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北京人》是原味演出。(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 提供)
城市艺波 Cities & Arts 香港

庆祝曹禺百年诞辰 大型专题戏剧节揭幕

大型专题戏剧节揭幕

今年适逢被誉为「中国莎士比亚」的剧作家曹禺百年诞辰,不常为特定剧作家举办专题艺术节的香港,也特地在今年十月至十二月举办「曹禺戏剧节」庆祝纪念,透过演出与书写,引领香港年轻世代认识曹禺的不朽和当代性。除了演出与讲座,「曹禺戏剧节研讨会」也会同步进行。

今年适逢被誉为「中国莎士比亚」的剧作家曹禺百年诞辰,不常为特定剧作家举办专题艺术节的香港,也特地在今年十月至十二月举办「曹禺戏剧节」庆祝纪念,透过演出与书写,引领香港年轻世代认识曹禺的不朽和当代性。除了演出与讲座,「曹禺戏剧节研讨会」也会同步进行。

以某一著名剧作家为题举办戏剧节,在香港来说并非常态;核心的问题在于,那位被设专题致敬的剧作家会是谁。若以顺理成章之说,则无疑本土剧作家是最应该被认识、认同以致肯定其成就的;正如都柏林会办「贝克特百年诞辰戏剧节」。然而香港戏剧非同香港电影,后者已出现相对完整的论述和确立的文化位置,前者一方面是连历史书写也是分散离析的;另一方面是香港创作剧是要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才算结果开花,看来尚需沉淀的时间。

经典地位确立  曹禺入列大师

于是「经典著名剧作家」对这个融会中西文化、身分飘移的城市来说,自有更多诠释的空间。这些空间固然可以让更多世界各地的剧作家都有值得用戏剧节来致敬的理由,像刚于九月结束的由「7A班戏剧组」策划的中介计划「当代戏剧大师的身影戏剧艺术节」,由参演团体各自递上选演的「当代戏剧大师」作品,于是同节便出现了粤剧大师唐涤生与英国「直面剧场」代表莎拉.肯恩对话的有趣风景;而这些可能性亦同时说明,要在香港办一个「著名剧作家」的戏剧节的难度——这位剧作家必然要有无可被怀疑的殿堂位置。

另一难度是目前能够掌握资源筹办的文化单位不多,属政府部门之一的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康文署)是其一,手执公帑和场地配套,康文署要办一个「著名剧作家」戏剧节更要言之成理。像前年康文署便和香港戏剧协会合作,趁布莱希特诞辰一百一十周年主办「布莱希特戏剧节」,八个小型和业余剧团搬演或重新诠释布氏多个作品。既有西方大师又怎能没有东方代表?香港总是如此地平衡著作为桥梁的角色,于是今年十月至十二月为纪念曹禺诞生一百周年,「曹禺戏剧节」的出现自然是当然发生的。

方梓勋在「曹禺戏剧节」节目册中指「曹禺的剧作在香港舞台上演仅次于莎士比亚的戏剧」以说明香港剧场一点没有忽视曹禺,而田本相亦以「中国的莎士比亚」为题特撰专文,千辛万苦作东西方超连结要让香港年轻一辈的剧场工作者和观众体会曹禺的不朽和当代性。香港没有「曹禺情意结」不代表她就走得更前,是对曹禺其实根本未及深入认识和了解。曹禺这名字本就掷地有声,他在三十岁前写就四部足以令他步入殿堂级剧作家的经典:《雷雨》、《日出》、《原野》和《北京人》,像花火一现天才往往受命运拨弄,他往后一直寻索创作的出路不果,而社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在狭缝中诘问生命,无法穿透时代的使然。

多元呈现曹禺风貌  北京人艺搬演原味

今日要了解曹禺可能不是透过单一作品,「香港影视剧团」以声音导领观众寻索剧作家的生命线,《曹禺—一个世纪的声音》透过朗读由卢伟力整理的曹禺剧本和相关资料,配合声音、多媒体影像重构曹禺一生。至于「香港戏剧协会」则搬演曹禺把墨西哥独幕剧《红丝绒的山羊》改编成的《正在想》,背景是各种艺人聚集的北京天桥,这「最杰出的笑剧」鲜在香港上演,是了解剧作家的另一角度。至于香港双语剧场代表「进剧场」则以编作方式重新演绎《日出》,作品首个版本曾在澳门文化中心上演,韩籍舞台设计师李仑洙的设计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而港澳交流将再掀一波。澳门文化中心今次将与「香港话剧团」联合制作《弥留之际》,探讨剧作家的成功和遗憾。作品由田本相和陈敢权联合编写,新进香港导演陈焯威执导,是一次值得期待的跨世代交流之作。若要看原味的演绎,则属「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北京人》,此剧由李六乙执导;同时「小剧场系列」则有不同剧团上演曹禺作品的选段或拼贴之创意新作。而为了配合戏剧节,除了一系列公开讲座外,「曹禺戏剧节研讨会」也会同步进行,中港台学者将云集香港剖析曹禺作品和其美学。

艺术家请回答-张擎佳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