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国《乱打秀》也曾应邀来台演出。(许斌 摄)
焦点专题 Focus 定目剧在台湾,可有未来? 他山之石观察—中韩篇

国力推助韩流强力催送 中国崛起市场引人垂涎

这几年来,新崛起的东亚国家积极整合各方文化势力、串联艺文活动与娱乐产业,也为这些现代化亚洲国家带来全新的剧场面貌。其中早早打起文创大旗的韩国,与经济蓬勃兴起的中国,在定目剧演出方面都有引人注目的发展。

这几年来,新崛起的东亚国家积极整合各方文化势力、串联艺文活动与娱乐产业,也为这些现代化亚洲国家带来全新的剧场面貌。其中早早打起文创大旗的韩国,与经济蓬勃兴起的中国,在定目剧演出方面都有引人注目的发展。

韩国—国家与企业联手打造的剧场实力

韩国近年来的剧场发展,成功结合欧洲公立剧场与英美商业剧场体系,再加上影视产业、流行音乐、观光旅游的推波助澜,在「韩流」的文化包装下席卷各国。韩国的国家级剧院不但肩负著保存传统文化的使命,更承载了一个国家对于其文化事业的所有想像。以成立于一九五○年的韩国国家剧院为例,旗下包含了四个团队,分别是负责演出本国戏剧与翻译西方经典的韩国国家剧团、尝试以传统唱剧挑战西方文本的韩国国家唱剧团、国家舞团与国家乐团,各自拥有自己的定目剧码。市立层级的仁川艺术中心则是韩国第一个复合式展演空间,共拥有九个表演团队,涵盖歌剧、传统戏曲、音乐剧、现代话剧等领域。至于首尔艺术中心(Seoul Art Center)性质则较为特殊,其赞助单位除包括韩国SK电讯株式会社等私人企业外,多来自公营转民营的企业,如韩国烟草人参公司、韩国电力公司等。

同样背负著宣扬韩国文化使命的并不只是「国家」,商业剧场也可感受到这股风潮。自《乱打秀》一九九七年首演以来,韩国逐渐发展出小有规模的商业剧场。类似于纽约百老汇,这些商业剧场同样以观光客为主要客群,但题材多以韩国传统文化作为创作灵感,如《乱打秀》的韩式料理、JUMP以跆拳道为发想的肢体表演,更借由舞蹈、音乐等非语言剧场形式,消弭与外国观众之间的文化/语言隔阂。这些商业剧场成功立足于首尔后,往往于其他城市扩展据点,甚至成功外销至其他国家。

中国—大国崛起的企图与焦虑

从共产极权走向资本主义,中国剧场的发展现况也已现出端倪。国家级的剧院以北京为中心,正如每个国家对于国立剧院的期待一般,传统戏剧、当代话剧、经典翻译等皆是这些剧院定目剧码的主题。随著中国经济崛起,中资与外资更看上了商业剧场在中国的发展潜力。正如二○一一年于上海首演的《妈妈咪呀!》Mamma Mia!,推出中文翻译歌词、并由中国演员(或其他来自华语系国家的演员)担纲演出,深信十多亿的华语人口必能支撑起比百老汇更亮眼的票房成绩。面对西方音乐剧文本的大举入侵,中国本地出现了不少质疑的声音,也因此出现了不少以原创为诉求的华语音乐剧,去年盛大来台的音乐剧《爱上邓丽君》即为其中一例。这些大型音乐剧通常以上海作为起点,并于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各进行为期数月不等的巡回演出。

与观光产业结合的「山水实景剧场」(Landscape Theatre)则是中国近年来颇受注目的商业剧场形式。由知名导演张艺谋亲自策画的「印象」系列,自二○○四年《印象刘三姐》首演至今,已在丽江、西湖、海南岛等不同景点推出观光定目剧。声光效果结合山水实景,戏剧题材则援引自中国传统故事(如《印象西湖》取材自《白蛇传》),台上演员动辄两三百人,不少更是招募自当地居民,与当地社会形成巨大的产业链,却也引来不少庸俗化、资本化的批评。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这些亚洲国家接受了来自西方的戏剧理论与形式,也试图寻找最合适的剧场制度,得以在原本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发展,并在西化与传统之间达到平衡。他们的摸索,有成功、也有失败,那么,属于台湾的下一步又是什么?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秋天艺术节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