱之,人人骂之的2.3亿,天上掉下来的礼物,哪有不要的道理,今年的入选团队比去年足足增加了廿二个,平均补助金额从去年的一百五十三万多元,今年暴增为二百六十四万元。我不清楚今年各团队是否卯足了力气去掰工作计划,如果是,那也不错,今年大家要努力工作,因为忽然增加很多活动,大家最后要在票房市场上短兵相接,或者同病相怜。

陆续又听说今年很多表演团队被要求增聘专职行政人员。拿了倍增的钱帮政府降低失业率,乍听之下似乎言之成理,但我想给大家看个数据。

根据文建会委托中华民国表演艺术协会完成的《2007表演艺术产业调查研究》,46%的表演艺术从业人员月薪是二万元。表演艺术团队经常被评「行销待加强」、「行政待加强」,就是因为这样的月薪无法吸引愿意长期投入的人力素质,而学管理的人都知道,人力素质大概是所有把「卓越」放在心上的董事长最关心的事。一个诸葛亮和三个臭皮匠的数学,会算吗?

原来这个「德政」是要给社会新鲜人,而不是扶植表演团队,早说嘛。问题是,不管要给谁,这笔预算会不会也是「忽冷忽热」,今年聘用一位社会新鲜人,明年呢?如果逻辑上「补助增加+人力增加」就应导入更多的工作计划,而这些计划都是在这异常的一年增生,包括政府忽热、企业忽冷,艺文消费衰退,就像气候异常对农业的影响,大家可以想想看。

很奇怪,2.3亿分给八十七个团队,好歹也是个政绩吧,文建会竟然事前事后都没开记者会说明。唉,再借用一句广告词:「电脑嘛能选花生」,电脑能,文建会为什么不能把补助的指标和目标说清楚。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