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16日学术研讨会「戏曲与戏剧」现场。(第八届华文戏剧节 提供)
话题追踪 Follow-ups

回首新世纪十年 探问华文戏剧创新活力

记2011第八届华文戏剧节在澳门

去年十二月中旬在澳门举行的第八届华文戏剧节,主题为「新世纪华文戏剧研究」,旨在「探讨过去十年来华文戏剧之种种面貌、创作特色、最新走向,以及对未来华文戏剧作出前瞻。」特别著眼于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华文戏剧发展,除了参与的演出希望是十年内的戏码,在学术论文方面,也期许与会者提出对过往十年各地戏剧现象的观察分析。

去年十二月中旬在澳门举行的第八届华文戏剧节,主题为「新世纪华文戏剧研究」,旨在「探讨过去十年来华文戏剧之种种面貌、创作特色、最新走向,以及对未来华文戏剧作出前瞻。」特别著眼于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华文戏剧发展,除了参与的演出希望是十年内的戏码,在学术论文方面,也期许与会者提出对过往十年各地戏剧现象的观察分析。

每两年一度的华文地区戏剧盛会「华文戏剧节」,去年十二月十四日至廿日在澳门举办。这是继二○○二年的第四届之后,澳门再度担任东道主,八年时光过去,澳门的社会现实与戏剧环境都有极大的变化,在这次的「华文戏剧节」中,除了一如以往让与会者透过两岸四地(台湾、香港、澳门、中国)的演出与学术研讨会碰撞交流外,也透过当地剧团多样的演出,展示了当下澳门剧场的蓬勃活力。

此次「华文戏剧节」的主题为「新世纪华文戏剧研究」,旨在「探讨过去十年来华文戏剧之种种面貌、创作特色、最新走向,以及对未来华文戏剧作出前瞻。」特别著眼于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华文戏剧发展,除了参与的演出希望是十年内的戏码,在学术论文方面,也期许与会者能提出对过往十年各地戏剧现象的观察分析。

开幕报告  略览各地戏剧现况

十二月十四日的开幕式中,大会邀请了两岸四地代表发表报告,各自综述了北京、上海、台湾、香港与澳门近两年的戏剧发展概况,主要范畴仍以现代戏剧(话剧)为主。

从报告中可以看出,因应二○一○年剧作家曹禺的百年诞辰,有著「中国的莎士比亚」地位的他,在这个特殊年分自然是格外受重视,不管在上海或北京,相关纪念演出制作不断,也都有大型相关研讨会与座谈会的举办;而在香港,也由官方的康乐及文化事物署推出「曹禺戏剧节」,含括演出、讲座与研讨会。说二○一○年是「曹禺年」一点都不为过。

另一方面,「没有曹禺文化DNA」(注)的台湾,则是在另一个潮流上与中国并肩,那就是「怀旧风」。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副所长宋宝珍在其报告中即指出「二○一○年的话剧舞台弥漫著一股怀旧风」,所以「引发了对旧有作品的再诠释与再演绎」,而「将这股舞台怀旧风推向高潮的戏剧,当推台湾戏剧家赖声川、电视制作人王伟忠联手打造的《宝岛一村》。」《宝岛一村》在中国一路巡演到二○一一年下半,也见证了这股风潮的强劲。

在剧场空间的发展上,香港与澳门因为政府都推动了剧团进驻工厂大厦的政策,也另外塑造了「工厦(厂)小剧场」的展演特色,走出另一种异于正规剧场空间的美学。而某种程度上,台湾与上海都出现商业性戏剧的发展趋势,前者有政府「文创产业」的政策加持,后者则有出「白领戏剧」、「减压戏剧」等,以上班族为主要观众群,而发展出来的娱乐导向戏剧演出。此外,在对岸也有传出准备将国有的演出场馆与团体,转型为股份有限公司的型态营运。这项向市场端靠拢的消息,无疑也对未来大陆的剧场生态,在质或量上都埋下了不可知的变局。

台湾报告人、中华戏剧学会副秘书长于善禄则总结性地指出:「这次在华文戏剧节的两岸四地代表报告,以及四天的学术研讨会里,可以体认到一个共通的现实:演出数量和规模愈来愈大,生产速度愈来愈快,作品面貌愈来愈模糊(大陆甚至有「一戏成功,群起跟风」的情况),交流频率愈来愈高,投注资金愈大愈贵;整体而言,就是在消费狂潮的时代中,娱乐至上,娱乐至死,减压戏剧当道,严肃深沉退位。」剧场的产业化或许是股沛然莫之能御的趋势,但如何在此中仍能维持剧场的独特性与演出品质,应是各地剧场工作者都需慎重看待的课题。

