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灵岸》的音乐除了古谣之外,王希文的音乐设计紧贴著原有的旋律与节奏,适切地衬托著原有的质地。(传唱者剧团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2011表演艺术回顾 现象观察之十:原住民乐舞制作风潮

山林之音「原」味呈现 文化传承「活」出未来

去年,台湾出现了好几个精采的原住民乐舞表演制作,超越单纯的观光乐舞秀或仪式再现表演,而是透过族群传说的重新编创,让原住民的生活文化在剧场中具体呈现。这样的制作,一方面让观众能够真正认识原住民的文化传统,也让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借由文化的分享、创造更高的价值。

去年,台湾出现了好几个精采的原住民乐舞表演制作,超越单纯的观光乐舞秀或仪式再现表演,而是透过族群传说的重新编创,让原住民的生活文化在剧场中具体呈现。这样的制作,一方面让观众能够真正认识原住民的文化传统,也让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借由文化的分享、创造更高的价值。

近年来,原住民的文化艺术发展蓬勃,加上电影《赛德克.巴莱》上映前的宣传效应及之后的话题,全台掀起一股原住民文化风潮。愈来愈多人探索原住民历史、背景、生活及传统,也间接刺激了原住民文创的成长。

结合多种元素  忠于传统特色

从排湾族传统神话为轴、小米作为生命繁衍的故事《米灵岸》、原住民族委员会委托台东大学制作的首出原创原住民歌剧《逐鹿传说》、以邹族勇士高一生的故事为基础改编的舞剧《回梦Lalaksu》,到乐团指挥简文彬借由寻找幼时原住民褓姆将原住民歌手带进音乐厅的《很久没有敬我了你》户外加演,都是投入大量心血的节目。就连为花博量身打造的四十分钟开幕表演,也是改编自鲁凯族人蛇恋神话「巴冷传说」的《百合恋》。虽然这几部作品不完全都是受这波潮流影响,但以原住民为主题的制作不约而同地在今年推出或加演,在本质与数量上,都反映了这个现象。而最值得关注的,就是这些节目已不再停留于以往对原住民歌舞音乐的介绍、祭仪的重现或片段借用的阶段,而是结合音乐、戏剧、舞蹈、多媒体视觉等元素,并且忠实原住民传统特色的编创。

在原住民的生活中,音乐并非单独存在,并且含有多重意义。有时是经验的传承,有时是史实的记述,有时与仪式并存,有时仅是情感的抒发。在形式上有领唱与呼应、有乐器伴奏、有个人或对唱等等。但是将这些族群文化转移到表演艺术中,音乐的创作与编曲不但必须是吸引观众的元素,作曲家、甚至演奏家是否真正理解原住民音乐、编曲如何拿捏才不至于破坏原有的美感,都是必须谨慎考虑的重点。《逐鹿传说》取原住民元素以西方歌剧的方式谱曲作为首创;《米灵岸》的音乐除了古谣之外,王希文的音乐设计紧贴著原有的旋律与节奏,适切地衬托著原有的质地,即使电子音乐与现代配器法看似与原住民音响迥异,然而却在传统中注入了新意,不失为一个成功的例子。而《很久没有敬我了你》则融合原住民歌手、传统歌谣、当代创作与电影影像,在李欣芸的编曲下,音乐受观众欢迎的程度,甚至让观众在加演时大雨滂沱也不愿离开,抽掉交响乐团后歌手以纯演唱会的方式因应,也造成热烈回响。

借由文化的分享  创造更高的价值

只是,原住民粗犷、朴质的特性是为人向往的,而以族语演唱或演出虽疏离,却造成一种异文化的吸引力。然而,一样是一般民众不熟悉的语言,但这跟歌剧用德文、义大利文、法文极为不同,因为在不同的文化中演奏相同的旋律,彼此分享音乐与人生态度,在族群的情怀被召唤出来后,这种感动却非常容易掩盖住艺术性,让所有可被挑剔的不完美全然被粉饰,却是非常危险的陷阱。

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平移到剧场,首先遇到的困难便是场域的限制。属于山林旷野的歌声搬上舞台后,究竟会折损多少它的野性美?这一直是从事原住民表演著所遇到的两难。然而这个难处在今年演出的《米灵岸》中找到了适当的平衡点。他们在部落中做了第一次的试演,之后到华山的首演更挑了半户外的场地,没有墙壁的阻隔让舞台能够向外拓展,藉著投影营造了自然原始的氛围。观众包围在两侧就像参与故事中的情节一般,跟著聆听一个又一个的古老寓言,让场景随著情节走到过去、进到传说、又回到了现在,是个相当别出心裁的设计。未来,也不排除结合环境在森林中上演,这将会是个理想,然而如何让观众方便前往,又是一大考验。

在花博《百合恋》的演出之前,导演黄致凯曾表示过:「原住民文化中有三个基本元素:战争、结婚、仪式。」这三项活动不但是最重要的传统,也可能是丰富内涵的浓缩。然而面对古老的文化,表演在研古与创新之间,永远是无解的拉扯。外来的强势会不会反而对原住民造成不良的影响,破坏他们原来的传统?但《米灵岸》制作人胡健却认为:「原住民文化不是用来保留的,而是用来活的。」原住民们那种热情、生命力都是活生生的,任何人都无法完整不假修饰地将它借到舞台上搬演,也不可能将它凝结、不让它跟随时代潮流前进,只能借由文化的分享、创造更高的价值。更甚者,今日的原住民已只有在节庆期间穿戴传统服饰、载歌载舞,我们对原住民的印象是旧有的?被营造的?还是真实的?都是必须重新定义的问题。

尊重原住民文化  以剧场的创意开拓视野

而跳脱这个争议,布拉瑞扬在替《回梦Lalaksu》编舞时,也曾说过:「过去我在创作上都是以西方舞蹈为主,跟原舞者合作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我可以用我的专业思考如何让原舞者在原来的厚实文化,在西方的概念融合出来,产生一个新的东西,对我来说,我也从他们身上认识一个更不同的身体。」这些火花,都是在碰撞之间产生,绝非是保存传统所能达到的。

在这波原住民风潮中,发现愈来愈多精心制作的成果出现,也看到原住民朋友甚至连儿童、耆老也亲身投入。虽然他们不一定是好的剧场演员,却是原汁原味的传递,并且将剧场与生活中的艺术拉近。在尊重原住民文化的前提下,不将丰硕的文化占为己身的创作,在剧场中发挥能量,并且以剧场的创意开拓视野,两相加乘的果实,将会是下一个值得期待的目标。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夏佑体验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