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密集肢体训练的两位演员,还是藉著灵活的情绪表达,与精准的节奏、肢体拿捏,与骉的班底,把个作品表现得流顺、舒坦!观众先是不明所以,后来随著角色自然搞笑的相互逗弄,仍忍俊不禁,乃至进入角色,渐次融入舞作发展。
骉舞剧场《我》
10/21~24 台北 国家戏剧院实验剧场
欣赏「骉」的演出是个轻松的观舞经验。这个感觉,如果成立的话,Comes a long way!《我》,今秋的新作,即便题旨是这样的「可以沈重」,舞作表面上却是令人惊讶地「全面回返」初期的嬉笑、打闹路线。八十分钟细腻、戏剧感充满的作品,深究的话没多少「舞蹈」路数(但,「舞蹈」究竟是什么呢?),有的是肢体实验。
回溯骉自「得奖的是…」之后,每个人都在想骉以后会是怎么样?骉,至少从它的作品看来,也在拚命地想。《骨》,像个亟欲让人认识自己也有正经一面的人,严肃地展现思考的一面。《正在长高》,展现了视觉和抽象思考方面的能耐,整体呈现视觉艺术的质感和深度,舞台恍若美术馆般精练、细致……。也有在大舞台展现各自表述的尝试,「2010 M. Dans」,然而,形式可议。
小而轻薄的一页实验剧场小品
今秋的《我》,则是小而轻薄的一页含进剧场人的实验剧场小品。虽曰请来了两位从未跳过舞的戏剧人,然经密集肢体训练的演员:黄健玮、蔡柏璋,还是藉著灵活的情绪表达,与精准的节奏、肢体拿捏,与骉的班底,把个作品表现得流顺、舒坦!观众先是不明所以,后来随著角色自然搞笑的相互逗弄,仍忍俊不禁,乃至进入角色,渐次融入舞作发展。整体作品总的来说,是成功的!但禁不住会思索:这样的成果,于骉整体作品,有何意义?
于是就得回头思想:骉自己要的是什么?我不是骉,所以不能为他们设想,只能回想。六年来,骉从第一次的发表,即让我们见识到了它「疯死人不偿命」的突梯奇想。这些表面上无聊至极的从肢体出发的动作游戏,蕴含了人际、对世事的冷嘲、童真的缅怀,以及肢体逻辑性的放胆探索;我立刻成了粉丝!追随了几年,自己也在想,这样的“relationship”,接下来会如何?他们也在想——虽然迄今好像没想出个大概——但摸索的赤诚,我觉得,还是足够了!这次加入戏剧界的「大转折」,对于他们舞蹈的声誉,似是又一挑战。但撇开这些压力,我还是看得很舒服;虽然,因为台风天车潮,错过了调酒给观众的开场前设计,也因未预知每场只轮排三人(至少一名戏剧人)上阵,至终场才大惊失色怎不见陈武康、蔡柏彰上场?——而非写这个「评」的理想人选!但我还是觉得这是个面面有成绩、做到他们特有的舞台特色、且在此次「转变」上有其意义的作品!
首先,骉注册商标的舞台元素,这次也同样在位:简单的场景,惟投影在整个天花板上静静地变幻,从星空到混沌,低调的诗意。自「骨」后即合作的声音工作者彭叶生(Yannick Dauby),也从噪音到卡通旋律、市街车马声……以立体的声音构成,为这群封闭的outcast世所遗忘的人,提供了个温柔的幻想出路。灯光,一如「骨」的设计,兀自静静地照耀著。舞台元素一向是骉重要的次文本,于疯狂的场内行径之外,提供著另一线“airy”轻灵却坚定的叙述。
戏剧人带来肢体之外更放松的态度
可以思考的是,轮番上阵的卡司,于表演者的自我挑战之余,就观众,有多大的意义?然,本次戏剧人的带入,确为本就戏剧感强烈的骉,带来了一种肢体之外更放松的态度。未来是好是坏,尚未可知,但起码这次由于控制得宜,成果是可喜的。听说黄健玮日后欲多参加骉,会是个全新经验。我看的那场,有武术底子的他,肢体称职,大胆地把个性带入角色,表现收放自如,令人惊喜!蔡柏璋的表现,则是听来的!此舞,最抢眼的,自是那「吹气人」的段落!一如「折纸」之于「速度」,「骑马打仗」之于「骨」。只能说,这一切,非足够的自信,还做不来呢!骉的特色,因之也成为他们的阻碍。喜欢骉,好像成了件主观的事!倒也是件有趣的事!他们的幽默、无懈可击的肢体和情绪上的逻辑性,和荒谬中兼顾的美感,使得他们的存在,非常unique(独特)。剩下的,就留给市场机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