论文发表  看见十年华文戏剧面貌

华文戏剧节的另一个重头戏就是学术研讨会,这次大会汇集了四十三篇论文,以「新世纪华文戏剧回顾与前瞻」、「历史研究」、「华文戏剧的创新力量」、「观念与现象」、「地区戏剧研讨」、「戏曲与戏剧」、「北京人艺、戏剧体制」、「作品研讨」、「剧作家研讨」(含曹禺、庄梅岩、吴念真、过士行)等子题分场发表。大部分的论文主题的确以近十年的戏剧为研究对象,所以也能让与会者透过论文的发表讨论略览近期各地的戏剧面貌,也让人意识到,「华文戏剧」的定义范畴必须更具多元与广义性。目前华文戏剧节虽以「两岸四地」为主体,但其他泛华人地区(如新马地区、北美等)的戏剧也在持续发展,亦应加以关注。另外,「华文戏剧」是否只能限于现代戏剧的讨论?在当代的传统戏曲持续推出新编或跨文化改编、并融合现代剧场手法来表现的潮流下,这个部分似乎也可考虑列入「华文戏剧」的关注范畴。

在这次华文戏剧节的演出活动中,也安排了「观后座谈」。与会学者在看了同一出戏后一起讨论,可说是「剧评大会」,也是众人可以在同一议题下交流激荡的难得机会,各种观点交锋驳辩、好不热闹,也展现了戏剧研究者对剧场的无边热情。

为期一周的华文戏剧节,就在与会人士依依不舍的道别声中落幕,大家相约二○一三年在下一届的主办城市——杭州——再见,在往后两年的光阴中,会让「华文戏剧」有怎样的变化,让人拭目以待……

 

注:参于善禄〈第八届华文戏剧节(澳门‧2011)北艺大戏剧系参访团纪行〉一文(mypaper.pchome.com.tw/yushanlu/post/1322690280)。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四界看表演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萌芽茁壮中的剧场活力

略述华文戏剧节的澳门在地剧团演出

在此次的华文戏剧节中,主办单位之一「澳门华文戏剧学会」特意安排了多档澳门在地剧团的演出,形式多样,意在让与会者借此机会亲眼目睹澳门剧场的今貌。限于参访期程,这里仅略述三出有亲身观赏到的制作。

创团已卅六年的晓角话剧研进社演出的《七十三家半房客之澳门奇谈》,是由澳门在地的鬼才导演「大鸟」许国权自编自导的作品。全剧以澳门一天廿四小时为主轴,从清晨六点开始,由廿九个片段串连到次日的早上六点,而舞台上所呈现的正是澳门市井小民的「众生相」。编导大鸟以看似生活中见怪不怪的场景与对话,巧妙点出澳门在地生活中不自觉的荒谬,揶揄嘲讽的喜感中却又透露出现代社会人普世的孤绝感,让台下即便是非本地的观众,也能在喧笑鼓掌之际,点滴在心。此外,本剧为了更贴近当地的生活,在每次演出中都会有一场戏取材自演出当日的新闻即兴演出,让人拍案叫绝,也再次让观众对这群「非职业」但却「专业」的演员印象深刻!

正规剧场相当不足的澳门,除了以「全城皆剧场」为主题的「澳门艺穗节」开发出不少另类表演空间外,还有如晓角剧社、动物农庄等入驻工厂大厦的剧团,利用自家空间开辟出来的黑盒式「工厂小剧场」,在这次的展演中,也让各地与会者有机会一览这类型的剧场空间。由「零距离合作社」演出的一人一故事剧场《十年》,与「石头公社」演出的《在雨与雾之间》,均在上述空间演出,空间虽简略,却也呼应演出的朴拙真诚。

一人一故事剧场《十年》是以现场互动性为主的演出形式,以「十年」为主题(也是这次华文戏剧节的主题),邀请现场观众提供个人故事或经历,再由一群默契颇佳的演员,即兴地演出观众的故事;艺术性上或许难以评价,却是充分展现剧场的当下性,透过故事的再搬演,故事主人翁从旁观赏,亦是另一类型的剧场参与。

《在雨与雾之间》综合了舞蹈、戏剧与多媒体等多元形式,主题在探讨母女之间亦爱亦恨、似疏离实纠结的关系。四位女演员在剧中展现丰富能量,时而扮演母亲、时而扮演女儿,以象征性强的互动肢体展现。剧末以记录式影像写实呈现演员们与自己母亲一同上街的画面,似有「回归真实人生」的意涵。

澳门的剧场发展,在愈来愈多的戏剧学子留学归乡、政府有意愿挹注资源扶植的未来,是否能开拓出更成熟缤纷的风景,值得我们持续观察。(黎家齐、庄珮瑶)

Authors
作者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